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鬥到農村去?──1950年代的台灣農村小說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戰鬥到農村去?──1950年代的台灣農村小說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老師:崔末順 教授.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戰鬥到農村去?──1950 年代的台灣農村小說.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陳盈如. 中華民國 108 年 02 月.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2) 致謝 經濟支柱 石秀琴. 女士. 學涯引水人 崔末順. 教授. 游勝冠. 教授. 最強賢內助 吳月月 高純度紓壓專員 喵喵拉斐爾/林夢娜. 政 治 大 智多星 吳宗佑 103 畢業共進會. 立. ‧ 國. 學. 永遠的小室友 陳虹君 女人迷 羅筱薔. ‧. 氣質擔當 吳慧玲. 助教. 模範擔當 吳佩珍. 教授. 可愛擔當 紀大偉. 教授. sit. io. 教授. er. Nat. 主舞擔當 陳芳明. y. 政大台文所. n. a lRapper 擔當 范銘如 教授i v n C U 笑容擔當 教授 h e n g曾士榮 chi 特別感謝 閨蜜 周鈺婷. 論文進度監督員 謝哲青 酒友 行水朝羽 台文萬事屋吉祥物 鄭清鴻 酒吧 後院 Larriere-cour #此碩論的完成,感謝大家的支持與陪伴。這四年的所有際遇,刻骨銘心。 1.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3) 摘要 台灣五O年代是文學生產的非常時期,在國民黨政府強勢的介入之下封殺 國內的左翼勢力,對言論出版執行嚴格的思想審查,使得戰後台灣文學的重建 工作遭受重挫。另一方面外省作家掌控文藝生產體制,配合官方大力提倡反共 文藝的創作,反共文學、懷鄉文學成為五O年代的文壇主流文類。然而本省作 家並沒有因此消失在五O年代的文壇上,而是處在邊緣的位置默默耕耘以台灣 為主體的台灣文學。本省作家與反共文藝生產體制之間的應對關係為何,本省. 政 治 大 本論的問題意識起始於探究鍾理和〈笠山農場〉獲得文藝獎金委員會肯定的緣 立 作家又如何將台灣本土帶進反共文藝的主流論述中,是本論首要關注的問題。. 由,進而發現五O年代台灣農村小說的發展是依附於反共文藝創作方法論的演. ‧ 國. 學. 變,也因此成為本省作家加入反共文藝生產行列的契機。. ‧. 本論以反共文藝創作論作為研究框架探討五O年代農村小說的發展,首先. y. Nat. 要論證的即是台灣農村小說如何加入反共文藝論述之中。實際上反共文藝的發. er. io. sit. 展方針受國民黨文藝政策、國共關係與國際關係的改變而調整。1954 年是反共 文藝面臨轉型的轉捩點,張道藩《三民主義文藝論》的出版象徵三民主義結合. al. n. v i n 文學方法論已臻完備。三民主義文藝論強調民族精神的宣傳,要求以大眾的真 Ch engchi U 實生活作為書寫對象,農民生活成為官方推崇的題材之一。為了進一步理解官 方塑造的台灣農村小說美學,本論以農復會發行的《豐年》雜誌刊載的農村小 說作為主要研究文本,觀察反共文藝論述下台灣農村小說所呈現的面貌。 理解官方台灣農村小說的美學之後,本論以鍾理和為中心探討本省作家的 創作能動性,觀察本省作家如何應對反共文藝生產體制。在不違抗官方意識形 態的同時將台灣本土精神帶入文學之中,另一方面又得尋求作品的發表機會, 對於本省作家來說是種挑戰。鍾理和作為五O年代台灣農民/農村小說的代表 作家如何透過迂迴書寫的方式,延續日治時期以來台灣新文學的批判傳統,是 2.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4) 本論的研究重心。 本論透過 1950 年代台灣農村小說的研究,思考反共文藝在五O年代間的變 化如何走出「反共抗俄」的唯一宗旨,邁向台灣本土題材的書寫。藉由反共文 藝的轉型,本省作家以台灣農村小說進入反共文藝的創作領域,展現了創作能 動性與官方意識形態抗衡,在懷鄉文學的浪潮中填補了台灣鄉土的空缺。. 關鍵字:反共文藝、台灣農村小說、豐年、鍾理和、鍾肇政.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5) 目錄 致謝 ............................................................................................................................ 1 摘要 ............................................................................................................................ 2 第一章 緒論 ................................................................................................................ 6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6. 第二節. 前行研究回顧 ............................................................................................... 14. 第三節. 概念與定義 ................................................................................................... 17. 第四節. 政 治 大 1950 年代反共文藝的轉型 ...................................................................... 21 立. 第二章. 論文結構與章節概要 ................................................................................... 19. 前言 ............................................................................................................... 21. 第二節. 從反共抗俄到戰鬥文學 ............................................................................... 23. 第三節. 以民生主義文藝為出發的農民文學 ........................................................... 36. 第四節. 鄉土抑是地方?五O年代台灣農村小說的文學定位 ............................... 41. 第五節. 小結 ............................................................................................................... 44. ‧. ‧ 國. 學. 第一節. n. al. er. io. sit. y. Nat. 第三章. Ch. i n U. v. 官辦《豐年》雜誌的台灣農村書寫 .......................................................... 47. engchi. 第一節. 前言 ............................................................................................................... 47. 第二節. 《豐年》雜誌的創刊背景與前行研究 ....................................................... 48. 第三節. 《豐年》小說的刊載情形 ........................................................................... 53. 第四節. 《豐年》小說的內容與宣傳 ....................................................................... 57. 第五節. 其他官辦雜誌刊載的台灣農村小說:以《文藝創作》為中心..….73. 第六節. 小結 ............................................................................................................... 79. 4.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6) 第四章. 1950 年代鍾理和與本省作家的創作能動性 .............................................. 81. 第一節. 前言 ............................................................................................................... 81. 第二節. 退與進的華爾滋──反共文藝體制下本省作家的應對策略 ................... 86. 第三節. 鍾理和的迂迴書寫──以〈笠山農場〉為中心 ....................................... 93. 第四節. 〈我與假黎婆〉的政治閹割 ..................................................................... 