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格特質、親子關係、同儕關係與兒童憂鬱行為表現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人格特質、親子關係、同儕關係與兒童憂鬱行為表現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8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鍾和 博士. 人格特質、親子關係、同儕關係與兒童 政 治 大 立 憂鬱行為表現之研究.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王瑋婷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六月. 1.

(2) 謝誌 研究所生涯只有短短三年,卻是我人生起伏很大的三年,經歷了家中巨變、 感情失意、教甄得意、到高雄生活等。之後的隨順圓滿,都要感謝在政大陪伴我 一路走來的老師及同學們,陪我度過難關,讓這些過程的得失更具有意義。 首先,要感謝王鍾和老師除了耐心指導我的論文外,也很關心我的生活,給 予我無限的鼓勵與安慰,使我能勇敢面對挫折,繼續完成學業;感謝口委石雅惠 老師及郭俊豪老師,在此篇論文不吝指教及給我意見;感謝陳婉真老師及修惠蘭 老師在我需要的時候,給予我心靈上的支持;感謝闕助教及王先生在行政事務上. 政 治 大 再來要感謝政大教育所及市北教大幼教系的同學們,無論在論文上的協助, 立. 的協助。. ‧ 國. 學. 或是精神上的支持,都給予我很大的力量,讓我在學業、事業上都無後顧之憂, 能全力衝刺。感謝昭鋆、奎宇、小柳在統計上的協助;明真、嘉琦、雅雯、依林、. ‧. 穎琦、潔茹、芷瑄、志鴻、蒂蒂、點點、依璇、迷糊等,時常給予我關心,在我. sit. y. Nat. 需要的時候給我大大的擁抱;瑋珊、又綺、曉涵、婕欣、雅芬、秋綉的鼓勵與支. al. er. io. 持;以及佳茹在我於高雄教書的期間常幫我跑腿、辦手續。. v. n. 還要感謝不辭辛勞為我發放問卷的教育界夥伴們,奕蓁學長、咏辰學姊、昭. Ch. engchi. i n U. 鋆、逸儂、點點等人,謝謝你們幫我在短時間內收集到所有問卷,回收問卷辛苦 了! 最後要感謝高雄市樂群國小的夥伴們─劉文溪校長、鄭秀梅主任、蕭瑞美主 任、梁秀美老師、謝宜芳老師、曾樹珍老師、梁珍玲老師、楊雅涵老師。感謝你 們在我工作體力超支時,為我加油打氣,給我力量撐下去完成。還有不時需為了 論文請補休排假,勞煩你們支援,沒有你們的陪伴與支持,我無法如期在高雄邊 工作邊完成論文,感謝你們! 感謝生命中每個貴人~感恩生活的每一天! 瑋婷謹誌於政大井塘樓 2013 年 6 月 2.

(3)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第二節. 憂鬱................................................... 11 人格特質與憂鬱......................................... 27.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親子關係與憂鬱......................................... 35 同儕關係與憂鬱......................................... 46 人格特質、親子關係、同儕關係與憂鬱..................... 56. 第三章. 立. 政 治 大. 研究方法 ................................................ 58 研究架構............................................... 58 研究對象............................................... 59.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研究工具............................................... 61 實施程序............................................... 67 資料處理與分析......................................... 69. ‧ 國. ‧. sit. y. Nat. 研究方法 ................................................ 74. io. al. er. 第四章. 學. 第一節 第二節. 國小兒童的憂鬱行為表現概況............................. 74. 第二節. 人口變項不同國小兒童其憂鬱行為表現..................... 77 國小兒童人格特質及憂鬱行為表現......................... 82 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及憂鬱行為表現......................... 90 國小兒童同儕關係及憂鬱行為表現......................... 97 國小兒童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對憂鬱行為表現之預測分 109.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析. 第五章. n. 第一節. Ch. engchi. i n U. v. 討論.................................................... 124.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國小兒童的憂鬱行為表現概況之討論...................... 124 人口變項不同之國小兒童與憂鬱行為表現之討論............ 126 國小兒童人格特質與憂鬱行為表現相關之討論.............. 128 國小兒童親子關係與憂鬱行為表現之討論.................. 131 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憂鬱行為表現之討論.................. 133. 第六節. 國小兒童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對憂鬱行為表現的預測力 3.

(4) 之討論. 第六章. 136. 結論與建議............................................. 143. 第一節 第二節. 結論.................................................. 143 建議.................................................. 153. 參考文獻.......................................................... 162 附件.............................................................. 17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 i n U. v.

(5) 表目次 表 2-1-1 憂鬱的定義 ............................................................................................... 12 表 2-1-2 國小兒童性別與憂鬱行為表現之關係 ................................................... 19 表 2-1-3 國小兒童出生序與憂鬱行為表現之關係 ............................................... 22 表 2-2-1 人格五因素各量尺說明 ........................................................................... 30 表 2-2-2 國內人格特質與憂鬱行為表現相關研究 ............................................... 31 表 2-3-1 親子關係的定義 ....................................................................................... 35 表 2-3-2 親子互動型態模式圖 ............................................................................... 41 表 2-3-3 國內親子關係與憂鬱相關研究 ............................................................... 42 表 2-4-1 同儕關係的定義 ....................................................................................... 46 表 2-4-2 兒童同儕互動關係的五階段發展內涵 ................................................... 49 表 2-3-3 國內同儕關係與憂鬱相關研究 ............................................................... 53 表 3-2-1 基本資料分配表(依背景變項分) ....................................................... 59 表 3-2-2 基本資料分配表(依學校分) ............................................................... 60 表 3-3-1 兒童及青少年憂鬱篩選量表內容分配表 ............................................... 61 表 3-3-2 國小學童人格特質量表內容分配表 ....................................................... 63 表 3-3-3 國小學童同儕互動關係量表內容分配表 ............................................... 65.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表 3-5-1 本研究研究假設與統計分析方法一覽表 ............................................... 69 表 4-1-1 國小兒童的憂鬱行為表現量表之敘述統計表 ....................................... 75 表 4-1-2 全體受試者憂鬱程度現況分析摘要表 ................................................... 75 表 4-2-1 不同性別國小兒童的憂鬱行為表現之 t 考驗摘要表 .......................... 78 表 4-2-2 出生序不同國小兒童的憂鬱行為表現量表得分概況 ........................... 78 表 4-2-3 家庭結構不同國小兒童的憂鬱行為表現量表得分概況 ....................... 80.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n U. v. 表 4-3-1 國小兒童的人格特質量表之敘述統計表 ............................................... 82. engchi. 表 4-3-2 國小兒童人格特質與憂鬱行為表現之相關係數 ................................... 83 表 4-3-3 不同性別國小兒童人格特質與憂鬱行為表現之相關係數 ................... 84 表 4-3-4 不同出生序國小兒童人格特質與憂鬱行為表現之相關係數 ............... 85 表 4-3-5 不同家庭結構國小兒童人格特質與憂鬱行為表現之相關係數 ........... 87 表 4-4-1 國小兒童的親子關係量表之敘述統計表 ............................................... 90 表 4-4-2 國小兒童親子關係與憂鬱行為表現之相關係數 ................................... 91 表 4-4-3 不同性別國小兒童親子關係與憂鬱行為表現之相關係數 ................... 91 表 4-4-4 不同出生序國小兒童親子關係與憂鬱行為表現之相關係數 ............... 93 表 4-4-5 不同家庭結構國小兒童親子關係與憂鬱行為表現之相關係數 ........... 94 表 4-5-1 國小兒童的同儕關係量表之敘述統計表 ............................................... 98 表 4-5-2 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憂鬱行為表現之相關係數 ................................... 99 表 4-5-2 不同性別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憂鬱行為表現之相關係數 ................. 100 表 4-5-3 不同出生序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憂鬱行為表現之相關係數 ............. 102 5.

(6) 表 4-5-4 不同家庭結構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憂鬱行為表現之相關係數 ......... 105 表 4-6-1 國小兒童的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對憂鬱行為表現之多元迴 歸分析摘要表 ........................................................................................ 109 表 4-6-2 不同性別國小兒童的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對憂鬱行為表現 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111 表 4-6-3 不同出生序國小兒童的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對憂鬱行為表 現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113 表 4-6-4 不同家庭結構國小兒童的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對憂鬱行為 表現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117 表 4-6-5 不同背景變項國小兒童的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對憂鬱行為 表現之預測彙整表 ................................................................................ 123. 圖表次.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圖 2-1-1 憂鬱問題解決模式圖 .............................................................................. 17 圖 2-4-1 兒童同儕互動關係架構圖 ...................................................................... 52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58.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6. i n U. v.

