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論文的問題意識起始於思考鍾理和長篇小說〈笠山農場〉被選評為「中華 文藝獎金委員會『國父誕辰紀念長篇小說獎』第二獎」的獲獎原因,進而關注反 共文藝的官方論述在鍾理和文學中如何被實現亦或被翻轉。農民小說是鍾理和最 具代表性的文學,不過在五O年代鍾理和並不是唯一以農民/農村作為書寫對象 的作家。有別於五O年代主流的文學雜誌,1951 年由中國農業復興聯合委員會(

以下簡稱農復會)所聯合舉辦的《豐年》雜誌,收錄了許多以台灣鄉土為敘事主 體的農村小說。既為官辦雜誌之一,《豐年》的小說收錄標準是否配合反共文藝 政策這點尚待查明。能否從《豐年》刊登的小說中觀察反共文學如何建構台灣鄉 土來實現官方意識形態,並且比較鍾理和筆下的台灣鄉土之間的不同,是本論文 的企圖之一。另一方面藉《豐年》的農村小說來與鍾理和的農民小說對照,發掘 鍾理和在不違背官方論述前提如何表現反抗與批判的寫實精神。本文的目的是希 望以鍾理和為中心探討本省作家在五O年代反共文學中的能動性,本省作家在政 治的壓力下除了「忍隱 1」和「失語2」之外,如何有技巧地將台灣鄉土帶入反共 文學的主流論述之中而不失本土意識呢?

鍾理和(1915─1960)是台灣戰後第一代作家。由於鍾理和的人生經歷不僅 橫跨了台灣日治時期和中華民國時期,更跨足台灣、滿州、北平三地,使他的文 學呈現了多元身分與地域的特色。戰後 1946 年鍾理和返台定居於故鄉美濃,以 故鄉的風土民情作為主要書寫題材並於報刊雜誌上發表短篇小說。但鍾理和的長 篇小說〈笠山農場〉與其他作品的集結卻要到逝世滿周年(1961)後,在林海音

1 林載爵,〈台灣文學的兩種精神〉,《鍾理和論述 1960-2000》(高雄市:春暉,2004),頁 169-187。

2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 : 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論集》(台北市:五南,2007)頁 4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幫助下以「鍾理和遺著出版委員會」的名義籌款付印才得以問世 3。如同學者 陳芳明所言:「藉由小說的印行,鍾理和為台灣社會留下 1950 年代最好的一部『

農民文學』」4,農民文學成為鍾理和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類型之一。注意到 鍾理和文學中不僅僅是紀錄農村生活,而且更進一步地見證了農村變遷過程的是 史君美(唐文標)。史君美在〈來喜愛鍾理和〉5一文中提及鍾理和的農民文學具 有時代意義,反映了戰後台灣進入新的工業時代加上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等政 策使得農村生計深受影響。國民黨政府在 1949 年推出「三七五減租」、1951 年「

公地放領」、1953 年「耕者有其田」等一連串政策來建設農村,但從鍾理和的小 說卻不見農民的經濟情況有所好轉反而每況愈下。從〈故鄉〉四部曲、〈菸樓〉、

〈雨〉等作品中能夠看見鍾理和筆下的農民承受天災之苦的同時,還得面臨來自 土地政策的改變與地方仕紳強取豪奪的壓力。最初葉石濤認為鍾理和的小說時常 把主要情節轉移到情人的愛戀上使得社會矛盾的控訴被淡化,以至於表現出的「

抵抗」精神不夠。但經過了十幾年的思考葉石濤一改先前的論點,轉而肯定鍾理 和的作品具有寫實主義精神並帶有強烈的批判性,是繼承了日治時期以來所發展 的台灣新文學優良傳統 6。對於鍾理和在反映社會矛盾面向上所有拿捏或是迴避 的困惑,葉石濤最後是回到鍾理和的寫作年代才得以理解抵抗精神缺乏的緣由。

鍾理和 1946 年返台並開始發表小說直到 1960 年逝世,這段時間台灣的政經形勢 也正處於動盪不安的時代。尤其是 1947 年爆發二二八事件緊接著台灣進入白色 恐怖時期,處在政治肅殺的年代也使得鍾理和的寫作深受影響。關於鍾理和的批 判精神,葉石濤最後的歸結是「五O年代白色恐怖的時代風暴,使鍾理和的小說 世界變形,他放棄了嚴正的主題,只在狹窄的人性領域裡耕耘」。葉石濤所指被 放棄的「嚴正的主題」即是寫實主義的批判精神,而在「人性領域」之中突顯出

3 應鳳凰,〈「反共+現代」:右翼自由主義思潮文學版──五○年代台灣小說〉,《台灣小說史 論》(台北市:麥田,2007),頁 152。

4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頁 293-294。雙引號為筆者所加。

5 史君美,〈來喜愛鍾理和〉,《鍾理和論述 1960-2000》(高雄市:春暉,2004),頁 59-76。

6 葉石濤,〈新文學傳統的繼承者──鍾理和:〈笠山農場〉裡的社會矛盾〉,《鍾理和論述 1960-2000》(高雄市:春暉,2004),頁 273-28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來的是鍾理和對封建傳統的控訴。若是跟楊逵等左翼作家相比,鍾理和對於抗議 統治階級的施政不當、社會階級衝突等的批判幾乎只有點到即止。如此林載爵便 稱鍾理和為默默承擔的「忍隱精神」,來與楊逵的「抗議精神」做對比7。但是楊 逵與鍾理和兩人的時代背景有所差異,就連各自面對的社會問題也不盡相同,林 載爵這樣的對比恐怕有失偏頗。

