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鍾理和的迂迴書寫──以〈笠山農場〉為中心

第四章 1950 年代鍾理和與本省作家的創作能動性

第三節 鍾理和的迂迴書寫──以〈笠山農場〉為中心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資本」的多重性,並稱鍾肇政為擁有豐沛個性資本的行動者,「將本土美學位置 在整個台灣文學場域結構中有效地擴展 46」。但筆者認為這樣的說法比較偏向結 果論,而且忽略了鍾肇政的本土美學其實是以官方的美學框架作為出發。雖然鍾 肇政一直以來都是以台灣本土意識在推動「台灣文學」的建設,但不難發現鍾肇 政對於反共文藝生產體制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並且深諳反共文學創作論。藉由民 生主義文藝所提倡的民間社會書寫,鍾肇政利用台灣鄉土的題材塑造了與官方意 識形態相近的台灣農村小說。比起鍾理和文學,鍾肇政在五O年代的作品所呈現 的批判性雖然相對較低,但也因此較易為反共文學為主的文壇所接受。

第三節 鍾理和的迂迴書寫──以〈笠山農場〉為中心

鍾理和〈笠山農場〉於1956 年獲得文獎會「國父誕辰紀念長篇小說獎」第 二獎,但現行研究中並不曾探討過〈笠山農場〉為何能受到文獎會的青睞,反而 較多關注在〈笠山農場〉的批判精神上。本節企圖以〈笠山農場〉為主要文本探 討〈笠山農場〉的得獎條件與鍾理和如何透過迂迴書寫呈現其批判精神。

一、 前行研究

無論是鍾理和的文學或是日記、信件中都沒有任何跡象表示鍾理和曾為了拿 下文學獎而刻意寫作,但〈笠山農場〉的得獎事實至少證明了其內容或是反映出 來的精神與官方美學有其不謀而合之處。〈笠山農場〉與其他同年代獲得文獎會 獎勵的本省作家作品如廖清秀《恩仇血淚記》(1952)、李榮春《祖國與同胞》

(1956)相比,最明顯的差異就是一樣是以日治時期為背景,但〈笠山農場〉對 於日台殖民情結、身分認同議題等完全沒有著墨。因此以美濃農村作為舞台的農

46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 : 文學典範的軌跡》(台北市:聯經出版 ,2015),頁 4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民/農村小說〈笠山農場〉容易被詮釋為「遺世獨立的山間農場47」或「田園牧 歌48」類型的封閉場域,而抵抗封建式婚姻成為唯一的母題。綜觀現今有關〈笠 山農場〉的文學評論可以歸納為三個面向:民族議題、同姓婚姻、社會內部矛盾。

首先著力描寫高雄美濃客家庄的族群文化是〈笠山農場〉的一大特色,但其背後 的民族議題卻也是當代評論家所關注的問題。張良澤引用了小說中有關追溯台灣 先民為中國移民、保留滿清遺留的文化形式與主角心中有老莊思想等情節設定來 佐證「作者不但肯定了即使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終將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也 道出了他理想中的中國 49」,並進一步認為〈笠山農場〉即使以愛情為主但鍾理 和並不忘祖國大陸的民族意識與對原鄉的認同。但是張良澤強調漢民族本位所產 生的民族意識,放到日治時期的歷史脈絡中並不能直接等同於對原鄉的認同。尤 其張良澤所注意到的小說人物心裡有「理想中的中國」,更顯現了台灣人對於原 鄉「中國」存在著的實際上是某種理想的投射。關於殖民地台灣人的漢民族認同 與中國人意識之間的拉鋸,荊子馨在《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

有詳盡的解釋。荊子馨指出日治時期在台灣的民族主義運動中對中國民族的認同 是曖昧且無法確定的,並隨著殖民處境的政治現實而有所改變。「『中國』成了一 個論述空間以及一個現實主義的場域,殖民地的子民在其中投射、實行與終結各 種層次的希望與焦慮 50」,也就是說台灣人心存「理想中的中國」有較大的意義 是為了緩和殖民地處境的難處而得以有所寄託。所以張良澤透過〈笠山農場〉以 包羅性的中國漢民族意識來證實作者鍾理和本人或是小說理念中對原鄉的認同,

這樣的論點是無法成立的。另一方面葉石濤的論點則和張良澤完全相反,葉石濤 認為〈笠山農場〉刻意排除了民族矛盾使小說「能發揮充分效能的需要上51」。葉

47 葉石濤,〈新文學傳統的繼承者──鍾理和:〈笠山農場〉裡的社會矛盾〉,《鍾理和論述 1960-2000》,頁 280。

48 余昭玟,〈〈笠山農場〉評析〉,《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11:鍾理和》(台南市:台灣 文學館,2011),頁 120。

49 張良澤,〈鍾理和作品中的日本經驗與祖國經驗〉,《鍾理和論述 1960-2000》(高雄市:春 暉,2004),頁 50。

50 荊子馨,《成為「日本人」: 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臺北市:麥田出版,2006),頁 95。

51 同註 47,頁 28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石濤指出〈笠山農場〉作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人真實生活中卻不見日本人的蹤影,

是鍾理和在考量民族矛盾、自身的感情生活與現實遭遇不合而刻意避免的,另一 考量則是迴避五O年代白色恐怖時期敏感的政治問題。筆者同意葉石濤的說法,

的確在〈笠山農場〉中民族議題無論是明示還是暗示都沒有被提起過,而台灣人 的抗日歷史僅僅被淡化成傳說性質的故事背景,顯然民族議題並不是〈笠山農場〉

的重心之一。

〈笠山農場〉裡的同姓婚姻是文學評論中的另一重點。鍾理和文學中同樣書寫 同姓婚姻題材的除了長篇小說〈笠山農場〉,還有短篇小說〈同姓之婚〉(1957)

