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民生主義文藝為出發的農民文學

第二章 1950 年代反共文藝的轉型

第三節 以民生主義文藝為出發的農民文學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以民生主義文藝為出發的農民文學

1954 年是國民黨政府面臨對外政治局勢轉變的一年,因第一次台灣海峽危 機而簽訂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保障了國民黨政府的軍事安全與國際外交地位,

卻也因美方的不支持而限制了國民黨政府反攻大陸的行動。同一年間台灣文壇正 經歷一場「文化清潔運動」,國民黨政府以製造民意的方式動用公權力肅清共產 主義、色情、內幕新聞等出版物,張道藩《三民主義文藝論》的出版為文藝創作 立下符合官方意識形態的內容規範。五O年代反共文藝的創作方法歷經了三民主 義文藝論、戰鬥文藝論的提出後有了內容與本質上的修改,文獎會的徵稿標準也 隨著反共文藝政策的改變而有所調整。1950 年度至 1953 年度文獎會刊載於《文 藝創作》上的採用標準僅有「以能應用多方面技巧,發揚國家民族意識及續有反 共抗俄之意義者為原則53」,但是1954 年度以後採用標準條件大幅增加:

本年度徵求文藝創作,內容擴大,標準提高,而種類減少,以期對於中國 新文藝的運動,有較多的文獻。

1. 本會徵稿的新範圍──內容與實質:

(1) 發揚國家民族意識,民族精神及民族文化者;

(2) 闡發民權思想,提倡民族精神及民族生活者;

(3) 闡發民生思想,促進民生建設改進人民生活者;

(4) 以共黨奸匪奴役大陸同胞,出賣民族國家之事實及蘇俄赤化世界陰謀 及事實為依據描寫反共抗俄故事,或抒發反共抗俄熱情者;

(5) 描寫社會情況寓有改進光明之啟示而不專事暴露黑暗面者;

53 編輯部,〈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徵求文藝創作辦法〉,《文藝創作》1 期,頁 162-163;編輯 部,〈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四十二年度徵求文藝創作辦法〉,《文藝創作》21 期,頁 154-15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描寫有關科學研究之故事,提高一般人重視科學之觀念從事科學研究 者;

(7) 闡揚人性,表現中華民族特性或表彰過去偉大成就者;

(8) 描寫善良風俗習慣及醇厚人情足以勸善逞惡者。

2. 本會採用的標準:在對於此以後文藝創作有新的良好發展的希望下,除 要求作品內容與實質能表現上述各項中之任何一項外,對於形式與技 巧方面,以下列各項為採取準則。

(1) 能發揮寫實技巧,創造優美的新形式者;

(2) 能以寫實的創作法則為主,復能採取其他流派的技巧,而能鎔鑄新形 式者;

(3) 重視通俗化,大眾化形式的創造,或能創造新的文藝語句,可以表現 新情緒,新感覺、新事物、新形象,而具優美形式者;

(4) 採擷歐美新文藝形式的優長,從事民族的新形式的鎔鑄,而能合於中 國讀者欣賞文藝的習慣與興趣者;

(5) 詞句力求簡潔,條理力求清晰,佈局力求工穩。54

從文學創作方法來看反共文藝的進程會發現以1954 年為分界線,在 1954 年 以前反共文學的內容要求僅有國家民族意識的發揚與反共抗俄的原則,但是 1954 年以後反共文學的內容擴大並加入民間社會的書寫。其中反共文藝創作方 法變動的最大因素在於張道藩《三民主義文藝論》的出版,象徵三民主義結合文 學方法的論述已臻完備,反共文藝的中心主旨不再只有單一的反共抗俄。三民主 義與文學結合的構想從三O年代國民黨提出直到五O年代才真正有完整的論述 呈現,並延續應用在戰鬥文學運動。葉青於〈三民主義與文學〉說明文學對於三

54 編輯部,〈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四十三年度徵求文藝創作辦法〉,《文藝創作》33 期,頁 160-162;編輯部,〈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四十五年度徵求文藝創作暨舉辦文藝獎金辦法〉,《文藝 創作》57 期,頁 148-150;編輯部,〈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四十四年度徵求文藝創作辦法〉,

《文藝創作》45 期,頁 144-14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民主義的作用在於宣傳其理念與事蹟,有鑑於文學乃是民族文化的型態、國民意 志與生活狀態的表現,文學創作應以闡述三民主義思想做為內容 55。〈三民主義 與文學〉的開頭強調「三民主義是革命建國底理論」,不過若是從三民主義文學 裡探究「革命建國」的實踐,會發現三民主義文學裡並沒有「革命」的部分,而 是著重在「建國」的書寫。

三民主義文藝被賦予「建國」的任務,其宗旨在於表現中國民族文化的最高 精神,透過文學的意識形態生產與再生產機制激發國民的愛國心。張道藩〈三民 主義文藝論〉指出「中國文化的最高精神,即為內傾的道德精神」,倫理道德實 踐不僅是政治實踐的基礎更是一種政治理想,因為道德精神使得中國民族講究和 平處世,所以中國的內傾型文化又稱為「和諧型文化」56。張道藩所指的「道德」