(7)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國小兒童的「人格特質」 、 「親子關係」 、 「同儕關係」與 「憂鬱」之相關, 並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研究樣本為國小高年級兒童為對象, 共收集 487 份有效樣本進行分析。本研究之研究工具為「兒童青少年憂鬱篩選 量表」、「國小學童人格特質量表」、「親子互動關係問卷」及「國小學童同儕 互動關係量表」。數據資料以敍述性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 積差相關, 及多元逐步迴歸進行分析等。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目前國小兒童的憂鬱行為表現普遍水準偏向正面,即較無憂鬱。. 政 治 大 三、全體國小兒童之「神經質」、「支配/指使」、「衝突/攻擊」、「競爭/忌 立 二、不同性別、出生序、家庭結構之國小兒童,其憂鬱行為表現沒有顯著差異. ‧ 國. 學. 妒」、「敵意/防衛」與其整體憂鬱行為表現間,皆存有顯著正相關的關係; 而「嚴謹性」、「外向性」、 「友善性」及「開放性」、 「親子關係」、「合. ‧. 作/利社會行為」、「遊戲/聯合活動」、「信任/尊重」、「親密/依附」等. sit. al. er. io. 相關的關係。. y. Nat. 正向同儕關係及「整體同儕關係」則與其整體憂鬱行為表現間,存有顯著負. v. n. 四、「老么」 、 「雙親家庭兒童」之「外向性」與其整體憂鬱行為表現間,存有顯 著負相關的關係。. Ch. engchi. i n U. 五、「老大」 、 「單親家庭兒童」之「母親心理」親子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間, 存有顯著負相關的關係。 六、「中間子女」之「信任/尊重」 、 「親密/依附」 、 「競爭/忌妒」及「敵意/防衛」 等四項同儕關係上,與其憂鬱行為表現皆存有顯著相關。 七、「敵意防衛」同儕關係及「神經質」人格特質最能夠效預測全體國小兒童的 「憂鬱行為表現」。 八、同儕關係的「競爭嫉妒」最能預測「男生」、「獨生子女」和「中間子女」 兒童的「憂鬱行為表現」。 1.

(8) 九、同儕關係的「敵意防衛」最能夠預測「女生」、「老大」、「雙親家庭」兒 童的「憂鬱行為表現」 十、「神經質」人格特質最能夠預測「老么」、「單親家庭」兒童的「憂鬱行為 表現」. 本研究根據上述各項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數點建議,以供後續相關實務工 作及研究的參考。 關鍵詞:憂鬱行為表現、人格特質、親子關係、同儕關係、國小兒童.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 i n U. v.

(9)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ersonality trait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peer relationship and depression. The study adopted a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487 grade five and six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Instruments used in this study were“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epression Screening Scale”,“Parental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The scal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peers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The study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 ics,T-tests,One-way. 政 治 大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立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 lows:. ANOVA,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 國. 學. 1. The status of depressive tendency for most respondents is regarded as positive. 2.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epression among these students. ‧.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gender , birth order and family structure.. sit. y. Nat.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neuroticism”,” control /. al. er. io. instigate”,” conflict / attack”,”competitive / jealous”,” hostile / defensive” peer. v. n. relationship and “depression”.Howev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negative. Ch. engchi. i n U. correlations between” conscientiousness”,”extraversion”, “agreeableness”,”opennes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cooperative / prosocial behavior”,”game / joint activities”,”trust / respect”,”intimate/ attachment” peer relationship and “depression”. 4.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youngest birth order and parents-family child’ extraversion and depression. 5.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oldest birth order and single parent-family child’ mother mentality relationship and depression. 6.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middle child’ ”trust / 3.

(10) respect”,”intimate/ attachment”, ”competitive / jealous”,” hostile / defensive” peer relationship and depression. 7. ” hostile / defensive” peer relationship and “neuroticism” show prediction to the total score of depression. 8. ”competitive / jealous” peer relationship shows prediction to boy,singleton, and the middle child’ depression. 9. ” hostile / defensive” peer relationship shows prediction to girl,oldest birth order,and parents-family child’ depression.. 政 治 大. 10.“neuroticism” shows prediction to youngest birth order and single parent-family child’ depression.. 立. Finally, after discussion, the researcher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for. ‧ 國. 學. educational instruction and future studies.. ‧. sit. y. Nat. Key words: depressi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ersonality traits, parent-child. io. n. al. er. relationship, peer relationship.. Ch. engchi. 4. i n U. v.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說明本研究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與假設及名詞解釋,作為本研 究之基礎,茲分節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至西元 2020 年,憂鬱症所造成疾病的整體負擔, 將躍升為第二位,屆時憂鬱症將與癌症、愛滋病並為二十一世紀之三大疾病,因. 政 治 大 大隱憂,然而,這種困擾只會發生在成人身上嗎? 立. 此被稱為「二十一世紀的癌症」 (Holden,2000) 。由此可知,憂鬱為現代疾病一. 一般人認為兒童時期最自由自在,沒有任何生活壓力,不太會有心理問題。. ‧ 國. 學. 其實在兒童階段,面臨生理功能、認知模式和人際關係等多方面的劇烈變化,個. ‧. 人所承受的外在壓力遠超過大人的想像(王建楠、吳重達,2011)。和大人不同. y. Nat. 的是,此階段的孩子認知、語言能力尚未成熟,缺乏正確描述感受的能力,較不. 兒童是否有憂鬱傾向,需要我們深入研究與探討之。. al. er. io. sit. 易把內心的感受講出來,通常傾向於以行為來呈現他們的情緒問題。因此,究竟. n. v i n 國內對於兒童憂鬱行為的研究並不多,張高賓(2006)的研究發現,台灣南 Ch engchi U. 部地區國小三至六年級的兒童約有 22.1%有憂鬱症狀,其中疑似重鬱者有 3.8 %。張淑均(2008)調查高雄縣國小學童整體憂鬱傾向,發現目前高雄縣國小學 童無憂鬱傾向。張家羚(2009)則表示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整體憂鬱傾向」的題 平均得分低於平均值中點。謝佑欣(2010)調查 2109 位三~六年級有接受課後照 顧之學生,發現兒童疑似有憂鬱傾向盛行率為 15.9%。由於這些研究對國小兒 童憂鬱行為的研究結果存有差異,為了解目前國內國小兒童憂鬱行為之概況,乃 成為本篇研究的首要動機。 在憂鬱與人口變項的研究中,最多人探討的就是「性別」,人們對於憂鬱與. 1.

(12) 性別感到好奇是因為許多研究指出罹患憂鬱症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為性別差異 (Iwata & Buka, 2003)。但在針對兒童憂鬱行為研究中,尚未獲得一致的結論, 有些研究者認為國小高年級女童的憂鬱傾向高於男童(高啟賢,2004;吳聰秀, 2005) ,但有些研究者則認為男童的憂鬱傾向高於女童(張高賓,2005;黃曉雯, 2007) ,更有些研究認為男女童間並無顯著差異(Buchbauer,1998;謝秀雯,2007; 陳艷玲,2007;張淑均,2008;黃美雀,2009;張家羚,2009;謝佑欣,2010)。 這些研究結果的不一致,使研究者好奇究竟性別為影響憂鬱的因子之一,則成為 本研究期望了解的目的之一。. 政 治 大 可在家中的地位,也會對長大成人後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究竟「出生序」跟 立. Adler 提出每個人的心理狀態會因出生序而有不同,此會影響每個人自己認. 憂鬱行為有什麼關係呢?董氏基金會(2007)研究指出家中排行老么或獨生子女. ‧ 國. 學. 者,其憂鬱情緒傾向較高,張高賓(2005) 則發現次子女的憂鬱程度達顯著水. ‧. 準,出生序的排序越小,對憂鬱的影響程度越多。但也有些研究顯示,出生序對. y. Nat. 於憂鬱來說是無顯著差異的(吳聰秀,2005;周杏樺,2009;張家羚,2009; 謝. er. io. sit. 佑欣,2010)。因此,至今為止「出生序」與憂鬱行為間的關係結果的不一致, 引起研究者欲探討的興趣,乃成為本篇研究另一項想要了解的重點。. al. n. v i n Fendrich、Warner、和 Weissman(1990)表示失去父母或家庭關係不良, Ch engchi U. 例如低家庭凝聚力或無情感的控制(處罰和非支持性的控制),均會造成兒童較 高的憂鬱症比率。絕大部分文獻發現非雙親家庭學童之憂鬱傾向高於雙親家庭學 童(吳聰秀,2005;張淑均,2008;黃美雀,2009;周杏樺,2009) ,張高賓(2005) 更特別指出繼親家庭子女的憂鬱最高。這表示家庭結構的異動會使得兒童憂鬱行 為增加。但也有些文獻表示不同家庭型態之學童在兒童憂鬱得分或傾向上並無顯 著差異(謝佑欣,2010)。家庭是兒童成長的重要場所,在家庭中的生活經驗對 學童的行為、情緒與認知發展的模型影響甚鉅,家庭結構若面臨劇烈的變動,對 於學童的生活適應、情緒問題產生許多不利的影響(黃美雀,2009)。由此得知. 2.

