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宇宙論與本體論之詮釋

第四章 郭雍與程頤《易》學思想之繼承

第二節 宇宙論與本體論之詮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2 

頤《易》學之宗旨。程頤《易》學被研究者視為以「經學致用」為旨,透過道德 性命之學,追求「內聖外王」的理想境界。郭雍《易說》可見其傳承程氏之學,

因經明道,即事盡天理之《易》學特色,處處可見對於現實社會與政治問題的關 心,下節將針對程、郭二人之宇宙論與本體觀的詮釋進行論述。

第二節 宇宙論與本體論之詮釋

郭雍《易》學不僅在義理《易》學主要立場上繼承了程頤,本論文第二章曾 討論過的宇宙論與本體觀,《易說》之中確實有多處繼承伊川之見,以下主要分 為三個方向進行討論:一是繼承了伊川「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的《易》學觀點。

二是針對兩人對於「道」與《易》道的看法進行觀察。三則是論《易》道主變,

兩人之《易》學皆秉持著「隨時變易以從其道」的基本論調。

一、繼承伊川「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之體用觀

程頤以「理」為《易》學最高範疇,論《易》強調以「理」為本,認為舉凡 天道、地道、人道三者皆為一體,無論是六十四爻或是三百八十四爻所反映的皆 是對於「理」的體認及闡發,由象、數、理三者的關係來看,伊川亦以「理」作 為最高價值根源。伊川〈答張閎中書〉曰:

「來書云:『《易》之義本起於數』謂義起於數則非也。有理而後有象,有 象而後有數。《易》因象以明理,由象以知數,得其義則象數在其中矣。

必欲窮象之隱微,盡數之毫忽,乃尋流逐末,術家之所尚,非儒者之所務 也,管輅、郭璞之學是也。」又曰:「理無形也,故因象以明理。理見乎 辭矣,則可由辭以觀象。故曰:『得其義則象數在其中矣。』26 

就象數與義理的關係而言,認為「有理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數。」以「理」為 象、數之本,「《易》因象以明理,由象以知數」,「理」為象、數之根源,因此象、

數皆為「理」之表現。可知伊川雖不排斥物象,在數、象的先後次序上,非數立 而象生,而是理為數、象之先,理為象之本。伊川〈易傳序〉亦曰:

       

26 《二程集.程氏遺書.卷第二十一上.伊川先生語七》,頁 27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閒。觀會通以行其典禮,

則辭無所不備。故善學者,求言必自近。易於近者,非知言者也。予所傳 者辭也,由辭以得其意,則在乎人焉。27

謂「理」自身無形,隱藏在事物背後,且深而幽隱,伊川以「理」為體,以「象」

為用,體與用本為一源,即體即用;認為言、象、意(以「理」為「意」)本為 一體,且理象合一,即伊川所言「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朱伯崑對此之說明較 為完備:「程氏以顯微解釋理和象,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以本質和現象這一對範 疇解釋理和象,即以理為本質,隱藏在背後,所以稱為『微』;以象為現象,顯 露在外部,所以稱為『顯』。現象是本質的表現形式,不容分離,此即『顯微無 間』。」28伊川提出了「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之命題,確立理本論之釋《易》原 則,以此建構儒家自身之宇宙論與本體論的探討。這樣的體用關係、即體即用之 釋《易》原則,郭雍亦受此說影響,釋《易》本於「體用一源,顯微無間」建構 其《易》學宇宙論與本體論。

郭雍注《易》以「道」與「三才之說」為《易》學主軸,〈自序〉提到著書 之旨本是為了明聖人之道,以闡釋、發揚聖人之道作為《易說》核心精神,是故 郭雍《易》學系統,雖然不同於伊川以「理」作為最高價值系統,乃是以「道」

作為《易》學之最高哲學範疇。然而溯其本源,伊川所言之「理」與郭雍所論之

「道」同樣皆具有宇宙萬物根源之意,只是兩人在用字遣詞上所習慣使用的哲學 語彙略有不同,以及兩人對於「道」、「理」所涵蓋的意義範圍略有不同。以兩人

《易》學著作來看,將「道」與「理」視為萬物根源之意義是相近的,只是偏重 之處略有不同。29郭雍《易說》不偏重於論「理」,著重將「道」、「太極」視為本 體、或者以「大衍」為宇宙化生萬物之根。

       

27 程頤:《易程傳.易傳序》,頁 1。

28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二)》,頁 236。

29 伊川論「道」與「理」在「本體」的意義上,基本上是「理」同於「道」而言的,如陳榮捷

《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所言:「二程則直以理言道,曰:『其理則謂之道。』(《遺書》,一)

因此道與氣對。『有形總有氣,無形總是道』(同上,六)。「道是形上者。」(同上,十五)伊川 云:『夫天,專言之,則道也。……分而言之,則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功用謂之鬼 神,以妙用謂之神,以性情謂之乾。』(《易傳》,一)是則道乃統銘也。」參陳榮捷:《宋明理學 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 年),頁 123。又如胡自逢《程伊川《易》學評述》

曰:「伊川於理、道二字,相與代用,均指本體,右二條云:上九『能順乎理』,曰『順天合道』

又曰『合道之至。』按文例,則理、道、天道一義,皆指道體,《易傳序》曰:『至微者,理也;

至著者,象也。』明以理為本體,則『理』,即道也。(傳二十三頁)天道之專名,天即道也。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4 

前文提到伊川以「體用一源,顯微無間」建構其《易》學與理學本體觀,這 樣的立場在《易說》的論述中,亦可見此「體用關係」:

是道之一列而有三,如是而天,如是而地,如是而人。天道主覆,故畫于 上,地道主載,故畫于下,人道財成輔相,故畫于中,于是自任以財成輔 相之道,而配天地焉者,包犧畫卦之道也。然天道不以天高而大于地道,

地道不以地廣而大于人道,人道不以人微而小于天地。故三者皆無差殊,

要其至也,混而為一,復于太極,故名曰卦,然則卦者,太極之一耳,或 八、或六十有四,曰道?曰事?大小不同,其于太極,名《易》而實存也。

非若三才之分,太極名實俱《易》矣,是以聖人經以三才,而太極分緯以 八卦,而太極復一經一緯,而六十四象由之以備,天下之能事畢矣。30  郭氏論《易》系統以「太極」、「道」為萬物化生的根源,「太極」本無形體,以

《易》之書為用,《易》之書以「太極」為體,「太極」於名實皆《易》也。「太 極」以《易》為用,化生乾坤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皆一本於「太極」,

「太極」與《易》之書兩者為本體與表現的關係。以「道」論之,則「道」分而 為三:天道、地道、人道,皆本為一「道」,其宇宙根源皆為「太極」(或可言「道」) 為最高的價值根源。故郭氏論卦、象與道三者,同樣為體用之關係:

蓋自道而一變為畫,因而成象,畫象具而成卦,使萬世之下復由卦以知象,

由象以知畫,由畫以明道,此聖人之意也。31 

「道」為本變而為畫,畫、象皆具而後成卦,是故後人得以由卦知象、由象之畫、

進而由畫以明「道」,郭雍與程頤同樣都沒有否認「象」之於《易》的重要性,

然郭雍強調以「道」為本,畫、象、卦為「道」之表現。因此「道」為體,卦、

象、畫皆為「道」之用。不僅肯定了「象」的重要性,更認為必須透過「象」以 盡「意」、以明「道」。郭氏曰: 

繫辭曰:《易》者,象也。又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蓋以《易》之意不可 得而盡,故有象以盡之也。意不可盡,徒玩其辭,皆空言耳。如是則不可 以訓,天下後世而作易之道絶矣,此聖人立象之旨也。經曰:見乃謂之象,

       

者,理之所自出,理與天,皆指「道」言,故曰『合於道』,是理即道,道即理也。」參胡自逢

《程伊川《易》學評述》,頁54。

30 郭雍:《易說.總論.易》,頁 5。

31 郭雍:《易說.總論.卦》,頁 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然則使斯道之可見者,無非象也。故象非一義,四聖人之象不同,卦之三 畫,包犧之象也。重之為六,文王之象 也。次為六位剛柔,周公之象也。

在乾則自天行健至于天德不可為首,孔子之象也。三六之象以卦為主,六 位剛柔之象以爻為主,孔子之象以辭為主,所主不同,其為盡意一也。故 辭有不能盡者,求之爻,爻有不能盡者,求之卦,則易之意無餘藴矣。32  郭雍引〈繫辭〉之言,以《易》為象,聖人雖立象以盡意,若意不可盡,徒玩其 辭,則言便成為空言,要使「道」可見於後世者,無非象也,在此除了將「象」

的重要性標舉出來,言、象、卦皆為表現「意」(即為「道」)的形式。若意不可 盡,辭不可達,須透過象來輔助,強調象之於言、意的重要性。郭氏又曰:「《易》

之為書,其意其辭,皆由象出,未有忘象而知易者,如首腹馬牛之類或時可忘,

此象之末者也。」33據此可知,郭雍以「道」為象、言之本,言、象為「道」之 表現。 

程頤特舉「理」為本體的重要性,言理事合一,以「理」為象、數之本,顯 現其「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之《易》學觀點。程伊川言「理」,實與郭氏所論 之「道」同為宇宙萬物之根源,伊川〈易傳序〉即言:

《易》之為書,卦爻彖象之義備,而天地萬物之情見。聖人之憂天下來世,

其至矣:先天下而開其物,後天下而成其務。是故極其數以定天下之象,

著其象以定天下之吉凶。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順性命之理,

盡變化之道也。34 

與郭雍主張聖人作《易》之功,認為《易》之為書,必須兼備卦、爻、彖、象之 義的看法相同,聖人憂天下後世不明此「道」,故極其數以定天下,著其象以定 天下吉凶。故《易》之為書,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為順性命之理,以盡 天下變化之道。伊川亦曰:「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35

《易》學與理學系統皆以「理」為統攝萬物現象的根本,統攝萬物之「理」,化 生天地萬物,則有千萬種的表現,萬事萬物皆只是一「理」。此「理」即為「道」, 此「道」即為「理」。 

       

32 郭雍:《易說.總論.象》,頁 8。

33 同前註。

34 程頤:《易程傳.易序》,頁 2。

35 同前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6 

此與程頤之《易》學系統相同,程頤同樣以「太極」為「道」為本體,36郭 雍以「道」、「太極」作為宇宙萬物化生的根源,可說是繼承程頤理本論之《易》

學脈絡而成,其注釋〈豫〉卦彖傳:「三才一理也。順之則易,逆之則難。」37道 分而為三才,三才實為一「理」。郭雍釋《易》雖不特別針對「理」立論,不特 言「理」之重要性,偏重以「道」作解,強調以「道」為本、為萬物化生根源。

事實上,兩人釋《易》的基本立場是一致的,「理」與「道」同,程頤之「理本 論」同於郭雍「道本論」,與伊川主張的「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理一分殊」

以及「理事合一」等觀點相同,或者可以說郭雍繼承程頤之義理《易》學最大的

以及「理事合一」等觀點相同,或者可以說郭雍繼承程頤之義理《易》學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