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郭雍易學義理思想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郭雍易學義理思想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一○四學年度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陳睿宏教授. 政 治 大. A Study on Guo-yong's Yi Learning. ‧. ‧ 國. 學. 立 郭雍易學義理思想研究.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鍾依穎 中華民國一○五年六月.  . v.

(2)  .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 Ch. engchi. i n U. v.

(3)  . 誌謝 本論文感謝口試委員趙中偉老師、賴貴三老師的悉心指導,感謝兩位老師提 供了寶貴的意見與建議,《易》道廣大,學海無涯,感謝前輩老師們給我這個學 識與信心不足的學生許多勇氣和鼓勵。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陳睿宏老師,老師總給 我很大的彈性與空間發揮,像我這樣資質駑鈍又容易緊張的驚弓之鳥,感謝老師 的寬容與耐心指導。 感謝在政大的好朋友們:敬清、宛芝、雅雯、志浩、路恆、佳瀅學姊、秋雯 學姊的照顧,無論是在學術研究上的相互討論,在生活上的幫助與支持,謝謝你 們,有你們在的日子總是好溫暖。. 治 政 與生活上給了我無限的支援,謝謝你們無私的愛與付出,我愛你們。感謝天上的 大 立 外婆,感謝您的關愛,我知道您一直都在。 感謝我的家人爸爸、媽媽、小舅、哥哥、嫂嫂還有小雨恩,謝謝你們在經濟. ‧ 國. 學. 謝謝男友俊榮一路的鼓勵與陪伴,你那對於學術的熱情與執著,曾經感動了 一個老是想轉系的小大一,謝謝你,未來更要一起加油。. ‧. 感謝學術路途上遇見的師長朋友們,感謝你們給予的指導與鼓勵,我想學習 是一輩子的事,即使暫時告別了指南山,我願一生成為追隨知識與真理的信徒,. y. Nat. n. al. er. io. sit. 緩緩地,向前邁進。. Ch. engchi. i   . i n U. v.

(4)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 i n U. v.

(5)  . 摘要 本論文以郭雍為主要研究對象,以《郭氏傳家易說》為核心材料,觀察其《易》 學義理思想之體系與繼承。本文以「義理觀」為核心議題,針對郭雍《易》學之 宇宙生成論、聖人論、《易程傳》之繼承等三大命題進行探討。其「天道性命之 學」以「太極化生系統」為中心開展,強調太極為《易》之體,以《易》為太極 之用。其釋《易》特言「道統三才之說」,治《易》注重人世關懷,三才之說尤 以人道為重,可說是繼承了程頤《易》學之實用精神。關於陰陽動靜觀之討論, 其主張陰陽剛柔皆為一道,論剛柔相推與時偕行,亦強調動靜適時之重要性。 郭雍《易》學「聖人論」強調人道之發揮與詮釋,以「明聖人之道」為著書 要旨,由歷史起源論的角度論《易》之形成,認為「聖人」具有貫通天人之間的. 政 治 大. 重要意義。另一方面,郭氏認為聖人可學而至,肯定了一般人成聖之可能與價值,. 立. 處處可見其宗本儒家之說,推展儒家人倫教化的用心。郭雍不否認刑罰之必要,. ‧ 國. 學. 不以刑治天下,強調用刑輔教。其論《易》繼承《易程傳》,繼承了伊川「體用 一源,顯微無間」之主張, 「心性修養論」亦本於伊川誠敬之論,下開洗心用《易》. ‧. 之風。. Nat. sit. io. n. al. er.  . Ch. engchi. iii   . y. 關鍵字:郭雍、義理易學、宇宙觀、聖人論、程頤. i n U. v.

(6)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 i n U. v.

(7)  . 目次 誌謝 ......................................................................................................................... i  摘要 ....................................................................................................................... iii  目次 ........................................................................................................................ v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4  第二節    郭雍傳略與兼山學派............................................................................ 5  一、郭雍生平傳略與著作............................................................................ 5 . 政 治 大. 二、兼山學派與郭雍後學流衍.................................................................... 7 . 立. 第三節    前人研究概況回顧.............................................................................. 11 . ‧ 國. 學. 一、宋代《易》學發展概述...................................................................... 12  二、程頤《易》學思想概述...................................................................... 14 . ‧. 三、郭雍《易》學研究概況...................................................................... 16  (一)孫勁松《郭雍易學思想研究》.............................................. 16 . Nat. sit. y. (二)盧佩宏《《郭氏傳家易說》研究》........................................ 17 . io. er. (三)期刊論文研究回顧.................................................................. 1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 19 . n. al. Ch. i n U. v. 一、研究方法.............................................................................................. 19 . engchi. (一)歷史研究法.............................................................................. 20  (二)系統研究法.............................................................................. 20  (三)歸納分析法.............................................................................. 20  (四)相對比較法.............................................................................. 21  (五)主題討論法.............................................................................. 21  二、研究限制.............................................................................................. 22  第五節    研究範圍、進路與章節安排.............................................................. 22  一、研究範圍.............................................................................................. 22  二、研究進路與章節安排.......................................................................... 24  第二章    郭雍《易》學的宇宙生成論 ................................................................. 27  第一節    太極化生之說...................................................................................... 27  v   .

(8)  . 一、太極化生系統的建立.......................................................................... 28  二、大衍《易》數之用.............................................................................. 30  三、太極、《易》、道、大衍之辨.............................................................. 35  第二節    道統三才之說...................................................................................... 37  一、天道與地道:明乾坤、天地之辨...................................................... 37  二、天、地、人:合三為一的重要意義.................................................. 39  三、以人為核心的三才之道...................................................................... 41  第三節    論陰陽動靜思想.................................................................................. 44  一、唯變所適:陽動陰靜之道.................................................................. 45  二、與時偕行:剛柔相推係乎時.............................................................. 48  三、陰陽之氣:相感相應之說.................................................................. 51 . 政 治 大. 第四節    小結...................................................................................................... 54 . 立. 第三章    聖人之道:貫通天地與人道之橋樑 ..................................................... 57 . ‧ 國. 學. 第一節    聖人觀象設卦以作《易》.................................................................. 58  一、四聖作《易》之說.............................................................................. 58 . ‧. 二、聖人之心無偏無執,盡心知性則知天.............................................. 62  第二節    聖人典範:聖人之德與智.................................................................. 64 . Nat. sit. y. 一、聖人法天,知所進退.......................................................................... 65 . er. io. 二、法乾坤易知簡能之道,得天下之理.................................................. 67  三、聖人之憂,居安慮危.......................................................................... 69 . n. al. Ch. i n U. v. 第三節    論聖人君子之成聖可能性.................................................................. 72 . engchi. 一、論君子之德.......................................................................................... 73  (一)君子法乾健坤順之德.............................................................. 73  (二)君子謙沖自守,惟誠所感...................................................... 74  (三)君子用舍行藏,待時而動...................................................... 76  (四)君子與小人之別在於「道」之有無...................................... 79  二、論成聖的可能性:聖人洗心齋戒,君子可學而至.......................... 81  (一)聖人洗心用《易》,不自用其心............................................ 81  (二)君子玩《易》以成德.............................................................. 83  三、聖人與君子之道.................................................................................. 84  第四節    聖人治道之推展與實踐...................................................................... 86  一、明儒家治道,行人倫教化.................................................................. 86  vi   .

(9)  . 二、教化與刑罰的權衡:用刑輔教.......................................................... 89  第五節    小結...................................................................................................... 90  第四章    郭雍與程頤《易》學思想之繼承 ......................................................... 95  第一節. 以義理為釋《易》核心,推天道以明人事...................................... 96 . 一、以義理為重之《易》學觀.................................................................. 96  二、天道與人道同為一道.......................................................................... 99  第二節    宇宙論與本體論之詮釋.................................................................... 102  一、繼承伊川「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之體用觀................................ 102  二、論道與《易》道................................................................................ 106  三、隨時變易以從其道............................................................................ 109  第三節    心性修養論........................................................................................ 114 . 政 治 大. 一、盡心知性之說.................................................................................... 114 . 立. 二、修養工夫論:秉誠敬之心,惟誠之為貴........................................ 117 . ‧ 國. 學. (一)延續程頤論誠敬之德............................................................ 118  (二)「心」之修養落實於現實人世:開展洗心用《易》之說.. 120 . ‧. 第四節    小結.................................................................................................... 123  第五章    結論 ......................................................................................................127 . Nat. sit. y. 第一節    郭雍釋《易》特色............................................................................ 127 . er. io. 第二節    郭雍《易》學研究成果之檢討與展望............................................ 130  參考文獻 .............................................................................................................133 . n. al. Ch. i n U. v. 一、古籍............................................................................................................ 133 . engchi. 二、近人著作.................................................................................................... 134 . vii   .