(13) 「家庭結構」有可能是兒童憂鬱行為產生的因子之一,但由於各個研究的結果並 不相同,家庭結構成為研究者欲深入探討的重點之一。 綜觀上述,「性別」、「出生序」及「家庭結構」與憂鬱行為關係並無一致 結論,因此,針對此三項人口變項與兒童憂鬱行為的關係進行探討,成為本研究 的第二項動機。 過去有關人格特質的研究指出人格特質以完美主義及依賴性的人格特質較 易罹患憂鬱症,因為他們習慣採用負面悲觀的思考習慣(董氏基金會,2005)。 由國內外文獻得知,目前不論是青少年或成人的研究,憂鬱症狀、憂鬱情緒或憂. 政 治 大 廖敏倫,2006;陳文夏,2007;趙白玉,2008;沙寶珠,2009;蘇吉禾,2009), 立 鬱傾向皆與神經質人格特質有關(Gershuny 和 Sher ,1998;黃碧華,2006;. 但在外向性、友善性、嚴謹性、開放性人格特質方面所得知之研究結果卻不一致,. ‧ 國. 學. 再加上國內目前以國小兒童為研究對象,針對他們的人格特質與憂鬱行為表現之. ‧. 相關研究並不多,研究者認為有深入探討之必要。因此,了解國小兒童人格特質. y. Nat. 與憂鬱行為表現的關係,乃成為本研究急欲釐清的第三項動機。. er. io. sit. 親子關係是人類出生後第一次接觸到的人際關係,許多國內外研究均發現親 子關係與憂鬱程度間存有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表示親子關係愈好,子女的憂鬱程. al. n. v i n 度會愈低(Burg 和 Hammen,1991;Burbach 和 Borduin,1986;Liu,2003; Ch engchi U 鍾筱萍,2004;蘇曉憶,2005;薛麗容,2009;周杏樺,2009)。但以往大部分 的研究均只針對青少年(國、高中生)而鮮少針對國小兒童進行探討,究竟親子 關係對國小兒童憂鬱行為表現是否有顯著的影響?則成為本研究探討的第四項 動機。. 同儕關係乃人際關係的一種,國內針對人際關係的探討文獻較多,從文獻中 可得知,人際關係和憂鬱行為表現兩者是經常交互影響的。人際關係不佳或缺乏 社會支持,易引發個體之憂鬱情緒;個體之憂鬱行為表現也會導致其人際關係不 佳或更加惡化的情形產生(王黛玉,2004;簡吟如,2009)。由此我們可以推測. 3.

(14) 同儕關係與憂鬱行為表現也會交互影響,楊朝旭(2004)、吳佳陵(2010)、謝 慧屏(2010)研究青少年的憂鬱程度與同儕關係,發現兩者間的確存有密切的關 係,意即同儕關係愈好者,憂鬱程度會愈低。由此可知,同儕關係似乎對憂鬱行 為表現是會帶來影響的,但國內針對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憂鬱行為表現進行的相 關研究極少,難以了解實際的情形,使研究者極欲瞭解國小兒童是否會有類似的 情形發生,因此,了解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間的關係則成為本研 究第五項動機。 由上述內容得知,在許多研究中均發現,人格特質、親子關係、同儕關係為. 政 治 大 者對憂鬱的預測力較高、影響較大?目前並無研究將人格特質、親子關係、同儕 立 憂鬱的影響因子(藍以琳,2008),分別會對個體憂鬱行為帶來影響,但究竟何. 關係與憂鬱行為表現一同探討。再者,國內外針對憂鬱行為表現的探討多以青少. ‧ 國. 學. 年、成人居多,鮮少針對國小兒童,究竟對於現今國小兒童而言,其人格特質、. ‧. 親子關係及同儕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間的之關係為何?人格特質、親子關係及. y. Nat. 同儕關係對國小兒童憂鬱行為表現的預測力又是如何?何者的預測力較高?實. er. io. sit. 有確認的必要。由其在不同人口變項下,兒童的人格特質、親子關係及同儕關係 對其憂鬱行為表現預測力為何,則成為本研究急於探討的第六個動機。. al. n. v i n 根據上述的各項研究動機,本研究具體的研究目的說明如下: Ch engchi U. 一、 瞭解國小兒童憂鬱行為的概況。. 二、 瞭解人口變項(性別、出生序、家庭結構)不同之國小兒童憂鬱行為表現 的差異。 三、 瞭解人口變項不同下國小兒童之人格特質與其憂鬱行為表現的關係。 四、 瞭解不同人口變項之國小兒童之親子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的關係。 五、 瞭解不同人口變項之國小兒童之同儕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的關係。 六、 瞭解不同人口變項下,國小兒童之人格特質、親子關係及同儕關係對其憂 鬱行為表現的預測力。. 4.

(15) 第二節 壹、. 研究問題與假設.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 國小兒童的憂鬱行為表現現況為何? 二、 人口變項(性別、出生序、家庭結構)不同之國小兒童的憂鬱行為表現是 否有顯著差異? 三、人口變項不同之國小兒童的人格特質與其憂鬱行為表現間的關係如何? 四、人口變項不同之國小兒童的親子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間的關係如何?. 政 治 大. 五、人口變項不同之國小兒童的同儕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間的關係如何?. 立. 六、人口變項、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是否能有效預測國小兒童憂鬱行. ‧ 國. 研究假設. y. Nat. 根據前述研究問題,本研究之研究假設如下:. ‧. 貳、. 學. 為表現?. er. io. 有顯著差異存在。. sit. 假設一、人口變項(性別、出生序、家庭結構)不同之國小兒童的憂鬱行為表現. al. n. v i n 1-1 性別不同之國小兒童,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差異存在。 Ch engchi U. 1-2 出生序不同之國小兒童,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差異存在。 1-3 家庭結構不同之國小兒童,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差異存在。 假設二、人口變項不同之國小兒童,人格特質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2-1 性別不同國小兒童,人格特質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2-1-1 國小高年級男學童之人格特質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2-1-2 國小高年級女學童之人格特質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2-2 出生序不同國小兒童,人格特質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2-2-1「獨生子女」之國小兒童的人格特質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5.

(16) 2-2-2「老大」之國小兒童的人格特質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2-2-3「中間子女」之國小兒童的人格特質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2-2-4「老么」之國小兒童的人格特質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2-3 家庭結構不同國小兒童,人格特質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2-3-1「雙親家庭」之國小兒童的人格特質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2-3-2「單親家庭」之國小兒童的人格特質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假設三、人口變項不同之國小兒童,親子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3-1 性別不同國小兒童,親子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政 治 大 3-1-2 國小高年級女學童之親子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立 3-1-1 國小高年級男學童之親子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3-2 出生序不同國小兒童,親子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 國. 學. 3-2-1「獨生子女」之國小兒童的親子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 3-2-2「老大」之國小兒童的親子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y. Nat. 3-2-3「中間子女」之國小兒童的親子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er. io. sit. 3-2-4「老么」之國小兒童的親子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3-3 家庭結構不同國小兒童,親子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al. n. v i n 3-3-1「雙親家庭」之國小兒童的親子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Ch engchi U 3-3-2「單親家庭」之國小兒童的親子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假設四、人口變項不同之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4-1 性別不同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4-1-1 國小高年級男學童之同儕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4-1-2 國小高年級女學童之同儕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4-2 出生序不同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4-2-1「獨生子女」之國小兒童的同儕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4-2-2「老大」之國小兒童的同儕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6.

(17) 4-2-3「中間子女」之國小兒童的同儕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4-2-4「老么」之國小兒童的同儕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4-3 家庭結構不同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4-3-1「雙親家庭」之國小兒童的同儕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4-3-2「單親家庭」之國小兒童的同儕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相關。 假設五、人口變項不同之國小兒童,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能有效預測 國小兒童憂鬱行為表現。 5-1 性別不同國小兒童,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能有效預測國小兒. 政 治 大 5-1-1 國小高年級男學童的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能有效預測國 立 童憂鬱行為表現。. 小兒童憂鬱行為表現。. ‧ 國. 學. 5-1-2 國小高年級女學童的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能有效預測國. ‧. 小兒童憂鬱行為表現。. y. Nat. 5-2 出生序不同國小兒童,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能有效預測國小. er. io. sit. 兒童憂鬱行為表現。. 5-2-1「獨生子女」之國小兒童的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能有效. n. al. Ch. 預測國小兒童憂鬱行為表現。. engchi. i n U. v. 5-2-2「老大」之國小兒童的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能有效預測 國小兒童憂鬱行為表現。 5-2-3「中間子女」之國小兒童的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能有效 預測國小兒童憂鬱行為表現。 5-2-4「老么」之國小兒童的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能有效預測 國小兒童憂鬱行為表現。 5-3 家庭結構不同國小兒童,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能有效預測國 小兒童憂鬱行為表現。. 7.

(18) 5-3-1「雙親家庭」之國小兒童的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能有效 預測國小兒童憂鬱行為表現。 5-3-2「單親家庭」之國小兒童的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能有效 預測國小兒童憂鬱行為表現。.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8. i n U. v.

