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表演藝術融入教學(過場)

第肆章 表演藝術教學活動之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以表演藝術融入教學(過場)

本研究的過場課程,研究者以一幕代表一個小節,共計有三小節。每一小節 代表一個統整單元,以表演藝術融入各學科的統整為主題,配合適切的教材教 法,運用不同的教學媒材,希望透過表演藝術教學轉化課室學習環境,改變學生 的學習狀態,透過更多創意的教學方法,將表演藝術融入教學之相關議題呈現出 來,茲分述如下:

(一)<「偶」像劇>(第一幕)

一、教案設計

「偶」的種類有很多,若以使用材料來分的話,可分為紙偶、布偶、木偶、

襪子偶、皮影偶、人體偶、廢物偶、實物偶……等。因此,很多的表演藝術工作 者,都會從「偶」這類的表演藝術開始入門。其實,「偶」在教學上的運用廣泛 而多元,各領域教學(如:語文、社會、綜合活動、藝術與人文課程)的「引起 動機」經常都是藉由偶的操弄與對話來吸引小朋友的興趣與目光,激發學生的學 習興趣。

表 4-1 <「偶」像劇>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領域 國語文領域 教學年級 六年級上學期 教學單元 第四單元 生活藝術

第十一課 李天祿與布袋戲(第四節) 教學時間 160分鐘 教材來源 翰林版國語第十一冊 教學者 林文鵬

節次 分鐘 教 學 重 點 一 40 能以自製的戲偶自導自演。

二 40 學習如何搭設簡易戲台。

三 40 了解台灣偶戲的操作方式及藝術性。

教 學 規

劃 四 40 能體會演出之不易,觀賞表演時能表現應有的禮貌與態 度。

一、學生經驗:

(一)兒童已經會蒐集和課文相關的簡單資料。

(二)兒童在過去的生活經驗中,已對台灣布袋戲偶稍有瞭解,而 且對野台戲並不陌生。

(三)兒童有上台表演的經驗。

能力指標 單元目標 具體目標

3-3-11 以正確的觀念和

2-3-9

4-2 4-3

二、教師歸納結論:

在各組表演完之後,教師 應給予中肯的評論與鼓勵。並 說明在台灣的偶戲當中,布袋 戲是最平民化而且變化多端 的劇種,它不僅是我們兒時回 憶中美好的一部份,更是台灣 珍貴的文化資產,值得大家多 多認識、肯定及欣賞。

【第四節課結束】

5

觀察 學生能注 意聆聽

二、教學省思

有人說「偶」的生命是由操偶者藉著「動作」所賦予的,因此,在舞台 上就算「偶」是靜止不動的狀態,它仍會與觀眾進行某些程度上的互動,所 以,在舞台上靜止的偶,它呈現出來的舞台效果會與靜止的道具或布景有著 完全不同的意義。

偶戲的表演可應用於其他課程的教學,尤其是「語言」方面之課程。戲 劇治療家(Robert Landy)就曾以矯正醫學的觀點說:「操偶者或演員可以藉 面具或偶具為雙重角色(Double Role)消除自我意識之顧慮,跳脫狹隘與現 實之困境,自在的表達。」因此,利用偶具之身份、角色來說故事以鍛練語 言表達能力,為平日害羞不太敢開口的同學提供了一個練習各種對話的機 會。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偶」的教學目標並不在於教導同學如何排演及 如何演出,而應著重在如何利用偶具作為一種教學、傳達知識的媒介,而且 能操作自如的運用它,賦予它們新的生命。

(二)<水世界>(第二幕)

一、教案設計

學生在經過表演藝術教學<「偶」像劇>的洗禮後,他們對於表演藝術的活

動愈來愈有興趣,因此,研究者接著設計了藝術與人文領域中和肢體律動相關連

四、統整教學

2-3-9 透過討論、分析、

1-3-1

2-3-9

動。肢體活動(或稱肢體遊戲)也是目前學童表演藝術活動中使用相當多的一種 表現方式。一般來說,讓學童能夠靈活、準確的運用其肢體來傳遞自我的想法,

就是這個活動的主要目標。

在肢體律動的課程中,研究者引導同學們展現屬於自己的肢體動作,讓孩子 們去感覺自己的身體,在律動中讓身體得到全然的釋放。這個過程,可以使學生 慢慢融入動作肢體的探索、著重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自我表達,再再都能對 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有正面的貢獻與影響,創造性的肢體律動活動同時也提供學童 廣闊的想像空間,是心靈和身體之間溝通的最佳橋樑。研究者觀察到學生經過各 項肢體律動表演的教學後,除了較快速的獲得成就感之外,上課的學習也變得活 潑有朝氣,學生的參與討論及表達意願也有很大的進展。

(三)<公聽會>(第三幕)

一、教案設計

由於本班的學生業已接受表演藝術的相關基本訓練,對表演藝術也有一定程 度的瞭解,再加上實施本課程前,他們剛剛完成班際盃「三對三辯論賽」的賽程,

因此,對於辯論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所以,研究者決定要以辯論賽裡常常出現的

「兩難問題」來增加此次課程的困難度,讓學生以分組對抗的「團體角色扮演」

模式完成此次的表演藝術課程。

這次的課程統整,研究者以表演藝術融入社會領域為主要課程設計,利用台 灣核能發展的現況,「擁核」與「反核」二派的爭議不斷,使得政府發展核能的 政策,面臨兩難的困境為價值核心,繼而「技巧性」的將全班分成兩組同質性很 高的團體,一組為擁核團體;另一組為反核團體(研究者建議兩派學生的組成,

最好要勢均力敵、不相上下,千萬不要讓學生自由分組,否則天秤二端的的平衡 一旦傾斜,這個課程設計便會功虧一簣了)。本課程希望學生能透過角色扮演的 討論方式,讓學生們從公聽會的辯論過程中了解環境保育與政策開發之間的衝 突。並學習思考該如何在眾多的意見及不同的角色中尋求可能的解決方法。教學 活動設計如下(表4-5):

表 4-3 <公聽會>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領域 社會領域 教學年級 六年級下學期

教學單元 第一單元 科技與社會

配合【生涯發展教育】3-2-1 覺察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2-3-8 使 用 適 當 的 視

1-3-2

2-3-9

二、教學省思

研究者的研究結果顯示:讓學生融入戲劇角色,可以啟發同理心,並且讓課 文立體化,例如社會科教到早期的社會,教師可以利用戲劇,讓學生角色扮演,

彷彿置身歷史現場,不但容易了解時代背景,也能提高學習興趣。同時,〈公聽 會〉的課程設計必須藉由團隊合作來展現,尤其現在少子化問題嚴重,此舉也能 藉此增加學生與他人溝通、互助、合作、解決問題及應變的能力。

不同的教案設計與教學策略,帶給研究者和學生不一樣的教學結果和感受,

這種感覺很難形容,彷彿和學生間的那層隔閡慢慢的消失,與他們之間的關係不 再像是師生的距離,卻像是好友般的親近。所以,當班級秩序有些浮躁時,教師 在此階段必須嘗試著去平衡師生間的關係與班級經營、秩序管理的重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