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是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二節是教學場域與研究對象,

第三節是研究資料蒐集,第四節是研究資料分析。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節先討論行動研究的意義和特色,並闡明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理由和原 因,再繪製研究概念圖及研究流程圖以說明本研究的設計過程。

一、行動研究的意義和特徵

本研究選擇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是一種實務 工作者研究(practitioner research)的型態,這種研究方法有助於改善各種不同工 作場合的專業實務(professional practice),實務工作者研究簡單的說即是經由研 究者個人,進入自己的實務工作單位來完成研究(吳美枝、何禮思譯,2002)。

教育行動研究近來蔚成一股風潮,它不但是對教師專業能力的一種肯定,也 是教師針對自己的班級經營、課程設計、行政支援甚至是自己人際關係的一種反 省思考方式,透過這個方式,改進自己的教室經營、教學能力、行政能力;換句 話說,教師即是研究者的角色,這個角色可以是教師本身或第三者或協同研究。

另外,根據學者的定義,所謂行動研究,是「將『行動』與『研究』二者合 而為一,由實務工作者在實際工作情境當中,根據自己實務活動中所遭遇的實際 問題進行研究,研擬解決問題的途徑與策略,並透過實際行動付諸執行,進而加 以評鑑反省回饋修正,以解決實際問題(蔡清田,2004)。」歐用生在一篇〈提 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的研究中也提及:行動研究具有下列幾項重要特徵

(Cohen,Manion,1989;Bigdan,Biken,1982):

(一)行動研究重視現場研究的程序,旨在處理立即情境中的具體的問題:

行動研究重視現場研究的程序,旨在處理立即情境中的具體的問題。

也就是說,研究過程的任何時間,要以各種工具,如問卷、訪問、日記和 個案研究等,隨時管制研究過程中的每一步驟。將由此產生的回饋轉化為 變化、適應、有方向的改變或重新定義,以對目前進行的過程,產生持久 性的改革。

(二)行動研究結果的應用是立即的,短程的

行動研究和其他的研究方法不一樣,不在確定某一特定的因素,

或脫離賦予此一因素意義的情境,單獨來研究這個因素。

(三)個案研究注重團體的交互作用

使用行動研究的主要理由是在改進教學上的實際問題,為了達到這個 目的,要先改變教師的態度和行為。而改變教師的態度和行為的最好手段 是來自個人參與團體的壓力。同一學校的教師面臨共同的問題,多數或全 部教師參與共同研究,行動研究成為合作的研究,也促進了團體的交互作 用。

(四)行動研究具有彈性和適應性,最適用於學校和教室的研究

這些特質在實施過程中產生的變化,會在教學現場的實驗和革新的過 程中顯現出來。尤其行動研究所具有的彈性和適應性,最適用於學校和教 室的研究。

(五)行動研究主要依賴觀察和行為資料,因此是實徵性的

在研究過程中,要以某些方式收集資料,並加以討論、記錄、評量,

據以採取行動。這種研究的程序,便成為檢驗的依據。就此而言,行動研 究優於主觀的、印象主義的其他的研究。行動研究也可以採用實驗法,控 制變項,考驗假設,以達成可概括化的知識。

(六)行動研究是質的研究,其科學性似較不嚴謹

事實上,行動研究是一種質的研究,其特色是與真正的實驗價值相反 的,其目標隨情境而益,而且是在解決特定的、實際的問題;其樣本是有 限的,不具代表性的;對自變項不加以控制;其研究結果不加以概括化,

僅適用於研究實施的情境。

本研究之所以採取「行動研究」的方法是因為表演藝術教學是一個研究者在 教學上亟待突破的問題。研究者在課堂上應如何進行表演藝術教學、使用何種策 略?才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並培養學生的美感經驗?這些問題都是研究者

「立即性」想要了解的課題。再者,研究對象是和研究者相處了一年半的學生,

彼此關係密切;研究場域即是研究者的教室情境,具有「及時性」的特徵。

研究者在實施表演藝術教學之前,雖然修習了戲劇表演的相關理論,也獲得 了許多相關的舞台演出的經驗,但是隨著研究者在教學中有系統的實施後,逐漸 發現更多新的問題,於是又回到文獻中尋找更精闢的理論以為解決。最終的目的 還是希望能將理論與實務作更適切的調配,和大家一起分享研究者教學的心得與 經驗,提供相關的教學活動歷程給有心參與表演藝術這塊園地的老師們作為參考 及自我提升的專業成長。因此,研究者認為「行動研究」是本研究最適合的方法。

二、研究概念與研究流程圖

(一)研究概念:

1940 年代勒溫(Lewin)提出行動研究的歷程是一種「知(觀察)—行(執 行)—思(計畫)」的循環(圖3-1),而研究者的研究概念亦是如此,教師於教 學現場中發現問題,隨即改變教學策略並實際體現於教學的場域裡,並從中獲得 啟發或反省,以做為下一次教學活動的依據。

執行(行) 計畫(思)

觀察(知)

圖3-1 行動研究即是「知—行—思」的循環

(二)研究流程:

圖3-2 研究流程 確立研究方向 確定研究對象

撰寫教學案例 蒐集教學問題

擬定研究計畫

確定論文題目

參考相關文獻

設計及實施教學課程

蒐集資料、問卷

資料整理與分析

歸納研究結果 撰寫研究報告

教案設計、教學錄影 觀察記錄、反省日記

、訪談、撰寫逐字搞 準 備 期

95.09~96.09 發 展 期

96.08~96.12 彙 整 期

96.10~97.4 撰 修 期

97.1~97.6

研究者將研究流程以圖示的方式說明之,如圖 3-2 所示:研究者在擬定研究 主題後,便開始參考文獻資料,同時找出以前表演藝術與教學相關的資料,進行 分類、整理的工作,找出欲研究探討的問題,並擬訂具體的行動研究方案,在行 動過程中,再透過質性研究的方法蒐集與表演藝術教學有關的資料,輔以問卷調 查的方法,蒐集到更廣泛的資料以供佐證,繼之以質性分析的方式,進一步討論 研究成果。以下便依照時間的順序來說明研究的流程,分述如下:

1. 準備期:(95.09.~96.09)

(1)確立研究方向、研究對象:

研究者雖是以藝術與人文類科專長考入教育職場,但因為研究者的年 資尚淺,校方在人事與行政的諸多考量之下,仍是被分發到高年級班導師 的職位上,正式進入教育工作職場後,研究者更是發覺到在藝術與人文的 領域師資群中,願意擔任表演藝術領域的教師真的是寥寥可數,更由於自 己是帶班的導師,因此和學生(研究對象)發展出比一般科任老師更密切 的互動,也常常在日常生活中,隨性的運用表演藝術的教學策略來吸引學 生的注意或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及排解糾紛等疑難雜症。

舉例來說,通常學生在下課時間,常常都會偶有摩擦的狀況,雙方通 常也一定都會來報告導師,並且各據一詞,此時研究者便會利用機會召開 一場班級法庭。召開班級法庭的原因,一方面是讓雙方都有陳述己見的機 會,另一方面則是老師可以趁機教導同學法院訴訟的程序及判決。研究者 也常常會利用重建案發現場的回溯法,帶著班上同學就在走廊上立即演出 一場「迷你狀況劇」,並用慢動作重播的方式,將事件倒帶逐一還原、拼湊。

在還原真相的同時,學生們誇張的演出和逗趣的對白通常會讓兩造雙方劍 拔弩張的狀況頓時煙消雲散、破涕為笑、言歸於好。其實說穿了,這便是 表演藝術自娛娛人的強大功效。學生們經過幾次類似這樣的演出之後,對 於角色扮演的機制也越來越熟悉,甚至到後來還會自己來請求老師再玩一 次,就在這樣的機緣之下,逐漸發展出本論文的研究方向。

(2)撰寫教學案例、擬訂計畫

在準備期中,研究者也練習撰寫「戲劇教學教案」,以累積撰寫教案的

經驗。在撰寫教案時,研究者也發生了很多次撰寫教案和在現場實施教學 有極大差距的地方,最令研究者感到困難的地方還是在於教學時間的掌握 和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否這兩個大項目上,然而這些寶貴經驗的獲得,卻都 是要在實際的教學崗位上才能獲致的,所以,我也很感謝學校給我帶班的 經驗,同時讓我也學到更多的班級經營技巧。

在班級經營的順利推動之下,研究者趁著教學愈來愈得心應手,親師 關係也日漸融洽之際,覺得擬訂論文計畫的時機也日益成熟時,遂趁進修 之便於暑假就開始著手進行擬定論文計畫,預定開學時正式啟動研究計畫 的列車。

2. 發展期:(96.08.~96.12)

(1)確定論文題目、蒐集資料

研究者於暑假確定了論文題目後,回到班級中進行教學觀察,採用觀 察、訪談、文件分析、問卷調查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先徵得研究對象及 家長同意後,上課時佐以DV 攝影機協助錄影。教學中,有時研究者也必 須停下來做上課筆記及請研究對象撰寫學習單,課後還要利用彈性課程及 課餘時間,徵求研究對象同意後,使用錄音筆或DV 攝影機錄影來進行課 後訪談及錄音、錄影的資料蒐集,其實繁複如此的過程除了能提供研究者 第一手的參考資料外,還能順便了解學生的個別經驗和學習興趣,亦能了 解學生們目前對於表演藝術教學的學習情形,最重要的還是透過一對一的

研究者於暑假確定了論文題目後,回到班級中進行教學觀察,採用觀 察、訪談、文件分析、問卷調查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先徵得研究對象及 家長同意後,上課時佐以DV 攝影機協助錄影。教學中,有時研究者也必 須停下來做上課筆記及請研究對象撰寫學習單,課後還要利用彈性課程及 課餘時間,徵求研究對象同意後,使用錄音筆或DV 攝影機錄影來進行課 後訪談及錄音、錄影的資料蒐集,其實繁複如此的過程除了能提供研究者 第一手的參考資料外,還能順便了解學生的個別經驗和學習興趣,亦能了 解學生們目前對於表演藝術教學的學習情形,最重要的還是透過一對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