(19) 第三節 參、. 名詞解釋. 兒童. 本研究所指的兒童,係指公立國小五、六年級學生。. 肆、. 憂鬱行為表現. 憂鬱行為表現係指「一種集憂愁、悲傷、頹喪、消沉等多種負面情緒綜合而 成的心理狀態,或是對失落或壓力而有失望、無力感,嚴重時會出現生活失常、 精神異常的行為表現。」因各學者的用語不同,本研究將「憂鬱行為」 、 「憂鬱傾. 政 治 大. 向」 、 「憂鬱情緒」等視為同義詞,因此,本研究若出現上述名詞,皆意指為「憂 鬱行為表現」。. 立. 本研究使用張高賓(2005)依據Kovacs(2003)的標準修訂而成「兒童青少年. ‧ 國. 學. 憂鬱篩選量表」上的得分為指標,將此量表之得分作為憂鬱行為表現之操作型定. 人格特質. sit. y. Nat. 伍、. ‧. 義,若在此量表得分愈高,代表憂鬱行為表現愈嚴重。. al. er. io. 人格特質(personality)乃指「個體為了適應整體環境,其身心各方面表. v. n. 現出的行為特徵,這些行為特徵具有獨特性、統整性及持久性等特質。」. Ch. engchi. i n U. 本研究使用林砡琝(2008) 「國小學童人格特質量表」。每位填答者的內容 包含「開放性」 、 「嚴謹性」 、 「外向性」 、 「友善性」 、 「神經質」等五種向度,以這 五向度之得分作為操作型定義,若該向度的總分愈高,則代表愈傾向此向度的人 格特質。. 陸、. 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係指「一種透過父母與子女雙方互動所構成的人際關係,親子間藉 由身體與心理層面交互作用,使情感、行為改變與調適的動態平衡歷程。」本研 究將「親子互動」 、 「親子互動關係」 、 「家庭互動」等視為同義詞,因此,本研究 若出現上述名詞,皆意指為「親子關係」。 9.

(20) 本研究採用詹珮宜(1999)「親子互動關係問卷」,內容包含「身體互動」 和「心理互動」兩個向度,本研究以各分量表及總量表之所得分數做為親子關係 之操作型定義,各分量表及總量表分數愈高,代表親子關係愈良好。. 柒、. 同儕關係. 同儕關係乃「年齡相近或地位相等的同伴,藉由身體互動、心理互動等反應 的交互作用,對個體造成正向與負向的影響。」而本研究特指國小兒童在學校裡 與其同班同學相處互動的情形。 本研究採用羅品欣(2004)「國小學童同儕互動關係量表」,內容包含「正. 政 治 大 作型定義。若受試者在此量表「正向關係」的得分愈高,表示其與同儕的互動相 立. 向」及「負向」關係,本研究以各分量表及總量表之所得分數做為同儕關係之操. ‧ 國. 學. 處愈好;若受試者在此量表「負向關係」的得分愈高,表示其與同儕的互動相處 愈差。將受試者在「負向關係」中,各分量表的得分予以反向計分後,與其在「正. ‧. 向關係」的分數相加總,即可得同儕互動關係總量表的分數。總量表分數愈高,. n. al. er. io. sit. y. Nat. 代表同儕關係愈良好。. Ch. engchi. 10. i n U. v.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歸納及統整與本研究相關之文獻,共分四節。第一節探討憂 鬱的內涵及其相關因素。第二節探討人格特質之概念及內涵。第三節探討親子關 係意涵及其相關實徵研究。第四節探討同儕關係之內涵及其相關實徵研究。第五 節則是探討人格特質、親子關係、同儕關係與憂鬱的關係。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立. 壹、 憂鬱的定義. 憂鬱 治 政 大. ‧ 國. 學. 「憂鬱」一詞有多種含意,可以是暫時的情緒狀態,也可以是指一組症候群 或是一種疾病(高啟賢,2004)。近年來,憂鬱在社會受到高度重視,許多學者. ‧. 對之加以定義。 《美國醫學學會醫學百科全書》將憂鬱(Depression)定義為: 「情. y. Nat. sit. 緒低落,感到難過、無望、悲觀,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引自彭怡萍,2011),. n. al. er. io. 國內學者張春興(2007)將之定義為「憂愁、悲傷、頹喪、消沉多種不愉快情緒 綜合而成的心理狀態」。. Ch. engchi. i n U. v. Cantwell 與 Baker(1991)認為憂鬱是一種長期的情緒困擾,並將憂鬱的 複雜性界定為四個層級,第一層次為一種症狀,指的是負向情緒,像是傷心、煩 悶等;第二層次憂鬱是指多面向的症狀,例如食慾不振、失去活力或遲緩、體重 減輕、失眠,這些症狀被用來檢要描述臨床精神病患的憂鬱現象,然而一般人處 在壓力環境中,也可能短暫的出現這些特徵;第三層次的憂鬱被視為症候群,由 一些症狀所組成,具有經常發生的特性,而有違常(disorder)的意涵,個體可 能具有初期的精神異常,像是情緒、認知與性功能方面的異常;第四層次的憂鬱 是一種心理疾病,具有精神異常的特性,且在某一特地期間內出現憂鬱的症狀, 並會造成當事人某些領域的失能(黃曉雯,2007)。 11.

(22) 綜合上述可知,國內外學者對於憂鬱的定義有不同的解釋,茲將各學者對憂 鬱提出之定義綜合整理如表 2-1-1: 表 2-1-1 憂鬱的定義 憂鬱的定義 研究者. 憂鬱的定義. Lazarus(1976). 憂鬱是一個人感到所處的情境是無助的,或是認 為自己沒有價值,而且自認必須對問題負責的一種情 形(引自施雅薇,2004)。. 政 治 大 並且內心時常覺得將有不吉利的事發生。(引自黃麗 立. Powell(1983). 憂鬱是一種複雜的感覺,包括無助的、低自尊心,. 娟,2007)。. ‧ 國. 學. Meyer & Hokanson. under-responsive),並且容易表達負向之語言和情. ‧. y. sit. Nat. 緒,對自我也缺乏肯定,並且帶有情緒性的抑鬱 (emotional reticent),容易會有生活失常,或與藥. io. er. (1985). 憂鬱是一種退縮與社會性低度反應(socially. 物為伍、酗酒、自殺行為,影響正常功能。. n. al. Allen-Meares(1987). v i n Ch 憂鬱是對失落或壓力的一種回應,代表一種混亂 engchi U. 或是一群症狀,症狀項目包括飲食失調、憂傷情感、 課業表現不佳、體重改變或想到死亡等 Cantwell & Baker (1991). 憂鬱是一種長期性的情緒困擾,並將憂鬱的複雜 性借定為四個層級,分別視為一種症狀(a syndrome)、 多面向的症狀(various symptoms)、一群症候群 (cluster of symptoms)或一種精神異常(a psychiatric disorder)。 (續下頁) 12.

(23) Peterson(1992). 「憂鬱心情」為一種複雜的感覺,可以是一種情 緒狀態、情感異常(廣泛的布快樂感)、或是焦慮等特 質、現象。. 王煥琛、柯華葳(1999). 憂鬱是一種悲傷、失去希望的感受,被現實要求 所擊倒,體驗到徹底絕望的感受。. 張春興(2007). 憂鬱是屬於憂愁、悲傷、頹喪、消沉等多種不愉 快情緒綜合而成的心理狀態,多數人都有輕性憂鬱的 經驗,例如悲觀、沉悶、做事無精打采等情緒低潮,. 政 治 大 不僅心理上會陷入絕望、自責以及思想錯亂的地步, 立 所以,短暫的憂鬱並非病態,但憂鬱的情況嚴重時,. 生理上也會出現食慾不振、心悸、兩眼無神等症狀。. ‧ 國. 學. 黃曉雯(2007). ‧. 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狀態,一種憂鬱心情,一種憂鬱症. sit. y. 候群,或為一種精神疾患。. 憂鬱可以是一種低落的情緒或狀態,嚴重者亦是. io. er. Nat. 馮美珠(2008). 「憂鬱」是一種情緒上的憂愁與悲傷感受,可以. 一種精神疾病,而憂鬱會反應到個人的認知、情緒、. n. al. Ch. 生理、行為等方面。 林美芳(2008). engchi. i n U. v. 指個體受憂鬱情緒影響後,所產生的一組憂鬱症 狀,該症狀可能包含情緒、認知、生理及行為等層面。.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整理。 綜觀上表可知,各學者對於憂鬱的定義不盡相同,大致可依幾個面向論之。 其一為視憂鬱是一種負面的情緒狀態(Lazarus,1976;Peterson,1992) ,其二 為視憂鬱是一種症狀或疾病,包含情緒、認知、生理、行為等層面(Allen-Meares, 1987;Cantwell & Baker,1991;林美芳,2008)。其三為視憂鬱是一種失望、 被擊潰的感受(王煥琛、柯華葳,1999)。也有學者認為以上三者皆為憂鬱的一 13.

