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郭雍與程頤《易》學思想之繼承

第三節 心性修養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4 

君子道消,不以此而氣餒,不因此失「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懂得觀 察、運用時勢,做出相對應的抉擇,則出處進退,惟時所適而已!

第三節 心性修養論

《易》學本體論與宇宙論之概念詮釋上,郭雍之於程頤所言可說是一脈相承,

其釋《易》重義理之學,更甚其父郭忠孝《兼山易說》,《易》學以義理觀點為論 述重心,視「道」、「太極」為宇宙萬物之根源,與程頤所言之「理」同為宇宙萬 物根源,以「理」為《易》學的最高範疇。程、郭兩人於宇宙論之觀點,雖各有 著力處的不同,《周易》上通天道,下通人事,如何使人的作為貫徹天道、天理?

便涉及到現實人事的實踐問題,自然離不開心性之說與修養工夫論。

一、盡心知性之說

程頤《易》學以「理」作為宇宙論、本體觀之核心,亦從天理之說進一步延 伸至人性、道德與倫常層面的討論,程頤所欲闡明的不只是理本論,更是以理本 論為中心,進而將天理與內在心性道德等相互貫通,以此建構出一套既具有宇宙 本體觀、心性說、修養論等完整的理學系統。能夠將義理概念相互貫通的,即是 以《易》學為主軸而發展,透過梳理《周易》、《大學》、《中庸》等經典,建立《易》

學與哲學體系,可見其《易》學之重要性。如陳來所言:「程頤作為理學創始人 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思想,這就是用儒家的『理』來規定人性,發展了儒家的性 善論,形成了理學有特色的人性論。」67其心性修養論以理本論為根據,而理本 論欲落實倫常教化之用,則必須透過為心性修養的實踐來推展。陳來曰:

他說:「性即理也。所謂理,性是也。」在中國哲學中,「性」本來是指人 的族類本性或事物的本質屬性,「理」是指事物必然法則和社會的道德原 則。程頤認為性即理,先驗的道德理性決定道德法則,而且是宇宙的根本 規律。68 

《易程傳》不僅重視以理本論之宇宙本體論,透過實際的心性修養之學,使儒家 所言「性與天道」能夠實際的發揮與展現,又伊川曰:「六十四卦,三百八十爻,

       

67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允晨文化出版,2013 年),頁 121。

68 同前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皆所以順性命之理,盡變化之道。」69伊川繼承了孟子性善論、《繫辭》「繼善成 性」之說與張載氣本論等觀點,將心、性、命三者皆收束於「理」之中,伊川曰: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則,一物須有一理。窮理盡性至命,只是一事。

纏窮理便盡性;纏盡性便至命。」70、又云:「理也,性也,命也,三者未嘗有 異。窮理則盡性,盡性則知天命矣。天命猶天道也,以其用而言之,則謂之命,

命者,造化之謂也。」71窮理、盡性、至命皆是一道,將外在的天理,與內在心 性修養相互融通,皆只是一箇道,皆只是一箇理。「窮理盡性」之說源自於《周 易.說卦》「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透過〈說卦〉此一命題,將理、性、命合而論 之,人存在的最高精神範疇,即是與天理合一之境。伊川曰: 

《易》之道,其至矣乎!聖人以《易》之道崇大其德業也。知則崇高,禮 則卑下。高卑順禮,合天地之道也。高卑之位設,則《易》在其中矣。斯 理也,成之在人則為性,人心存乎此理之所存,乃「道義之門」也。72 

《易》合天地之道,《易》道崇大,知禮則崇高卑下,《易》在其中矣。斯理也,

在天為命,在人為性,人心存乎此理,為道義之門。 

郭雍《易說》論「性」、「命」,除了由注釋〈說卦〉而發,更參酌了《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之語。郭雍言性命之說,實離不開《中 庸》,與《中庸》「天命之謂姓」一段可說是緊緊相扣,郭雍注釋:

蓋言象辭之間,其道德與義本諸自然,聖人因之而作《易》,特載以明之 而已,故聖人于玩《易》之際,復用此道以窮理盡性至於命也。盡性者,

盡天之性也,然後不失其所,謂天之命矣。是知聖人由道以生《易》,由

《易》以復于道,非聖人則无生无復,謂之聖人作《易》也。然異乎眾人 之所謂作者矣。73 

郭雍論《易》重視聖人作《易》之功,性命之說亦不離聖人而論,《易》卦象辭 所載本自於天地之道,道德與義本出於自然之理,透過聖人作《易》、玩《易》,

人始能以此「道」以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所謂盡性,即盡天之性,且不失其

       

69 程頤:《易程傳.易序》,頁 2。

70 《二程集.程氏遺書.卷十八》,頁 193。

71 《二程集.程氏遺書.卷二十一》,頁 274。

72 《二程集.程氏經說.卷第一》,頁 1029。

73 郭雍:《易說.說卦》,頁 25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6 

所則謂天之命,因此聖人感悟天道而作《易》,《易》亦須以天道為本。又如注釋

〈大畜〉象辭,人之所畜,其惟天道矣: 

孔子之言曰:天言何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則知天之德,以是而可畜 之也。識唯天唯大,唯堯則之,則見天之德,以是而可畜也。故知帝堯、

孔子之言行如此,是為多識前言往行矣,所以能畜其德也。然自其不可而 言之則曰天道,自其可名而言之則曰天德,其實一也。畜以德為本,故大 蓄言畜其德,小畜言毅文德,能畜天德,斯能行天道矣。此盡性,盡人性 之說也。74 

天道無乎不在,在人亦皆有之。謂天之德是而可畜之,多識前言往行,則能畜其 德。自其不可言之則謂之「天道」,自其可名而言之則謂之「天德」,「天道」、「天 德」其實一也,大畜畜其德,小畜懿文德,皆是為了畜天德,行天道。在人謂盡 性,則謂盡人性之說也。盡人性之說,則是畜天德,行天道矣。郭氏論《易》無 不以天道為本,下通人事而言,盡性之說,皆是為了盡人之性,以行天道,其性 命之說並沒有較為系統化的論述,然多處注釋卦義皆引《中庸》之語加以說明: 

知白賁之義則知天命之性,知天命之性則知率性之道,知率性之道則知修 道之教,此中庸之道所以立也。75 

大畜之健,《中庸》天命之性也。止健,率性之道也。九三,良馬脩道之 教也。故中庸言能盡其性,則盡說輹之義矣。盡其性,而盡人物之性,此 良馬遂利有攸往之義。76 

以九三祗以用壯言之,然有大壯之弗履以成己,然後有无妄之育物以成物,

二者之道相為終始,亦猶《中庸》言天命之性,率性之道而後曰脩道之謂 敎,蓋性與道,成己也,而敎所以成物也。77 

郭氏本於《中庸》所謂「天命之謂性」以論「性」、「命」,於各卦之中則盡其性,

能盡人、物之性,即盡天道。而以注釋〈大壯〉象辭為例,論「天命之性」、「率 性之道」,其「性」與「道」同,皆為成己之道,「修道之教」,即為成物之道。

關於人之「性」,郭氏《易說》所言之處並不多,以〈井〉卦彖辭之言最為詳實: 

       

74 郭雍:《易說.大畜.象辭》,頁 100。

75 郭雍:《易說.賁.上九》,頁 88。

76 郭雍:《易說.大畜.九三》,頁 98。

77 郭雍:《易說.大壯.象》,頁 12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順入水性而能上水,是之謂井,蓋井以靜為德,以動為功,動而出,故能 致養于无窮。不能動出,特止水而已,非井之義也。由是言之,則井之道 其猶人之性乎!人性本靜及其盡之也,又足以盡人、盡物而至于參天地,