(10)  .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i   . i n U. v.

(11)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一、研究動機 自北宋始,宋代經學進入了新的階段,與當時的政治、學術思想有密切關係, 宋初為強化中央集權的統治,大力提倡儒學。1由漢唐注疏之學逐漸轉為義理之 學,經學逐漸脫離了傳統漢唐注疏之說,轉為以己意說經,漸漸較不受注疏所約. 治 政 大 義理,不重視文字訓詁方面的考證。」 而宋代《易》學在此學術風氣下所形成, 立 儒者讀經重視窮理,強調義理的創見,較少對經文辭句的關心。宋《易》較不重 束,如朱伯崑所言:「宋學的特徵是對儒家經典的解釋,注重探討和闡發其中的 2. ‧ 國. 學. 視《周易》經傳文字訓詁的解釋,亦不強調經文字義,而偏重於探討《周易》經 文中的義理思想與哲理闡發。宋《易》中的各種派別,舉凡義理學派、象數學派. y. Nat. 注的課題。3. ‧. 同樣具有此特徵,以探討《周易》經文中的哲學義理,為宋代《易》學家普遍關. er. io. sit. 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言,由漢到宋,《易》學逐漸形成了兩派六宗:. al. n. v i n C h 《宋史.藝文志》中所記載宋代保存的易學著作有 宋代易學的發展相當興盛,由數量上來看, engchi U 兩百一十三部,一千七百四十二卷。其中漢易僅有鄭玄《周易文言注義》一卷,魏晉南北朝及唐.                                                        . 1. 代易學不到三十部,其餘絕大多數為宋代易學著作。宋代易學如此興盛的原因,除了在客觀上得 益於印刷術的普及,以及對著書立說的推動作用之外,主觀上則是由於宋代君主重視易學,學者 以《周易》闡說立論,民間講易風行,易學適應了宋代社會的時代需要。參劉炳良:〈變法思潮 下的北宋儒學復興與易學發展〉《周易文化研究》(第四輯)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年),頁 101。 2. 朱伯崑(1923-2007):《易學哲學史(二)》 (北京:崑崙出版社,2009 年),頁 4。. 3. 宋代經學,逐漸脫離了漢唐注疏,而「理學家們在疑經思潮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由經窮理』. 和『經所以載道』的思想,強調治經學的目的是為了明理,而理即道存在於儒家經典之中,而不 存在於注疏之中……由以己意說經的目的在闡發自己的性理、心性之學,而不是為解經而解經。」 蔡方鹿論述宋代理學之經學觀,將宋代理學家透過以己意解經,梳理宋代義理之學發展為理學之 脈絡。理學家治經、解經之目的究竟為何?在此暫不討論,然而在此可以提供筆者思考的可能: 宋代經學與理學之間的互涉,治經與明理之間有何關聯性?宋代逐漸重視義理之學,是否也能夠 反應於《周易》注釋上?或許可作為本論文觀察思考。蔡方鹿: 〈論宋明理學的經學觀〉 ,《四川 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36 卷第 1 期(2009 年),頁 42-48。 1   .

(12)  . 漢《易》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焦,入於禨祥;再變而為陳邵, 務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為胡 瑗、程子,始闡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里,《易》遂日啟其論端。此 兩派六宗,已互攻駁。4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進一步提到了,從漢到宋,《易》學逐漸被分為兩大派: 一為象數學派,由漢代焦延壽、京房,到宋代的陳摶、邵雍;一是義理學派,猶 魏晉的王弼,到宋朝的胡瑗、程頤,再到李光、楊萬里。雖朱伯崑認為《四庫提 要》將李光、楊萬里《易》學視為一宗,李光的特點乃是引史解經,以兩派六宗 之說法可能未必妥當,由《四庫提要》所言,將宋代《易》學粗疏的分為象數學 5. 派和義理學派兩大派別。 論北宋象數學派,自華山道士陳摶,而至劉牧推崇河. 政 治 大 邵雍講數、提出先天學等觀點。宋代義理學派自胡瑗始,後傳至程頤,與程頤同 立 時的張載,亦提出了氣學解《易》之說。宋《易》象數學派不僅繼承漢《易》以. 圖洛書、李之才宣揚卦變說,爾後周敦頤(1017-1073)講象、提出《太極圖說》 ,. ‧ 國. 學. 象數解《易》的傳統,更提出了以各種圖式解說《易》之理,被稱為圖書之學。 宋代義理學派則自王弼始,其以玄學觀點釋《易》,北宋義理學派吸收了王弼以. ‧. 玄理釋《易》之說,逐漸分為了偏重取義的學者,形成以程頤為代表之理學派,. y. Nat. 以及張載為代表之氣學派,成為兩種不同的《易》學體系。6. sit. 北宋義理《易》學由周敦頤融太極圖以釋《易》、至胡瑗(993-1059) 、張載. er. io. (1020-1077)等人,發展至程頤(1032-1107) ,可說是將義理學派推向了新階段。. al. n. v i n Ch 的最高範疇,提出了「有理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數」 e n g c h i U 、「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程頤《易》學奠定了宋明理學的理論基礎,其以「理」或「天理」作為《易》學.                                                         4. [清]紀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頁 50。. 5. 參朱伯崑: 《易學哲學史(二) 》,頁 8。. 6. 在此引用陳師睿宏之言補充:「雖然《四庫提要》之說未必確切,但也提供了宋代易學發展的. 大概輪廓,並反映出一個事實,宋代著重在義理的闡發,義理之學在兩宋時期代表著主流的地位, 而那象數之學則是華山道士陳摶傳佈流衍下的學說主張,屬於漢代原始的象數系統已然式微,象 數之學已非漢《易》所能牢籠,也就是能夠代表較為純粹的漢代象數之學的易學性格已不易再現。 但是,並不意味著漢儒之象數觀點已不復存在了。」此語道出了宋代逐漸以義理之學為主流的學 術現象,而象數之學亦非純然漢《易》之說,由此可見《四庫提要》雖以象數學與義理學作為《易》 學的兩大宗派分界,卻非以此作為絕對的學術壁壘,多數宋代《易》學家雖有其強烈的義理或象 數傾向,卻不因此而偏廢其中一方,反而是對於兩宗之說皆有吸收與揚棄。例如朱震即是重視象 數與圖書之學,卻不因此而偏廢義理之學。這樣的現象,可說是宋《易》的一大特色,或許可以 為探討郭雍之學與兼山學派提供一個觀察面向。參陳睿宏(伯适) : 《義理、象數與圖書之兼綜—— 朱震易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 年) ,頁 45-46。 2   .