(24) 種表現(Meyer & Hokanson,1985;張春興,2007;馮美珠,2008)。本研究為 探討國小兒童的憂鬱行為表現,乃以「憂鬱行為表現是一種集憂愁、悲傷、頹喪、 消沉等多種負面情緒綜合而成的心理狀態,或是對失落或壓力而有失望、無力感, 嚴重時會出現生活失常、精神異常的行為表現。」作為憂鬱行為表現的概念性定 義。. 貳、 憂鬱的相關理論 有關憂鬱的理論相當多,一般來說可就生物觀點、心理動力觀點及認知行為 觀點討論,分述如下:. 政 治 大 憂鬱症發病相關生理研究中 立 ,其生理病變原因包含基因遺傳之多項中樞神經. 一、. 生物觀點. ‧ 國. 學. 傳導物質障礙,如血清素(serotonin)與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不足 所致(陳慧真、侯禎塘,2006)。在臨床研究中也發現,憂鬱症患者大多有家族. ‧. 病史,病患與一等親之間有極高的相關,同卵雙胞胎的共同罹病率甚至還超過. y. sit. al. er. 心理動力觀點. io. 二、. Nat. 5%,因此醫學上認為憂鬱症具有基因遺傳的可能性(周杏樺,2009)。. v. n. Freud 和 Abraham 從成人的情感疾患中發現,兒童早年事件是造成憂鬱的. Ch. engchi. i n U. 原因,早期經驗中失去重要他人的愛(如父母離婚或父母一方死亡)是可以預測成 人的憂鬱疾患(黃麗娟,2007)。Gabbard(1995)也提出個體在嬰兒期與母親 關係不佳,或是與照顧者分離,這種早期所感受到的失落感、憂鬱與無望,將對 往後個體在憂鬱傾向上造成極大的影響(引自楊朝旭,2004)。因此,憂鬱的形 成是一種對失落的反應,而不論是何種性質的失落,個體會因當時情境,喚起對 童年時期失落所產生的恐懼(李仁宏,2004)。 三、. 認知行為觀點. (一)Lewinsohn 憂鬱行為模式 Lewinsohn(1974)根據行為學派的觀點,提出了憂鬱行為模式。認為憂鬱 14.

(25) 的某些症狀乃是由反應—隨機正增強(response-contingent positive reinforcement)的比率減少所致,亦即當個體在表現一個適當的良好行為後, 沒有給予適當的正增強,該行為則會被削弱,個體容易經驗到懲罰的感覺而產生 憂鬱症狀。Lewinsohn(1974)認為個體所能得到的正增強受到三個變項的影響, 一是個體所能得到增強事件的數目,二是在個體生活環境中所能得到增強的可能 性,三是個體具備與環境有效互動能力的多寡(黃麗娟,2007;周杏樺,2009; 曾筱恬,2010)。 (二)Beck 憂鬱認知模式. 政 治 大 self-schemata)涉及到失落、失敗、無價值等主題,組成了認知的脆弱性。而這 立 Beck(1976)的憂鬱認知理論中,認為適應不良的基模(maladaptive. 些基模構成了既有的知識主體,進而影響到對資訊的編碼、理解及恢復(王純琪,. ‧ 國. 學. 2012) 。其憂鬱理論模式包含三個重點,分別為認知三元素(cognitive triad)、. y. Nat. 1. 認知三元素(cognitive triad). ‧. 負向基模(negative schema)以及認知偏誤(cognitive errors) ,茲分述如下:. er. io. sit. 憂鬱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個體有不當的認知基模,在有壓力的情境中,引發 負向基模而對事件產生扭曲的思考,這種扭曲的內在思考導致個體對自己(self)、. al. n. v i n 對世界(world)、對未來(future)均持負向的看法(周杏樺,2009) : Ch engchi U (1). 對自己:憂鬱者對自己的看法、想法或思考習慣傾向持消極或負向 的觀點,如低自尊、負向的自我評價、自我批評增加及低估自己的 能力。. (2). 對世界:憂鬱者總是採用負面的觀點來解釋他目前的經驗。. (3). 對未來:對於事情的發生持著較負向的預期,預期未來是悲觀、絕 望的。. 2. 負向基模(negative schema) Beck 認為憂鬱者具有負向的認知基模,亦即在處理訊息時,容易選擇接收. 15.

(26) 負面訊息,而有負向或錯誤的訊息處理歷程。 3. 認知偏誤(cognitive errors) 憂鬱者常有認知上的偏誤,亦即他們常採用不合邏輯的推論,包括斷章取義、 任意推論、過度類化、誇大或貶低、個人化、兩極化思考、否定正向事實等。Asarnow、 Carlson 及 Guthrie(1987)針對 8-13 歲的住院病人研究調查顯示:憂鬱情緒 主要來自負向認知基模的偏誤所造成的(引自黃美雀,2009)。 (三)Rehm 自我控制模式 Rehm(1977)根據 Kanfer(1970)的自我控制模式加以擴充,認為憂鬱與. 政 治 大 (self-reinforcement)有關。個體若要達成目標,必須透過此三個順序完成, 立 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自我評價(self-evaluation)、自我增強. 而一個有憂鬱傾向的人,常注意負面結果和立即效果、錯誤歸因、嚴厲的自我批. ‧ 國. 學. 評和有低增強和高懲罰的傾向(謝茉莉,2012)。根據 Rehm 的自我控制模式,. ‧. 憂鬱的症狀有以下六種:1. 只自我監控負向事件,而將正向事件排除;2. 只自. y. Nat. 我監控行為的短期後果,而忽略長期後果;3.對自我的行為表現,設定了過嚴的. er. io. sit. 標準;4. 有不適應的歸因型態;5.缺乏自我增強;6. 過度的自我懲罰。 (四)Seligman 習得無助感模式. al. n. v i n Seligman(1975)習得無助感理論中提到,當個體在過去經驗中發現自己的行 Ch engchi U. 為反應與所得的結果是他無法控制時,他便不會主動去學習能達到目標的有效行 為。這種無助感會在個體的動機、認知和情緒三方面產生擾亂的現象。尤其以情 緒方面來說,個體會有低自尊與憂鬱的傾向(黃美雀,2009)。 Abramson、Seligman 和 Teasdale(1978)在習得無助的修訂模式 (reformulation of learned helplessness model)中指出,事件成因的解釋 是影響個人適應的重要因素。事件成因解釋的內容包括:內在/外在(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穩定/不穩定(stable versus unstable) 、普遍/特定(global versus specific)等三向度。而 Seligman 認為形成個體憂鬱的主要原因是個體. 16.

(27) 習慣地將負向事件歸因為內控、穩定及廣泛的因素,且將正向事件歸因為外控、 不穩定及特定的因素,此種歸因型態造成憂鬱的持續。 (五)Nezu 問題解決模式 Nezu(1989)提出問題解決模式,認為個體與情境、時間是一種互動過程,也 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影響互動作用包含「負向生活事件」 、 「目前面臨的問題」、 「問題解決因應」 、 「憂鬱症狀」等四個互動因素,如圖 2-1-1。Nezu 認為「負向 生活事件」 、 「目前面臨的問題」為導致壓力的來源,其結果會帶來以下三種的作 用:(一)負向增強的刺激不斷地增加(二)增加問題本身的壓力及未來問題發. 政 治 大 換句話說,如果個體在面對外在環境問題時,缺乏有效的問題解決策略,憂鬱情 立. 生的可能性(三)影響個人接下來面對問題時,嘗試問題解決因應策略的動機。. 緒就會容易產生;相對地,憂鬱情緒反應也會影響個體採取有效的問題解決策略,. ‧ 國. 學. 並影響個體對於目前問題的覺察能力,形成不當的交互影響。因此,應加以解除. ‧. 壓力,否則會產生負向的後果,進而有憂鬱的症狀出現(陳錫銘,1992)。. y. Nat. 問題解決因應. n. al. er. io. sit. 主要負向生活事件. Ch. 目前的問題. engchi. i n U. v. 憂鬱. 圖 2-1-1 憂鬱問題解決模式圖 資料來源:引自陳錫銘(1992,P.42) 綜觀以上研究,關於憂鬱各家學派眾說紛紜,可就生物觀點、心理動力觀點 及認知行為觀點三方面來探討。生物觀點進行的研究,是從基因觀點切入,強調 遺傳對憂鬱的影響;心理動力的觀點,較強調早期失落經驗會造成個體成人後的 憂鬱傾向;至於認知行為觀點則強調認知基模、行為制約學習以及自我監控等對 個體的負面思考及憂鬱個體表現的影響。本研究主要從認知行為觀點切入,欲了 解國小兒童的人格特質、親子關係及同儕關係與其憂鬱行為表現間的關係。 17.

(28) 參、 兒童憂鬱現況及相關因素 一、 兒童憂鬱現況 兒童憂鬱情形逐漸受到重視,國內外開始有愈來愈多的學者也對此議題進行 研究。在董氏基金會「兒童青少年日常生活及情緒現況」調查中,我們發現:有 三分之一的兒童青少年常常感到不快樂,容易煩惱、無聊和失望(董氏基金會, 1997)。美國於 2000 年的調查發現,大約 2%的學齡兒童有憂鬱現象(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 2000)。 高啟賢(2004)進行國小六年級學童之憂鬱情緒研究發現,高達 67.3%的學. 政 治 大 的人表示有「做事情覺得很辛苦」 立 及「什麼事都不想做」的念頭。張高賓(2006). 童,在接受調查的前兩週曾有「很難過,心情不好」的感覺;各有 54.4%和 54.2%. ‧ 國. 學. 的研究也發現,台灣南部地區國小三至六年級的兒童約有 22.1%有憂鬱症狀, 其中疑似重鬱者有 3.8%。張淑均(2008)調查高雄縣國小學童整體憂鬱傾向,. ‧. 發現目前高雄縣國小學童的憂鬱傾向普遍水準偏向正面,即無憂鬱。張家羚(2009). sit. y. Nat. 則表示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整體憂鬱傾向」的題平均得分低於平均值中點。謝佑. al. er. io. 欣(2010)調查 2109 位三~六年級有接受課後照顧之學生,發現兒童疑似有憂鬱. v. n. 傾向盛行率為 15.9%。由於國內外對國小兒童憂鬱行為表現的研究結果存在差異,. Ch. engchi. i n U. 憂鬱行為表現也會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不同,因此研究者欲藉本研究了解國小兒 童的憂鬱行為表現現況。 另外,由各文獻得知憂鬱亦受許多因素影響,以下就憂鬱行為表現與人口變 項的研究進行探討。 二、 性別與憂鬱 本研究欲了解國小兒童憂鬱行為表現與性別的關係,下面就國小兒童憂鬱行 為表現之相關研究,探討性別對憂鬱的影響,整理如下表:. 18.