104. 第五節. 小結 ............................................................................................................. 110. 第五章. 結論 ...................................................................................................... 112. 參考文獻 ................................................................................................................. 115. 政 治 大. 附錄一:1950 年代《豐年》小說刊載列表 ............................................................. 120.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論文的問題意識起始於思考鍾理和長篇小說〈笠山農場〉被選評為「中華 文藝獎金委員會『國父誕辰紀念長篇小說獎』第二獎」的獲獎原因,進而關注反 共文藝的官方論述在鍾理和文學中如何被實現亦或被翻轉。農民小說是鍾理和最 具代表性的文學,不過在五O年代鍾理和並不是唯一以農民/農村作為書寫對象. 政 治 大 以下簡稱農復會)所聯合舉辦的《豐年》雜誌,收錄了許多以台灣鄉土為敘事主 立. 的作家。有別於五O年代主流的文學雜誌,1951 年由中國農業復興聯合委員會(. 體的農村小說。既為官辦雜誌之一,《豐年》的小說收錄標準是否配合反共文藝. ‧ 國. 學. 政策這點尚待查明。能否從《豐年》刊登的小說中觀察反共文學如何建構台灣鄉. ‧. 土來實現官方意識形態,並且比較鍾理和筆下的台灣鄉土之間的不同,是本論文. y. Nat. 的企圖之一。另一方面藉《豐年》的農村小說來與鍾理和的農民小說對照,發掘. er. io. sit. 鍾理和在不違背官方論述前提如何表現反抗與批判的寫實精神。本文的目的是希 望以鍾理和為中心探討本省作家在五O年代反共文學中的能動性,本省作家在政. al. n. v i n 」和「失語 C h 」之外,如何有技巧地將台灣鄉土帶入反共 engchi U. 治的壓力下除了「忍隱. 1. 2. 文學的主流論述之中而不失本土意識呢?. 鍾理和(1915─1960)是台灣戰後第一代作家。由於鍾理和的人生經歷不僅 橫跨了台灣日治時期和中華民國時期,更跨足台灣、滿州、北平三地,使他的文 學呈現了多元身分與地域的特色。戰後 1946 年鍾理和返台定居於故鄉美濃,以 故鄉的風土民情作為主要書寫題材並於報刊雜誌上發表短篇小說。但鍾理和的長 篇小說〈笠山農場〉與其他作品的集結卻要到逝世滿周年(1961)後,在林海音 1. 2. 林載爵,〈台灣文學的兩種精神〉, 《鍾理和論述 1960-2000》(高雄市:春暉,2004) ,頁 169187。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 : 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論集》(台北市:五南,2007)頁 47。 6.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8) 的幫助下以「鍾理和遺著出版委員會」的名義籌款付印才得以問世 3。如同學者 陳芳明所言: 「藉由小說的印行,鍾理和為台灣社會留下 1950 年代最好的一部『 農民文學』」4,農民文學成為鍾理和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類型之一。注意到 鍾理和文學中不僅僅是紀錄農村生活,而且更進一步地見證了農村變遷過程的是 史君美(唐文標) 。史君美在〈來喜愛鍾理和〉5一文中提及鍾理和的農民文學具 有時代意義,反映了戰後台灣進入新的工業時代加上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等政 策使得農村生計深受影響。國民黨政府在 1949 年推出「三七五減租」 、1951 年「 公地放領」、1953 年「耕者有其田」等一連串政策來建設農村,但從鍾理和的小. 政 治 大 〈雨〉等作品中能夠看見鍾理和筆下的農民承受天災之苦的同時,還得面臨來自 立. 說卻不見農民的經濟情況有所好轉反而每況愈下。從〈故鄉〉四部曲、 〈菸樓〉 、. 土地政策的改變與地方仕紳強取豪奪的壓力。最初葉石濤認為鍾理和的小說時常. ‧ 國. 學. 把主要情節轉移到情人的愛戀上使得社會矛盾的控訴被淡化,以至於表現出的「. ‧. 抵抗」精神不夠。但經過了十幾年的思考葉石濤一改先前的論點,轉而肯定鍾理. y. Nat. 和的作品具有寫實主義精神並帶有強烈的批判性,是繼承了日治時期以來所發展. er. io. sit. 的台灣新文學優良傳統 6。對於鍾理和在反映社會矛盾面向上所有拿捏或是迴避 的困惑,葉石濤最後是回到鍾理和的寫作年代才得以理解抵抗精神缺乏的緣由。. al. n. v i n 鍾理和 1946 年返台並開始發表小說直到 1960 年逝世,這段時間台灣的政經形勢 Ch engchi U 也正處於動盪不安的時代。尤其是 1947 年爆發二二八事件緊接著台灣進入白色 恐怖時期,處在政治肅殺的年代也使得鍾理和的寫作深受影響。關於鍾理和的批 判精神,葉石濤最後的歸結是「五O年代白色恐怖的時代風暴,使鍾理和的小說 世界變形,他放棄了嚴正的主題,只在狹窄的人性領域裡耕耘」。葉石濤所指被 放棄的「嚴正的主題」即是寫實主義的批判精神,而在「人性領域」之中突顯出. 3. 4 5 6. 應鳳凰,〈 「反共+現代」 :右翼自由主義思潮文學版──五○年代台灣小說〉 ,《台灣小說史 論》 (台北市:麥田,2007),頁 152。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頁 293-294。雙引號為筆者所加。 史君美,〈來喜愛鍾理和〉, 《鍾理和論述 1960-2000》(高雄市:春暉,2004),頁 59-76。 葉石濤,〈新文學傳統的繼承者──鍾理和: 〈笠山農場〉裡的社會矛盾〉, 《鍾理和論述 19602000》 (高雄市:春暉,2004) ,頁 273-286。 7.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9) 來的是鍾理和對封建傳統的控訴。若是跟楊逵等左翼作家相比,鍾理和對於抗議 統治階級的施政不當、社會階級衝突等的批判幾乎只有點到即止。如此林載爵便 稱鍾理和為默默承擔的「忍隱精神」 ,來與楊逵的「抗議精神」做對比 7。但是楊 逵與鍾理和兩人的時代背景有所差異,就連各自面對的社會問題也不盡相同,林 載爵這樣的對比恐怕有失偏頗。 致使「鍾理和的小說世界變形」除了是避免捲入白色恐怖的政治風暴外,另 一項不可忽略的因素即是官方的反共文藝政策。五O年代是反共文藝的全盛時期 ,1950 年奉蔣介石之命「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以下簡稱文獎會)與「中國文. 政 治 大 辦各種文藝活動、研習輔導來實現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和活動方針,而文獎會則透 立 藝協會」(以下簡稱文協)先後成立,其幕後的主要推手為張道藩。文協透過舉. 過獎助的方式來鼓勵反共文學的創作,兩大組織成為反共文藝體制發展的基礎。. ‧ 國. 學. 鍾理和的〈笠山農場〉便是在 1956 年榮獲文獎會『國父誕辰紀念長篇小說獎』. ‧. 第二獎,但同年文獎會宣告停辦,其機關雜誌《文藝創作》於 12 月停刊導致〈. y. Nat. 笠山農場〉無緣刊出。〈笠山農場〉的獲獎能夠證實即使鍾理和並無刻意服膺於. er. io. sit. 官方意識形態,但基本上它的確符合了當時反共文學「戰鬥文藝」的政治期待與 美學訴求。而至於〈笠山農場〉為何會受到文獎會的青睞,這點在前行研究上尚. n. al. 未有討論。. Ch. engchi. i n U. v. 身處於五O年代受到國家機器高度掌控的文壇,鍾理和對於反共文藝儘管抱 持著不願為伍的態度,卻必須在堅持自己寫作理念的同時顧慮到作品尋求發表的 機會。鍾理和在致鍾肇政的兩封信中道出他和對反共文藝的想法:. 戰鬥文藝滿天飛,我們趕不上時代,但這豈是我們的過失?何況我們也無須 強行『趕上』 ,文學是假不出來的,我們但求忠於自己,何必計較其他。 8(1958 年 11 月 19 日) 7 8. 林載爵,〈台灣文學的兩種精神〉, 《鍾理和論述 1960-2000》,頁 169-187。 鍾怡彥編,《新版鍾理和全集》第 7 冊:鍾理和書簡(高雄市:春暉,2009) ,頁 53。 8.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10) 但是現在的風氣卻在要求你這篇也『愛國』那篇也『反攻』,非如此便不足 以表示你確係一位愛國者,非如此便不為他們所歡迎,想起來真是肉麻之極。純 文藝云云,純在哪裡? 9(1958 年 11 月 24 日). 儘管心裡對反共文學有所不認同,但是鍾理和在作品中仍有其進退。從〈故 鄉〉四部曲最後附於〈親家與山歌〉結尾處的後記,能看見鍾理和如何與反共文 學的主流論述周旋。雖然此後記還有前、後稿兩種版本 10,但大抵上表達的大意. 政 治 大 今日」因國民黨政府的銳意經營所得來的繁榮與安定。澤井律之認為鍾理和特別 立 皆把故鄉窮苦潦倒的景象歸於天災與戰爭,而這破敗的「過去」是為了來對照「. 立此後記來強調〈故鄉〉四部曲為「報導性質的文章」,其用意是顧慮到了以台. ‧ 國. 學. 灣人的黑暗處境為題材的作品並不能被外省人所獨佔的出版界所接受。澤井律之. ‧. 指出故鄉四部曲的後記與事實並不符合,而這則後記背後的動機是鍾理和「為了. y. Nat. 方便於獲得發表的機會」 11所作。鍾理和在後記裡所作的努力除了試圖為自己創. er. io. sit. 作與發表尋求一個政治正確的表態,另一方面就是含蓄地讚揚了國民黨政府的土 地改革政績。雖然〈故鄉〉四部曲是創作於二二八事件之前,但是投稿的過程中. al. n. v i n 屢屢受挫,於是鍾理和為了博取稿件的綠取機會才會在日後於稿件之後添加上「 Ch engchi U 後記」。