(13)  . 等命題,進而開創了理學本體論的體系,對宋明思想起了深刻的影響。7程頤將 「天理」確立為最高的範疇,以天理為自然之理,使天道蘊含人道,貫通天人, 統攝宇宙本體和價值本體,為儒家的名教理想提供了一個超越的形上依據,完成 了理學體系的一元論建構。8如此一來, 《周易》便成為宋儒推天道明人事的經典 依據,將天地終始、萬物化成,以至於倫常道德,皆以「理」為最高價值,為後 來的《易》學發展開創了新的發展方向。 義理《易》學的發展在程頤之後,成為宋代《易》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階段 性標誌,程頤藉由《周易》闡發將儒學高度哲理化,重建儒家學說的本體論、心 性論和工夫論,突顯了理學在人事社會中的主導地位,其最終的目標仍在於人生 道德境界的提升和現實社會的治理。程頤後學奉其《易》學精神為圭臬,以天人 一體的思維建構儒學體系,重人事、去人欲,提倡立極主靜,居敬事天,透過加. 政 治 大. 強心性之學的修養,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之境,9程頤作為宋代義理《易》學轉. 立. 向的關鍵人物,其《易》學與理學思想的影響自然不容小覷。郭雍(1106-1187). 學. 作為宋代《易》學家,為程頤再傳弟子,受其義理《易》學影響十分深刻,其. ‧ 國. 10. 《易》學思想闡釋,與程頤《周易程氏傳》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郭雍可說是繼. ‧. 承北宋義理《易》學一脈,在《易》學義理觀上有其獨特詮釋。 再者,宋代學者如胡瑗、程頤、張載或者郭雍,皆是透過《周易》以建立哲. Nat. sit. y. 理化的經典論述,義理《易》學成為宋代《易》學相當顯著之特色,《周易》成. io. er. 為宋人論述儒家哲理的依據,藉由闡釋所開展之儒家形上學,那麼本文所欲探求 的,便是宋人如何透過《周易》注疏呈現其《易》學思想?如何藉由《周易》建. n. al. Ch. i n U. v. 立其形上思想與義理觀?本論文主要以宋儒郭雍《郭氏傳家易說》為核心文本,. engchi. 透過觀察郭雍《易》學著作,以及其詮釋《周易》所欲呈現的思想以及義理觀。                                                         7. 參朱伯崑: 《易學哲學史(二) 》,頁 195。. 8. 參余敦康: 《漢宋易學解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年),頁 413。. 9. 參姜海軍: 《程頤易學思想研究——經學史視野下的經學詮釋》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0 年),頁 119。. 10. [宋]郭雍一生隱居,潛心學術,其生平傳略較不為人所知,據《宋史.隱逸傳》 : 「字子和, 其先洛陽人。父忠孝,官至太中大夫,師事程頤,著《易說》,號兼山先生,自有傳。雍傳其 父學,通世務,隱居陝州,放浪長楊山谷間,號白雲先生。」參[元]脫脫等撰:《宋史.列 傳.隱逸下傳》 (臺北:鼎文書局,1980 年) ,頁 13465。又《宋會要輯錄.崇儒六.賜處士號》: 「三月二十六日,詔峽州長楊縣隱逸郭雍特賜沖晦處士。以湖北帥臣張孝祥等言:『雍名臣之 後,父忠孝師伊川程頤,盡得其學。雍推原本意,著《易》 、 《中庸》之書十餘萬言,隱於峽州 長楊縣山中,安貧樂道,行義高潔,乞賜褒擢』 ,故有是命。」參[清]徐松輯錄: 《宋會要輯 稿》(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 年) ,頁 369。 3 .  .

(14)  . 二、研究目的 中國歷來思想家、《易》學家,往往透過經典的注疏來展現個人之志,藉經 典以建構發揚其思想與宇宙論11,如蔡方鹿所言:「理學家在宋學義理思想的基 礎上所闡發的哲理,並不脫離注經的形式,而大多是在解說經疏的過程中,把經 學詮釋與哲學詮釋結合起來,並結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加以哲學理論的創造,而 提出富于時代特徵的新思想」12,本論文以郭雍《易》學代表作《郭氏傳家易說》 為核心文本進行研究,郭雍除了繼承家學,亦有其個人學術與思想體系,以「念 先人之學」 、 「明聖人之道」為成書之旨13。透過經典注疏,雖不盡然能夠以此建 構完整的思想體系,卻可透過經典的分析,梳理郭雍對於義理《易》學的概念及. 政 治 大 較為完整的《易》學思想,梳理郭雍《易》學之義理觀。 立 經學家或思想家透過引用群經釋《易》的同時, 表現於經學詮釋當中,郭 見解,如:太極化生系統、天地陰陽、氣、心、性、誠等概念詮釋,以建立郭雍 14. ‧ 國. 學. 雍注《易》亦有引經入《易》的特點,其《易》學思想可能透過解經、闡釋來展 現,以作為個人理想的追求與期望的寄託。郭雍書中所欲明「聖人之道」究竟為. ‧. 何?郭氏是否透過引經入《易》申述其志?這是本文所欲追尋的問題,另一方面,. y. Nat. 郭雍《易》學思想繼承《程傳》之思想而來,其《易》學特點與程頤之學有哪些. sit. 聯繫?繼承程頤釋《易》思想又有哪些?. n. al. er. io. 再者,郭雍身處於兩宋之交,其學術前有周敦頤、邵雍、程頤、張載等人開. i n U. v. 闢先路,後有楊萬里(1124-1206 年)、朱熹(1130-1200 年)等《易》學家,除                                                         11. Ch. engchi. 在此藉由詮釋學的角度,啟發筆者的思考: 「首先所有詮釋理解之活動,自我定位上都不是從. 零點出發,而必然包含著對既有傳統經典的尊重與繼承,以及期望令其持續發揮實效及影響力的 努力。」注疏者可能透過文本的注疏,形成其個人對於經典的尊重與繼承,藉由注疏經典蘊含其 個人詮釋。詳參張鼎國: 〈 「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論爭中看經典註疏中的 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 9 卷第 3 期(1999 年 9 月),頁 87-109。 12. 蔡方鹿: 〈論宋明理學的經學觀〉 ,頁 47。. 13. 郭雍認為自漢以來,聖人之道早已不可得而聞,宋代有明道、伊川、橫渠先生出,因此能除. 去千載之弊, 「直以聖人為師,斯道為己任」,又曰: 「重念先人之學,殆將泯滅,先生之道,亦 因以息,惟懼無以遺子孫,于是潛稽易象,以述舊聞,用傳于家,使毋忘先生之業」,由此可知 郭雍著書有兩大用意,一是以聖人為師,明聖人之道;二是念先人之學。郭雍: 《郭氏傳家易說》 , 頁 3。 14. 郭雍《易》學淵源與引群經入《易》等論題,前行研究者盧佩宏《 《郭氏傳家易說》研究》已. 進行統整,其引經入《易》的詮釋方法,盧佩宏亦統整了各卦爻辭與援引之群經。參盧佩宏: 〈《郭 氏傳家易說》研究〉 ,(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7 月) 。 4   .

(15)  . 了程頤之說,郭氏是否受到北宋其他儒者的影響?其對於南宋《易》學思想的發 展,是否有其思想開創之處?透過上述的義理《易》學議題開展,希望透過書寫 本論文,梳理郭雍於宋代《易》學之定位及其可能。本文以郭雍《易》學思想為 研究對象,探討其《易》學義理觀如何開展,以觀察郭雍之學為研究核心,進而 與程頤《易》學思想意涵進行比較,作為宋代《易》學史觀察的一個面向,藉此 回應宋代《易》學思想中的相關義理議題。. 第二節 郭雍傳略與兼山學派 一、郭雍生平傳略與著作. 立. 政 治 大. 據《宋元學案.兼山學案》所載,郭雍為程頤再傳弟子,郭雍之父郭忠孝(西. ‧ 國. 學. 元?~1128 年),字立之,號兼山,為程頤晚年弟子。郭雍雖非程頤所親炙,其 仰慕張載、程頤等人之學,以伊川後學自居,《宋史.藝文志》記載,郭忠孝著. ‧. 有《兼山易解》二卷、《中庸解》一卷、《四學淵源論》三卷,另有《兼山九圖》. y. Nat. 一卷,郭忠孝《易》學代表作《兼山易解》後亡佚,今散見於《大易粹言》 。15郭. sit. 忠孝師事程頤,程頤後學流衍,形成了許多學派,據《宋明學案》所載,郭忠孝. er. io. 之學自成一派,為兼山學派之創始人,而兼山學派的重要核心人物,便是其子郭. al. n. v i n Ch 郭雍,字子和,號白雲,後受封頤正先生,雍生於南宋與北宋之交,正值北 engchi U. 雍。. 宋與南宋的過渡時期,靖康初年,其父郭忠孝任永興軍路提刑,堅守永興,死於 金人之難,面對政治時局的動亂,郭雍選擇隱居峽州(今湖北宜昌),放浪長楊 山谷間,一生未曾出仕,其門人弟子曾薦舉,召之不起,宋孝宗賜號沖晦處士, 後更賜稱頤正先生,在學術成就方面,其《易》學、醫學、曆法及兵法皆所有研 究;據《宋史.列傳.謝諤傳》所載,謝諤曾任右諫議大夫兼侍講,講《尚書》:                                                         15. 據前行研究者孫勁松: 《郭雍易學思想研究》 ,其論文針對兼山學派與郭忠孝的學術思想考察,. 提到了《宋史》謂郭忠孝戰死,其書亦毀於戰亂,孫氏認為事實並非如此,其謂南宋陸游曾為《兼 山易解》刊印作跋,南宋劉辰翁亦為郭氏父子《中庸說》作《郭兼山、沖晦中庸說序》 ,載於《須 溪集》 ;張栻也曾為刊印《兼山中庸說》作《兼山中庸說序》 ;朱熹亦曾言讀過《兼山易解》,可 證實郭忠孝之書並非亡佚於宋。詳參孫勁松: 《郭雍易學思想研究》 (武漢:武漢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3 年),頁 3。 5   .

