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你認識他(她)們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由於國內外對於青少年處於非主流位置有許多不同的名詞定義,社會對他們 又多是忽略而不重視的,使得他們身上背負著許多刻板印象及負面標籤,因此,

本章第一個部分將會探討非主流青少年的定義、特性及需求,讓社會大眾能夠重 新認識他們,而後將探討可能影響青少年被排擠、壓迫的主流文化,包含:升學、

文憑主義及父母期待;第二個部分將會探討音樂的意涵、功能以及音樂與青少年 之間的關係,以瞭解音樂對非主流青少年的影響;第三個部分,則是瞭解社會工 作專業中,團體工作方法的功能和運用,並針對本研究欲瞭解「樂團」形式的音 樂團體,有更多的探討,另外,也會探討社會工作者協助非主流青少年的角色與 功能,以及實務上的現況與困境;第四個部分,則會探討社會建構論的觀點,來 觀看青少年的非主流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

第一節 你認識他(她)們嗎?

順風,讓我們有好心情。逆風,讓我們有好耐力。

風水輪流轉,每個人都會有順風和逆風的時候。當我們順風時,看一眼逆風的朋 友。你會發現,看到了某些時候的自己。當我們逆風時,不需要自暴自棄,因為

你正在練耐力,而且有很多人關心你。

讓我們關心這群逆風的年輕人,你其實,是在關心未來的自己。

~王文華1

1 生於 1967 年 12 月 17 日,籍貫安徽合肥,於台北市出生,畢業於史丹佛大學企管碩士,是台 灣暢銷文學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企業家、經理人及教師。作品廣受台灣、港澳、中國大陸和 日本等地區之讀者喜愛,擅長寫作愛情故事、人性剖析、行銷企劃、職場趨勢等書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壹、非主流的青少年

談到青少年,大多數的人都並未真的瞭解他們。從人口的層面而言,我國近 年來由於經濟不景氣,生育率下降,造成少子化的現象,青少年人口數受到少子 化的影響也逐年漸減(參見表 1)。

表 1:青少年人口變化趨勢 民國 97~100 年青少年人口數

年別 97 年 98 年 99 年 100 年 青少年人口數

(人) 2,265,360 2,254,383 2,203,555 2,166,234 佔全國總人口

數之百分比

(%)

9.83% 9.75% 9.51% 9.32%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2011)。

根據內政部(2011)對青少年個案輔導的統計,全台接受輔導的青少年為 232,229 人次,約佔青少年人口數之百分之十。每一個青少年的發展,對於整體 社會和國家的發展舉足輕重,然而一般社會大眾對於青少年族群,未有深入瞭 解,因此容易產生錯誤的刻板印象,例如:偏差行為,這群需要被關注和展現自 我的青少年容易被貼上如下負面標籤:

單方面的以社會結構(如階級、家庭、同儕)作為青少年認同模式之來 源來解釋青少年可能產生的特殊文化與行為模式,並將青少年之次文化 視為是在反抗或違反主流文化;或片面的以青少年之人格特質或心理衛 生來界定偏差行為青少年之「次文化」,不但無助於我們對高危險群青 少年之瞭解,反而有因果混淆及落井下石之標籤效應(楊瑞珠,1996:

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從上述這段話可知,要認識青少年族群,不能單從片面的面向切入。我們的 身份是透過與他人及和社會互動形成,這樣的形塑過程涉及了許多不同的經驗組 合(Rockquemore & Laszloffy, 2003)。要認識青少年,需要進到他們的日常生活,

認識他們的興趣、習性、言行模式等等,且不能片面對他們貼上標籤或直接否定,

我們應該仔細聆聽他們的聲音,並從互動中去了解他們。

青少年(adolescence)源自於拉丁文「Adolescere」,意思是成長搖身為成 年人(to grow into adulthood)、或是成長(to grow up)、發展成熟(to come to maturity)(林聖凡,2006)。一般而言少年是指年齡介於十二歲到十八歲的人,

雖然近年細分青少年前期、中期和晚期等不同階段,或擴展至成年前期的十九、

二十歲,但法律上或社會上對於少年行為的界定仍多以十八歲為基準,如我國《兒 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中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少年,指十二歲以上未滿 十八歲之人。」青少年期是個重要的階段,《大英簡明百科》將「青少年期」定 義為:青春期(puberty)與成人期(adulthood)之間的過渡時期(約十二至二十 歲),此時期的青少年要肩負「承先啟後」的責任,「承先」是指整合個體在幼 兒期、兒童期所儲備的知識技能,使之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啟後」則是利 用內化的能力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江福貞,2004),青少年時期是生心理 成熟邁向社會成年的過程,起點是青春期,而終點是取得社會文化的認同、經濟 獨立,能夠自己獨立自主解決問題,並融入成年人社群(莊耀南,2011)。從上 述對於青少年的定義和發展歷程,我們進一步瞭解青少年在人生歷程的重要性,

以及社會對青少年的期待方向,但因社會環境、資源、家庭等因素,有些青少年 的發展進程不如預期,,在發展上有所阻礙,這些青少年因而被推擠到非主流的 位置,也很容易被社會忽略。

