•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將分為高齡者意涵、特性以及人口老化現況等三個部分探討,一、高齡者的意 涵;二、高齡者之特性;三、小結。

一、高齡者之意涵

進入老化年齡後,多數人會離開原本熟悉的工作領域,而在逐漸掌握個人生活 意義後,也開始準備自我存在的結束,亦即死亡。以生理現象來看,隨著年齡增長,

疾病發生的頻率會明顯增加 (樂安國等,2007) ;而以社會互動的觀點來看,老化 的表現是多樣性的,如 Turner 和 Helms 就認為老化是過程之間的交互作用,而非 單一事件,同時 Neuhaus 指出:「現存的老年理論,沒有一個能適合所有的老年現 象,老年可能是因為很多種不同因素造成的。」 (引自徐麗君、蔡文輝,1985) 。 高齡者由於生理、心理和社會發展都有些許差異,個體進入高齡者時期之時間及老 化程度也都不盡相同。老化其實是一種較複雜的概念,牽涉的層面很廣,關係到人 的心理、生理、年紀和社會生活的變化,以及這些意義都有著不同的詮釋,其涉及 個體、結構、文化、歷史的要素 (邱天助,2007) 。故本研究就老化年齡 (The age of aging) 的解釋,以生理學、社會心理學及社會等三個觀點茲以說明如下:

(一) 生理學觀點

老化是一種衰退的過程,在過程中,個人的精力會逐漸減退,如身體中的細胞 持續的不正常堆積,造成細胞被破壞,無法維護本身應有的功能,造成老化,導致 身體新陳代謝的工作能力減低 (徐麗君、蔡文輝,1985) 。以生理方面來看,高齡 者隨著年齡的增長,除了外在身體及外觀有老化的現象產生,如皺紋、白髮,外表 出現變化,且肉體方面的許多變化皆遠遠大於在其他年齡階段 (樂安國等,2007) ;

而內在重要的生理器官或組織系統則會逐漸出現障礙,故生物學觀點是和個人的健 康狀況有密切關係。

綜觀上述之內容,經由個人的外觀得知個體是否開始邁入老化,是評斷老化其 中之一的方式,如身體機能衰退、白髮等。但這並非是判斷老化的唯一根據,每個 個體的老化程度都不盡相同。因此,仍必須從其他的觀點去判斷個體是否邁入老化 之年齡。

(二) 社會心理學觀點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高齡者的心理特徵,本研究將其分為三個部分來探討,分別 為自我概念 (Self-concept) 、社會關係 (Social Relationships) 及思考過程 (Thinking

Process) 。自我概念意指個人對自己各方面的綜合看法,包含兩大面向:自我評價

及自我接納以及兩者對個人行為的影響 (Rogers, 1951) ;社會關係指的是人際關 係以及他人對自己的知覺及看法;思考過程為個人的記憶、解決問題的能力或其他 的認知功能。其中某些自我概念與社會關係會隨著年齡而有所改變,如因為退休、

轉業、生活改變、失去配偶等等情況,都會引起不同程度之改變 (李宗派,2004) , 進而改變自我之概念與社交關係,而這些變遷因素,則會隨著認知功能之變遷而有 所不同,如退休事件對某些個體的認知為一種損害,而對其他個體則視其為一種自 由的解放。而高齡者之心理特徵則是上述三者的交互作用,逐漸形塑成高齡者之特 有人格,也就是說,高齡者的行為即是他們的人格表現之產物,所以對高齡者的界 定,在心理學上以高齡者的人格為重要指標 (洪錫井,1994) 。且根據上述三者,

各家學者發展出幾個重要的相關理論:

Havighurst (1952) 的發展任務理論 (Developmental Task) 指出當個體年齡達六 十歲以上時,即邁入老年期,此時的發展任務為:1.適應退休後經濟上的支出;2.

適應逐漸衰弱的身體;3.建立同年齡高齡者的友伴關係;4.適應配偶的死亡 (引自張 春興,2003) ,在此階段高齡者心智已趨成熟靈敏,但在智力與記憶力方面會逐漸 衰退,因此必須適應與以往不同的生活狀況。

Erikson (1950)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將人 格發展理論分成八個階段,在不同階段的轉換過程中,個體的自我概念發展實為重 要,其中對應高齡者的階段為自我統整及悲觀絕望 (Integrity v.s. Despair) ,在此階

段中,生活會處在致力於尋找完整自我及對生活的絕望感兩者之間的平衡 (引自張 春興,2000) 。高齡者常會經歷個人的生命回顧 (Life review) ,在整個生命的回顧 中,會回憶並反思從小到大的生活經驗,也包含失敗的經驗,這樣的經驗會使其認 為生命沒有意義、感到絕望,甚至害怕死亡。而若高齡者能透過統整自我的人生經 驗,重新為自己作出良好的評價,為面對未來及死亡作好準備,便能對自身及過往 感到滿足 (張春興,2000;樂國安等,2007) ,即能夠達到成功的老化 (Successful Aging) 。

社會心理學家以社會關係及自我概念及思考過程等三個觀點來探討高齡者之心 理特徵,並發展出各個理論,可看出各學者皆認為個人自我概念的形塑,會隨著個 人角色在社會上的發展、轉變而有所不同。而學者在這些相關理論也指出,高齡者 在生命不同的階段,遭遇的狀況都不同,會面臨許多的問題,如體能衰退、經濟能 力降低、喪偶等;其生活所需也會從早年的基本需求進而轉變成心靈上的需求,如 自尊、自我成長、自我實踐等;同時,在統整自我過去的回憶以及現在的生活狀況 時,也會因個人的人格特質影響而整合成功或導致絕望產生。因此,高齡者之行為 與其人格特質和社會發展的角色是密切相關的。