(16)  . 言於孝宗曰: 「《書》 ,治道之本,故觀經者當以《書》為本。」上曰: 「朕 最喜伊尹、傅說所學,得事君之道。」諤曰:「伊、傅固然,非成湯、武 丁信用之,亦安能致治!」因論及邊事,上有乘機會之諭,諤曰:「機會 雖不可失,舉事亦不可輕。」上嘗問曰:「聞卿與郭雍遊,雍學問甚好, 豈曾見程頤乎?」諤奏:「雍父忠孝嘗事頤,雍蓋得其傳於父。」上遂封 雍為頤正先生。16  郭雍曾多次經薦舉,屢召不致,受封頤正先生次年(淳熙十四年)去世,年八十 四。郭雍學識相當廣博,隱居後潛心研究《易》學與醫學,據《宋史.藝文志》 記載,郭雍著有《傳家易解》十一卷、 《中庸說》一卷、 《沖晦郭氏兵學》七卷, 17. 《直齋書錄解題》則謂郭雍有《傳家兵學》六卷、 《兼山遺學》六卷、 《兼山易. 政 治 大 其《易》學代表作《郭氏傳家易說》 ,成書於南宋紹興二十一年(西元 1151 年), 立 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記載:「雍南渡後隱居峽州長楊山谷,注為此書。其說. 解》兩卷。18《經義考》則記載郭雍著有《卦辭指要》六卷、 《蓍卦辨疑》二卷。 19. ‧ 國. 學. 一本於忠孝,故以『傳家』為名」20,郭雍以「傳家」為書名,可見其學深受父 親郭忠孝之家學影響: . ‧. 陸游《跋兼山易說》 : 『程氏《易》學,立之父子實傳之。』立之,忠孝字. sit. y. Nat. 也。忠孝書自《大易粹言》所引外,別無完本。今觀雍書,則大抵剖析義. io. al. er. 理,與《程傳》相似。21 . v. n. 郭雍與《易程傳》在義理《易》學的立場十分相近,更甚其父。郭雍《郭氏傳家. Ch. 易說.自序》提到其學術淵源:. engchi. i n U. 先生22受業伊川先生,二十餘年。雍始生之時,橫渠明道久已謝世。甫四 《易》 , 歲而伊川歿,獨聞先人言先生之道23,其所學所行,所以教授,多見於 與《春秋》 、 《中庸》 、《論語》 、 《孟氏》之書,是以門人率於此盡心焉。24                                                          16. [宋]脫脫《宋史.列傳.列傳第一百四十八.謝諤》,頁 11930。. 17. 脫脫:《宋史.藝文志》頁 5034、5050、5282。. 18.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臺北:世界書局,1986 年),頁 237-15-237-16(據. 摛藻堂本影印)。 19. [清]朱彛尊: 《經義考》卷二十四(臺北:世界書局,1986 年) ,頁 238-7-238-8。 (據摛藻. 堂本影印) 20.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頁 81。. 21. 同前註,頁 81。 6 .  .

(17)  . 郭雍《易》學雖有其家學淵源,然而父子在《易》學的取向上仍稍有不同,郭忠 孝《兼山易學》採納義理與象數參半,後人多謂其偏重以老、莊解《易》,25郭 雍《郭氏傳家易說》則以人道為重之義理立場。郭雍《易》學思想既然以義理為 重,如何透過《周易》詮釋天道性命之學,展現其《易》學思想的宇宙生成論, 便成了本研究所欲追尋的問題。. 二、兼山學派與郭雍後學流衍 據《宋元學案》記載,郭雍與其父郭忠孝名列於「兼山學派」之中,《宋元 學案》:「祖望謹案:『兼山以將家子,知慕程門,卒死王事。白雲高蹈終身,和 靖所記黨錮後事,恐未然也。郭門之學雖孤行,然自謝艮齋至梨立武,綿綿不絕。. 政 治 大 忠孝為首之兼山學派,在宋代仍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郭雍自幼傳父學,隱居峽 立 州,據《宋元學案》所載,其後學較為人所知的為謝諤與蔣行簡。. 述兼山學案。』」26郭雍一生雖然未曾出仕,選擇隱居山林,然而以郭雍與其父郭. 27. ‧ 國. 學. 郭雍門人謝諤,字昌國,謝諤曾任宋孝宗侍講,上曰:「知卿嘗從郭雍,有 得于此。郭雍曾見程頤乎?」諤對曰:「雍父忠孝嘗事頤。時雍尚幼,蓋得其傳. ‧. 于父耳。」于是孝宗加賜郭雍為頤正先生。28對於郭雍之學與兼山學派的推廣,. y. Nat.                                                                                                                                                             「先生之道」在此謂程頤之學。. 24. 郭雍: 《郭氏傳家易說.自序》 ,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年),. er. sit. 指郭雍其父郭忠孝。. 23. io. 22. al. n. v i n Ch 孫勁松《郭雍易學思想研究》曾針對郭忠孝治學歷程與學術思想論述,本論文偏重於義理觀 engchi U 的討論,在此引用孫氏之言補充說明:郭忠孝的著作今已全部亡佚,從後人輯錄與引用,可略知 頁 3。. 25. 其學術梗概,孫氏認為郭忠孝之學在於象數與義理之間,其學可能有兩個來源,一為二程洛學, 二為李挺之、陳子惠象數之學,其「卦變」說很可能來自於李挺之。郭忠孝號兼山,則是根據《周 易》艮卦而來,艮具有山之象,其以〈艮〉卦作為思想核心,以郭忠孝為首之兼山學派,亦是以 〈艮〉卦作為《易》學精要。參孫勁松: 《郭雍易學思想研究》,頁 3-7。 26. [清]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 《宋元學案.兼山學案》 (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 ,頁 1026。. 27. 據《宋元學案》與《宋元學案補遺》記載兼山學派由郭父忠孝傳至郭雍,郭雍門人有謝諤、. 蔣行簡、韓彰、張昌基、黃復齋、曾穜等人。謝諤傳學至二弟謝識、謝諮、門人歐陽朴、彭惟孝、 靜齋先生(姓氏不詳)、孟程、左揆、曾震、曾機、曾雩、、黎立武等人,曾震傳學其子克己、 克允、克寬、克家。與郭雍較為相關的講友趙恕齋、私淑洪適等人,其餘家學、續傳與學侶則不 再贅述,可見兼山學派雖非當時顯學,然郭雍與門人謝諤講學不輟,弟子門人眾多,於宋代學術 仍具有一定的影響。詳參: [清]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 《宋元學案.兼山學案》 ,頁 1025-1044。 [清]王梓材、馮雲濠編撰: 《宋元學案補遺.兼山學案補遺》 (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 ,頁 1767-1811。 28. 《宋元學案》 ,頁 1038。 7 .  .