那麼誰是非主流的青少年呢?國內外常使用高危險群、高關懷、高風險、危 機、偏差、虞犯或邊緣等名詞來稱呼這些有問題、危機或需要協助的青少年,這 些名詞多帶著負面的觀感,但他們真的如我們所想的那樣有問題嗎?我以「非主 流」一詞稱之,即希望能夠客觀的看待這群不被主流文化接納的青少年,不希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讓這群青少年被汙名化。然而,青少年非主流的處境,在現實社會裡的情況又是 如何?我們又是如何看待這群青少年的?可以先從一些學者的觀點來瞭解。

一些學者從社會觀感的角度來看青少年,認為非主流青少年的形成,與他 們給外界的觀感有關,像是香港的社會大眾對邊緣青少年的印象,脫離不了紋 身、滿口穢言、逞凶鬥惡和不友善等形象,只要一提到非主流青少年,就自然聯 想到這些負面詞彙(溫立文、竺永洪、陳子陞,2010)。而有些學者則著重在文 化價值層面,認為青少年之所以成為非主流,是因為他們在生活方式、價值觀上,

與主流社會有所衝突,並不被社會接納與包容(文秋林,2006;易群、占友龍、

陽植翠,2009)。若青少年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知識技能和資源,在面臨發展 危機時,將影響其社會、情感和智能成長,造成發展遲滯,進而可能導致融入主 流社會的困難,對社會也難以有積極的貢獻(McElwee, 2007; Thornburg, Hoffman,

& Remeika, 1991)。也有學者從結構面來定義,認為青少年的危機或邊緣狀態是 一個多元結構性的問題,因為經濟結構、文化、種族和家庭環境等因素,使得青 少年處在非主流或是相對弱勢的地位,從而對青少年在生理、心理及社會上有負 面影響(行政院,2005;宋家慧,2000;張英,2011;Thornburg, Hoffman, & Remeika, 1991)。有些學者則聚焦在學校層面,認為在學校被邊緣化的青少年,乃是因在 學校經驗到失敗,對學校事務缺乏興趣,進而在學業、社交和個人行為上出現問 題,例如:數學、閱讀能力不佳、人際關係不良和偏差行為,他們因此被視為是 有問題的孩子,被推至邊緣的處境(Kaufman & Bradby, 1992; Morton-Young, 1995;

Robinson, 2004)。由上述不同的論點可知,青少年的非主流處境,可能從社會觀 感、文化價值,及各種結構層面建構而來。

難道不符合主流文化的期待就應該被視為有問題嗎?在談論非主流青 少年時,我們往往容易混淆,將他們視為是不好的、不乖的、叛逆的、作亂 的那群,容易以問題取向的觀點來看待這群孩子,但我們鮮少花時間仔細傾 聽他們的聲音與需求,他們的能力也未曾被看見。他們為了吸引目光,或在 內化負面的標籤後,開始產生一些行為問題,如:逃學、翹家、中輟、偷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西、賭博、搶劫、恐嚇、未婚懷孕,藥物濫用、暴力、賣淫、自殺等行為問 題(楊瑞珠,1996),但並非每個非主流青少年都有以上的行為。其實他們 只是單純地需要關注、肯定與讚賞而已,可惜我們往往以學業成績評論孩子 的優劣,忽略他們的優勢與能力。青少年因為缺少旁人的愛與關心,在無法 以正當途徑取得大家的關注,並展現自我和獲得成就感時,便容易受到不良 同儕的影響而誤入歧途。因此,如同葉大華(2004)所說,我們對於青少年 的理解與建構,不能過於問題取向,需要跳脫「問題化」的框架,重新以青 少年本身為主體進行脈絡化的理解與定義。

貳、非主流青少年之特性及需求

在進到青少年的世界之前,如同前述的觀點,我們必須跳脫問題取向,從青 少年本身的主體著手,先瞭解他們的特性及需求,才能讓我們更貼近他們的世 界。那麼青少年有什麼樣的特性及需求呢?我們又是怎麼看待青少年的?

叛逆是這個時期學到最好用的詞彙,考試考不好是叛逆、和老師頂嘴、

欺負老師、不穿制服上學、還是偷東西、打架、聚眾都是叛逆;當一旦 被和叛逆扯上了邊,就好像被拉到什麼邊緣或偏差的地方去了,其實只 是覺得好玩嘛,只是單純地覺得看到老師們自以為是地以成績或是家長 社會階層,而對學生給予判決的嘴臉感到醜陋和扭曲罷了(丁子芸,

2009:2)。

丁子芸(2009)檢視自己成長的經歷,讓我們看到青少年的一些問題行為,

可能只是青少年對師長以成績論定人,表示不服氣罷了,並非真心想要為非作 歹,但面對主流文化的不諒解,非主流的青少年也只能無奈的繼續作亂,直到有 人聽見他們的聲音和看見他們的需求。有許多人會認為青少年這個族群是複雜難 懂的,一口咬定他們的不是。當孩子到了青少年階段,很多師長常常困惑:「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