致使「鍾理和的小說世界變形」除了是避免捲入白色恐怖的政治風暴外,另 一項不可忽略的因素即是官方的反共文藝政策。五O年代是反共文藝的全盛時期

,1950 年奉蔣介石之命「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以下簡稱文獎會)與「中國文 藝協會」(以下簡稱文協)先後成立,其幕後的主要推手為張道藩。文協透過舉 辦各種文藝活動、研習輔導來實現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和活動方針,而文獎會則透 過獎助的方式來鼓勵反共文學的創作,兩大組織成為反共文藝體制發展的基礎。

鍾理和的〈笠山農場〉便是在 1956 年榮獲文獎會『國父誕辰紀念長篇小說獎』

第二獎,但同年文獎會宣告停辦,其機關雜誌《文藝創作》於 12 月停刊導致〈

笠山農場〉無緣刊出。〈笠山農場〉的獲獎能夠證實即使鍾理和並無刻意服膺於 官方意識形態,但基本上它的確符合了當時反共文學「戰鬥文藝」的政治期待與 美學訴求。而至於〈笠山農場〉為何會受到文獎會的青睞,這點在前行研究上尚 未有討論。

身處於五O年代受到國家機器高度掌控的文壇,鍾理和對於反共文藝儘管抱 持著不願為伍的態度,卻必須在堅持自己寫作理念的同時顧慮到作品尋求發表的 機會。鍾理和在致鍾肇政的兩封信中道出他和對反共文藝的想法:

戰鬥文藝滿天飛,我們趕不上時代,但這豈是我們的過失?何況我們也無須 強行『趕上』,文學是假不出來的,我們但求忠於自己,何必計較其他。8(1958 年 11 月 19 日)

7 林載爵,〈台灣文學的兩種精神〉,《鍾理和論述 1960-2000》,頁 169-187。

8 鍾怡彥編,《新版鍾理和全集》第 7 冊:鍾理和書簡(高雄市:春暉,2009),頁 5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但是現在的風氣卻在要求你這篇也『愛國』那篇也『反攻』,非如此便不足 以表示你確係一位愛國者,非如此便不為他們所歡迎,想起來真是肉麻之極。純 文藝云云,純在哪裡?9(1958 年 11 月 24 日)

儘管心裡對反共文學有所不認同,但是鍾理和在作品中仍有其進退。從〈故 鄉〉四部曲最後附於〈親家與山歌〉結尾處的後記,能看見鍾理和如何與反共文 學的主流論述周旋。雖然此後記還有前、後稿兩種版本10,但大抵上表達的大意 皆把故鄉窮苦潦倒的景象歸於天災與戰爭,而這破敗的「過去」是為了來對照「

今日」因國民黨政府的銳意經營所得來的繁榮與安定。澤井律之認為鍾理和特別 立此後記來強調〈故鄉〉四部曲為「報導性質的文章」,其用意是顧慮到了以台 灣人的黑暗處境為題材的作品並不能被外省人所獨佔的出版界所接受。澤井律之 指出故鄉四部曲的後記與事實並不符合,而這則後記背後的動機是鍾理和「為了 方便於獲得發表的機會」11所作。鍾理和在後記裡所作的努力除了試圖為自己創 作與發表尋求一個政治正確的表態,另一方面就是含蓄地讚揚了國民黨政府的土 地改革政績。雖然〈故鄉〉四部曲是創作於二二八事件之前,但是投稿的過程中 屢屢受挫,於是鍾理和為了博取稿件的綠取機會才會在日後於稿件之後添加上「

後記」。可見即使熟稔中文白話文使用的鍾理和克服了由日文到中文書寫的「轉 形期12」挑戰,卻還得跨越一道政治的鴻溝才能踩進主流文壇。鄭明娳在〈當代 台灣文藝政策的發展、影響與檢討〉一文中指出 1950 年文協公布〈中國文藝協 會動員公約〉使得當時所有掌握文學發表主要管道的報刊雜誌主編表態支持反共 文藝政策,等同於五O年代的作家若不是附和反共文學的動員,就是被放逐在台

9 同前註,頁 59。

10 鍾怡彥,〈鍾理和「故鄉四部」版本比較〉,《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11:鍾理和》(台 南市:台灣文學館,2011)頁 157-159。

11 澤井律之,葉蓁蓁譯,〈兩個〈故鄉〉──關於魯迅對鍾理和的影響〉,《鍾理和論述 1960-2000》(高雄市:春暉,2004),頁 351-369。

12 王鼎鈞,〈作品充滿鄉土色彩的台灣作家〉,《文星》5 卷 2 期(1959.12),頁 23-251。

(1953.01),頁 154-157。

18 倪偉,《民族想像與國家統制 : 1928-1949 年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及文學運動》(台北市:人 間,2011)頁 22-37。

19 張道藩,〈略述民生主義社會的文藝政策〉,《文藝創作》37 期(1954.05)。

20 編輯部,〈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四十三年度徵求文藝創作辦法〉,《文藝創作》33 期

(1954.01),頁 160-162。其徵稿內容如下:

本年度徵求文藝創作,內容擴大,標準提高,而種類減少,以期對於中國新文藝的運動,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藝戰鬥工作實施方案」的內涵意義相去不遠,但是以三民主義為中心、寫實主義 為原則的反共戰鬥文學又該如何表現才最符合『戰鬥文藝』精神呢?

有別於強調反共抗俄「為何而戰」的反共文學,1954 年開始發展的戰鬥文藝

有別於強調反共抗俄「為何而戰」的反共文學,1954 年開始發展的戰鬥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