(18)  . 謝諤可說是不遺餘力,陸游亦曾於《跋兼山家學》曰:「予始得此書,猶未識昌 國。後五年始同朝,詳觀其為人,誠法度之士。閒相與論學,輒忘昏旦,乃知其 得于子和先生者深矣。昌國明其所居曰艮齋,亦以嗣兼山之學歟。」29除了可見 謝諤與陸游的友好交情之外,其以所居為艮齋,亦是為了表明其學繼承於郭兼山 與郭雍,謝諤教學不輟,孜孜不倦,兼山之學後傳於其弟謝識、謝諮,以及門人 歐陽朴、彭惟孝、靜齋先生等人。30 郭雍門人蔣行簡,字仲可,為永嘉人,于薛公艮齋為寮壻,在父翁孫汝翼帥 幕中亦嘗聞袁氏之學,其後則歸于郭氏之學。郭雍隱居於長陽,某次將出峽州時, 與蔣行簡相邀于白羊,蔣氏問郭氏其得於兼山之學最要者,郭雍曰: 「所得在艮。 艮者,限也。限立而內外不越,天之命我,限之內也,不可出;人欲,限之外也, 不可入。」31蔣行簡後著有《白羊問答》 ,引文中郭雍與蔣行簡之問答,可知郭雍. 政 治 大. 認為兼山之學最精要之處在於「艮」 。 《宋元學案》所載郭忠孝、郭雍與兼山後學,. 立. 可以觀察到兼山學派釋《易》所重者在〈艮〉,郭忠孝號兼山,乃是取自於《周. ‧ 國. 學. 易》 〈艮卦〉 ,艮具有山之象,兼山,則為兩山相重之象,可謂安重堅實之意。郭 雍曾言其父學精要處在於「艮」,試觀郭子和之注,其釋《艮》卦曰:. ‧. 艮止之義,最為近道,而知之行之者鮮。且天下之欲無窮,而人每患于不. y. Nat. 能止者,蓋不知無欲之地而止之也。有欲則止之,大畜是也,故有說輹豶. sit. 豕之象。伊川所謂立止之者也,止于無欲之地,所謂艮其背也。人之有目,. er. io. 欲于色者也。耳,欲于聲者也。口,欲于味者也。鼻,欲于臭者也。至于. al. n. v i n Ch 得于止之道,一身且不獲,況外物乎?內欲不動,則外境不入,是以行其 engchi U. 背則無見無知,故無欲。常與物背馳而不相同,使欲無自而生,故得安。. 庭不見其人也。不獲其身,忘我也。不見其人,忘人也。忘我者在止之止. 也,忘人者在行之止也。以止而忘我之止,施之于行,施之于人,皆一也。.                                                        . 29. 王梓材、馮雲濠編撰:《宋元學案補遺.兼山學案補遺》,頁 1801。. 30. 謝諤之徒, 《宋元學案補遺》謂之: 「靜齋先生子山」 ,其姓氏不詳,艮齋為作靜齋銘,而朱子. 跋之曰: 「艮齋受學長陽沖晦先生之門,行其宗旨,訓誘後學,孜孜不倦。其論求仁功夫如此, 所以期于子山者遠矣。子山盍亦有以用其一日之力,使斯銘者不為虛語乎哉?」轉引自《宋元學 案補遺》,頁 1808。 31. 《宋元學案.兼山學案》 ,頁 1041。 8 .  .

(19)  . 內外兼止,則人欲自滅而天理存,是以無咎。孟子言養心莫善于寡欲,與 艮其背之義正同。32  郭子和認為〈艮〉卦之義最近于「道」 ,其繼承著程頤論〈艮〉與「欲」的命題, 程子認為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乃是動於欲,故言艮之道,當艮其背,「止於 所不見,故無欲以亂其新」 、 「在背,則雖至近不見,謂不交於物也。外物不接, 內欲不萌,如是而止,乃得止之道,於止為無咎也。」33郭子和繼承程子之說, 其注釋〈艮〉之義便在於人之一「心」,其謂人之欲望無限,眼好色、耳好生、 口好味、鼻好臭,「艮止之道」在於心,使心不受到外物與欲望之驅使,如此一 來,則「內欲不動,則物境不入」、「內外兼止,則人欲自滅而天理存」。  郭雍與其父同樣了提到〈艮〉的重要性, 〈艮〉之道在於「存天理,去人欲」,. 政 治 大 不必,孔子所以毋必者,止於欲也。」 ,然而「止無他義,止其所而已。以君 立 子之位言之,則思不出其位者,亦止其所也。位非獨爵而已,所守之分皆位也。」 使人免於受到外物誘惑、驅使,郭子和認為「天下之欲,常生於必,而無欲生于 34. ‧ 國. 學. 35. 言止之義,不僅在於一己之心,以君子之位來說,並非僅指政治、仕宦之權位,. 人各守其位,各司其職,亦是實行艮止之義。. ‧. 郭子和論〈艮〉亦繼承了《程傳》所言:「止之道,唯其時;行止動靜不以. y. Nat. 時則妄也。不失其時,則順理而合義。在物為理,處物為義。動靜合理義,不失. n. al. er. io. 之於「止之道」的重要性。郭雍注釋〈艮〉卦彖傳曰:. sit. 其時也,乃其道之光明也。君子所貴乎時,仲尼行止久速是也。」36可見「時義」. i n U. v. 止有止之止,有行之止,其行止之間又有時焉。蓋行止繫乎時而不繫乎止. Ch. engchi. 也。止所以應行止者也,時所以行止者也,是則艮止之止在我,而行止之                                                         32. 上文引自《郭氏傳家易說.艮卦卦辭》 ,頁 175。據《大易粹言》所收錄,提到兼山郭氏曰: 「艮,. 止也。天下之欲無窮,而人每患于不能止者,蓋不知無欲之地而止之也。所謂艮其背也。人之耳 目口鼻皆有欲也,至於背則無欲也。內欲不動,則外境不入,是以行其庭,不見其人也。不獲其 身,止,其止矣!不見其人,止於行內矣?內外兼止,則人欲自滅,而天理固存。孟子曰:養心 莫善於寡欲,其背之義乎?自一身言之,庭與海皆一也。聖人舉而措之天下,謂之事業,皆行其 庭之事也,此道可明,此理不可窮,以辭即所謂中庸之道也。」由本段郭忠孝之引文,與郭雍之 語對讀,可知其詮釋〈艮〉之義, 「內欲不動,外境不入」、 「人理自滅,天理固存」等說法,亦 受其父所影響,參《大易粹言.艮.卦辭》(臺北:中央圖書館,1991 年),頁 1039。 33. 程頤:《周易程氏傳.艮.卦辭》 ,頁 298。. 34. 郭雍:《易說.艮.卦辭》 ,頁 176。. 35. 同前註,頁 176。. 36. 程頤:《周易程氏傳.艮.彖傳》 ,頁 299。 9 .  .

(20)  . 止則在彼矣。行止為時,則艮止為道矣。故彖言時止則止,又曰艮其止, 所以兼明二義也。且艮之道,時方止則止其止,時方行則行其止,行止在 時,艮止在此。在時者不可必,在此者可必。不以在此之可必,而易時之 不可必,則止道盡矣。是以艮止之中復有行,而行止之行復有艮之止,是 所謂行其道者也。37  認為艮止之道,並非只有安定靜止的狀態,艮止之道繫乎於「道」,艮止之道亦 有行動、動靜之止,此動靜、行止繫乎「時」。如孔子所謂「用之則行,舍之則 藏。」 ,亦如孟子所云: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其認為孔孟之言皆是 以「道」應「時」也,即所謂: 「艮道始於止,施之於行,止又施之於行止之時, 此其所以為大成也。」 . 政 治 大 元學案》載其後學謝諤,時人稱艮齋先生: 「楊公誠齋少許可,其所重者,晦庵、 立 南軒之外,必曰『艮齋先生』 。是時伊洛之說盛行、各有門牆。先生為郭氏世嫡,. 郭雍自言〈艮〉卦為兼山之學最為精要處,其重視解釋〈艮〉卦之理,如《宋. ‧ 國. 學. 顧不言而躬行。弟子數百人,隨材教之,而未嘗與世之講學者角異同,然學者無 不稱為艮齋先生。」38陸游曾謂謝諤明其所居為艮齋,而後人亦以「艮齋」稱之,. ‧. 可見與兼山學派重視〈艮〉卦之義有所關連。 《宋元學案》亦載謝艮齋之語: 「艮. y. Nat. 者,聖人之止。無妄,聖人之動。」39認為〈艮〉卦為聖人安定、安止之道,而. sit. 〈無妄〉卦則謂聖人動靜、變化之道,謝諤無不以「聖人之道」作為為學、傳道. er. io. 之志,謝諤門人眾多而觀之,可想見兼山學派於當時的學術有一定程度之影響,. al. n. v i n Ch 兼山之學續傳至宋元之際,黎立武因愛好二郭《中庸》之學,由謝氏之學追 engchi U. 然而,謝諤雖有學生數百人,終究不敵當時的顯學-伊洛之學之盛。40. 溯至兼山郭氏之說,《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論其學:                                                        . 37. 郭雍:《易說.艮.彖傳》 ,頁 175。. 38. 《宋元學案.兼山學案》 ,頁 1040。. 39. 同前註。. 40. 朱熹曾與郭雍有過書信往來,《朱子語錄》中亦有多處對於郭雍之學的批評,其謂:「郭子和. 傳其父學,又兼象數,其學已雜,又被謝昌國拈掇得愈不是了!且如九圖中性善之說,性豈有兩 箇?故凡惡者,皆氣質使然。若去其惡,則見吾性中當來之善語。」又曰: 「郭以兼山學自名, 是其學只一艮卦。」又曰: 「謝昌國論西銘『理一而分殊』 ,尤錯了!」引文參朱熹: 《朱子全書. 朱子語類.卷一百一.程子門人》 ,頁 3385。雖朱熹的立場與郭雍不同,可想見當時兼山學派好 論〈艮〉卦的學術特色,雖今日已不見郭雍論及朱熹之語,亦不見郭雍遺留之書信,在《晦庵集》 中仍可見到兩人往來的信函,如〈與郭沖晦書之一〉、 〈與郭沖晦書之二〉、 〈與郭沖晦書之三〉, 參《朱子全書.朱子文集》 ,頁 1635-1640。 10   .