(29) 表 2-1-2 國小兒童性別與憂鬱行為表現之關係 國小兒童性別與憂鬱行為表現之關係 研究者. 研究名稱. 研究對象. 研究發現. 王志寰. 兒時情緒無效. 國小、國. 在兒童期男女憂鬱程度並沒有差. (2003). 性、情緒抑制與. 中、高中. 異,在進入國中以後即逐漸顯現差. 兒童及青少年憂. 共 830 人. 異。. 鬱症和偏差行為 之關係 高啟賢. 國小六年級學童. (2004). 之憂鬱情緒與家. 立. 2449 位六 女童的憂鬱傾向高於男童,且達顯著. 治 政 年級學生 差異。 大. 庭互動類型之關. ‧ 國. 學. 係. 國小高年級學生. 1121 位高 女童的憂鬱傾向高於男童,且達顯著. (2005). 自我歸因型態與. 年級學生. ‧. 吳聰秀. 差異。. y. Nat. n. al. er. io. 研究. sit. 憂鬱傾向之相關. Ch. 張高賓. 兒童及青少年憂. 國中小一. (2005). 鬱篩選量表編製. 般樣本. 及應用之研究. 3468 名學. i n U. v. 男童的憂鬱傾向高於女童. engchi. 生、高危 險群 99 名 及臨床樣 本 98 名共 計 3665 (續下頁). 19.

(30) 名。 黃曉雯. 國小學童自我概. 922 位三~ 整體憂鬱傾向男生高於女生. (2007). 念、情緒能力、. 六年級學. 依附關係與憂鬱. 生. 傾向之相關研究 謝秀雯. 國小高年級學童. 479 位高. 兒童的憂鬱傾向不因性別而有所差. (2007). 其情緒調整、父. 年級學生. 異。. 母管教方式與憂 鬱傾向關係之研 究。. 立. 政 治 大 1014 位高 不同性別在憂鬱傾向上無顯著差異。. (2007). 養方式、情緒能. 年級學生. ‧ 國. 國小學童父母教. 學. 陳艷玲. ‧. 力、幸福感與憂. sit. y. Nat. 鬱傾向之相關研. io. al. 國小學童家庭功. (2008). 能與憂鬱傾向之. n. 張淑均. 探討. 739 位高. er. 究。. 不同性別在憂鬱傾向上並無差異. C h年級學生 engchi. i n U. v. 黃美雀. 國小兒童家庭功. 511 位國. 國小兒童在憂鬱情緒上並不會因為. (2009). 能、學校生活適. 小四年級. 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 應與憂鬱情緒之 關聯性研究—以 桃園縣國小為例 (續下頁) 20.

(31) 張家羚. 國小高年級學童. 556 位高. 國小高年級學童憂鬱傾向在性別、出. (2009). 內外控信念、情. 雄市及澎. 生序及居住地的比較上,均未達顯著. 緒智力與憂鬱傾. 湖縣高年. 差異。. 向之研究. 級學生. 謝佑欣. 參與課後照. (2010). 顧之國小學童憂. ~六年級. 鬱傾向及其相關. 有接受課. 影響因子流行病 學研究生. 後照顧之 政 治 大 學生. The 國小、國 relationship of 中、高中 attributional. 性別差異的存在. 共 101 人. sit. n. er. io. al. y. Nat. style, self-concept, and family functioning to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男女生在在憂鬱症狀上,並沒有任何. ‧. ‧ 國. (1998). 傾向上皆無顯著差異。. 學. Buchbauer. 立. 2109 位三 不同性別與年級在兒童憂鬱得分或. Ch. adolesc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engchi. i n U. v.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整理 過去研究指出罹患憂鬱症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為性別差異(Iwata & Buka, 2003),此差異在兒童期並不顯著,但是到了青春期男女比例則提高(王志寰, 2003) 。有些研究發現國小高年級女童的憂鬱傾向高於男童(高啟賢,2004; 吳 聰秀,2005) ,有些研究則發現男童的憂鬱傾向高於女童(張高賓,2005; 黃曉 雯,2007) ,更有些研究發現男女並無顯著差異(Buchbauer,1998;謝秀雯,2007; 陳艷玲,2007;張淑均,2008;黃美雀,2009;張家羚,2009;謝佑欣,2010)。 21.

(32) 由此可知,不同性別的國小兒童的憂鬱情形是否有差異,至今各方的研究結果尚 未獲得一致的結果,因此本研究將進一步探討性別與憂鬱之關係。 三、 出生序與憂鬱 研究者欲了解國小兒童憂鬱行為表現與出生序的關係,下面就國小兒童憂鬱 行為表現之相關研究,探討出生序對憂鬱行為表現的影響,整理如下表: 表 2-1-3 國小兒童出生序與憂鬱行為表現之關係 國小兒童出生序與憂鬱行為表現之關係 研究者. 研究名稱. 研究對象. 吳聰秀. 國小高年級學生. (2005). 自我歸因型態與. 立. 研究發現. 1121 位高 不同家中排行對憂鬱傾向程度彼此. 治 政 年級學生 無顯著差異。 大. 憂鬱傾向之相關. ‧ 國. 學. 研究. 兒童及青少年憂. 國中小一. 三個小孩的家庭,次子女的憂鬱程度. (2005). 鬱篩選量表編製. 般樣本. 達顯著水準,出生序的排序越小,對. y. Nat. 3468 名學 憂鬱的影響程度越多。 生、高危. n. er. io. sit. 及應用之研究. al. ‧. 張高賓. 險群 99 名. Ch. engchi. 及臨床樣. i n U. v. 本 98 名共 計 3665 名。 張淑均. 國小學童家庭功. 739 位高. (2008). 能與憂鬱傾向之. 年級學生. 不同排行在憂鬱傾向上並無差異. 探討 (續下頁). 22.

(33) 張家羚. 國小高年級學童. 556 位高. 國小高年級學童憂鬱傾向在性別、出. (2009). 內外控信念、情. 雄市及澎. 生序及居住地的比較上,均未達顯著. 緒智力與憂鬱傾. 湖縣高年. 差異。. 向之研究. 級學生. 周杏樺. 國小高年級學童. 688 位國. 不同出生序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憂. (2009). 親子關係與憂鬱. 小高年級. 鬱傾向上未達顯著差異。. 傾向之相關研究. 生. 謝佑欣. 參與課後照. (2010). 顧之國小學童憂. 立. ~六年級. 上皆無顯著差異。. 有接受課 後照顧之. 學研究生. 學生. ‧. 影響因子流行病. 學. ‧ 國. 鬱傾向及其相關. 2109 位三 不同出生序在兒童憂鬱得分或傾向 治 政 大. Nat. sit. y.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整理. n. al. er. io. 董氏基金會(2007)研究指出家中排行老么或獨生子女者,其憂鬱情緒傾向. i n U. v. 較高,張高賓(2005) 則是發現次子女的憂鬱程度達顯著水準,出生序的排序. Ch. engchi. 越小,對憂鬱的影響程度越多。但也有些研究顯示,出生序對於憂鬱來說是無顯 著差異的(吳聰秀,2005;周杏樺,2009;張家羚,2009; 謝佑欣,2010) 。從 這些研究發現,各研究結果略有出入,因此,研究者將進一步探討出生序對國小 兒童憂鬱行為表現的影響。 四、 家庭結構與憂鬱行為表現 本研究欲了解國小兒童憂鬱與家庭結構的關係,下面就國小兒童憂鬱行為表 現之相關研究,探討家庭結構對憂鬱行為表現的影響,整理如下表:. 表 2-1-4 23.

(34) 國小兒童家庭結構與憂鬱行為表現之關係 研究者. 研究名稱. 研究對象. 研究發現. 吳聰秀. 國小高年級學生. 1121 位高 父母分居狀況其對憂鬱傾向顯著高. (2005). 自我歸因型態與. 年級學生. 於父母正常婚姻狀況學生. 憂鬱傾向之相關 研究 張高賓. 兒童及青少年憂. 國中小一. 不同家庭結構兒童在憂鬱篩選量表. (2005). 鬱篩選量表編製. 般樣本. 的差異上達到顯著水準,其中以繼親. 及應用之研究. 及臨床樣. 計 3665. y. sit. 名。. 國小學童家庭功. al. er. io. 739 位高. 非雙親家庭學童之憂鬱傾向高於雙. v i n C h年級學生 親家庭學童 能與憂鬱傾向之 engchi U n. (2008). ‧. 本 98 名共. Nat. 張淑均. 險群 99 名. 學. ‧ 國. 立. 3468 名學 家庭子女的憂鬱最高。 政 治 大 生、高危. 探討 黃美雀. 國小兒童家庭功. 511 位國. 「非雙親家庭」兒童之憂鬱情緒在. (2009). 能、學校生活適. 小四年級. 「負向情緒」、「效率低落」、「失. 應與憂鬱情緒之. 學生. 去樂趣」、「負向自尊」、「整體憂. 關聯性研究—以. 鬱情緒」層面高於「雙親家庭」兒童. 桃園縣國小為例. 的憂鬱情緒。. 24.