可見即使熟稔中文白話文使用的鍾理和克服了由日文到中文書寫的「轉. 形期 12」挑戰,卻還得跨越一道政治的鴻溝才能踩進主流文壇。鄭明娳在〈當代 台灣文藝政策的發展、影響與檢討〉一文中指出 1950 年文協公布〈中國文藝協 會動員公約〉使得當時所有掌握文學發表主要管道的報刊雜誌主編表態支持反共 文藝政策,等同於五O年代的作家若不是附和反共文學的動員,就是被放逐在台. 同前註,頁 59。 鍾怡彥,〈鍾理和「故鄉四部」版本比較〉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11:鍾理和》(台 南市:台灣文學館,2011)頁 157-159。 11 澤井律之,葉蓁蓁譯,〈兩個〈故鄉〉──關於魯迅對鍾理和的影響〉 ,《鍾理和論述 19602000》 (高雄市:春暉,2004) ,頁 351-369。 12 王鼎鈞,〈作品充滿鄉土色彩的台灣作家〉 ,《文星》5 卷 2 期(1959.12) ,頁 23-251。 9 9. 10.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11) 灣文壇之外 13。鄭明娳的說明啟發了本論的推測:相反的若本省作家要進入五O 年代的主流文壇,是否能在反共文藝的框架下展現出能動性?五O年代本省作家 的創作與反共文藝之間的關係並非相互排斥,而是抗拒與妥協交織。從一些跡象 能見到本省作家受到官方的肯定並不是出於偶然,例如廖清秀《恩仇血淚記》獲 得文獎會的獎項、鍾肇政〈老人與山〉被收錄進《現代戰鬥文藝選集》 14等等, 皆意味著本省作家以策略性的書寫在本土寫作與反共文學之間取得平衡的可能。 探究「缺乏反共經驗 15」的本省作家如何將台灣本土的書寫帶入反共文學,便是 本論文重要的論證之一。. 政 治 大 文標準與創作方法論。關於五O年代反共文學的前行研究,筆者發現針對國家權 立. 若要探究本省作家如何突破官方文藝的局限,首先必須先了解反共文學的徵. 力結合文藝政策發展的討論為數較多,但是反共文學的創作方法論卻鮮少被提及. ‧ 國. 學. 16. 。反共文學的方法論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文本為文獎會的機關雜誌《文藝創作》. ‧. 。《文藝創作》幾乎每期都會有創作方法文論發表,主筆者皆是反共文學重要的. y. Nat. 旗手如張道藩、陳紀瀅、王集叢等人,而每年的新年號更會有「一年來自由中國. er. io. sit. 」創作成果的回顧。從《文藝創作》刊載的文論中能發現反共文學除了是官方意 識形態的載體之外,反共文學也建構了自成一格的美學標準與要求。參照文獎會. al. n. v i n 刊載在《文藝創作》中的「年度文藝獎金徵求文藝創作方法」 ,1950 年度至 1953 Ch engchi U 年度的採用標準為:「以能應用多方面技巧,發揚國家民族意識及續有反共抗俄. 13. 14. 15 16. 鄭明娳,〈當代台灣文藝政策的發展、影響與檢討〉 ,《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 (台北市:時報 文化,1994),頁 12-33。 九龍, 〈老人與山〉, 《現代戰鬥文藝選集》(一)(台北市: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1956) ,頁 2-24。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 : 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論集》,頁 47。 關於五○年代反共文學的前行研究,可見於以下幾本專書論著: 鄭明娳,《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市:時報文化,1994) ;趙彥寧, 《戴著草帽到處旅 行 :性/別、權力、國家》(高雄市:巨流,2001);梅家玲,《性別, 還是家國? : 五○與 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 (台北市:麥田,2004) ;應鳳凰,〈「反共+現代」:右翼自由主 義思潮文學版──五 0 年代台灣小說〉 ,《台灣小說史論》 (台北市:麥田,2007) ;陳芳明, 《台灣新文學史》 (台北:聯經,2011) 。 但以上著作都未提及到反共文學的創作方法論。 10.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12) 之意義者為原則。」 17《文藝創作》所刊載的「年度文藝獎金徵求文藝創作方法 」便是文獎會舉辦的「『五四』獎金」與「國父誕辰紀念獎金」的評選標準。不 過文獎會的評選標準在 1954 年度有了大幅度的變動,1954 年度至 1956 年度徵稿 採用標準從作品的內容與實質到形式與技巧皆有所要求。文獎會徵稿標準變動的 原因來自於 1953 年 11 月蔣介石發表了〈民生育樂兩篇補述〉,其內容以三民主 義的實踐為基礎並更進一步對文藝方向傳達啟示及期許。將三民主義扶植為思想 指導的文藝理論早在 1928 年國民黨迎接共產意識形態挑戰時就已提出,但是短 短兩年內就因為國民黨疲於政治上的鬥爭與缺乏經費和人員支持三民主義文藝. 政 治 大 官方文藝政策的中心,張道藩以〈民生育樂兩篇補述〉作為依據所出版的《三民 立. 政策而無疾而終 18。橫跨了二十五年後,三民主義在蔣介石的提倡下又再次成為. 主義文藝論》19更是成為了文獎會徵求文藝創作的採用標準。文獎會 1954 年度至. ‧ 國. 學. 1956 年度徵稿採用標準 20與後來 1956 年國民黨中常會正式通過的「展開反共文. y. sit. io. 20. n. al. er. 19. 編輯部,〈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四十二年度徵求文藝創作辦法〉 ,《文藝創作》21 期 (1953.01),頁 154-157。 倪偉, 《民族想像與國家統制 : 1928-1949 年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及文學運動》 (台北市:人 間,2011)頁 22-37。 張道藩,〈略述民生主義社會的文藝政策〉 ,《文藝創作》37 期(1954.05)。 編輯部,〈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四十三年度徵求文藝創作辦法〉 ,《文藝創作》33 期 (1954.01),頁 160-162。其徵稿內容如下: 本年度徵求文藝創作,內容擴大,標準提高,而種類減少,以期對於中國新文藝的運動,有 較多的文獻。 一、 本會徵稿的新範圍──內容與實質: 1. 發揚國家民族意識,民族精神及民族文化者; 2. 闡發民權思想,提倡民族精神及民族生活者; 3. 闡發民生思想,促進民生建設改進人民生活者; 4. 以共黨奸匪奴役大陸同胞,出賣民族國家之事實及蘇俄赤化世界陰謀及事實為依據描 寫反共抗俄故事,或抒發反共抗俄熱情者; 5. 描寫社會情況寓有改進光明之啟示而不專事暴露黑暗面者; 6. 描寫有關科學研究之故事,提高一般人重視科學之觀念從事科學研究者; 7. 闡揚人性,表現中華民族特性或表彰過去偉大成就者; 8. 描寫善良風俗習慣及醇厚人情足以勸善逞惡者。 二、 本會採用的標準:在對於此以後文藝創作有新的良好發展的希望下,除要求作品內容 與實質能表現上述各項中之任何一項外,對於形式與技巧方面,以下列各項為採取準 則。 1. 能發揮寫實技巧,創造優美的新形式者; 2. 能以寫實的創作法則為主,復能採取其他流派的技巧,而能鎔鑄新形式者; 3. 重視通俗化,大眾化形式的創造,或能創造新的文藝語句,可以表現新情緒,新感 覺、新事物、新形象,而具優美形式者; 4. 採擷歐美新文藝形式的優長,從事民族的新形式的鎔鑄,而能合於中國讀者欣賞文藝 11. Nat. 18. ‧. 17.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13) 藝戰鬥工作實施方案」的內涵意義相去不遠,但是以三民主義為中心、寫實主義 為原則的反共戰鬥文學又該如何表現才最符合『戰鬥文藝』精神呢? 有別於強調反共抗俄「為何而戰」的反共文學,1954 年開始發展的戰鬥文藝 聚焦在「如何而戰」。中間的轉捩點源自於張道藩對於反共文學推動三年以來的 回顧與檢討提出了反省,指出反共文藝已經落入了千篇一律的窠臼更缺乏藝術與 技巧 21。隔一個月彭歌便發表一篇文論回應張道藩,除了附和張道藩的觀點之外 ,更進一步補充了反共文學的改進方法。彭歌認為反共文藝政策應該要擴大內容 鼓勵「間接」有助於反共抗俄的作品,並要求作家回到自己的真實經驗與生活實. 政 治 大 工作的熱情,捍衛反共抗俄犧牲,為復國建國效勞的決心 立. 踐中去發掘題材,「創作那些與讀者羣息相關的活生生的作品,激勵起軍民同胞 22. 」。戰鬥文學更注重. 文藝的宣傳性以感召民眾,為此特別強調寫實手法,希望藉由客觀現實的觀察分. ‧ 國. 學. 析來提高民眾的接受度。而虞君質更建議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寫實作品才能. ‧. 更容易接近民眾。 23因為戰鬥文藝講求「反」和「抗」的實力,軍隊和生產相關. y. Nat. 的力量便是官方認為文藝工作者應該提筆領導的力量 24。而最富戰鬥性的題材,. er. io. sit. 王集叢首推「農工青年學生的積極生活和奮鬥精神」,並表示台灣土地改革的成 功大大提升農民生活水準的「大事」應在文藝作品中多多加以書寫 25。雖然官方. al. n. v i n 鼓勵台灣農村小說的寫作,但是觸及台灣鄉土的題材是以外省作家為主體的五O Ch engchi U 年代文壇相當罕見的文學主題。在主流文學雜誌中除了《文藝創作》第 27 期的. 「『耕者有其田』文藝徵文專號」26有特別刊載兩篇短篇小說〈鄉土戀情〉與〈牛 的自傳〉之外,其他文藝雜誌幾乎沒有收錄以台灣農村為主題的農村小說。然而. 21 22. 23 24 25 26. 的習慣與興趣者; 5. 詞句力求簡潔,條理力求清晰,佈局力求工穩。 張道藩,〈論當前自由中國文藝發展的方向〉 ,《文藝創作》21 期(1953.01) 。 彭歌, 〈當前文藝發展方向的探討──對張道藩先生「論當前自由中國文藝發展的方向」的 另一種看法〉, 《文藝創作》22 期(1953.02) 。 