(21)  . 愛二郭氏《中庸》。郭游程門,新喻謝尚書仕夷陵,嘗傳其學。將由謝溯 程以嗣其傳,故言《大學》 、 《中庸》等書間與世所崇尚者異義。蓋《中庸》 之學傳自程子,後諸弟子各述師說,門徑遂岐。游酢、楊時之說為朱子所 取,而郭忠孝《中庸說》以中為性、以庸為道,亦雲程子晚年之定論。立 武《中庸指歸》 ,皆闡此旨。……惟其謂《中庸》 、 《大學》皆通於《易》, 列圖立說,絲連繩貫而排之,則未免務為高論耳。41  黎立武作為兼山學派之續傳,其愛好兼山《中庸》之學,其《中庸分章》發明郭 氏之止,所言具有條理,黎氏認為《中庸》、《大學》乃出於《易》,此說後世學 者多認為有失公允。兼山學派之說,雖出自於程門,《四庫總目提要》所論當時 之學術情況,亦可想見兼山學派日漸衰退之跡。42 . 政 治 大 《易》學代表作《郭氏傳家易說》則顯為後人所論,兼山學派之《易》學,較為 立 人所知者,為宋代方聞一所編輯《大易粹言》 ,其收錄了郭忠孝《兼山易說》 、郭 郭雍之學續傳至黎立武,乃以兼山學派《中庸》 、 《大學》之說為主,郭雍之. ‧ 國. 學. 雍《郭氏傳家易說》 , 《四庫總目提要》 : 「所採凡二程子、張子、楊時、游酢、郭 忠孝及穜師郭雍七家之說。今忠孝之書已不傳,惟賴是書以存。」43郭忠孝之書. ‧. 今已亡佚,所幸透過此書而得以保存。黃宗羲所著《易學象數論》則可見關於郭. y. Nat. 雍與朱熹過揲法的討論,而清代李光地所編的《周易折中》,亦引用了《郭氏傳. sit. 家易說》之語,郭雍《易》學在宋代雖非顯學,兼山學派亦非龐大的學術集團,. n. al. er. io. 然其以義理為本的鮮明特色,可說是宋代義理《易》學的重要材料。. Ch. e. 第三節 前人研究概況回顧 n g c h. i. i n U. v. 欲研究郭雍《易》學思想之義理觀,必定要對其《易》學學術概況有所認識, 對宋代《易》學的思潮與特色有所了解,進而論及宋代義理《易》學的特點、義 理《易》學家特色。諸位北宋《易》學家之《易》學思想,郭雍受程頤之《易》 學影響相當深刻,必須要能掌握程頤《易》學思想的核心概念,有助於郭雍《易》.                                                         41.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三十五. 《中庸指歸》一卷、 《中庸分章》一卷、 《大學發微》一卷、. 《大學本旨》一卷》 ,頁 937-938。 42. 孫勁松曾針對兼山學派進行考察,並製作成兼山學派著作表,詳參孫勁松: 《郭雍易學思想研. 究》,頁 9-10。 43.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三. 《大易粹言》 》,頁 87。 11 .  .

(22)  . 學義理觀的探討,因此前人研究方面,特別針對程頤《易》學進行概況回顧,以 助於本文梳理更清晰之義理觀論述。. 一、宋代《易》學發展概述 郭雍治《易》承襲著宋代《易》學而來,繼承了王弼、張載、程頤以來之義 理《易》學風格,以下從宋代《易》學發展的過程中,郭雍繼承宋代義理《易》 學的角色,以及歷來研究概況與評論,進行概述。44郭雍身處於北宋、南宋之交, 《郭氏傳家易說》成書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 年) ,無論是以單一文本、或 進行個人研究,必須對當時的學術概況有所了解,藉由大時代脈絡下的背景梳理, 更加貼近郭雍的學術背景與輪廓。宋代經學發展至宋仁宗(1010-1063 年)慶曆. 政 治 大 發明經旨,對傳統治經方法較不重視,特別是不信注疏,馴至疑經,遂成改經、 立 刪經、移易經文的學術風氣。這樣的學術風氣,受到宋代科舉制度的影響;科舉. 年間產生變化,仁宗以降,治經態度轉為因經以明道,明道以知經,探究經義,. ‧ 國. 學. 取士,闡發經義,皆以發明新義,標新立異以別古,成為一時學術之好尚。45 宋代開創了經學之新,同時也產生了具有時代特色之《易》學風格,朱伯崑. ‧. 《易學哲學史》46認為宋代《易》學,應該是就《易》學的型態來說,而不限於. y. Nat. 北宋,宋《易》以此特色延續到清初,北宋為宋《易》形成的時期。宋《易》之. sit. 興,與當時的政治、文化、思想不無關係,認為宋《易》特色在於繼承孔穎達《五. er. io. 經正義》 ,並進而重新詮釋,宋儒讀經貴在理解經義,為義理之闡發與創見,較. al. n. v i n Ch 志》記載,北宋解《易》著作就有六十多家,其中知名的思想家如李覯、胡瑗、 engchi U. 不專注於辭句和文字訓詁。宋人提倡因經以明道,明經以知道,據《宋史.藝文. 周敦頤、邵雍、王安石、張載、程顥與程頤等人,以及歐陽修、蘇軾、司馬光等. 人對《周易》皆有研究。這些宋代學者後來被歸為道學家,成了宋代義理《易》                                                        . 44. 關於宋代《易》學史或是思想史的著作眾多,在此不一一贅述,與本研究切身之相關文獻為. 例,如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對於漢《易》與宋《易》的思想特色,以及諸位易學家與易學 思想皆有所陳述,詳參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又如陳來等編: 《中國儒學史.宋代卷》以宋 代儒學與經學為詮釋主軸,與宋代理學與思想的互設,同樣依據各思想家之特色論述,可作為宋 代學術與《易》學的參考書籍,參陳來等編: 《中國儒學史.宋代卷》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 年) 。另外,錢穆: 《中國思想史論叢(五)》則以宋代思想史為主軸,呈現出宋代整體學術 與思想史之間的關係,當中雖無單獨對《易》學思想的論述,然而,對宋代理學共同以《易》作 為宇宙觀的討論核心,整體性地對理學與經學作討論。參錢穆: 《中國思想史論叢(五)》 (臺北: 蘭臺出版社,2000 年)。 45. 參陳睿宏(伯适) :《義理、象數與圖書之兼綜——朱震易學研究》 ,頁 35-36。. 46. 參朱伯崑: 〈宋易的形成與道學的興起〉 ,《易學哲學史(二)》 ,頁 4-12。 12 .  .