(三) 社會觀點

理論基礎通常以個人在社會裡之角色、地位等觀點出發,認為社會結構對老化 的影響相當大,而老化是一個終生的過程,故社交和老化的過程會彼此交互影響。

社會老化的過程實際上是指個人從中年人角色進入老年角色,並設法適應老年人應 有的社會規範 (徐麗君、蔡文輝,1985) 。所以從社會層面來看,可能是其角色被 認定為高齡者,如退休者或已成為祖父母輩之高齡者。而現今社會對高齡者的定義,

多以政策 (退休年齡) 、法律 (老人福利法) 等社會標準來衡量。如我國法律對高齡 者的認定,乃以年齡為標準。年齡到達某一標準 (65歲) ,即稱為高齡者。如1883 年德國首相俾斯麥推動社會安全政策時將65歲以上的人視為高齡者;美國在1935年 通過的「社會安全法案」也規定65歲以上的人可領取社會安全津貼;最後,於1956 年,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也都將65歲定為高齡者的起點 (黃富順,2000) 。 雖大多數研究都將高齡者定義為65歲以上者,但仍有學者認為這樣的年齡範疇 太過於廣泛,故有學者就將高齡者的年齡狀況再分成不同類別:學者徐立忠將高齡

者分為四類,盛年老人、成年老人、老年老人、衰老老人;西方學者 Suzman 與 Riley 將其分為終老、高齡、耄耋等三類;Atchley 分為三類,年輕老人、中年老人、老 老人;而 Lamdin 與 Fugate 也將之分成三類,分別為初老、中老、老老人 (徐立 忠,1989; Atchley, 1993; Lamdin & Fugate, 1997; Suzman & Riley, 1985) 。

就以上名詞,茲以說明如下:初老近似於成年老人,其特徵為多數健康良好,

二、高齡者之特性

由於老化是一個過程,它包含了生理、情緒、認知、經濟和人際的各種層面,

也因此高齡者所面臨的老化可分為自然老化、生物老化、心理老化及社會老化 (高 琳芸,2004) ,因此,將高齡者之特性依生理、心理、社會等三個部分來探討:

(一) 高齡者的生理老化

人們對於高齡的定義不盡相同,但大多以生理年齡來定義。高齡者的生理機能 在成年時期就達到顛峰了,而老化以後生理機能的衰退才會慢慢被察覺。步入高齡 者的年齡時,由於伴隨生理機能所帶來的改變,身體機能開始漸漸弱化、力量也慢 慢衰退,身體關節活動範圍變小,骨骼、肌腱力降低,容易跌倒、骨折;感覺機能 會降低,如視覺衰退、聽力衰退、感覺變遲鈍、記憶力衰退等 (崔征國,2002) , 逐漸影響人際溝通,使其喪失自信心,甚至刻意與人疏離,進而造成了心理層面之 問題;生理機能的部分也會從中樞神經開始衰弱,生理機能綜合性降低; 較常見且 較易判別的生理老化現象則為生殖能力喪失、頭髮變得灰白、生理功能的慢慢衰退、

慢性病之產生 (黃富順,2004) 。而由於視、聽覺的衰退影響到訊息處理的過程,

在反應動作與時間上有趨於延遲反應傾向的現象,主要原因是與中樞神經系統生理 老化 (Merriam & Caffarella, 1991) 。

由於生理老化有許多各種不同的產生因素,故各學者也從生理老化觀點建構出 幾種主要的理論,以說明老化產生的可能原因:

1. 磨損理論 (wear-and-tear theory) :

此理論認為,身體就像機器一樣,會漸漸的磨損,最後導致損壞。如關 節炎,關節多年使用造成軟骨內層的退化,產生疼痛和僵硬感。磨損理論並 無法解釋其他的老化層面 (Hayflick, 1996) ,仍需參考其他老化,因此發展 許多相關理論。

2. 細胞理論 (cellular theories)

細胞理論主要是將焦點放在個體細胞的處理歷程,這個過程可能會發展 出對身體有害的物質或是縮短細胞的生命週期。其中,此理論關注細胞可分 裂之次數,推測其對有機體的生明長度會有所限制 (Hayflick, 1996)。

3. 新陳代謝理論 (metabolic theories)

此理論著重以身體新陳代謝去解釋為什麼個體的身體會老化,分別有熱

量的攝取及賀爾蒙調節系統等兩個重要的取向。在 Monczunski 的理論中提 及有限制熱量的攝取及均衡飲食的人們,可以有較長的預期壽命,同時也會 降低疾病之發生率 (Monczunski, 1991) 。但此取向涉及的層面就有飲食之種 類及熱量攝取多寡兩個部分,所以仍必須分別去探討其影響的原因具體到底 為何。

而在賀爾蒙調節系統的理論當中,Finch 與 Seeman 的理論認為賀爾蒙 調適的能力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衰退 (Finch & Seeman, 1999) ,年輕人比高齡 者更難忍受較高的身體壓力,死亡也可能是由於身體漸漸無法適應壓力所 致。

4. 計畫性的細胞死亡理論 (programmed cell death theories)

細胞死亡理論則認為老化是基因本身就計畫好的。此理論認為計劃性的 細胞死亡似乎是生理運作的功能,細胞與深具來的自我摧毀能力,以及死亡

細胞死亡理論則認為老化是基因本身就計畫好的。此理論認為計劃性的 細胞死亡似乎是生理運作的功能,細胞與深具來的自我摧毀能力,以及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