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豐年》雜誌的創刊背景與前行研究

第三章 官辦《豐年》雜誌的台灣農村書寫

第二節 《豐年》雜誌的創刊背景與前行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無論是陳芳明或是陳康芬對於「台灣鄉土」的觀點都是從鍾理和文學出發來反 思反共文學體制,缺乏官方論述建構下的台灣農村小說作為對比。本章的目的即 是從官辦雜誌中選取以台灣農村為敘事背景的農村小說作為研究文本,以此探討 五O年代官方論述下台灣農村小說的建構。

五O年代的台灣農村/農民小說並不多見,其中又屬於《豐年》雜誌的刊載 為最大宗,故本論以《豐年》小說作為研究重心。據筆者的觀察,《豐年》小說 的刊載集中於 1953 年 02 月到 1957 年 11 月之間,在此之後小說的欄目較不易 見,故本論對《豐年》的研究範圍只限於五O年代間刊載的小說。本論以小說為 主要探討文類,其他《豐年》所刊載的「農村兒童」專欄故事、民間故事、奇聞 怪事、民間傳說、衛生故事等不列入本章研究文本。

本章第二節將先介紹《豐年》雜誌的創刊背景與前行研究,第三節主要以《豐 年》在五O年代的小說徵稿、刊登狀況與文字使用作說明。小說的類型與農復會 透過小說選稿所要傳遞的意識形態會在本論第四節討論,第五節將會加入其他官 辦雜誌《文藝創作》所刊登的單篇農村小說綜合分析反共文藝的官方論述下如何 呈現台灣農村小說。

第二節 《豐年》雜誌的創刊背景與前行研究

《豐年》於1951 年 07 月創刊,最初是由中國農村復興聯合會(以下簡稱農 復會)、美國經濟合作總署中國分署(Economic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Mission to China)、台北美國新聞處(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 Taipei)等三個單位 聯合舉辦,主要由農復會組織豐年社編輯部,初期經費部分則是由華盛頓經合會 總部(美援)通過支出7。《豐年》原為一個月發刊兩次的半月小報,初期從創刊 到1952 年 06 月採免費贈閱。後因美國方面不認同長期贈閱的方式,加上農復會

7 蔡明諺,〈製作豐年:美國在台灣農村的文化宣傳策略〉,「媒介現代:冷戰中的台港文藝國際 學術研討會」論文,頁1-16。

命穆懿爾(Dr. Raymond T. Moyer)及貝克(Dr. John Earl Baker);中華民國政府總統任命蔣夢 麟、晏陽初、沈宗瀚等五位共同組成,並推選蔣夢麟為主任委員。農復會直至1979 年改組 為「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後才正式納入中華民國政府官僚體系。

11 黃俊傑,《農復會與台灣經驗》(台北市:三民,1991.06),頁 41-58。

12 「Rural Periodical Project -- Discussion at the Meeting of Joint」,檔號:315-4532-2,檔案管有機 關:國史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著外國人的眼睛來看待農民,沒有全面的了解農村環境。應邀請一些具有資格 的人做為顧問或是向他們徵求意見20」。Gleason 的意見另外還包含要限縮農民不 感興趣的政治議題、盡可能多使用受歡迎的中文與日語等「農民語言(”Farmers”

language)」、擴大讀者專欄並開放投稿,使農民感受到《豐年》是他們的專屬讀 物 21。為了貼近農民的生活並博得農民的好感,《豐年》雜誌重視呈現台灣「草 根文化」(grassroots culture),從雜誌總編輯的徵選條件與農復會同仁針對《豐 年》雜誌編輯所提出的建議皆可見到這方面的堅持。豐年社所要求的總編輯徵選 條件如下:

一、澈底明瞭台灣基層農村經濟情形,具有數字頭腦,并能講述農民習用之 語言者。

二、具有充分服務該報即完成該報使命之熱忱,而不計個人方面之成就者 三、具有領導組織及經營該報之專業訓練及即經營並具有高度寫作能力,而

願以淺顯之文字為農民寫作者。

四、應具組織能力而能與其同事融洽相處──協力完成該報之任務者。

附註:該總編輯雖不絕對要求能講及瞭解本省語言,但仍以有此能力為 佳。此外,關於婦要及農業機械與改進專欄,吾人當另推薦人員充任。

22

豐年社初創時的總編輯兼總務即為本省作家陳炳煌,陳炳煌筆名雞籠生,因 出生於基隆而以此為別號。陳炳煌在日治時期時先後到了上海與美國留學,1930 年回到上海擔任《台灣新民報》上海支局長,戰後返台於1954 年至 1963 年任職 豐年社編輯並升遷到副社長23。陳炳煌的經歷橫跨中美台三地,具備報社經營背

20 「Comments on "Feng-Nien" (Harvest)」,檔號:315-4532-2,檔案管有機關:國史館。此檔 案原文為英語,經筆者轉譯後引用之。

21 同上註。

22 「農報總編輯須具備下列各條件」,檔號:315-4532-2,檔案管有機關:國史館。

23 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台北市:國家圖書館,

2003),頁 518-519。

24 蔣夢麟,〈本省談農業推廣教育〉,《豐年》07 卷 14 期(1957.07.16),頁 3;蔣夢麟,〈豐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為例來說明《豐年》雜誌對戰後農業發展的影響。蔡明彥〈製作豐年:美國在台 灣農村的文化宣傳策略〉則是深入分析因美援所催生的《豐年》雜誌如何藉由突 破國民黨語言政策的限制,大量採用台灣方言和中日文合刊的方式吸引普遍台灣 農民的認同,並藉此達成美國農用品(如肥料)銷售、現代化農業方法、反共意 識形態等宣傳目的。《豐年》內容研究部分,劉志偉《美援時代的鳥事並不如煙》

雖非學術論著,但也介紹了《豐年》雜誌藉由漫畫的方式推動「進步農村」的相 關衛生知識、現代社會觀念的傳播。31進一步的《豐年》漫畫研究,可見於許惠 盈碩論〈圖像傳播與農民的再教育─以《豐年》雜誌的漫畫為中心(1951-1964)〉

32。賴玉華碩論〈圖像與社會 : 戰後初期臺灣版畫之研究(1945-1958)〉則是針 對《豐年》所刊載的版畫連結台灣土地改革的情況作分析 33。《豐年》兩大專欄

「家庭版」34與「兒童版」35也各自有碩論針對婦女與孩童為對象的農村教育研 究,唯獨小說方面則尚未有論著探討。

因《豐年》的主管機關農復會非文藝單位或組織,本論首要釐清的問題是為 什麼《豐年》要刊載小說?而小說在《豐年》雜誌裡的定位為何,是否有其特定 的功能性?又《豐年》小說是能否反映出台灣農民的心聲,則是本論最為關切的 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