賛化育。井之德亦本靜,及其出而應物,則致養而不窮,故《中庸》自天 命之性,至脩道之敎,而後其道終,井自其德以及于有用,而其道亦終焉。

78 

井卦以靜為卦德,以動為功,動而能出,故能致養孕育無窮生命。郭氏以井之道 喻人之性,人性本靜,即其盡之也,又足以盡人、盡物,甚至與天地參、贊化育。

井之德與人之性同,本靜,出而應物,能致養萬物而不窮。故《中庸》所言天命 之性、率性之道、修道之教,皆是以「道」為始,亦以「道」為終,井之道實與 人之性通。郭雍以諸卦所展現之理,論「性命」之說,認為「性」同「天道」, 萬事萬物以致於人事,皆是一「道」,「天命之謂性」即是盡人、盡物之性,盡心 知性,「盡是性是以至于天之衢也,何天之衢?聖人止于天道矣!止于天道,然 後萬物各正性命,保合大和,是以道大行而亨也。」79以「性」、「道」為成己之 事,往外延伸,則以「教」為成物之事,達到參天地、贊化育內聖外王之道。 

二、修養工夫論:秉誠敬之心,惟誠之為貴

《周易》上通天道,下通人事之理,如何透過自身的實踐,使天地之道貫徹 於人事?如何自身實踐天道,實行天理?除了聖人君子個人修身之德,更要使天 下人皆能知天道、行天理。郭雍於宇宙論與本體論的闡釋,多繼承程頤之旨,於 道德修養工夫論的實踐,兩人實有相互貫通之處,程、郭論宇宙論、本體論甚至 是性命之理,皆本之於《易》,兩人皆以繼承儒家孔孟之旨釋《易》,各有其側重 之處的不同。

伊川《易》學所反建構之道德工夫論乃以「誠」、「敬」為核心發揮,「誠」、

「敬」本出於《周易》所言「修辭立其誠」、「敬以直内,義以方外」,郭雍於《易 說》亦有所論,繼承了伊川以「誠」、「敬」為核心之工夫論。除了繼承程伊川之 說,亦根據〈繫辭上傳〉論以《易》「洗心」之工夫論,伊川不注〈繫辭傳〉,在

《易程傳》與相關著作中不特言「洗心」,然兩人於心性工夫的修養上,實有其 繼承與相互融通之處。

       

78 郭雍:《易說.井.彖辭》,頁 165-166。

79 郭雍:《易說.大畜.上九》,頁 102-1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8 

(一)延續程頤論誠敬之德

談到工夫論,伊川特言「誠」、「敬」的重要性,其注〈乾〉卦文言九三:

三居下之上,而君德已著,將何為哉?唯進德修業而已。內積忠信,所以 進德也。擇言篤志,所以居業也。80 

伊川言「修辭立其誠」,唯有進德修業而已,內積忠信為進德,擇言篤志為居業。

修其言辭,立己之誠,唯有立誠,使心有所主,心有安居之處,才能進一步論進 德修業。伊川注釋〈豫〉卦九四、〈無妄〉曰:

唯當盡其至誠,勿有疑慮,則朋類自當盍聚。夫欲上下之信,唯至誠而已。

苟盡其至誠,則何患乎其無助也?……或曰:卦唯一陽,安得同德之助?

曰:居上位而至誠求助,理必得之。81 

无妄者,至誠也,天之道也。天之化育萬物,生生不窮,各正其性命,乃 无妄也。人能合无妄之道,則所謂與天地合其德也。无妄有大亨之理,君 子行无妄之道,則可以致大亨矣。无妄,天之道也,卦言人由无妄之道也。

无妄者,至誠也,天之道也。天之化育萬物,生生不窮,各正其性命,乃 无妄也。人能合无妄之道,則所謂與天地合其德也。无妄有大亨之理,君 子行无妄之道,則可以致大亨矣。无妄,天之道也,卦言人由无妄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