乃可追溯到孫中山於《三民主義》第六講中所提出的「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 平 57, 道德衍生出反侵略、反集權的民族主義思想;施行全民政治的民權主義 思想;由仁愛產生互助的民生主義思想,以上皆是三民主義文藝所要闡述的國民 黨建國論述。在創作方法論上,三民主義文藝以寫實主義作為主要方法,著重現 實的客觀觀察與理解。但張道藩否定現實的直觀或主觀體驗,主張客觀的現實難 以把握,所以寫實主義必須再綜合其他流派的表現技巧才能充分表現現實的多面 向58。民族主義文藝著重反侵略反集權的革命戰鬥,需以寫實技巧加上浪漫派的 表現民族革命的熱情,如此較易於感染和激發國民的愛國、愛民族之心。民權主 義文藝則是以寫實綜合古典主義的表現技巧,表現政府、階級、個人三者之間的 平衡與和諧,為發和平之聲也要否性現實的偏畸與矛盾。民生主義文藝則是寫實 與理想主義的結合,因為民生制度與經濟建設需要長期發展,不僅要描繪民生建 設的進步,也要安慰鼓勵國民在現實的艱苦生活中對光明的未來有所期望且激發

55 葉青,〈三民主義與文學〉,《文藝創作》28 期(1953.08)。

56 張道藩,〈三民主義文藝論〉,《張道藩先生文集》,頁 637。

57 孫文,《三民主義》(台北市:三民,2006),頁 65-69。

58 同註 56,頁 641-65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改革現實的決心59。寫實主義在官方的論述中已然失去批判的功用,成為官方政 治理想的附庸,以建構國家與社會和平進步的形象為目的。三民主義文藝試圖以

「和諧」的願景來招喚「和諧」,就像是以精神上的「反共抗俄」來召喚實際政 治目的一樣,皆發揮著一種「催眠」的作用迫使自由中國的全體軍民著眼於官方 所描繪的美好未來,而不是關注在現下風雨飄搖的政治局勢。三民主義文藝論述 的所有指向都在於「愛國」,不僅是國民如何愛國,更要使國民了解為何要愛國。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測國民黨政府雖然在1954 年因《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確保了 政權不受中共的威脅,但國際輿論壓力與台灣社會內部衝突正考驗著台灣民眾對 於蔣介石政權的認同感,三民主義文藝的本質實為愛國文藝運動。所以三民主義 文藝的宣傳重點在於中華民族文化與國民黨政府的政績,前者運用台灣人對漢民 族的認同潛移默化為對中華民族、中華民國國民的絕對歸屬,另一方面以中國文 化霸權重塑台灣人的意識形態,後者則是藉政績的宣傳拉攏民心。為了擴大宣傳 效益,三民主義文藝的形式要求通俗化與大眾化。在語言文字方面要使用大眾所 能了解且配合固有的通俗語言,內容則要描寫大眾熟悉的人事物形象並充分表現 大眾各種生活情趣與情調,張道藩鼓勵作家走入廣大群眾的生活而非出於想像來 創作文藝。三民主義文藝論的內在衝突在於既要表現出中華民族的文化與特性,

又得以通俗化、大眾化的形式書寫人民生活。三民主義文藝無意間將「中華民國 在台灣」的政治現實帶入了文學的疆域,對外省作家而言因為親身經歷、鄉愁、

傷痕記憶等等的因素而能大量創作出「反共抗俄」題材的文學作品,但是這股由 家仇國恨支撐起來的創作能量走到1953 年時已被反共文藝的主要推動者張道藩 證實邁入貧乏困頓的窘境。隨著兩岸消息封鎖的時間愈長,反共抗俄的小說只能 複製回憶與想像已經過時且不符現況的「共匪」形象和國軍在大陸抗戰的情景,

反共文藝落入公式化、千篇一律的問題開始為人詬病,從彭歌開始提出寫作應回 歸實際生活60到蔣介石發表〈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要求「純真」的文藝作品

59 同註 56,頁 651-660。

60 彭歌,〈當前文藝發展方向的探討──對張道藩先生「論當前自由中國文藝發展的方向」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1,外省作家不得不面對文藝在地化的新課題。而對於缺少反共抗俄經驗的本省 作家而言,三民主義文藝帶來的是重新加入主流文藝創作行列的機會,雖然描寫 台灣社會大眾的生活並不是一件難事,但如何以中華民族的立場、三民主義的角 度來詮釋「通俗化」與「大眾化」,並且打入外省作家掌控的主流文壇則是一大 的考驗。

張道藩的《三民主義文藝論》為三民主義文藝創作方法定下了規範,在此之 後無論是文協在建構三民主義文藝論是推動戰鬥文學運動等,皆是以《三民主義 文藝論》作為基礎更進一步的闡述三民主義在文藝上的應用。《三民主義文藝論》

所定義「大眾」特指農、工、兵等基層民眾62,在要求收納大眾作為讀者群一部 分的框架下,台灣農民生活首次加入反共文學的書寫題材之一,可視為五O年代 台灣農村小說的出發點。王集叢《三民主義與文藝》對農民生活的書寫方向有更

所定義「大眾」特指農、工、兵等基層民眾62,在要求收納大眾作為讀者群一部 分的框架下,台灣農民生活首次加入反共文學的書寫題材之一,可視為五O年代 台灣農村小說的出發點。王集叢《三民主義與文藝》對農民生活的書寫方向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