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郭雍《易》學的宇宙生成論

第一節 太極化生之說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郭雍《易》學的宇宙生成論

探討郭雍《易》學之義理觀,首先要討論的是對宇宙發生根源的探討,也就 是對於《繫辭傳》之「太極」詮釋;宋明理學的學者,談「太極」者眾多,自北 宋周敦頤據《周易.繫辭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之言進行發揮,其〈太 極圖說〉謂:「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以此開啟了宋明理學諸家對於「太 極」的討論,二程雖曾從周子遊,但不言「太極」。張載所作《正蒙》〈參兩〉與

〈大易〉均提到了「太極」,僅提到了《周易》「太極生兩儀」之意,邵雍論「太 極」則謂「太極不動,性也。發則神,神則數。」其數理之學以數言「太極」。 而至南宋朱熹,則繼承二程理學,並加之以「氣」的概念,採用「太極之說」以 明理之意義與理氣的關係。1可見在宋明理學家對於「太極」問題,普遍來說是 相當重視的,在此藉由《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對於《太極圖說》之「宇宙論」

所言來看:

具體說,宇宙論講天地萬物之來源和演化過程,是對宇宙化生過程的客觀 性描述,主要範疇有太極、動靜、陰陽、五行萬物等。2 

《中國儒學史》編者認為以「宇宙論」以及「價值形上學」兩個範疇談周敦頤《太 極圖說》,為周子之學畫出了兩大基本核心,其宇宙論基本包含了太極、動靜、

陰陽、五行萬物等範疇。在此,筆者欲借用上述之「宇宙論」研究視角,由天地 萬物之來源與演化過程作為切入點,進而觀察郭雍如何論述「太極」、「動靜」、「陰 陽」等概念;本章主要分為幾個議題:太極化生系統、大衍《易》數之用、道統 三才之說、陰陽動靜觀等方面進行論述。 

第一節 太極化生之說

「太極」的概念源自《周易.繫辭傳》:「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 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周易》本經不見「太極」

二字,經文無明確的論述,「太極」就《易傳》本身而言,即具有宇宙化生之根        

1 轉引自陳榮捷:〈宋明理學中的「太極」觀念〉《新儒學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5 年),

頁39。

2 陳來等編:《中國儒學史.宋明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頁 10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源意義。自秦漢以來,論《周易》多以「氣」作為宇宙化生的根源,郭雍《易》

學建立聖人之道的基礎上,以弘揚聖人之道作為著書最高宗旨,「太極」化生系 統不同於氣學一脈,不以「太極」作為「元氣」而論,著重於「太極之道」的建 立,以及「太極」系統化生與演繹的過程。

一、太極化生系統的建立

郭雍認為《易》學根源主要建立於「太極」化生系統的闡釋上,其將「太極」

視為萬物根源,認為「太極之道」本無形體,不可狀,透過聖人的努力,使得「太 極」化作《易》之書,以《易》者為「太極」之用:

太極之道,初不可有,而《易》能有而用之者,包犧、文王之力也,是故

《易》者,用也,用之之書也。舉而用之,大小不同,斯則在人,然則變 而通之,然後盡其利,是以論其道則未始,繫于聖人及書之有無。惟聖人 憂患後世之深,恐不復聞也,故明其道而載之于此。3 

「太極」之道本無形、無體,透過包犧氏、文王等聖人之力,「太極之道」化為

《周易》之書,《易》之書以「太極」為體,「太極」不可用,乃以《周易》之書 為用,「太極之道」與《周易》兩者之間,可說如同體用的關係。4《易》道廣大,

以變為常,變而通之,能盡其利,論其「道」則始於聖人作《易》,聖人恐後世 不聞其「道」因而作《易》。然而「太極」是如何化生成兩儀、四象、八卦?郭 氏注釋《繫辭上傳》:「是故《易》有兩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5說道: 

太極者,三才未分之名,統三才之道者也。兩儀猶曰二象也。謂有乾坤天 地之二象,而未為乾坤天地也。四象者,九、八、七、六陰陽老少之象,

此與大衍之序同。大衍,太極也。分而為二,兩儀也。揲之以四,四象也。

四象旣生,然後太極分而為三才,兩儀定而名乾坤,八卦以成,吉凶以定,

       

3 郭雍:《易說.總論.易》,頁 4。

4 郭氏所言「太極」本無形體,其論《易》不談氣化宇宙論,認為「太極」並非元氣初始之狀,

並非以「氣」作為一種本質存在,言「太極」近似於理學家所言之「理」、或「道」,作為萬物化 生的本源。郭氏以無形無體的「太極」為本體,「太極」具有形而上的意義,以相較於有形有體 的「萬物」(或可言《易》、諸卦象、爻象、爻辭等)。

5 同前註,頁 23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大業生焉。吉凶者,八卦之所有,而非八卦之所生。大業者,聖人之所 造,吉凶定則《易》道成矣。《易》道成,故聖人用之以崇德廣業也。6 

「太極」為天、地、人三才尚未分判之名,「太極」統三才之道。「太極之道」化 而為兩儀,即為乾坤天地二象,分而為四象,則為老陽、老陰、少陰、少陽等四 象,郭氏認為此序同於大衍之序,其進一步提到了「大衍」與「太極」的關係,

認為「大衍」即為「太極」,以《易》數觀之,則「太極」分而為兩儀(即乾坤 天地二象),透過揲蓍之法,使二象揲之以四,得九、八、七、六(老陰、老陽、

少陰、少陽)之象。四象既生則得以分判天地人三才,兩儀定而名乾坤,八卦因 之以成,吉凶毀吝便因之以定,吉凶定,如此《易》道化生的體系才算是完成。

再看到「道」與「太極」的關係,郭氏是這樣論述的:

是道之一列而有三,如是而天,如是而地,如是而人。天道主覆,故畫于 上,地道主載,故畫于下,人道財成輔相,故畫于中,于是自任以財成輔 相之道,而配天地焉者,包犧畫卦之道也。然天道不以天高而大于地道,

地道不以地廣而大于人道,人道不以人微而小于天地,故三者皆無差殊。

要其至也,混而為一,復于太極,故名曰卦,然則卦者,太極之一耳。或 八、或六十有四,曰道?曰事?大小不同,其于太極,名易而實存也。非 若三才之分,太極名實俱《易》矣。是以聖人經以三才,而太極分緯以八 卦,而太極復一經一緯,而六十四象由之以備,天下之能事畢矣。7  郭雍認為「道」分列而有三:即天、地、人,以一卦之象來說,天道主覆之道,

因此畫於下,為五爻與上爻,,地道主載之道,故畫於上,是為初爻與二爻,人 道則位居於天地之間,自任財成輔相以配天地之道,故畫於中,是為三爻與四爻。

天地人三才之間皆為平等,沒有尊卑貴賤之別。郭氏提到了三才平等並立、存在 於天地萬物之間,三才混而為一,復于「太極」。無論八卦、六十四卦,曰「道」、

曰「事」,其謂之事無大小,其于「太極」,則名易而實存。「太極」名實俱《易》,

以《易》為展現,「道」則亦可謂之「太極」。郭氏又曰: 

所以太極為《易》之體,而《易》者,用太極之名。太極之道,方其混然 一成,物莫能破,人安得而用之?及乎包犧判而三之才之離為八,文王重

       

6 郭雍:《易說.繫辭上傳》,頁 235。

7 郭雍:《易說.總論.易》,頁 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而六之離為六十四,然後天下後世以之,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始 可得而議矣。8 

郭雍認為「太極」為《易》之體,《易》者用太極之名,可說是將「體用關係」

用於「太極」與《易》的關係上,以「太極」為《易》之體,以《易》為「太極」

之用。由此可知,郭氏認為「太極」既具有宇宙論化生系統的根源之義,以「體 用關係」來談,「太極」則為《易》之「體」。太極之道,混而為一,人如何能用 之?便要透過聖人之力,聖人作《易》而成八卦、六十四卦,繫之以辭,則天下 後世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皆由此開始。

郭雍注釋《周易》以「太極」化生系統為其宇宙論之核心,進而討論兩儀、

四象、八卦、六十四卦,認為「太極」本無形體,「太極」以《易》作為「太極」

之用,分而為三:如是而有天、有地、有人,形成三才之道,然三才之道混而為 一,皆復歸于「太極」。以宇宙論之化生系統來說,郭氏以「太極」作為宇宙論 化生系統的根源,「太極」化生兩儀、四象、八卦,與萬物共生共存,生生不息。

然而,以本體論的角度來說,「太極」可說是「一」、為「本體」,《易》為「太極」

之「展現」。天地人三才之道於《易》道之中,「太極」以《周易》為發用、為多,

試著以「理一分疏」結構來理解,則「太極」為一(理一),《易》之諸卦為多(分 疏)。9凡天、地、人三才之道,甚至是兩儀、四象、八卦、以至於六十四卦,郭 雍之《易》學脈絡皆以「太極」作為萬物化生之根本。郭氏《易說》論宇宙化生 系統,以及論其體用關係上,兩者並沒有太明確的分界,更可說是混而為一來談,

「太極」順承著《繫辭傳》之義,有著宇宙化生的系統,「太極」之於《易》之 書,有其「體用關係」。「太極」為宇宙化生之根源,郭氏以「太極」同於「道」, 亦有本體論之意存在,而在於《易》數之用,則「太極」近似於「大衍」之義,

皆意味著「根源」之義。

二、大衍《易》數之用

以「太極」作為宇宙化生萬物的根源,郭雍認為「太極」無體、無形,「太 極」本不能用,透過聖人作《易》得以為人所用,傳道於後世,《易》可說是「太 極」的具體展現。《周易》如何為「太極」之用?《周易》如何展現「太極之道」?

       

8 同前註。

9 郭氏此處所論與程頤《周易程氏傳》所論「體用一源」之概念相當相近,於本論文第四章第二 節將針對此部分進行討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便涉及了《易》之數的運用,論《易》之數前,先就郭雍對於《易》之形上、形 下的看法來觀察:

乾坤有體,而《易》無體也。有體則成,從之故上言成列,下言乾坤。毀

《易》以無體託于乾坤,故乾坤之卦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 坤之道亦因以息矣。此蓋言《易》之道,固不係于有書無書,而無書則《易》

不可見,而乾坤之道亦息,以明聖人不得不作易之意也。10 

「太極」為宇宙化生之根源,「太極」為《易》之體,《易》為「太極」之用,乾 坤有體而《易》為無體,有乾坤之體作為承載,故能成卦。《易》與乾坤之卦可 說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易》本無體而托於乾坤,倘若乾坤之卦損毀破壞,則無 以見《易》,《易》不得而見,乾坤之道便無所依存。是故論《易》之道,實不係 於有書、無書之別,然而無書則《易》之道便無所承載,乾坤之道亦隨之而止息,

「太極」為宇宙化生之根源,「太極」為《易》之體,《易》為「太極」之用,乾 坤有體而《易》為無體,有乾坤之體作為承載,故能成卦。《易》與乾坤之卦可 說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易》本無體而托於乾坤,倘若乾坤之卦損毀破壞,則無 以見《易》,《易》不得而見,乾坤之道便無所依存。是故論《易》之道,實不係 於有書、無書之別,然而無書則《易》之道便無所承載,乾坤之道亦隨之而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