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義理為釋《易》核心,推天道以明人事

第四章 郭雍與程頤《易》學思想之繼承

第一節 以義理為釋《易》核心,推天道以明人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6 

處,本章將針對郭雍《易說》於程頤《易傳》繼承之處進行觀察,並嘗試呈現出 郭雍、程頤兩人之《易》學治學特色。

第一節 以義理為釋《易》核心,推天道以明人事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今觀雍書,則大抵剖析義理,與程《傳》相似。」

4 郭雍著《易說》之旨在於傳承伊川與其父之學,明聖人之道,論述重心偏向於 義理《易》學的發揮,較忽略《易》數觀的論述,甚至對《易》學所言五行之說、

及曆法附會於《易》數等觀點提出批判,可見其義理觀點釋《易》之立場相當明 確。根據盧佩宏《《郭氏傳家易說》研究》一文,曾針對郭雍於程頤繼承之處進 行探討,盧氏將《易說》一書中標示有「伊川曰」約莫六十則進行分類,將內容 大致分為:一、採伊川之說,以釋字詞義。二、爻位從程頤之說。三、本諸《周 易程傳》簡述、申述之處。5盧氏之論述多針對詞條進行分類說明,以程、郭二 人所言進行比較,然而盧氏著重於對各條目之間的比對說明,較難以細緻地將程、

郭二人之《易》學觀點進行梳理。

本章欲以前行研究為基礎,將程頤與郭雍之義理《易》學以概念的方式進行 觀察,本章作為郭雍《易》學義理觀之研究,不以比較兩人《易》學異同為論述 核心,透過觀察文本,將兩人之《易》學概念與側重之處呈現,試著為程頤至郭 雍之間的《易》學譜系梳理出一條脈絡。

一、以義理為重之《易》學觀

宋代《易》學,大抵上以義理《易》學為盛,在象數《易》學方面,以理學 為主流的趨勢之下,象數《易》學較為後世所忽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宋 代易學進行了概述:

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焦,入於禨祥;再變而為陳、邵,

務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為胡

       

4 同前註。

5 據盧佩宏之文,郭雍《郭氏傳家易說》書中引「伊川說」之詞條,約莫有六十筆,文中並對其 進行內容與字詞上的分類研究,詳參盧佩宏:〈郭氏傳家易說研究〉一文,頁79-8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瑗、程子,始闡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里,《易》遂日起其論端。此 兩派六宗,已互攻駁。6 

據《四庫總目提要》之語,宋代以陳摶、邵雍、周敦頤等以圖書為主的象數《易》

學;義理《易》學以胡瑗、程頤為主軸;史事《易》學,則以李光、楊萬里為主。

雖《四庫提要》之說,尚有待商榷之處,仍可見宋代《易》學以義理為重的學術 取向,於兩宋時期《易》學有重要的地位。程頤為宋代義理《易》學的奠基者之 一,其將《周易》視為天理的展現,將「理」視為其《易》學核心,提出了「體 用一源,顯微無間」的《易》學與理學觀點,以此為注釋《周易》之基本原則與 核心。伊川於〈易傳序〉、〈易序〉所言,可見其基本《易》學思想: 

《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其道也。其為書也,廣大悉備,將以順性 命之理,通幽明之故,盡事物之理,而示開物成務之道也。聖人之憂患後 世,可為至矣。7 

《易》之為書,卦爻彖象之義備,而天地萬物之情見。聖人之憂天下來世,

其至矣:先天下而開其物,後天下而成其務。是故極其數天以定天下之象,

著其象以定天下之吉凶。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以順性命之理,盡 變化之道也。8 

在此指出了《周易》的特性即為「變易」,且能「隨時變易以從其道」,《易》道 廣大悉備,卦爻彖象的變化,涵蓋了天地萬物之情、事物之理,為開物成務之道。

伊川同樣重視聖人之功,透過聖人作《易》使天地萬物之理皆能有所展現,天地 萬物與人皆為「道」、皆為「理」,9舉凡六十四卦與三百八十四爻,所呈現的卦 爻彖象,皆為一「理」,伊川注〈咸〉卦曰: 

天下之理一也,塗雖殊而其歸則同,慮雖百而其致則一。雖物有萬殊,事 有萬變,統之以一,則無能違也。10 

       

6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易類》(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頁 50。

7 程頤:《周易程氏傳.易傳序》,(北京:中華書局,2013 年)頁 1。為行文之便,以下簡稱為

《易程傳》。

8 程頤:《易程傳.易序》,頁 2。

9 程頤《易》學論「道」、「理」實為一物,胡自逢曾針對伊川之「道與理」專論:「伊川於理,

道二字,相與代用,均指本體。本章論伊川所言之「道」、「理」,實與郭雍所言之「道」同,皆 具有「本體」之義。關於胡自逢的論述,詳參氏著:《程伊川易學述評》,頁53-56。

10 程頤:《易程傳.咸.九四》,頁 17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8 

天下萬事萬物皆為一「理」,此「理」又以卦爻彖象作為展現,雖然物象有萬殊,

然而,其理皆一,與「理一分殊」的概念可說是相當接近。此一即為「理」為《易》

之本體,萬事萬物之現象則為分殊、為「理」之用。伊川即是以「理」為本體,

建立其具《易》學與理學系統。如姜海軍所言:「程頤將儒家倫理道德貫注於《周 易》的解說之中,不僅將儒家倫理道德提升為宇宙本體的地位,也為宣揚儒家道 德性命學說提供了經典依據,這無疑也是對孔子《易傳》精神的一種繼承和發展。」