虞君質,〈論寫實〉, 《文藝創作》第 30 期(1953.10)。 同註 22,頁 123。 王集叢,《戰鬥文藝論》 (台北市:文壇社,1955),頁 28。 《文藝創作》第 27 期(1953.07) 。 12.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14) 筆者發現五O年代間以台灣農民為主要閱讀對象的農村雜誌《豐年》,則在宣傳 農村教育之餘為台灣農村小說開闢了一個重要的舞台。由於台灣農村小說在五O 年代的文藝雜誌中相當稀少,故本論在官方論述下的農村小說選定《文藝創作》 與《豐年》作為主要探討文本。 《豐年》半月刊雜誌創刊於 1951 年 7 月 15 日,由農復會、美國經濟合作總 署中國分署(Economic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Mission to China) 、美國新聞處三 個單位聯合設立豐年社與創刊《豐年》雜誌。從發行的機構組成能得知豐年社是 在美援的幫助下所催生,直到 1954 年才完全改由農復會新聞處主管 27。首任發行. 政 治 大 此刊物的發行能將國內外的新知與新聞帶到農村,並力求內容富實用性 立. 人蔣夢麟於《豐年》發刊詞裡說明雜誌的主要讀者群設定為農村同胞,冀望藉由 28. 。也由. 於考量到主要讀者群為廣大的農民, 《豐年》雜誌並沒有因 1946 年台灣行政公署. ‧ 國. 學. 所發布的廢除日語欄的命令而完全停止日文譯文的刊載,直到 1956 年底才全數. ‧. 廢除日文部分,此外還刊載了以閩南、客家方言等小說書寫、歌謠和漫畫等 29。. y. Nat. 五O年代《豐年》所刊載的長、短篇小說約有 63 篇作品,其中包含了九龍(鍾. er. io. sit. 肇政)的作品〈阿月的婚事〉 、 〈石門之狼〉 、 〈喪禮〉三篇小說。鍾理和則曾在 1953 年寫下〈豬的故事〉(原題:〈我最寶貴的農事經驗〉)一文欲參加《豐年》雜誌. al. n. v i n ,但未見刊出。 《豐年》除了推動農村建設之外,另外還肩負政策宣傳的 Ch engchi U. 的徵文. 30. 任務,例如反共抗俄的意識形態、農業現代化技術等等 31。而以台灣鄉土為本位. 的《豐年》會如何呼應反共文藝政策,其刊載的農村小說如何表現官方意識形態 ,是本論文所關注的重點之一。另一方面本論文希望藉由《豐年》所觀察到的農. 27. 28 29. 30. 31. 王文裕,〈 《豐年》雜誌與台灣戰後初期的農業推廣(1951-1954)〉 ,《高雄師大學報》30 期 (2011.06) 蔣夢麟,〈發刊詞〉, 《豐年》01 卷 01 期(1951.07.15),頁 2。 蔡明諺,〈製作豐年:美國在台灣農村的文化宣傳策略〉 ,「媒介現代:冷戰中的台港文藝國 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國立台灣文學館主辦,2013.05) , 頁 24-31。 鍾怡彥編,〈鍾理和寫作年表〉 ,《新版鍾理和全集》第 8 冊:特別收錄(高雄:春暉, 2009) ,頁 421-429。 同註 29,頁 31-33。 13.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15) 村小說型態,探究鍾理和〈笠山農場〉何以獲得文獎會的青睞進而得獎,而鍾理 和的小說又會如何突破官方意識形態的缺口來表現出承襲自日治時期以來的台 灣新文學批判傳統。. 第二節 前行研究回顧 台灣戰後反共文學的既有研究已累積一定的成果,包含文藝政策面向的探討 32. 、從傷痕文學或流亡文學的面向解讀反共文學. 33. 、以性別的角度思考如何呼應. 民族主義的「大敘述」34、找尋反共文學中的現代性 35、爬梳戰後台灣新文學的脈. 政 治 大 關於戰後反共文藝的流變,鄭明娳〈當代台灣文藝政策的發展、影響與檢討 立. 絡 36等。. 〉與陳康芬《斷裂與生成:台灣五O年代的反共/戰鬥文藝》的研究清楚地分析. ‧ 國. 學. 了反共文學運動與國家意識形態的合謀。蕭義玲〈「文化清潔運動」與五 O 年代. ‧. 官方文藝論述下的主體建構─一個詮釋架構的反思〉則是焦距文化清潔運動,發. y. Nat. 掘國民黨文藝政策如何透過道德規訓達到「國民」再造的可能。不過國民黨的文. er. io. sit. 藝政策從戰前左翼勢力崛起時就已展開,倪偉《民族想像與國家統制 : 1928-1949 年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及文學運動》從 1920 年開始追溯國民黨文藝政策的起源與. al. n. v i n 防堵左翼勢力的經驗,補足了反共文藝歷史脈絡的完整性。張俐璇〈重慶之民, Ch engchi U 32. 33. 34. 35. 36. 倪偉, 《民族想像與國家統制 : 1928-1949 年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及文學運動》 ;鄭明娳,〈當代 台灣文藝政策的發展、影響與檢討〉 ,《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頁 12-33;張俐璇,〈重慶之 民,自由之國:「後 1949」臺灣小說中「民國文學機制」的承繼與演繹〉 ,《中國現代文學》 第 26 期(2014.12);蕭義玲, 〈「文化清潔運動」與五 O 年代官方文藝論述下的主體建構─ 一個詮釋架構的反思〉 ,《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 9 期(2011.02) ;陳康芬,《斷裂與生成: 台灣五○年代的反共/戰鬥文藝》(台南市:台灣文學館,2012)。 王德威,《一九四九 : 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 (香港:三聯書店,2008);陳建忠, 〈流亡者的 歷史見證與自我救贖─由「歷史文學」與「流亡文學」的角度重讀臺灣反共小說〉, 《文史台 灣學報》第 2 期(2010.12)。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 O 與八 O、九 O 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市:麥田, 2004) 。 應鳳凰,〈 「反共+現代」 :右翼自由主義思潮文學版──五○年代台灣小說〉 ,《台灣小說史 論》 ,頁 111-196;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 (台北市:新地,1992);崔末順, 〈「重建 台灣、建設新中國」之路:戰後初期刊物中「文化」和「交流」的意義〉 ,《台灣文學研究學 報》第 21 期(2015.10) 。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 : 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論集》。 14.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16) 自由之國: 「後 1949」臺灣小說中「民國文學機制」的承繼與演繹〉則比較了戰 前與戰後文藝政策的轉變,發掘三民主義文藝的重新演繹對於國民黨在台灣建設 「自由中國」發揮的功效。以上的研究是從國策文學的角度切入反共文學,著重 在理解國家權力如何透過文藝政策達到意識形態的操作,但對於反共文藝創作論 則是缺乏討論。 戰後文學的研究一般都分為兩個主題探討,一部分是大陸來台作家的書寫, 另一部分是關注本省作家的活動。以五O年代大陸來台作家的為主要的探討對象 ,王德威《一九四九 : 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與陳建忠〈流亡者的歷史見證與自. 政 治 大 文藝的國家意識形態框架,從反共文學中關注外省作家所呈現出來的創傷經驗。 立 我救贖─由「歷史文學」與「流亡文學」的角度重讀臺灣反共小說〉跳脫了反共. 戰後到五O年代之間本省作家的文學活動則是呈現兩個階段的斷裂,一是戰後初. ‧ 國. 學. 期 1945 年到 1949 年「四六事件」之間,一是 1957 年後《文友通訊》的活動。戰. ‧. 後初期的研究以延續日治時期以來台灣新文學的發展為中心,陳建忠《被詛咒的. y. Nat. 文學 : 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論集》的研究著重於觀察台灣新文學受. er. io. sit. 國民黨政府政治上的挑戰,分析從日治時期一路走來的本省作家如何在戰後與國 家意識形態周旋並強調台灣新文學自日治時期以來的成果。崔末順〈「重建台灣. al. n. v i n 、建設新中國」之路:戰後初期刊物中「文化」和「交流」的意義〉則是從戰後 Ch engchi U. 初期的刊物中考察大陸來台的與台灣本土的知識階層之間,對於「新中國」台灣 的文化重建理念上的交流內容與媒介提出新的探討。然而戰後初期的政治環境在 四O年代末急轉而下,1947 年發生二二八事件緊接著 1949 年的「四六事件」楊 逵與歌雷被捕入獄,戰後初期一度興起的台灣文學論戰最後無疾而終。台灣進入 戒嚴階段,因此陳建忠將 1949 年視為台灣新文學的終點,陳康芬更是直接宣告 了「左翼台灣鄉土」在五O年代發生了斷裂 37。直到 1957 年藉由《文友通訊》的 聯繫,本省作家的文學活動才再次以文壇邊緣的地位重新受到論者的關注。應鳳. 37. 同上註,頁 46;陳康芬,《斷裂與生成:台灣五○年代的反共/戰鬥文藝》,頁 296。 15.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17) 凰在〈《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O年代台灣文學史〉 38一文中,不僅 從《自由中國》雜誌中追尋現代文學的發展,也介紹了《文友通訊》作家群的組 成,企圖為被評為「八股化」的反共文學找出新樣貌。 雖然發展於日治時期以降的台灣新文學在四O年代末就被宣告終結,但是也 有不少論者嘗試在鍾理和文學裡找回台灣新文學的脈絡。