(35) 周杏樺. 國小高年級學童. 688 位國. 其他家庭(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及其. (2009). 親子關係與憂鬱. 小高年級. 他家庭類型)的國小學童在整體憂鬱. 傾向之相關研究. 生. 傾向上顯著高於核心家庭。 (續下頁). 謝佑欣. 參與課後照. 2109 位三 不同家庭型態之學童在兒童憂鬱得. (2010). 顧之國小學童憂. ~六年級. 鬱傾向及其相關. 有接受課. 影響因子流行病. 後照顧之. 分或傾向上皆無顯著差異。. 學生 政 治 大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整理 立 學研究生. ‧ 國. 學. 不同的家庭結構(如雙親、單親、繼親、隔代教養、通勤等家庭狀況),會 影響兒童憂鬱情緒的產生(引自黃美雀,2009) ,由研究者所整理的表格可發現,. ‧. 絕大部分文獻發現非雙親家庭學童之憂鬱傾向高於雙親家庭學童(吳聰秀,2005;. sit. y. Nat. 張淑均,2008;黃美雀,2009; 周杏樺,2009) ,張高賓(2005)更特別指出繼親. io. er. 家庭子女的憂鬱最高,但也有些文獻表示不同家庭型態之學童在兒童憂鬱得分或. al. 傾向上皆無顯著差異(謝佑欣,2010)。由於家庭是兒童學習與成長最重要的環. n. v i n Ch 境,許多研究發現家庭衝突、家庭涉入(involvement)、父母親的精神病史、 engchi U. 單親或是失親等因子,皆與憂鬱的形成有關(引自林耀盛、李仁宏、吳英璋,2006) , 上述研究結果也略有出入,因此研究者認為有再繼續針對此議題研究的必要,並 在本研究進一步探討之。 五、 小結 許多與憂鬱相關的研究,針對與人口變項有相當多的探討,由於實證研究結 果,對於國小兒童性別、出生序及家庭結構與憂鬱行為表現間的關係,並無一致 性的看法,其原因可能是由於研究樣本、測量工具、研究時間、研究方法與研究 對象等相關因素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結果,因此,有關此問題實有再進一步研究 25.

(36) 之必要。.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6. i n U. v.

(37) 第二節 人格特質與憂鬱 壹、 人格特質的定義 「人格(personality)」一詞源自於拉丁文「persona」,原本是指古希臘演 員所使用的面具,觀眾可從面具上得知演員所扮演角色的個性,以及預測其行為 (引自蘇吉禾,2009)。人格特質論鼻祖Allport認為人格是個人內在的動力組 織,此身心系統決定個體對環境的獨特適應(沙寶珠,2009)。張春興(2000) 認為人格是個人在對於他人、對自己和對事物甚至是適應整個環境所顯示出的獨. 政 治 大 現於身心各方面的特徵所組成,而該等特徵又具有相當的統整性與持久性。 立. 特個性;此獨特個性係由個人在遺傳、環境、成熟、學習等因素交互作用下,表. ‧ 國. 學. 心理學家們在研究和測量人格時,發現人格的真正差異是由於個人內在的傾 向,因此他們稱人格的內在傾向為「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池進通、. ‧. 李鴻文、陳芬儀,2008)。Costa & McCrae(1992)認為個體的行為反應個體獨. sit. y. Nat. 特的人格特徵(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若這些特徵會持續出現在某. al. er. io. 些情境下,我們可稱之為所謂的「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 v. n. 總括上述,研究者將「個體為了適應整體環境,其身心各方面表現出的行為. Ch. engchi. i n U. 特徵,這些行為特徵具有獨特性、統整性及持久性等特質」作為人格特質的概念 性定義。. 貳、 人格特質理論 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是由特質論學派所發展出來的概念,指個 體在思想、情感、行為上所呈現之具有一致性的型態(引自劉宗明、黃德祥,2008) 。 因此下面將就「特質論學派」的角度討論人格特質。 一、Allport 的特質論 Allport認為特質是人格的基本單位,是個體在環境中對刺激的穩定、持久 的反應方式(沙寶珠,2009;蘇吉禾,2009)。他依特質對人格重要性,區分出 27.

(38) 、中心特質(central traits) 、次要特質(secondary 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s) dispositions) ,茲以重要性與概括性程度不同而區分出來的各種特質(黃希庭, 1998),分述如下: 1.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s):指足以代表個人最獨特的特質,個體人 格受其主要引導,各方面行為都受此特質影響,人們通常只有少數的首要特質。 2.中心特質(central traits):是構成人格特質的核心部分,其所包含的 情境範圍比首要特質狹隘,一般人具有的中心特質大約是五到十個。 3.次要特質(secondary traits):指個體只有在某些情境下表現的性格特. 政 治 大. 徵,是對事物的暫時性態度,較缺乏明顯、一般及一致性,是最不重要,也最不 具有影響力的特質。 二、Cattell 的特質論. 立. ‧ 國. 學. Cattell 相當重視人格結構,而人格基本的結構元素就是特質(traits),了. ‧. 解一個人的特質,才能預測他在特定情況下的行為(郭惠玲,2009)。另一方面,. y. Nat. 他也非常重視遺傳與環境對塑造人格的影響力,認為人格的三分之一是由遺傳決. er. io. sit. 定,另外三分之二則由社會及環境的影響所決定(沙寶珠,2009)。由上述論點 為基礎,Cattell提出表面特質與潛源特質兩大類人格特質:. al. n. v i n 1.表面特質(surface traits):一群表面上看來有關聯的特徵或行為,雖 Ch engchi U. 然有關聯,事實上不一定一起變動,也未必根源於共同的原因。. 2.潛源特質(source traits):屬內蘊的,係指行為之間相互關連、一起 變動,而形成單一獨立的性格向度。Cattell認為根源特質是構成人格的基本要 素,代表行為屬性和功能的決定因素 三、Eysenck 的特質論 Eysenck認為人格是一個人的性格、氣質、智力、體質等,一個穩定又持久 的組織,決定了他對環境獨特的適應方式(引自黃希庭,1998)。又Eysenck和 Eysenck(1985)指出人格類型是特質的組合,透過因素分析即時徵研究發現人. 28.

(39) 格分成三個面向(引自陳文夏,2007): 1. 外向與內向(extraversion-introversion) Eysenck和Eysenck(1985)發現內外向者有不同的皮質興奮閥值,外向者會 主動尋求刺激,以維持其大腦的活動程度,避免厭倦的產生,因此外向型的人常 會將注意放在外在世界的人和事物。反之,內向者因其皮質興奮閥值低,較易感 興奮刺激,所以會害羞躲避刺激情境,因此內向型的人會將注意力放在自己主觀 所經驗到的世界,集中在本身及自己的行為。 2. 神經質(neuroticism) 神經質的分數代表情緒的穩定性,神經質高者有情緒不穩定的傾向,經常陷. 政 治 大. 於擔心焦慮,以及身體方面的不適情形;反之,神經質低者情緒較為平穩且冷靜,. 立. 較能控制自我情緒。. ‧ 國. 學. 3. 精神病質(psychoticism). 精神病質分數高者傾向孤獨、冷漠、不關心他人、具攻擊性及不遵守社會常. y. Nat. 2007)。. ‧. 規等自我中心特質。此面向特質常與精神官能症、某些社會疾病有相關(陳文夏,. er. io. sit. 四、McCrae、Costa 人格五因素模式(Five Factor Model,FFM) 特質論者雖都認同特質是構成人格單位,但對於人們究竟具有多少特質卻沒. al. n. v i n 有一致的答案。Cattell(1943)研究得到16項人格特質後,Norman(1963) 、 Ch engchi U. Goldberg(1981)相繼發現,五因素論似乎能涵蓋成人們的主要特質,只是研究 者分析出的特質名稱並不完全一致。Costa 與McCrae一行人於1985年發行NEO人 格調查表(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簡稱NEO-PI),其研究指出人格特質. 在不考量語言與文化的情況下,可以被區分為下列五個向度,分別為神經質、外 向性、友善性、謹慎性、開放性(薛秀宜、陳利銘、洪佩圓,2004;沙寶珠,2009; 李美珍,2010),關於人格五因素量尺的說明如下表2-2-1:. 29.