與〈奔逃〉(1958)。〈同姓之婚〉的原名為〈妻〉,雖為鍾理和在撰寫〈笠山農場〉

時將之改做成的短文,不過情節已和〈笠山農場〉有相當的差距 52。〈奔逃〉主 要描寫男女主角私奔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同姓婚姻〉則記錄同姓夫妻從異地回 到故鄉重新生活後所遭遇到的困難。關於同姓婚姻的議題,〈笠山農場〉相較其 他同主題的短篇小說有更深入的思考與質問。〈笠山農場〉過半的篇幅都在為最 後的同姓婚姻鋪陳,爭取婚姻自由成為〈笠山農場〉最為人所注目的抵抗精神。

施懿琳將〈笠山農場〉歸納為「舊式婚姻下的犧牲者」類別,以「人道主義」來 詮釋鍾理和文學中所要展現的精神是「關懷眾苦難、悲憫同胞」53。而彭瑞金則 是認為〈笠山農場〉的同姓婚姻主題過於「耀眼」以至於掩蓋了背後所要探討的 台灣土地與農業生活變遷。彭瑞金進一步指出「同姓婚姻雖將矛頭指向舊社會的 封建意識,但也暗示農民窮於面對時代變遷的窘境 54」,新的農場主人帶來了新 的經濟型態卻沒有能力處理地主與雇農、農夫與土地之間的關係變動,〈笠山農 場〉透視了農村內在的質變與時代變遷帶來的衝擊。葉石濤的觀點與彭瑞金相近,

也認為〈笠山農場〉中存在著社會矛盾的問題,甚至是階級對立。儘管葉石濤讚 賞〈笠山農場〉中對於人物的階級屬性刻劃相當清晰,但葉石濤並沒在小說中發

52 鍾怡彥編,《新版鍾理和全集》第 7 冊:鍾理和書簡,頁 127。

53 施懿琳,〈鍾理和作品中所表現的人道主義精神〉,《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11:鍾理 和》,頁97-118。

54 彭瑞金,〈鍾理和的農民文學〉,《鍾理和論述 1960-2000》(高雄市:春暉,2004),頁 9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現明顯的階級對立情況,所以很快地就撇清了社會矛盾與階級對立並非〈笠山農 場〉所以探討的主題,把討論的焦點轉移到同姓婚姻的漢族封建性遺孽的問題上

55。從人道主義精神的討論到同姓婚姻、社會矛盾的關注,可以看見〈笠山農場〉

的樣貌具有層次性,從最表層農民的圖像深入到農民的生活樣態以及內心衝突。

但是不同學者對〈笠山農場〉的解讀卻存在著無法連貫一起的差異性,甚至余昭 玟更是認為〈笠山農場〉「完全沒觸及殖民地人權被摧殘、經濟受壓榨、農工族 群被地主和資本家剝削的社會現實,笠山彷彿一座遺世獨立的桃花源 56」。筆者 認為將〈笠山農場〉從整個社會脈絡中獨立出來討論並不恰當,這樣的作法本身 有違鍾理和的信念。鍾理和在日記中藉著毛姆的話語清楚的表示了自己所信奉的 人道主義並不是杜斯妥也夫斯基那種將人民的痛苦理想化後再從宗教尋求慰藉,

而是關心人民的生活、苦難、迫害並主張現實的改革57。由此筆者認為人道主義 是鍾理和文學的顯性特色,但並非只有同情與憐憫人民的苦難,其背後有著尋求 改革的信念。但是五O年代的環境並不允許作家表態這種近似於顛覆政府的言 論,鍾理和勢必需要利用模糊焦點的方式來隱藏他的批判精神。於是同姓婚姻成 功的轉移了〈笠山農場〉在社會矛盾議題上的焦點,退一步反思封建傳統中的買 辦式婚姻,並用豐富的客家文化與牧歌式戀情包裝整個故事。然而隱匿的批判精 神也造成了文學評論與分析上的困難,彭瑞金與葉石濤的論點存在一種不確定 性,不管從經濟型態或是社會階級的面向開始探討都缺乏了有力的論證,而同姓 婚姻卻又像是一個只能另外獨立討論的議題。〈笠山農場〉中的同姓婚姻除了是 為了批判封建傳統之外是否具備其他的可能性,以及作為故事重心的同姓婚姻和 社會矛盾之間的連結是本節論證的目標。

55 葉石濤,〈新文學傳統的繼承者──鍾理和:〈笠山農場〉裡的社會矛盾〉,《鍾理和論述 1960-2000》,頁 283。

56 余昭玟,〈〈笠山農場〉評析〉,《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11:鍾理和》,頁 126。

57 鍾怡彥編,《新版鍾理和全集》第 6 冊:鍾理和日記,頁 251-25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 被反共文學所吸納的〈笠山農場〉

在正式進入鍾理和迂迴書寫的主題之前,首先要探討的是〈笠山農場〉與官 方美學相符之處。〈笠山農場〉於1956 年獲獎,此時的反共文藝進入了戰鬥文學 階段,文獎會的徵稿標準以宣揚三民主義為重心,技巧方面重視優美的形式與通 俗化。反共文藝政策在1954 年推出三民主義文藝之後,農村小說藉著民生主義

在正式進入鍾理和迂迴書寫的主題之前,首先要探討的是〈笠山農場〉與官 方美學相符之處。〈笠山農場〉於1956 年獲獎,此時的反共文藝進入了戰鬥文學 階段,文獎會的徵稿標準以宣揚三民主義為重心,技巧方面重視優美的形式與通 俗化。反共文藝政策在1954 年推出三民主義文藝之後,農村小說藉著民生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