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人格特質與憂鬱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7

第二節 人格特質與憂鬱

壹、 人格特質的定義

「人格(personality)」一詞源自於拉丁文「persona」,原本是指古希臘演 員所使用的面具,觀眾可從面具上得知演員所扮演角色的個性,以及預測其行為

(引自蘇吉禾,2009)。人格特質論鼻祖Allport認為人格是個人內在的動力組 織,此身心系統決定個體對環境的獨特適應(沙寶珠,2009)。張春興(2000) 認為人格是個人在對於他人、對自己和對事物甚至是適應整個環境所顯示出的獨 特個性;此獨特個性係由個人在遺傳、環境、成熟、學習等因素交互作用下,表 現於身心各方面的特徵所組成,而該等特徵又具有相當的統整性與持久性。

心理學家們在研究和測量人格時,發現人格的真正差異是由於個人內在的傾 向,因此他們稱人格的內在傾向為「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池進通、

李鴻文、陳芬儀,2008)。Costa & McCrae(1992)認為個體的行為反應個體獨 特的人格特徵(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若這些特徵會持續出現在某 些情境下,我們可稱之為所謂的「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

總括上述,研究者將「個體為了適應整體環境,其身心各方面表現出的行為 特徵,這些行為特徵具有獨特性、統整性及持久性等特質」作為人格特質的概念 性定義。

貳、 人格特質理論

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是由特質論學派所發展出來的概念,指個 體在思想、情感、行為上所呈現之具有一致性的型態(引自劉宗明、黃德祥,2008)。 因此下面將就「特質論學派」的角度討論人格特質。

一、Allport 的特質論

Allport認為特質是人格的基本單位,是個體在環境中對刺激的穩定、持久 的反應方式(沙寶珠,2009;蘇吉禾,2009)。他依特質對人格重要性,區分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8

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s)、中心特質(central traits)、次要特質(secondary dispositions),茲以重要性與概括性程度不同而區分出來的各種特質(黃希庭,

1998),分述如下:

1.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s):指足以代表個人最獨特的特質,個體人 格受其主要引導,各方面行為都受此特質影響,人們通常只有少數的首要特質。

2.中心特質(central traits):是構成人格特質的核心部分,其所包含的 情境範圍比首要特質狹隘,一般人具有的中心特質大約是五到十個。

3.次要特質(secondary traits):指個體只有在某些情境下表現的性格特 徵,是對事物的暫時性態度,較缺乏明顯、一般及一致性,是最不重要,也最不 具有影響力的特質。

二、Cattell 的特質論

Cattell 相當重視人格結構,而人格基本的結構元素就是特質(traits),了 解一個人的特質,才能預測他在特定情況下的行為(郭惠玲,2009)。另一方面,

他也非常重視遺傳與環境對塑造人格的影響力,認為人格的三分之一是由遺傳決 定,另外三分之二則由社會及環境的影響所決定(沙寶珠,2009)。由上述論點 為基礎,Cattell提出表面特質與潛源特質兩大類人格特質:

1.表面特質(surface traits):一群表面上看來有關聯的特徵或行為,雖 然有關聯,事實上不一定一起變動,也未必根源於共同的原因。

2.潛源特質(source traits):屬內蘊的,係指行為之間相互關連、一起 變動,而形成單一獨立的性格向度。Cattell認為根源特質是構成人格的基本要 素,代表行為屬性和功能的決定因素

三、Eysenck 的特質論

Eysenck認為人格是一個人的性格、氣質、智力、體質等,一個穩定又持久 的組織,決定了他對環境獨特的適應方式(引自黃希庭,1998)。又Eysenck和 Eysenck(1985)指出人格類型是特質的組合,透過因素分析即時徵研究發現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9

格分成三個面向(引自陳文夏,2007):

1. 外向與內向(extraversion-introversion)

Eysenck和Eysenck(1985)發現內外向者有不同的皮質興奮閥值,外向者會 主動尋求刺激,以維持其大腦的活動程度,避免厭倦的產生,因此外向型的人常 會將注意放在外在世界的人和事物。反之,內向者因其皮質興奮閥值低,較易感 興奮刺激,所以會害羞躲避刺激情境,因此內向型的人會將注意力放在自己主觀 所經驗到的世界,集中在本身及自己的行為。

2. 神經質(neuroticism)

神經質的分數代表情緒的穩定性,神經質高者有情緒不穩定的傾向,經常陷 於擔心焦慮,以及身體方面的不適情形;反之,神經質低者情緒較為平穩且冷靜,

較能控制自我情緒。

3. 精神病質(psychoticism)

精神病質分數高者傾向孤獨、冷漠、不關心他人、具攻擊性及不遵守社會常 規等自我中心特質。此面向特質常與精神官能症、某些社會疾病有相關(陳文夏,

2007)。

四、McCrae、Costa 人格五因素模式(Five Factor Model,FFM)

特質論者雖都認同特質是構成人格單位,但對於人們究竟具有多少特質卻沒 有一致的答案。Cattell(1943)研究得到16項人格特質後,Norman(1963)、

Goldberg(1981)相繼發現,五因素論似乎能涵蓋成人們的主要特質,只是研究 者分析出的特質名稱並不完全一致。Costa 與McCrae一行人於1985年發行NEO人 格調查表(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簡稱NEO-PI),其研究指出人格特質 在不考量語言與文化的情況下,可以被區分為下列五個向度,分別為神經質、外 向性、友善性、謹慎性、開放性(薛秀宜、陳利銘、洪佩圓,2004;沙寶珠,2009;

李美珍,2010),關於人格五因素量尺的說明如下表2-2-1:

與好的情緒有負相關(Costa & McCrae,1992),此結論引起國內外學者紛紛對人 格特質及憂鬱情緒、症狀之關聯產生研究興趣,研究者就國內人格特質與憂鬱行

國外研究方面,Gershuny 和 Sher (1998)針對大學生進行縱貫研究發現高 神經質和低外向性能有效預測憂鬱,而 Jorm、 Christensen、Henderson、Jacomb、

Korten 和Rodgers(2000)將Gershuny 和 Sher的方法用在二個社區樣本,卻發 現神經質人格特質可以有效預測憂鬱,低外向性卻不能,因此並不具有普遍性。

Kendler、Gardner 與 Prescott (2002) 針對1942名成年女性雙胞胎進行九 年的縱貫性研究後發現,個體的神經質人格特質和未來是否有重鬱症有關。

Farmer、Redman、Harris、Mahmood、Sadler、Pickering、與 Mcguffin(2002)

使用艾式人格量表(Eysenck Personality Inventory,EPI)測量人格,將108 例憂鬱症者及其健康的兄弟姐妹做比較,發現神經質人格、外向性人格與憂鬱有 密切關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4

Lingjarde、Foreland 與Engvik(2001)以82 名患有冬季憂鬱症者為研究 對象,發現患者的外向性人格特質較低患者的友善性分數較低,但嚴謹性分數較 高,開放性則沒有差異。Meyer(2002)以212 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憂鬱症狀 與友善性、嚴謹性無關,但與開放性有正相關。

由國內外文獻得知,目前不論是青少年或成人的研究,憂鬱症狀、憂鬱情緒 或憂鬱傾向皆與神經質人格特質有關,但在外向性、友善性、嚴謹性、開放性之 研究結果較不一致,加上國內以五因素人格模式以國小兒童為研究對象之研究極 少,本研究將試以國小兒童人格特質與憂鬱行為表現進行探討,分析各種人格特 質與憂鬱行為表現之相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