王萬睿的碩士論文《殖 民統治與差異認同──張文環與鍾理和鄉土主體的繼承》 39便是將兩位戰前、戰 後作家聯繫起來,從張文環與鍾理和後期同時以農民作為題材書寫鄉土意識的共 同之處,延伸到鄉土文學中的反殖民抵抗意識與寫實主義傳統如何從戰前日文世. 政 治 大 鍾理和文學的人道主義精神為出發點,找出鍾理和受魯迅影響的面向。應鳳凰所 立 代轉移到戰後中文世代。張清文的博士論文《鍾理和文學裡的「魯迅」》40則是以. 編輯出版的《鍾理和論述 1960-2000》蒐羅了 2000 年以前重要的文學評論家對鍾. ‧ 國. 學. 理和文學的論述,是鍾理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參考文本。但是目前鍾理和文學既有. ‧. 的研究中,尚且缺乏從反共文學角度切入的主題。. y. Nat. 既有研究中相關五O年代反共文學中的農村文學部分尚且留白,較多是循著. er. io. sit. 日治時期發展以來的台灣新文學脈絡探討農民小說。關於農民小說的前行研究有 石弘毅的碩士論文《台灣農民小說的歷史考察(二O~八O年代)》 41與江昺崙的. al. n. v i n 碩士論文《農村騷動故事──1966~1988》 ,且兩者都將鍾理和文學視為五O年 Ch engchi U 42. 代唯一的農民/農村小說書寫。然而在戒嚴時期在官方嚴厲的監控與審閱言論與 出版品的情況下,具有左翼精神的農民小說是如何在戰後繼續深根發展?又同時 期的農民/農村小說在五O年代與反共文學的關係為何?這些未於前行研究被. 38. 39. 40. 41. 42. 應鳳凰,〈 《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年代台灣文學史〉, 《文藝理論與通俗文 化》 (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 王萬睿,〈殖民統治與差異認同─張文環與鍾理和鄉土主體的承繼〉(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 張清文,〈鍾理和文學裡的「魯迅」 〉(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5) 。 石弘毅,〈臺灣農民小說的歷史考察(二○∼八○年代)〉 (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 士論文,1996) 。 江昺崙,〈農村騷動敘事─1966-1988 台灣農民文學〉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13)。 16.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18) 探討的問題,值得繼續發掘討論。 為了找尋五O年代農民/農村小說的脈絡,《豐年》雜誌所刊載的農村小說 會是重要的研究文本,不過《豐年》雜誌的前行研究中尚未有針對其收錄的小說 作探討。王文裕〈《豐年》雜誌與台灣戰後初期的農業推廣(1951-1954)〉43介紹 了《豐年》雜誌的內容與發行狀況,並以吳郭魚的養殖推廣為例作為《豐年》在 農業政策推廣上的影響力。而蔡明彥〈製作豐年:美國在台灣農村的文化宣傳策 略〉 44關注的則是《豐年》的催生與美援之間的關係,尤其在雜誌語言的選用上 有特別的研究成果。雖然王文裕與蔡明彥的研究並未觸及到《豐年》小說,但詳. 政 治 大. 盡的雜誌背景研究可為本書之相關參考。其他針對《豐年》內容有漫畫類 45、兒. 立. 童版 46、家庭版 47的學位論文研究,本論在此希望能補足《豐年》雜誌中農村小. ‧ 國. 學. 說的研究空白。. ‧. 第三節 概念與定義. sit. y. Nat. al. n. 後續論述論述的語意參考。. er. io. 在正式進入本文之前,本節將依據五O年代時代脈絡界定以下名詞概念以供. Ch. engchi. i n U. v. 1948 年 5 月 20 日中華民國行憲、第一任總統正式就職後,國民政府正式改 組結束成立新的中華民國體制。1949 年中華民國遷台,蔣介石為鞏固其政治勢 力而實施戒嚴,政府權力由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本論為強調五O年代黨國體制 ,一律以「國民黨政府」稱呼當時台灣的國家政權主體。1949 年蔣介石在國民黨 43. 44. 45. 46. 47. 王文裕,〈 《豐年》雜誌與台灣戰後初期的農業推廣(1951-1954)〉 ,《高雄師大學報》30 期 122。 蔡明諺,〈製作豐年:美國在台灣農村的文化宣傳策略〉 ,「媒介現代:冷戰中的台港文藝國 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頁 1-38。 許惠盈,〈圖像傳播與農民的再教育─以《豐年》雜誌的漫畫為中心(1951-1964)〉 (台北 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6) 。 林佳琪,〈塑造好孩子: 《豐年》雜誌「兒童版」之兒童形象研究〉(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 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 。 蔡怡貞,〈 《豐年》雜誌家庭版的家庭經營與婦女新知之分析〉 (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17.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19) 黨內會議中命令成立文協以推動反共文藝的進行,「反共文藝」包含文學、戲劇 、電影、歌曲等各類文學藝術類別,「反共文學」則特指文學類的創作與作品。 本論主要討論的文學類型特指書寫台灣農民與農村生活為主的「台灣農村小 說」,不限定作者的身分是否為本省人。五O年代台灣進入白色恐怖時期國民黨 政府強力肅清左翼勢力,探討社會矛盾的題材並不被容許,此時期的農民小說所 能展現的人道關懷精神有限,故以農民/農村為主題的書寫以「農村小說」稱之 較為合適。至於五O年代台灣農村小說確切的內容與形式,將在本論第二章有深 入的探討。然而五O年代的農村小說是否等同於鄉土文學,此點有待爭議。五O. 政 治 大 使得台灣內部面臨結構性的改變,「鄉土」對於外省族群與本省族群而言各有不 立. 年代的「鄉土」並沒有明確的定義,1949 年國民黨政府遷台帶來大量的外省移民. 描寫對象,並且在語言文字上運用許多方言的作品. 學. ‧ 國. 同的認知。鄉土文學最普遍的印象為「以鄉村為背景,以鄉村人物的生活為主要 48」 ,雖然王拓的這番見解是. ‧. 發自七O年代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但就本質上而言「鄉土」與「本土性」 、 「在. y. Nat. 地性」之間一直是無法分割開來的連結。不過誠如段義浮的論著所指出鄉土情懷. er. io. sit. 的產生是以「人本中心論」而非「地方中心論」來決定空間架構的知識體系,人 類團體以家作為世界中心,但「中心」並非指現實的特定地點而是更偏向於人類. n. al. 群聚活動. Ch. i n U. v. 49。所以當外省族群隨著國民黨政府遷台後附和著「一年準備、二年反. engchi. 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政治口號時,兩岸分隔並沒有因此切斷他們對大陸 故鄉的鄉土附著性,反而在政治的引導下愈加強調鄉土情懷以激發反攻大陸的使 命感。雖然國民黨政府因國共內戰失勢而遷台,但仍然強調自身代表「中國」的 合法政權。基於中國的法統概念使得台灣本土淪為中國疆域下的一個邊陲地方, 外省族群普遍對本省族群有「奴化」的偏見。於是在 1947 年至 1949 年《台灣新 生報》「橋」副刊上,本省作家亟欲向外省族群說明台灣社會與文化的特殊性,. 48. 49. 王拓, 〈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史的分析〉, 《鄉土文 學討論集》 (台北市:遠流,1980) ,頁 115。 段義浮,潘桂成譯, 《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 (台北市:國立編譯館,1998),頁 143。 18.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20) 希望能建立台灣文學來增加省籍之間的認識與交流。根據林巾力的考究,雖然「 台灣文學」一詞是否適合代表突顯台灣鄉土特色的文學並未在「橋」副刊上有所 定論,但《中華日報》卻強硬地拒絕「台灣文學」,試圖以「鄉土文學」一詞作 為取代。《中華日報》所提出的「鄉土文學」是帶有異國情調投射的性質,更意 味著中國文學範疇底下的一支地方文學,「鄉土文學」用詞成為了五O至六O年 代的慣用說法 50。本論將在五O年代「鄉土文學」的界定上沿用林巾力的研究, 繼續探究農村小說與鄉土性之間的連結。. 政 治 大. 第四節 論文結構與章節概要. 立.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除緒論跟結論之外,各章的重點如下:. ‧ 國. 學. 第二章. 五O年代反共文藝的轉型:第一節為前言,第二節將先討論五O年. ‧. 代反共文藝論述的發展歷程,如何從反共抗俄的核心轉變到戰鬥文學。第三節則. y. Nat. 是進一步探討反共文藝的創作方法論,從中理解台灣農村小說如何被納入反共文. er. al. v i n 官辦《豐年》雜誌的台灣農民書寫:第一節為前言,第二節將先介 Ch engchi U n. 第三章. io. 的定位。. sit. 藝書寫的範疇中。第四節的任務則是釐清台灣農村小說在五O年代文學史脈絡中. 紹《豐年》雜誌的創刊背景與前行研究,第三節主要以《豐年》在五O年代的小 說徵稿、刊登狀況與文字使用作說明。小說的類型與農復會透過小說選稿所要傳. 遞的意識形態會在本論第四節討論,第五節將會加入其他官辦雜誌《文藝創作》 所刊登的單篇農村小說綜合分析反共文藝的官方論述下如何呈現台灣農村小說。 第四章. 五O年代鍾理和與本省作家的創作能動性:第一節為前言,第二節. 首要以《文友通訊》的成員為觀察對象,討論本省作家面對反共文藝體制時會有 什麼樣的應對策略。第三節則是以〈笠山農場〉為中心探討鍾理和的迂迴書寫如 50. 