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主要問題是瞭解高齡者生活中的休閒現狀、社會支持程度為何以及兩者 對高齡者之影響為何,本節將依據研究結論給予高齡者本身、高齡者之家人、政府 機關、老人福利機構以及對未來相關研究四方面提出建議,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對高齡者本身的建議

(一) 讓高齡者本身多從事團體性、動態類的活動以促進社會支持程度

從高齡者參與的活動類型可以看出,多數高齡者參與的活動多以靜態類且自身 皆能完成的活動,而再根據研究結果高齡者的「社會網絡」的支持對其來說,是一 項相當重要的支持類型。所以高齡者若能與配偶、家人以及朋友等夥伴一起從事團 體活動、走出家園、並拓展自我的生活圈,從事不同的活動類型,並可藉由活動中

獲得更多支持類型的管道、增加認識新朋友的機會、學習到新的事物,也能從中獲 得快樂及歸屬感,對於高齡者來說相當重要,此外也能促進高齡者的參與活動頻率。

(二) 多參與動態類活動以獲得更多評價性支持

對於大部分都的高齡者來說,休閒活動可能在其生活中佔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在其參與休閒活動的過程中,除了能夠達到身心健康的目標外,也可貢獻自己 所學各類經驗,傳遞不同的文化知識與技能,這些都能幫助高齡者提昇自我肯定 (如 評價性支持) ,也能藉此完成對自我人生的回顧與統整。

本研究也發現高齡者參與運動類的活動,相對而言少了許多,而該活動的參與 頻率也與評價性支持相關,所以希望高齡者能夠有適當的動態類活動,以促進高齡 者生理性的健康,同時也能在從事活動時,與相處的人之互動中獲得評價性支持,

以提升心理健康,再促使高齡者往後更有意願參與動態類活動。問卷發放的過程中,

經常可在公園內發現一些高齡者團體,無論是舞蹈或是傳統武術等都是很容易可見 到的活動,故建議高齡者能多嘗試參與此類型的活動。

(三) 家人應對高齡者有更多的關懷及陪伴

研究結果呈現與家人相處的程度並不算太高,許多高齡者也並非與子女一同居 住,同時在社會支持程度中,情感性支持最低。故在訪談過程中,常會遇到高齡者 表達想與子女同住的心態。因高齡者在老化後,仍是希望能夠持續保有與從前接近 的生活狀況 (王冠今,2010;陳佑淵,2007) ,所以他們也需要他人給予多一些關 懷、陪他們聊聊天等。發放問卷的過程中也很多高齡者在訪談結束後,會向我們表 達有人跟他們聊天的舉動,讓他們感覺到被重視,也感到很開心。所以若能多關心 高齡者,他們現在或將來在面臨老化時,有情感性支持的寄託,也能以此為一個緩 衝,使其更能調適其身心狀況,以應付老化帶來的不良結果。

二、對政府社會福利機關及相關公益團體或組織建議

(一) 提供高齡者良好的休閒參與環境,使其能適應老化生活

大安區的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及路網非常齊全,也提供許多休閒空間及機會給高 齡者使用,但有些高齡者因其老化特性,如體力逐漸衰退、獲得資訊的能力降低等,

導致他們無法有效的得知哪些地方、哪些時候有提供良好的休閒活動,所以政府機 關、福利機構可規劃常態性且有系統性的高齡者休閒活動,同時也須規劃設置適合 高齡者、且可近性高的休閒活動場域。

此外, Deforche 等人 (2000) 之研究結果顯示正式休閒運動課程 (組織或團體 性的課程活動) 對提升高齡者的社會支持有幫助,但本研究並未做有參與休閒課程 對於高齡者社會支持的影響。因此,建議能增設針對高齡者的休閒活動指導員、招 募休閒活動指導志工或學生,去規畫活動內容並提高休閒服務的品質,使高齡者及 其家人更能安心他們參與休閒活動的狀況,也能促進高齡者與年輕人的互動,以獲 得多的社會支持及加強代間連結,這些都是能補強本研究發現高齡者社會支持不足 的類型,像是透過與家人、年輕人獲得他們所提供的激勵、安慰、陪伴感等評價及 情感性支持。

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情緒性社會支持獲得最低,且與其相關的活動類型為消 遣嗜好 (聊天、散步) 、社交 (與家人、朋友聚餐) 及知識藝文 (閱讀書籍) 三類,

因此活動的規畫,可以從家人、配偶及朋友等三方面支持來源著手,首先可讓整個 家庭成員都能試著參與休閒活動,如規劃其參與運動休閒類型的活動,以促進高齡 者的團體性體能活動,而家人也能從旁學習新的活動,並增進代間互動的情感,加 強他們社交類的活動參與;或是規劃可促進人際關係的活動,如跳舞、歌唱團體等,

用以增進家人、朋友間關係之活動,並從中獲得陪伴、讚美、激勵感等情感、評價 支持。這都是可以有效促進高齡者參與休閒活動及從人際互動間獲得更多情社會支 持的有效方式。