(40) 表 2-2-14 人格五因素各量尺說明 人格五因素各量尺說明 高分者特性 好奇、興趣廣泛、創造. 特質名稱. 低分者特性. 開放性(O). 從俗性、重實際、興趣狹. 性、獨特性、富想像力、 對於主動追求經驗和體 非傳統性. 窄、缺乏藝術性、缺乏分. 認經驗的評量;對陌生事 析傾向 物的容忍和探索能力的 評量. 按部就班、可信賴、努力. 嚴謹性(C). 漫無目的、不可信賴、懶. 政 治 大. 不懈、自我約束、守時、 衡量一個人的組織性、堅 惰、不細心、散漫、意志 薄弱、好逸樂. 學. 的動機。 外向性(E). io. 工作取向、缺少活力、退. 強度之評量,對活動水. 縮. 平,刺激需求,歡樂的能. n. al. 信靠、樂於助人、正直. Ch. engchi. 友善性(A). i n U. y. Nat. 對人際交互作用的量及. 量等的評量. 心地善良、宅心仁厚、可. ‧. 話、樂觀、熱情. 保守、清醒、文靜、冷淡、. er. 主動、長於社交、喜歡說. sit. 心、有毅力. 立毅性,以及目標取向行為. ‧ 國. 一絲不苟、整潔、有雄. v. 好批評、粗野、多疑、不. 衡量一個人在思想、情感 合作、具報復心理、殘 和行動上,從同情到反對 忍、易於激動、好支使他 的連續向度中的人際取. 人. 向之程度。 (續下頁). 30.

(41) 多愁、緊張、情緒化、不. 神經質(N). 安全感、自卑感. 安靜、放鬆、不易情緒. 對適應良好—情緒不穩. 化、堅強、有安全感、自. 定的評量,能鑑定具有心 我滿足 理抑鬱,不切實際的理 念,過度的欲求和衝動, 不健全的因應反應等傾 向的人。 資料來源:人格心理學(頁268-269),黃堅厚(2007)。台北市:心理。. 政 治 大 五個特質,分為高分組與低分組,表現出不同人格特性。人格五因素 立. 由上表可得知,「開放性」、「嚴謹性」、「外向性」、「友善性」、「神經質」等 是當前學界最. ‧ 國. 學. 普遍運用的人格理論(薛秀宜等人,2004) ,因此本研究的人格特質構面採用人格五. 因素的這五個特質作為構面的組成因子,探討其與國小兒童憂鬱行為表現的關. ‧. 係。. sit. y. Nat. 參、 人格特質與憂鬱相關研究. n. al. er. io. 人格五因素模式與情緒之研究顯示,外向性與好的情緒有正相關,而神經質. i n U. v. 與好的情緒有負相關(Costa & McCrae,1992),此結論引起國內外學者紛紛對人. Ch. engchi. 格特質及憂鬱情緒、症狀之關聯產生研究興趣,研究者就國內人格特質與憂鬱行 為表現之相關研究整理如表2-2-2: 表 2-2-25 國內人格特質與憂鬱行為表現相關研究 國內人格特質與憂鬱行為表現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名稱. 研究對象. 黃碧華. 台中縣兩所高中. 1207 名. (2006). 職女學生生活事. 高中職女. 件、人格特質與. 學生. 研究發現 1.. 神經質人格特質、外向人格特質 皆與憂鬱症狀相關. 2.. 神經質人格特質與憂鬱症狀成 (續下頁). 31.

(42) 憂鬱症狀相關. 正相關。憂鬱症狀與外向人格特. 之研究. 質成負相關。. 廖敏倫. 青少年性格特質. 1336 位國. 神經質、外向性人格特質能夠顯. (2006). 與憂鬱症狀之相. 中、高. 著預測憂鬱症狀. 關- 吸菸與攻擊. 中、職學. 行為之角色. 生. 陳文夏. 國小高年級學童. 638 位高. 1.. 神經質對憂鬱傾向有解釋力。. (2007). 生活壓力、人格. 年級學生. 2.. 在親子關係普通及親密的學童. 特質、親子關係. 立. 對憂鬱傾向、學. 「嚴謹性特質高」學童之憂 政 治 中, 大 鬱傾向高於「嚴謹性特質低」. ‧ 國. 者。 3.. 學. 業成就之影響. 在親子關係疏離及普通的學童. ‧. 中,「外向性特質高」學童之憂. n. al. Ch. 4.. engchi. er. io. 者。. sit. y. Nat. 鬱傾向高於「外向性特質低」. v. 在低及普通生活壓力的學童. i n U. 中,「外向性特質高」學童之憂 鬱傾向高於「外向性特質低」 者。. 趙白玉. 人格特質、社會. 504 位成. (2008). 支持、壓力知覺. 年人. 1.. 個人神經質傾向越高,則憂鬱程 度越高。. 與憂鬱程度之關. 2.. 係. 個人嚴謹性傾向越高,則憂鬱程 度越低。 (續下頁). 32.

(43) 沙寶珠. 青少年人格特. 530 位國. 青少年人格特質與憂鬱情緒有. (2009). 質、親子互動關. 中一年級. 關聯,其中「友善性」、「嚴謹. 係與憂鬱情緒之. 生和 523. 性」、「開放性」、「外向性」. 研究. 位國小六. 特質愈明顯則憂鬱情緒愈低,. 年級生. 「神經質」特質愈明顯則憂鬱情 緒愈高。. 蘇吉禾. 青少年憂鬱與親. 1187 位國 1.. 青少年憂鬱與「神經質」人格特. (2009). 子關係、人格特. 中生. 質為正相關,與「外向性、和善. 質之相關研究. 立. 性、嚴謹性、開放性」人格特質 政 治 大 為負相關 2.. 「神經質、嚴謹性、和善性、外. ‧ 國. 學. 向性」人格特質能有效預測青少. ‧. 年憂鬱,且神經質人格特質的預. sit. y. Nat. 測力最高. io. er.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整理。. 國外研究方面,Gershuny 和 Sher (1998)針對大學生進行縱貫研究發現高. al. n. v i n C h,而 Jorm、 Christensen 、Henderson、Jacomb、 神經質和低外向性能有效預測憂鬱 engchi U Korten 和Rodgers(2000)將Gershuny 和 Sher的方法用在二個社區樣本,卻發. 現神經質人格特質可以有效預測憂鬱,低外向性卻不能,因此並不具有普遍性。 Kendler、Gardner 與 Prescott (2002) 針對1942名成年女性雙胞胎進行九 年的縱貫性研究後發現,個體的神經質人格特質和未來是否有重鬱症有關。 Farmer、Redman、Harris、Mahmood、Sadler、Pickering、與 Mcguffin(2002) 使用艾式人格量表(Eysenck Personality Inventory,EPI)測量人格,將108 例憂鬱症者及其健康的兄弟姐妹做比較,發現神經質人格、外向性人格與憂鬱有 密切關係。 33.

(44) Lingjarde、Foreland 與Engvik(2001)以82 名患有冬季憂鬱症者為研究 對象,發現患者的外向性人格特質較低患者的友善性分數較低,但嚴謹性分數較 高,開放性則沒有差異。Meyer(2002)以212 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憂鬱症狀 與友善性、嚴謹性無關,但與開放性有正相關。 由國內外文獻得知,目前不論是青少年或成人的研究,憂鬱症狀、憂鬱情緒 或憂鬱傾向皆與神經質人格特質有關,但在外向性、友善性、嚴謹性、開放性之 研究結果較不一致,加上國內以五因素人格模式以國小兒童為研究對象之研究極 少,本研究將試以國小兒童人格特質與憂鬱行為表現進行探討,分析各種人格特 質與憂鬱行為表現之相關。.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4. i n U. v.

(45) 第三節 親子關係與憂鬱 壹、 親子關係的定義 親子關係是家庭互動的人際關係之一,在家庭中對兒童的影響是經由親子關 係直接而來的,親子關係良好與否會深深影響著兒童的一生(吳雅雯,2005)。 林妙娟(1988)指出此種人際互動關係是個體最早接觸的,也是一切人際關係的 基礎。各方心理學家與發展心理學家也都強調親子關係對子女發展有相當的影響 (曾端真,2005)。因此,親子關係是值得探討的議題之一,不同學者曾對親子關. 政 治 大. 係做出不同的解釋,詳述如表2-3-1。. 立. 表 2-3-1 6 親子關係的定義 親子關係的定義. ‧ 國. 學. 親子關係的定義. 親子互動的系統特性是基於親子之間的交互作. ‧. Buckley(1967 ). y. sit. Nat. 用,家庭成員彼此的交互作用構成了行為型態、角色 和價值觀,在家庭的小型團體中,家人之間相互照顧. io. er. 研究者. 安慰以滿足彼此的身心需求,彼此的關係會隨著家庭. al. n. v i n Ch 生命週期不同而隨時做改變與調整(引自蔡春美等, engchi U 2001). Chess 和 Thomas(1987) Dekovic 和Meeus (1997). 親子關係係指父母影響孩子及孩子影響父母的相 互關係。 親子關係是父母與子女間相互施受的互動歷程包 含了心理與實質接觸的型態,在彼此交互影響的過 程,努力達到情感與行為和諧的動態平衡(引自莊惠 美,2011)。 (續下頁)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if providing consumers with a general dietary guidance or impose a cash punishment policy on customers for not finishing their food on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organizational justice was adopted as independent variable, leader-member relationship as mediator, extrinsic satisfaction as dependent

This study uses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main technology develop- ment evaluation models adopted by Asian (Taiwan, Japan, Korea, Singapore, and Mainland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Mainland Chian tourist as survey responden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ore expertise, shopping satisfaction and share of wallet.. The stud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measure human foot volume using 3D scanning range data,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foot length, width, height and ankle circumference, to

In this study,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2) is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tructs of the model and website usage behaviors to investig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