林巾力,〈 「鄉土」的尋索:台灣文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 (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台 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頁 203-206。 19.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21) 何受文獎會的青睞,另一方面辨識其隱匿的批判精神主體。第四節則是比較鍾理 和的手稿《我與假黎婆》與聯合副刊登出了《假黎婆》兩個版本之間的差異,從 聯合副刊未經作者同意而刪修的內容中理解反共文藝生產體制如何閹割文藝作 品中的政治敏感議題以符合官方美學的樣貌。.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20.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22) 1950 年代反共文藝的轉型. 第二章 第一節 前言. 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始於 1928 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所展開的現代民族國家 建設計畫,透過對文化藝術領域的控制來打擊蓬勃發展的左翼文學力量,並以三 民主義理論為本發動民族主義文學運動 1。1949 年國民黨於國共內戰中失勢遷 台,為了防堵左翼文藝勢力在台灣蔓延以及意識形態生產與再生產的控制而推行. 政 治 大 營「中國文藝協會」,藉由培養文藝作家並以高額獎金利誘的方式掌握反共文學 立. 反共文藝政策。國民黨創辦「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並以民間文藝社團的形式經. 創作的質與量。五O年代為反共文學發展之高峰期,反共文藝在國民黨對文學生. ‧ 國. 學. 產機制的介入與控制之下成為台灣文壇之中心。不過五O年代的反共文藝發展方. y. Nat. 影響了反共文藝的策略方向。. ‧. 針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樣態,隨著中華民國在兩岸、國際政治局勢的改變,連帶的. er. io. sit. 探討五O年代反共文藝政策發展的前行研究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依照時間 的推移爬梳反共文學史,另外則是針對特定的反共文學運動或是作家族群做主題. al. n. v i n 分析。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與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從戰後政治環境切入 Ch engchi U. 概述了五O年代反共文學從開端到衰弱的過程,特別關注政治事件對台灣文壇的 影響。葉石濤形容「五O年代文學所開的花朵是白色而荒涼的」,原因在於大陸 來台第一代作家所書寫的反共文學是出於對中共政權的憤怒與仇恨。葉石濤所認 為反共文學等於口號八股文學的觀點使得後進學者們致力於發掘反共文學其他 面向,例如王德威與陳建忠從大陸來台第一代作家的反共書寫中探討傷痕文學 2. 1 2. 倪偉, 《民族想像與國家統制 : 1928-1949 年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及文學運動》 ,頁 1-4。 王德威,《一九四九 : 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 。 21.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23) 與流亡文學 3,梅家玲則是從性別的角度切入反共文學的研究 4,應鳳凰關注反 共文學如何帶起文藝自由主義思潮 5,本論也意在以農村小說為主題拓展反共文 學可能性。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對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有具體而微的說 明,不過對於戰鬥文學「脫離台灣社會現實」的評論,本論認為值得進一步探討。 張俐璇〈重慶之民,自由之國: 「後 1949」臺灣小說中「民國文學機制」的承繼 與演繹〉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張俐璇認為戰後推行的三民主義文藝在台灣發 揮的功效為「對應日本外侮、區分國共的『政治正確』與否、調和台灣內部的省 籍問題 6」 ,民國文學機制因落腳台灣而產生了「家台灣」的變化。因戰鬥文學的. 政 治 大 與張俐璇的觀點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筆者認為要在文學史的框架下闡明一個集 立 內涵即是張俐璇所指的三民主義文藝與民族主義文藝的複合體,所以顯然陳芳明. 合政治與文藝的龐雜系統難免會使得反共文學的分析流於片面化,儘管反共文藝. ‧ 國. 學. 政策的中心主旨從來就與官方文化霸權論述環環相扣,但不能忽略的一點是反共. ‧. 文學的發展歷程也同時會受到文學生產機制的影響。針對反共文藝政策與國家權. y. Nat. 力關係的前行研究,鄭明娳 7以張道藩的文藝政策理念為中心探討張道藩如何以. er. io. sit. 官方的意識形態打造出反共文藝運動,陳康芬的專著 8則是將五O年代的反共文 藝的進程做了詳細的整理,並且將反共文學視為一種文類討論文學敘述與歷史敘. al. n. v i n 述之間相互對應的辯證關係。陳康芬指出「台灣鄉土」在反共文學體制內是以政 Ch engchi U. 黨性民族國家主體與文化民族主義作為設限前提 9,另一方面鄭明娳推論五O年 代最具影響力的報社與雜誌主編受政治壓力而不得不呼應反共文學運動,使得. 3. 4 5. 6. 7 8 9. 陳建忠,〈流亡者的歷史見證與自我救贖─由「歷史文學」與「流亡文學」的角度重讀臺灣反 共小說〉 ,《文史台灣學報》第 2 期。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O與八O、九O年代台灣小說論》。 應鳳凰,〈 「反共+現代」 :右翼自由主義思潮文學版──五○年代台灣小說〉 ,《台灣小說史 論》 ,頁 111-196。 張俐璇,〈重慶之民,自由之國:「後 1949」臺灣小說中「民國文學機制」的承繼與演繹〉 , 《中國現代文學》第 26 期,頁 101。 鄭明娳,〈當代台灣文藝政策的發展、影響與檢討〉 ,《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 ,頁 12-33。 陳康芬,《斷裂與生成:台灣五○年代的反共/戰鬥文藝》 。 同上註,頁 296。 22.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24) 「任何一個作家一旦被文藝協會所摒棄的結果,正是被放逐在台灣文壇之外 10」 , 兩人的論點啟發了本論對於本省作家在反共文學創作上的能動性之問題意識。 在正式進入五O年代台灣農村小說主題之前,本章首先要耙梳反共文藝發展 的進程,理解台灣鄉土如何被編入反共文藝的論述。其次要釐清的便是「農村小 說」與「鄉土」在五O年代文學史脈絡中所代表的意義。以台灣鄉土為中心的地 方書寫於七O年代的鄉土文學運動中被視為展現台灣主體性的特色 11,但是回歸 到外省作家所把持的五O年代文壇,台灣農村小說對比以大陸為主體的反共小說 所呈現的文學定位為何,則是本章所要論證的核心。. 政 治 大 核心轉變到戰鬥文學。第三節則是進一步探討反共文藝的創作方法論,從中理解 立. 本章第二節將先討論五O年代反共文藝論述的發展歷程,如何從反共抗俄的. 村小說在五O年代文學史脈絡中的定位。. 學. ‧ 國. 台灣農村小說如何被納入反共文藝書寫的範疇中。第四節的任務則是釐清台灣農. er. io. sit. y. ‧. Nat. 第二節 從反共抗俄到戰鬥文學. 四O年代末到五O年代反共文藝在台灣的發軔始於兩個重要的因素:戰後風. al. n. v i n 雨飄搖的政治局勢與總統蔣介石的直接命令。戰後台灣的民主政治環境日益嚴 Ch engchi U 峻,1947 年爆發的二二八事件顯示本省人對於外省人的政權與優越的態度已經. 到達忍無可忍的地步,本省人群起抗爭的結果慘遭國民黨政府的武力鎮壓。1949 年發生澎湖七一三事件又名「煙臺聯中匪諜案」,事發原因為一批被送到澎湖繼 續學業的山東流亡學生被澎湖防守司令部強迫編入軍隊,因學生拒絕充軍而與軍 方產生流血衝突,事後澎湖防守司令部以偽證與逼供的方式誣陷校長與部分學生 為意圖顛覆國家的匪諜,全案最後送交台北保安司令部以死刑定讞 12。國民黨政. 10 11 12. 同註 7,頁 29。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暉,2010),頁 217-227。 王鼎鈞,《文學江湖: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四》 (台北市:爾雅,2009) ,頁 31-39。 23.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25) 府指令的一系列武力鎮壓與政治肅清,使得本省人與外省人同時陷入了白色恐怖 的驚駭之中。在進入五O年代前,本省人所面臨的困頓除了經濟上的貧窮、政治 上的肅殺之外,國語運動的強硬推行使得本省人成為言語上的弱勢,本省作家更 失去了發聲的工具。而甫遷移來台的外省人則是飽受內心煎熬,一方面擔心席捲 中國的共產黨會橫跨海峽「血洗台灣」,另一方面既是害怕卻又得依賴蔣介石政 權抵抗共產黨 13。根據王鼎鈞的回憶,戰後初期的報紙副刊以翻譯國外雜誌的「羅 曼史」和中國歷史掌故為大宗,女作家以身邊瑣事為題的感情小品文則是受隻身 撤退來台的國軍所喜愛. 14。但是只管刊登「消閒」作品的報章雜誌從. 1949 年開. 