11  程伊川將「理」視為《易》學之本體,以《易》言天地萬事萬物的現象,並 以此作為道德價值與人倫教化之展現,這樣的義理立場,深深影響了郭雍注《易》

的基本方向。郭雍雖繼承父親郭忠孝之學,在《易說》當中,處處可見郭雍以義 理觀點釋《易》之立場。其注釋〈繫辭上傳〉曰: 

《易》道廣大,彌綸天地,故遠不可禦而無不及,近無所遺皆靜而正,天 地之間或道、或事,在人、在物,無不備于斯,此《易》道之用也。12 

《易》之廣大,備于天地之間,故舉天下之事,莫不皆有《易》之道。凡 具天地之象者,《易》在其中矣。13 

《易》道廣大,彌綸於天地間,舉凡天下之事,或道、或事、在人、在物,皆有

《易》之道,皆為《易》道之用。和程伊川所論的概念相同,言天地萬物之理皆 蘊藏于《易》之道,天地萬物之象皆具於《易》。郭雍尤其重視「三才之道」,天 道、地道、人道皆包涵於《易》: 

天地至大也,人居其中,則備三才,《易》之為書,三才之道也。是以一 卦之中皆備三才之象,故與天地準,準則其道彌綸,周滿天地,而無有餘 不足之差,故天地人鬼無或不知者,以不能外乎《易》故也。言天地則人 在其中矣。14 

《易》之為書,為明三才之道,各卦皆備三才之象,《易》道與天地準,「道」貫 通萬事萬物、彌綸天地間,天地人鬼皆不能外乎於《易》,《易》之為書,亦是以

「道」為本,三才之道實為一「道」。程頤與郭雍之《易》學皆偏重於《周易》

之思想內涵,郭雍繼承了程頤釋《易》的義理立場,以《易》為義理之書,《周        

11 姜海軍:《程頤《易》學思想研究》,頁 117。

12 郭雍:《易說.繫辭上傳》,頁 224。

13 同前註,頁 225。

14 同前註,頁 219-22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易》之義理同於天地之道,能普遍地包容萬事萬物之理,如程氏所言:「《易》是 個甚,《易》又不只是這一部書,是《易》之道也。不要將《易》又是一個事,

即事盡天理便是《易》也。」15《周易》雖然以變易為原則,卻隱含了萬事萬物 之理,透過《易》,使得人們能即事盡天理,順理以合天道,達到人道與天地合 一理想境界。 

二、天道與人道同為一道

程頤注釋〈乾文言〉:「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

貞者,事之幹也。」16提到了「推天道以明人事」之旨:

它卦,彖、象而已,獨乾、坤更設文言以發明其義,推乾之道,施於人事。

元亨利貞,乾之四德,在人則元者眾善之首也,亨者嘉美之會也,利者和 合於義也,貞者幹事之用也。17 

程頤注《易》尤重〈乾〉、〈坤〉兩卦,〈文言〉以元亨利貞四德喻人事,乾為天,

天道施之於人,則元亨利貞四德而已,《易程傳》以論天道為本,後明人事之理,

在各卦之卦爻彖象之辭當中,皆可見其「推天道以明人事」之用心,《易程傳》

上達天理,下達人事,注重《易》道於人事的發揮: 

既言男女相感之義,復推極感道,以盡天地之理、聖人之用。天地二氣交 感而化生萬物,聖人至誠以感億兆人之心而天下和平。天下之心所以和平,

由聖人感之也。觀天地交感化生萬物之理,與聖人感人心致和平之道,則 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18 

〈咸〉卦論相感相應之道,天地二氣透過相感化生萬物,以人道觀之,則聖人以 至誠之心,感億兆人之心,天下皆能得其道通其理,與天地參。又如〈泰〉卦象 辭: 

天地交而陰陽和,則萬物茂遂,所以泰也。人君當體天地交泰之象,而已 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生民也。財成,謂體天地交泰]之        

15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程氏遺書卷第二上》(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出版),頁 31。

16 引用自《周易.乾.文言》,見程頤:《易程傳》,頁 5。

17 程頤:《易程傳.乾.文言》,頁 5

18 程頤:《易程傳.咸.彖》,頁 17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0 

道,而財制成其施為之方也。輔相天地之宜,天地通泰,則萬物茂遂,人 君體之而為法制,使民用天時、因地利、輔助化育之功,成其豐美之利也。

19 

天地交而陰陽和,萬物適得其所,所以得亨泰之象,言人事,為君者,當體天地 交泰之象,財成天地之道,民之生,仰賴人君之德、制定法制以輔教化育,風行 草偃,使人民能得其通泰。 

《易》通天人之道,因此伊川根據天地自然之象以明人事,天人實為一道,

即:

道一也,豈人道自是人道,天道自是天道?《中庸》言:『盡己之性?則 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 化育。』此言可見矣。楊子曰:『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

此亦不知道之言。豈有通天地而不通人者哉?如此云通天之文與地之理,

雖不能此,何害於儒?天地人只一道也。纔通其一,則餘皆通。如後人解 易,言乾天道也,坤地道也,便是亂說。論其體,則天尊地卑;如論其道,

豈有異哉?』20 

天地人三才只是一道,而萬事萬物無不為「道」之展現,人事亦具盡於《易》矣,

郭雍言《易》重視天道至人事之發揮,《易說》以「天地人三才之說」為主,上 通天地自然之道,下達人事之理。郭氏注〈離〉卦彖傳,亦兼採程氏之說,進一 步說明道: 

離,附麗也。萬物莫不有所麗,在天之日月,在地之百穀草木皆是也。舉

離,附麗也。萬物莫不有所麗,在天之日月,在地之百穀草木皆是也。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