(23)  . 學的奠基者,這樣具濃厚義理觀的《易》學思想,形成與漢唐《易》學截然不同 的宋《易》。 朱伯崑認為宋《易》最重要的特色,便是將《周易》高度義理化,並成為了 宋明哲學的主要內容,宋明哲學中的理學派、數學派、氣學派、心學派與功利學 派,都與《周易》有著密切的關係,前三種學派更是藉由《周易》經傳來表達自 己的哲學體系。本論文所論及之郭雍,以及程頤之學,同樣在此學術思潮下,不 僅注釋、論述《周易》,更藉此建立自己的《易》學與思想體系。 《易》學發展至宋代,宋代《易》學可分為幾個方面論述:以陳摶、邵雍為 代表之圖書《易》學,專主義理《易》學為闡發者,則可以分為以儒理論《易》、 以史事論《易》、以心學論《易》等,47宋代義理學家,大多融入濃厚的理學思 想,具有其時代哲學之特色,北宋名家如胡瑗、歐陽修(1007-1072 年)、李覯. 政 治 大. (1009-1059 年)、司馬光(1019-1086 年)、張載等人開拓宋《易》之風,至程. 立. 頤《周易程氏傳》,奠定了宋代義理《易》學的基礎;至南宋,經過楊萬里、朱. ‧ 國. 學. 熹、楊簡(1141-1225 年)等人推展,義理學派儼然具有主導地位。義理《易》 學學派之特色,在於以新興之儒理詮釋《周易》 ,雖繼承王弼以義理釋《易》 ,卻. ‧. 又不同於王弼以老莊玄解,其中心議題自程頤後,確立為了以「理」為中心,將 「理」視為宇宙天地萬物的本源與最高範疇。南宋後,由朱熹進一步繼承與開展,. Nat. sit. y. 朱熹結合儒家哲理與經典,以《易》學闡釋兼綜象數與義理之學,成為宋代義理. io. 向,對後世義理學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48. n. al. Ch. er. 《易》學之集大成者,程朱二人《易》學,可說是代表著宋代《易》學的主要傾. i n U. v. 郭雍為程頤再傳弟子,其義理《易》學延續程頤而來, 《郭氏傳家易說》多. engchi. 處引用「先生曰」 、 「伊川曰」等,多有宗本《周易程氏傳》者,在義理觀的闡發 上,可說是深受程頤影響。此外,義理《易》學亦有強調援史證《易》者,49透 過歷代史事來推證《周易》之理,如《四庫總目提要》言楊萬里《誠齋易傳》曰: 「大旨本程氏,而多引史傳以證之」,50其釋《易》以歷代史料,主要以統治者 之德性與政治得失為例,說明進退出處之道,引《周易》參證,作為歷史經驗與                                                        . 47. 參張善文: 《象數與義理》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77 年出版) ,頁 243。. 48. 此部分參考陳睿宏(伯适) : 《義理、象數與圖書之兼綜——朱震易學研究》 (臺北:文史哲出 版社,2011 年),頁 39-40。. 49. 國內研究宋代史事《易》學者,可以黃忠天為代表,詳參氏著: 《宋代史事易學研究》 (高雄: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年) 。劉秀蘭:《宋代史事易學之義理風華》 (高雄: 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 年)。. 50. 紀昀等編: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頁 86-87。 13 .  .

(24)  . 政治得失的重要依據。義理《易》學取向,強調人事德行及言行得失,以人道為 主要義理意涵,郭雍《易》學強調以《易》卦與卦才作為人道現實依據,《郭氏 傳家易說》亦有此《易》學風格,解釋卦爻與爻義,多引用上古三代史事佐證, 形成郭雍釋《易》的重要特色之一。. 二、程頤《易》學思想概述 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云:「今觀雍書,則大抵剖析義理,與《程傳》 相似。」51郭雍《易》學繼承自程頤義理思想,內容亦與《周易程氏傳》相似, 歷來程頤思想研究者繁多,不一而足,以下僅就程頤《易》學思想與本論文相關 者回顧,不個別針對程頤之《易》學、理學問題進行討論。. 政 治 大 學史上的重要貢獻,可說是完成儒家形上學的思想建構,使得儒家倫理能夠奠定 立 形而上之學。 程頤繼承王弼以本體論建構《易》學義理的思想系統,吸收了王 朱漢民〈《伊川易傳》的宋學精神〉認為《周易程氏傳》在《易》學史與儒 52. ‧ 國. 學. 弼所關注的「理」 ,從而建立起一個以「天理」為宇宙本體的義理《易》學體系。 53. ‧.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 : 「程氏《易》學繼王弼之後,將義理學派推向了一個. y. Nat. 新的階段,在《易》學史上有其劃時代的意義。特別是程頤《易》學為宋明理學. sit. 奠定了理論基礎。由於他以理或天理為其《易》學的最高範疇,提出『有理而後. n. al. er. io. 有象,有象而後有數』以及『有理則有氣,有氣則有數』的命題,辯論了理事關. i n U. v. 係、道器關係和理氣關係,從而在哲學上開創了本體論的體系,這對宋明哲學的 發展起了深刻的影響。」54. Ch. engchi. 近代程頤《易》學研究眾多,與本文較切身的研究範圍,一是程頤論《周易》 的義理內涵,二是程頤解《易》的方法。55論程頤《易》學基本思想,除上述之                                                         51. 同前註,頁 18。. 52. 朱漢民: 〈《伊川易傳》的宋學精神〉, 《二程與宋學——首屆宋學暨程灝程頤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2013 年),頁 34。 53. 同前註,頁 35。. 54. 朱伯崑: 《易學哲學史(二)》 ,頁 195。. 55. 王蕾〈二十世紀程頤易學思想研究綜述〉將近代程頤《易》學論述,分門別類地整理,將程. 頤易學思想研究分為 1949 年以前、1949 至 1979 年、1980 以後幾個階段,並分別就程頤《易》 學思想、 《易》學學術淵源、周《易》觀、理氣觀、工夫論、為政之道、伊川釋《易》方法與《易 序》 、 《上下篇義》的文獻考證進行研究回顧與統整,參王蕾: 〈二十世紀程頤易學思想研究綜述〉 , 《二程與宋學——首屆宋學暨程灝程頤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2013 14   .

(25)  . 「理」 、 「天理」為儒家形上學之依據,亦牽涉《易》所言「道」 、 「道與理」 、 「理 與氣」 、 「陰陽」與「動靜」等論題,胡自逢《程伊川易學述評》將程頤之學所包 含之概念意涵作了全面性論述,胡自逢為早期論述程頤《易》學思想研究者。56 姜海軍則是以思想史視野觀察《周易程氏傳》之詮釋,將《周易程氏傳》研 究範圍加深加廣,其論及了:程頤《易》學與《四書》互釋會通之處、以及《周 易程氏傳》對部分概念(例如:隨時變易以從道、修辭立其誠、時中、位)的新 詮釋、 《周易程氏傳》詮釋與理學通融的價值與意義等) ,深化程頤了《易》學研 究視野。57 論程頤解《易》方法與內容,耿成鵬《程頤易學方法》認為程頤解《易》方 法分為四個方面:以理解《易》 、釋體讀《易》 、知時言《易》 、引史入《易》等。 蔡方鹿則認為程頤解《易》精要處有三:隨時取義、變易從道、以中為貴,同時. 政 治 大. 亦採用象數與義理的方式解《易》。58另,程頤《易》學亦重視卦才、卦序與卦. 立. 時等觀念, 「卦才」不只是用來解釋卦辭與彖辭,更是對爻位或上下卦中體現的. ‧ 國. 學. 應對某一卦的卦時,所應有的德性。 「卦序」則蘊含著每一個卦的「時義」 ,其對 「時義」 、 「時用」和「時」則有不同的區別和討論,進一步強調對待不同卦時,. ‧. 人的主觀姿態可能有所變化與調整。不同於王弼釋爻為「適時之變」,程頤認為 爻所對應的是「時遇」中的具體事件,強調一般的原則與具體卦時的結合。59程. Nat. sit. io. n. al. er. 等概念。. y. 頤易學所探討的宇宙論、道、理、氣等,甚至是重視「卦才」、「卦序」、「卦時」. Ch. engchi. i n U. v.                                                                                                                                                             年),頁 493-501。 56. 胡自逢《程伊川易學述評》研究議題包含了:程頤謂天道因人道而成,因此《易傳》尤重人. 事、程頤以義理說《易》源於〈彖傳〉、程頤《易》學之基本思想、程頤論《易》卦之動靜說、 程頤論《易》之象數、程頤論《周易》之義理等議題,詳實地論述《周易程氏傳》的思想內涵與 釋《易》之內容。詳參胡自逢:《程伊川易學述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年)。 57. 姜海軍: 《程頤《易》學思想研究-思想史視野下的經學詮釋》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0 年)。 58. 上文引耿成鵬、蔡方鹿等人為例,補充說明程頤解《易》方法之研究,惟相關研究眾多,無. 法一一詳述,有關於近代程頤易學研究言回顧與評述。參王蕾: 〈二十世紀程頤易學思想研究綜 述〉, 《二程與宋學-首屆宋學暨程灝程頤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493-501。 59. 《中國儒學史.宋代卷》一書分別就程頤「論卦才」 、「卦序與時義」、 「釋爻」 、「政治哲學」. 四個方面論述《周易程氏傳》特色,以探求《周易程氏傳》中種種創設之立意所在,詳參陳來等 編:《中國儒學史.宋代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頁 193-214。 15   .