政 治 大 令,年底國民黨政府遷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美國華府公布《對華白皮書》 立 始成為官方與外省作家攻訐的目標,1949 年先是台灣警備總司令宣布實施戒嚴. 放棄支持國民黨政府。國民黨政府承受一連串的政治打擊震撼了外省流亡作家的. ‧ 國. 學. 國家存亡意識,使得部分外省作家開始體悟到務必透過文藝讓本省人知道國共內. ‧. 戰以來中國人蒙受的苦難並戳破共產黨美好宣傳的假象。但有另一部份的外省作. y. Nat. 家選擇遠避政治,憂心中共若解放了台灣,反共文學作品將會成為清算鬥爭的證. io. sit. 據 15。1949 年底蔣介石有鑑於「報刊文字是如此消沉,而內情又是如此緊急。社. al. er. 會充滿一片恐慌、悲觀與徬徨的氣象 16」 ,於是在國民黨黨內會議中決定成立「中. n. v i n 華文藝獎金委員會」 (以下簡稱文獎會) 「反共抗俄」 C h ,以獎勵的方式鼓舞作家從事 engchi U 的文藝寫作,1950 年輔導成立文藝性組織「中國文藝協會」 17(以下簡稱文協). 負責推動反共文藝運動。 文獎會與文協雖是受蔣介石直接命令而成立,但其編制並沒有納入國民黨政 府官僚體制之中,而是以民間團體的形式運作。筆者發現文協在葉石濤《台灣文 學史綱》裡被定位為「五O年代最活躍的官方文藝團體」18,在陳芳明《台灣新. 13 14 15 16 17 18. 同上註,頁 131、147。 同註 12,頁 25、131-144。 同註 12,頁 44、133。 陳紀瀅,《文藝運動二十五年》 (台北市:重光文藝,1977),頁 6。 同上註,頁 6-9。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頁 146。 24.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26) 文學史》則是歸類為民間文藝組織 19,但是在陳康芬的論著中卻是劃分為「半官 方」組織 20。文獎會與文協的代表立場在台灣文學史論著中產生許多歧異,最大 原因來自於主要成立委員同時身兼政府要職或是國民黨黨務。文協在第一次會員 大會宣言之中重複以「我們都是文藝工作者」為開頭,強調該會成立的任務就是 要團結「自由中國文藝的戰士」,用文藝來協助國家執行反共文藝. 21。儘管文獎. 會與文協運作的經費是透過國民黨的支持與行政院補助,但表面上參與組織運作 與推行反共文藝的委員是以「民間」 、 「個體」的名義集結。筆者認為文協與文獎 會在組織形式上屬於民間團體,在內部經營上則是官方直屬,這種公私混合的組. 政 治 大 Quangos)」稱之最為合適。至於為何國民黨不直接從政府體制中成立文藝指導單 立. 織類型以「半官方機構(Quasi-Autonomou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簡稱. 位的原因,陳康芬認為和國民黨在國共內戰期間以官方組織推行反共文藝失敗有. ‧ 國. 學. 絕對相關。陳康芬指出國共內戰期間國民黨曾為了提高政治宣傳效應而資助郭沫. ‧. 若,但郭沫若卻打著國民黨的名義施行共產主義的宣傳,最後國民黨只能依賴強. y. Nat. 制性社會控制的方式奪回主導權,但也因為查禁、逮捕等行動引發知識分子的不. er. io. sit. 滿與反政府情緒而付出慘痛的代價 22。筆者大致同意陳康芬的詮釋,但是戰前與 戰後的政治局勢並不相同,戰前國民黨文藝政策失敗的前車之鑑並不構成五O年. al. n. v i n 代非得藉由民間文藝團體推行官方文藝政策的絕對理由。戰後國民黨已不惜使用 Ch engchi U 武力鎮壓的方式進行綏靖清鄉,不僅左翼勢力遭到封殺更連帶地對所有知識分子 進行肅清。對於 1949 年戒嚴發佈後台灣進入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環境來說,知 識分子在國民黨政府嚴厲的監控之下能造成的威脅微乎其微。五O年代國民黨選 擇不直接透過政治力量掌控文藝發展的原因,筆者認為是冷戰局勢使國民黨政府 必須經營「自由中國」的國家形象,強調提供作家「自由的創作環境」來與共產 黨的強制性文藝政策做對比。國民黨提出文藝政策的方針大多與共產黨的意識形 19 20 21 22.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市:聯經,2011),頁 226。 陳康芬,《斷裂與生成:台灣五○年代的反共/戰鬥文藝》 ,頁 31。 同註 16,頁 22-26。 同註 20,頁 31-33 頁。 25.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27) 態作對立,三O年代國民黨為了抵抗左翼文學力量而提出民族主義文學運動 23, 五O年代則是為了建構中國現代民族國家的正統性而推行反共抗俄的文藝運動。 國民黨文藝政策的方針徹底實踐國共二元對立的政治邏輯,當共產國家是以「明 定文藝政策、路線,強迫文藝工作者為其殘暴政治服務,以文藝做政治留聲機 24」 作為操作文藝政策的方法,標榜「自由中國」的國民黨政權就必須在民主的框架 下從事文藝運動,文獎會與文協就是為了國民黨的指令能上情下達而催生的民間 文藝團體。 儘管陳紀瀅在回顧反共文藝運動時一再強調五O年代以來自由中國的文壇 是「自由的環境、自由的創作」25,但是所謂的「自由」卻必須以符合官方意識. 政 治 大 形態為前提。五O年代國民黨文藝政策再出發之時,一再重申國共內戰失勢的原 立 所「誘騙」,以此強調明定文藝發展的方向有其必要性. 學. ‧ 國. 因來自於國民政府對文藝宣傳工作採放任主義導致中國青年遭受共軍利用文藝 26。王集叢在〈中國文藝. ‧. 發展的方向問題〉一文中駁斥反共文藝的提倡有礙文藝自由的說法,主張唯有提. y. Nat. 倡反共文藝才能杜絕「毛澤東文藝路線」的入侵,只要在反共且福國利民的方向. io. sit. 下即享有創作自由 27。不過在建構詳細的反共文藝創作論之前,文化清潔運動率. al. er. 先定義出違反官方意識形態的文藝類型並予以禁絕。1953 年 11 月蔣介石發表. n. v i n 〈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指明當前的文藝缺少純真和優美的文藝作品,表揚民 Ch engchi U. 族文化的新文藝作品不足,認為市場導向的文學會使國民因此受到「黃色的害」 與「赤色的毒」28。 〈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發表後文協在隔年(1954 年)7 月 中央日報及新生報上發表談話響應「文化清潔運動」,支持剷除代表左翼文藝的 「赤色的毒」 、有傷風化的出版品「黃色的害」 ,並另外加入了內幕新聞雜誌「黑. 23 24 25 26 27 28. 倪偉, 《民族想像與國家統制 : 1928-1949 年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及文學運動》 ,頁 2-4。 王集叢,《三民主義與文藝》 (台北巿:臺灣商務,1971) ,頁 90。 陳紀瀅,《文藝運動二十五年》 ,頁 97。 王集叢,《王集叢自選集》(台北市:黎明文化,1978) ,頁 66。 王集叢,〈中國文藝發展的方向問題〉 ,《文藝創作》25 期(1953.05) ,頁 66-69。 蔣介石,〈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 ,《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卷三:專著(台北市: 中 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3) ,頁 244-245。 26.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28) 色的罪」29。1954 年 8 月文協更發起「自由中國各界為推行文化清潔運動厲行除 三害宣言」的連署簽名,內文包含向政府的喊話「我們懇切希望政府:積極扶植 正當報刊,虛心接受嚴正批評,俾文化事業得以蓬勃發展,使旁門左道的畸形書 刊,自然銷聲匿跡 30」 。因文化清潔運動引起社會「熱烈的支持」 ,政府不得不「俯 順輿情、尊重法治」下令取締「誨淫誨盜妨礙治安」之刊物。文協在發起文化清 潔運動中對所謂「不良」刊物並沒有明確的定義,陳紀瀅的說法是希望「由廣大 讀者與公正輿論裁決,究竟互指誰為應該剷除的對象. 31. 」,但實際上只有國民黨. 政府具有裁決力與執行取締的強制性。文化清潔運動藉由國民黨與文協的配合取. 政 治 大 地位。學者蕭義玲的研究點出文化清潔運動背後的目的並非只是端正寫作的方 立 得合法性、合理性的基礎,不僅建立了書籍審查制度也進一步地豎立文化霸權的. 向,其中道德規訓的部分更指向對書寫背後主體之規定,並藉由文學再造新的國. ‧ 國. 學. 族主體 32。蕭義玲重新思考文化清潔運動所建立之「汙穢」與「潔淨」的對立式. ‧. 概念,其背後隱含五O年代的文學與政治敘述中將中共的政權再現為非道德的形. y. Nat. 象來與國民黨政權的正統性做對比,同時從「作者思想」到「文學作品」再到「國. er. io. sit. 民心理」等一連串意識形態生產與再生產過程中進行國民思想的規訓 33。筆者認 為蕭義玲的研究將文化清潔運動從「反共」延展到「建國」敘事的觀點相當值得. al. n. v i n 參考,但是在回溯文化清潔運動與二O年代國民黨文藝政策連結的部分無更深入 Ch engchi U 的分析甚是可惜,另外也忽略了「三民主義文學」被重新提出的重要性。文化清. 潔運動可說是 1929 年國民黨在全國宣傳會議上所通過之「確定本黨之文藝政策 案」的翻版,此決議的重點有二:創造三民主義的文學與取締違反三民主義之一 切文藝作品。雖然國民黨在此決議上展現了對文藝政策高度的重視,但缺少人員 的配備與固定資金的注入讓二O年代末的文藝政策形同空談。直到 1930 年「中 29 30 31 32. 33. 陳紀瀅,《文藝運動二十五年》 ,頁 69-94。 同上註,頁 84-85。 同註 29,頁 73。 蕭義玲,〈 「文化清潔運動」與五 O 年代官方文藝論述下的主體建構─一個詮釋架構的反 思〉 ,《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 9 期,頁 146-149。 同上註,頁 158-164。 27.