(二) 維持高齡者經濟安穩

本研究結果,在背景變項中,自覺經濟狀況雖普遍偏好,但仍有較差的高齡者,

而其休閒活動參與的狀況也顯著低於較高的高齡者。在訪談過程中,也有些高齡者 表示因為沒有錢,所以沒有休閒活動或是有些活動無法參與,可見高齡者的福利金 和老年津貼並未給他們帶來實質上參與休閒活動的效益,僅能夠應付其生活所需。

而在將來,面臨開始老化的社會,奉養高齡者的青壯年比例越趨式微,臺灣高 齡人口比率會隨著少子化加速發展,在往後社會將面對高負擔的難題,青壯年人口 壓力會越來越大,在無法提供過多的奉養經費時,高齡者更會覺得不想增加額外負

擔,導致其減少休閒活動的參與,而使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反而增加醫療負擔;因 此需要政府加強高齡者照護體系,才能有效分擔主要照顧者之壓力。據此,政府相 關單位,應針對這些高齡者的特性提供相關的措施及規畫。

三、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分別就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變項等方面,提出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量化的方式,想了解高齡者的社會支持及休閒參與,但因量化的研究 僅能得到一個數量資料,實際上對於高齡者真正的內心感受,不能很清楚得知,只 能從數據的結果來客觀進行探討其表象。有鑑於此,本研究建議未來研究,可兼併 採質性與量化的方式,如訪談、實地觀察等,深入瞭解高齡者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 之相關議題,這樣的方式除了能為量化統計資料的輔助說明,並能使研究更能深刻 的瞭解高齡者的實際狀況。研究工具的部分,本研究量表之字數過小,有許多人反 應看不到或看不清楚,故建議未來設計給高齡者填答的問卷,能將字數盡可能的放 大,使高齡者更易於填答。

(二) 研究對象

本研究礙於人力和物力,只以北市大安區之高齡者為對象。建議後續研究者可 擴大樣本範圍至台北或其他縣市,可進一步比較分析城市的高齡者與鄉村的高齡者 之差異。另外,本研究之樣本多為生理及心理較為健康的高齡者,對於行動不便或 臥病在床之高齡者的休閒參與及社會支持程度,則無法推論。爾後之研究若能顧及 上述問題,可使研究更具有完整的價值性。

(三) 研究變項

本研究以個人基本背景變項為自變項,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互為自變項及依變 項,並探討其間的關係。在社會支持方面,若能加入高齡者社會互動網絡成員的數 目和與網絡成員互動的情況,以客觀了解高齡者的社會支持情況,將更為詳盡。本 研究限於時間、財力,僅從人口背景變項來探討高齡者社會支持、休閒參與的現況,

但並未探討高齡者的健康狀況、幸福感、生活適應程度與社會支持及休閒活動的關 係,因此建議研究若能擴及探討其他相關因素,會使研究更具有意義。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內政部主計處 (2000) 。台灣地區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作者。

內政部社會司 (2007) 。老人福利與政策。取自http://sowf.moi.gov.tw/04/01.htm

內政部統計處 (2005) 。94年老人狀況調查摘要分析。取自內政部統計 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統計處 (2007) 。96年1-11月人口遷徙及社會增加概況統計年報。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

內政部統計處 (2009) 。台閔地區國民生活狀況調查。取自內政部統計處 http://sowf.moi.gov.tw/stat/Survey/list.html

內政部統計處 (2011) 。全國低收入戶統計指標。取自內政部統計處

http://segis.moi.gov.tw/STAT/Web/Portal/Product/STAT_ProductFreeList.aspx

內政部統計處 (2011) 。全國15歲以上人口教育程度統計。取自內政部統計處 http://segis.moi.gov.tw/STAT/Web/Portal/Product/STAT_ProductFreeList.aspx

王冠今 (2010) 。台灣社區老人的社會支持改變、健康狀改變與社會參與之縱貫性 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昭正 (譯) (2001) 。休閒導論。臺北市:品度。 (Kelly, J. R., 1982)

王素敏 (1997) 。老人的休閒滿意及其休閒教育取向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福生 (2003) 。出版業從業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 士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文崇一 (1990) 。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榮總護理部研究發展委員會 (2002) 。社會支持在長期照顧之簡介。榮總護理,

19 (3) ,338-340。

江信男、林旻沛、柯慧貞 (2005) 。臺灣地區老人的生理疾病多寡、自覺生理健康、

社會支持度與憂鬱嚴重度。臨床心理學刊,2 (1) ,11-22。

江亮演 (1988) 。臺灣老人生活意識之研究。南投縣:蘭亭。

行政院主計處 (2006) 。統計資料。取自行政院主計處 http://www.stat.gov.tw/public/Data/671115462371.pdf

行政院主計處 (2011) 。統計資料。取自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 (2011) 。統計資料。取自行政院主計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