(26)  . 三、郭雍《易》學研究概況 歷來學術研究多關注郭雍的醫學著作《傷寒補亡論》,其《易》學思想相關 研究,則鮮為人知。郭雍繼承了宋代義理《易》學的體系,上承二程、張載之說, 下開兼山學派之風,以郭忠孝、郭雍、謝諤、蔣行簡為代表的南宋兼山學派,可 見兼山學派於宋代《易》學產生某種程度的學術影響,例如馮椅《厚齋易學》、 方聞一《大易粹言》亦有多處引用郭忠孝與郭雍之言。而郭雍其父郭忠孝《兼山 易說》現已亡佚,現存於《大易粹言》 , 《宋元學案.兼山學案》 : 「郭氏之學雖孤 行,然自謝艮齋至梨立武,綿綿不絕。」60然而兼山學派傳至梨立武後,於宋元 之際逐漸衰弱。郭雍之義理《易》學思想,以及與朱熹揲蓍法的討論,對南宋的. 政 治 大 郭雍鮮明的義理《易》學風格,宋代後收入《四庫全書》與《四庫薈要》, 立 郭雍與朱熹過揲之爭,於黃宗羲《易學象數論》中亦有詳細的記載;清代李光地. 《易》學雖未蔚然成風,於《周易》的經典詮釋上,成為了可貴的研究材料。. ‧ 國. 學. 編纂《周易折中》,亦引用朱熹筮法之辨,後人對於郭雍的討論,焦點多集中於 郭、朱兩人筮法之爭,有關於郭雍《易》學之義理觀,所投注的關心較少,也成. ‧. 為了本研究探討的核心與目的。與本研究最切身的,便是以郭雍《易》學為核心. y. Nat. 之論述,郭雍《易》學目前並無專書研究,學位論文僅有大陸武漢大學孫勁松《郭. sit. 雍易學思想研究》碩士論文,與臺灣高師大盧佩宏《《郭氏傳家學說》研究》碩. n. al. er. io. 士論文,臺灣並無相關期刊論文,大陸現有若干篇專論,學界鮮少對郭雍《易》 學深入探討,有待研究者繼續深究。. Ch. engchi. i n U. v. (一)孫勁松《郭雍易學思想研究》. 孫勁松作為近代最早全面探討郭雍《易》學之研究者,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郭雍與兼山學派的淵源考、以四聖說為代表的《易》學史觀、論《易》言三才之 道、論聖人以《易》洗心之說、郭雍和朱熹的蓍法辨論。孫勁松為早期投注關心 之學者,在研究的取向上,對兼山學派的學術淵源著墨許多,義理觀方面的陳述, 論述議題涵蓋範圍相當廣闊,其透過文本分析將郭雍強調「《易》歷四聖」的說 法,與天地人三才之道所構成的哲學意涵,指出郭雍批評象數之學,並提出了其 《易》學特有之「聖人以《易》洗心說」,可說是郭雍《易》學研究先河,其義                                                         60. 《宋元學案.兼山學案》 (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頁 1026。 16 .  .

(27)  . 理觀方面之論述,針對郭雍《易》學意涵的主題性研究,則有待進一步進行分析 與釐清。 孫氏對於郭雍釋《易》強調之「四聖說」 、 「三才觀」與「聖人以《易》洗心」 等皆有較為深刻地剖析,但連結到《易》學中普遍為人所論的天道性命之學,較 少論及「誠」 、 「性」 、 「心」等義理概念的探討,整體論述,可能較為缺乏詳盡的 文本分析。其專論「艮卦」,認為宋儒重視艮卦的《易》道發揮,郭雍釋艮卦不 僅繼承郭忠孝之義,與宋儒一脈相承。其觀察出宋儒論艮卦的重要性,標舉了單 一卦象與卦義在文本中的特殊性,較難一窺郭雍《易》學的思想全貌。全文多以 《郭氏傳家易說》之〈總論〉 、 〈自序〉 、 〈繫辭〉 、 〈說卦〉進行申述,較少深入六 十四卦的卦象與卦義進行細部探討,忽略了將各卦呈現之義理觀完整呈現。作者 以《易》學思想為觀察點進行文本探討,提出許多郭雍《易》學之思想特色,在. 政 治 大. 論述的同時,其義理觀之發揮與探討,尚有不夠深入、周延之處,其義理觀之論. 立. (二)盧佩宏《《郭氏傳家易說》研究》. 學. ‧ 國. 述仍有待後人研究。. ‧. 盧佩宏主要以郭雍的《易》學淵源,及《郭氏傳家易說》主要內容、郭雍釋 《易》方式、義理結構為研究主題。盧佩宏認為郭雍《易》學思想之淵源,來自. Nat. sit. y. 義理派與象數學派,並各自引用經典論述其淵源,於論題深究上較為不足,如義. er. io. 理《易》學的淵源以馬融、王弼等人為例,僅概述馬、王的《易》學特色,將《郭. al. 氏傳家易說》引用之例條列於下,缺乏細緻的文本討論與深究,較近似於資料彙. n. v i n 整,與郭雍之學在義理申述上較為薄弱,同樣出現在論郭雍釋《易》的方式,其 Ch U i e h n c g 將郭雍援引群經的分類整理,缺乏較詳盡的解說。 以研究材料而言,盧佩宏將郭雍於文本中如何詮釋彖、象、卦、爻等義,進. 行詳細的分類整理,論郭雍引群經與援史入《易》的部分,亦將文本中涉及的論 述舉例條列,但在義理層面論述較為不足。與本研究較切身的為其第五章:以《郭 氏傳家易說》的義理結構,其論及郭雍於《易》卦時義、論三才之道、釋性論誠 與作《易》垂教等議題,然而郭雍《易》學思想的義理觀仍有許多值得細部探討 之處,例如郭雍釋《易》如何論及「天道自然」、「性」、「命」、「誠」,甚至是宋 儒普遍關心的「太極」 、 「理」 、 「氣」等概念,作者僅就部分文本詮釋,缺乏對義 理概念的梳理與詮釋,於郭雍《易》學之義理體系,相對而言整體探討不足,結 構相對鬆散,論題也偏向於分散論點的提出,缺乏脈絡性與主題性之文本詮釋, 較難一窺郭雍《易》學全貌。 17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方面運用如來藏思想,一方面顯示根本空義,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更為直截的成佛學說和

第一節 中國和朝鮮的數學交流 第二節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尤其是要過自食其力的生活,對於一個士大夫來說,並非易事。實際上,他在辛勤勞作中 已經親身體會到田家的苦處;

宋室臣民乘船到東莞秀山,在香山井澳又遇到元軍,兩軍

  此外, 圖書館亦陸續引進英美文學、外語學習與研究等 相關資料庫,如 19 世紀以前出版的經典文學名著 Literature Online, Early English Books Online 與 Naxos

理所當然地認為事實總勝於雄辯 (Michael Moore曾經

關於宋代寺院的合法性,日本的高雄義堅先生《宋代教史の研究》第三章的第一節、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