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29) 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才令國民黨意識到應加強三民主義文藝的提倡。 但是三O年代三民主義文藝並沒有完整的論述,就連三民主義的內部意識形態也 不及布爾什維克主義來得完整與強大,導致三民主義文藝淪為對普羅文學與左翼 作家的譏嘲謾罵或是將黨義生硬地置入作品之中. 34。1954. 年文化清潔運動在剷. 除「紅、黃、黑」三項有害社會的思想同時,其實也正推動著文藝邁向〈民生主 義育樂兩篇補述〉中所指的純真、優美、表揚民族文化的方向前進。張道藩〈略 述民生主義社會的文藝政策〉詳細地闡述蔣介石對文藝的指示,推崇三民主義的 理論與實踐才能保持和增進國民心理康樂 35,並在同年出版《三民主義文藝論》 36成為反共文藝創作的指標。總結來說,文化清潔運動目的是為了鞏固「中國傳. 政 治 大 統道德」來支持國民黨政權代表中國的合理性,除「三害」不只是肅清出版與新 立 「正確」文藝帶來了新規範。. 學. ‧ 國. 聞界中「不正確」的思想,《三民主義文藝論》的完成也為符合國家意識形態的. ‧. 1950 年文協與文獎會先後成立,為反共文藝的推動注入主力。雖然反共文. y. Nat. 藝實際上還是由國民黨的文藝政策暗中操作,但反共文藝並不是一個由政府強迫. er. io. sit. 動員作家所發展的文類,主要由文協與文獎會負責推廣與獎勵以刺激反共文藝的 創作。文協的工作除了和國民黨裡外呼應文藝政策外,也負責反共文藝理論的建. al. n. v i n 構和素人作家的養成。文協創立後首先以軍隊作為目標群,推動軍歌、戲劇、寫 Ch engchi U 作等文藝活動. 37。 「軍中文藝」的提倡是響應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蔣經國的「文. 藝到軍中去」號召,陳康芬指出軍中文藝的目的在於培養軍中系統的文藝作家, 有助於國民黨掌握文化再製的能力,也是國民黨投入文學公共空間的第一波社會 控制準備計畫 38。軍人作家不僅具有實際「反共抗俄」的經驗,另一方面藉由文 藝的提倡也可為飄搖不定的政治情勢提升士氣,在國民黨的直接控制之下軍人作. 34 35 36 37 38. 倪偉, 《民族想像與國家統制 : 1928-1949 年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及文學運動》 ,頁 26-42。 張道藩,〈略述民生主義社會的文藝政策〉 ,《文藝創作》37 期,頁 3-10。 張道藩,〈三民主義文藝論〉 ,《張道藩先生文集》 (台北市:九歌,1954) 。 陳紀瀅,《文藝運動二十五年》 ,頁 40-44。 陳康芬,《斷裂與生成:台灣五○年代的反共/戰鬥文藝》 ,頁 54-55。 28.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30) 家能有效的生產出符合國家意識形態的社會語境。若培養軍人作家是國民黨第一 波對文學公共空間的涉入,那麼第二波就是以培養素人作家作為發起。1951 年 文協開辦「小說研習組」並在兩期學員結業後續辦「小說研究講座」,培養一般 社會愛好文藝之青年從事小說的創作,帶起民間從事文藝創作的風潮。另一方面 文獎會負責反共文藝創作的補助與獎勵,文獎會在 1950 年至 1956 年之間每年 會舉辦兩至四次不等的文藝獎金,分別為「元旦獎金」 、 「五四文藝獎金」 、 「雙十 獎金」、「國父誕辰文藝獎金」。文藝獎金每年徵選的項目不盡相同但在同一年內 不會相互重複,大抵徵選的文類為:劇本類(話劇本、獨幕劇本、廣播劇本、短. 政 治 大 說、中篇小說、長篇小說)、宣傳畫等等。一些文藝獎金徵文項目因為作品徵得 立. 篇平劇、長篇平劇、電影劇本) 、詩歌類(短詩、長篇、歌詞) 、小說類(短篇小. 後無法應用,在 1954 年度之後即停止徵求,如電影劇本不能製片,地方劇本、. ‧ 國. 學. 大鼓、小調無人演唱 39。反共文藝生產體系由文協培養寫手,文獎會的高額文藝. ‧. 獎金利誘反共文藝的創作動力,最後由《文藝創作》的創刊提供發表平台而串聯. y. Nat. 起來。文藝獎金徵得的作品,在《文藝創作》雜誌創刊之前,皆是由文協向有關. er. io. sit. 之出版機構及報章雜誌介紹發表,長篇小說部分委託出版社出版,篇幅小的作品 則會介紹給報紙副刊或是其他刊物發表,另有一些短篇小說、詩歌、劇本、鼓詞、. al. n. v i n 小調等會寄往海外各地華僑報紙 C 。有鑑於當時各出版機構及報章雜誌方面礙於經 hengchi U. 費與篇幅都不能大量出版或常態性地發表反共文藝作品,文協於是決定在 1951 年 5 月 4 日發行機構雜誌《文藝創作》 ,以解決反共文藝發表平台不足的問題 40。 1956 年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通過「展開反共文藝戰鬥工作實施方案」確 立「戰鬥文學」文藝政策的提倡,此舉被視為反共文藝發展呈現疲態後又一次的. 39. 40. 編輯部,〈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徵求文藝創作辦法〉 ,《文藝創作》1 期(1951.05),頁 162163;編輯部,〈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四十二年度徵求文藝創作辦法〉, 《文藝創作》21 期, 頁 154-157;編輯部, 〈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四十三年度徵求文藝創作辦法〉, 《文藝創作》 33 期,頁 160-162;編輯部, 〈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四十四年度徵求文藝創作辦法〉 ,《文藝 創作》45 期(1955.05) ,頁 144-145;編輯部, 〈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四十五年度徵求文藝 創作暨舉辦文藝獎金辦法〉, 《文藝創作》57 期(1956.01) ,頁 148-150。 張道藩,〈發刊詞〉, 《文藝創作》1 期(1951.05) ,頁 2。 29.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31) 振臂一呼 41。但事實上反共文藝並不是只有在戰鬥文學提出的前後才出現疲態, 而是早在 1953 年張道藩就已經發現「反共作品一年比一年產生得多,廣大讀者 對反共文藝作品的欣賞興趣卻一年比一年減少了 42」 。張道藩歸納 1950 年至 1953 年間反共文藝的效用逐漸削弱的原因在於讀者將反共文學作品視為宣傳品而日 漸失去興致,三年來反共小說創作除了應檢討創作形式、描寫技巧、文字鍛鍊等 三大寫作缺點,最重要的就是「千篇一律」的問題 43。張道藩評論反共小說落入 窠臼危機的文章〈論當前自由中國文藝發展的方向〉一經發表,彭歌很快地便在 下一期《文藝創作》中發表回應,反省反共小說的困境與改善建議。彭歌針對張. 政 治 大 切的內容為基礎,但是隨著國民黨政府當局封鎖大陸消息的時間愈長,反共文藝 立. 道藩所說「千篇一律」的問題加以闡述,指出一開始反共文藝的蓬勃發展是以真. 對「匪區」的描寫仍停留在大陸淪陷當時的印象,以至於失去讀者的興趣。彭歌. ‧ 國. 學. 認為反共文藝落入窠臼的原因不在於作家的寫作技巧不進步,而是作品內容的單. ‧. 調與題材的貧乏,他建議當前的文藝政策應從「為何而戰」的重點轉為「如何而. y. Nat. 戰」的新課題,作家應從實際生活體驗中實踐反共抗俄的戰鬥任務 44。彭歌所提. 勵「直接間接能有助於反共抗俄的作品. al. 45」 ,為了改進反共文藝創作步入公式化. er. io. sit. 出的「如何而戰」將反共文藝的中心主旨從「反共抗俄」的動機與過程轉變為鼓. n. v i n 與讀者流失的危機而提出的戰鬥性文學可視為反共文藝轉型的開頭。 Ch engchi U. 從 1953 年戰鬥性文藝的提出到 1956 年戰鬥文學正式被官方訂定文藝政策. 期間,《文藝創作》上展開了戰鬥文學的論述建構。在彭歌揭示戰鬥性文學後, 緊接著是梁宗之發表〈論小說的戰鬥性〉,區分戰鬥性文學與戰爭文學之間的不 同。梁宗之說明戰爭文學是書寫戰爭行為與描寫戰場的作品,文學的戰鬥性則是 鼓勵戰鬥意志的作品但並不關於戰爭這個事實,總結來說「小說之戰鬥性,是小. 41 42 43 44. 45.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頁 275。 張道藩,〈論當前自由中國文藝發展的方向〉 ,《文藝創作》21 期,頁 2。 同上註,頁 1-7。 彭歌, 〈當前文藝發展方向的探討──對張道藩先生「論當前自由中國文藝發展的方向」的 另一種看法〉, 《文藝創作》22 期 同上註,頁 124。 30. DOI: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B3 具備藝術創作與欣賞的基 本素養,促進多元感官的發 展,培養生活環境中的美感體 驗。. 音樂與

E-B3 具備藝術創作與欣賞的基 本素養,促進多元感官的發 展,培養生活環境中的美感體 驗。. 音樂與

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強課程統整,「決戰伸展台國際秀」以表演藝術為主,融入視覺藝術及

表演藝術:1.認識 世界傳統舞蹈類 型實際學習體驗 原民舞蹈與文化 2.實際體驗舞台 與劇場藝術魅 力。3.透過街頭 藝術、國際藝術 節的介紹,體驗

主持人: C 工藝 0304 您的產業是工藝產業,是採學徒制,C 工藝 0305 您也提到進入 你們這份產業的人員,不僅是創意和知識而已,也有包含對生活的態度,對 文化學習的謙卑。請問 C 設計

• 家長表示欣賞子女的作品及創作 過程,並認同藝術發展對子女成

宋代文化的繁榮與當時人們從文化角度吸收佛教的養分,應用

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通過視覺藝術評賞、視覺藝 術創作和視覺藝術知識 三個學習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