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青少年參與樂團之經驗探究-以北區少年服務中心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我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青少年參與樂團之經驗探究-以北區少年服務中心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7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碩士論文. 治 政 大 我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青少年參與樂團之經驗探究 立 ‧ 國. 學. -以北區少年服務中心為例. I own my sky: The explorative experience of adolescent. ‧. er. io. sit. y. Nat. participate in a band-a local Youth Service Center as example. n. a研究生:歐致善 iv l C n hengchi U Chih-Shan Ou. 指導教授:楊佩榮 博士 Advisor: Pei-Jung Yang, Ph.D.. 中華民國 102 年 6 月 June, 2013.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i n U. v.

(3) 謝誌 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楊佩榮老師,老師非常優秀出色,老師在我尋找 指導教授和發想論文題目時走進了我的生命,與老師的相遇是段意外且珍貴的緣 分,我以身為老師的第一個指導學生感到光榮,不論在研究所學習或撰寫論文的 路上,老師總那樣的溫柔平易近人,無時無刻都替學生著想且給予支持鼓勵,包 容學生的粗心大意,並不厭其煩的教導,在老師的身上學到許多社工專業知能和 做人處事之道,也因為老師的鼎力相助,才有這篇論文的誕生。 其次,要感謝政大社工所的美娥老師、寶靜老師、麗玉老師和增勇老師,若. 政 治 大 郁芬助教,總像個和藹可親的媽媽,細心的叮嚀、協助、提醒我,然後幫助我們 立. 沒有經過研究所紮實的訓練,我大概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完成這篇論文;也很感謝. ‧ 國. 學. 處理各項複雜的行政事務;同時,也要感謝東吳社工系的碧華老師及美蓮老師, 兩位老師都是學生在大學時期教授多門社工專業課程的恩師,感謝兩位老師擔任. ‧. 學生論文的口試委員,協助我順利完成這篇論文。. sit. y. Nat. 再來,要感謝勵友中心的同工們和接受訪談的樂團青少年,先要感謝北區少. al. er. io. 年服務中心的督導兼主任雅倩姐,不論是我在實習、擔任志工、兼職、撰寫論文. v. n. 的期間,承蒙雅倩姐的厚愛和細心照料,不管我有什麼想法總願意耐心的傾聽,. Ch. engchi. i n U. 並且支持鼓勵我完成這篇論文,也在我人生感到低潮的時候指引我方向;感謝樂 團七位青少年,願意接受訪談,和大家練團表演的日子很開心,讓我重溫舊時組 團夢想,也讓我有勇氣再追逐我的夢;感謝北區少年服務中心的社工們,感謝我 的大學同學蘿蔔人柔諭姐,帶我認識北區和工作經驗分享、一起帶領樂團和共同 努力的岱凌姐、聖鈞哥和亦偉哥、平時與我討論論文的承祐哥和威利姐,以及每 次都幫我聯繫樂團孩子的杏鎂姐;也很感謝勵友中心的副執行長易峰哥,讓我有 機會能加入勵友的工作行列,為青少年盡一份心力;同時,也要感謝勵友中心其 他關心我、支持我、認同我和協助我的同工們。 然後,要感謝我身邊支持我的同學、朋友們,先特別感謝從大學四年到研究 II.

(4) 所一路走來的好兄弟海帆,總耐心聽我講自己長篇大論的事情,不管什麼事情都 給予支持,預祝他早日畢業,高中公職人員;感謝陪伴我度過碩班的好同學、好 朋友們,有精明能幹的佩蓉、嗓門超大的雨潔、腦袋有洞的昇倍、嘴砲裝死的劍 凜、小鹿斑比的芸佳、腦波超弱的于婷、對穿腸的琦縈、喵咕喵嗚的若杰和善解 人意的永新,相信大家未來都會是很優秀的助人者;感謝政大社工所,各個才華 洋溢的學長姊和學弟妹們,特別感謝大學兼研究所學長千逄和研究所直屬承揚學 長,對我在研究所的提點照顧,還有其他關心和支持我的學長姊;感謝參與我發 起紓壓桌遊團的成員,一起玩三國殺的志南學長、之揚、譚雅、芬蘭、筱涵、純. 政 治 大 到,但平時聽我分享論文、生活,並不吝嗇給予支持的同學、朋友們。 立. 宜、昭蓉、育慈、宜君、亞晉、宜靜、韻喬、思語和慈瑩,也謝謝其他我沒有提.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因為有父母的栽培,才讓我能夠念到研究所,若沒. ‧ 國. 學. 有父母的支持與照料,根本沒有機會寫出這篇論文;也謝謝我的妹妹,在我壓力. ‧. 大的時候陪我玩樂紓壓,讓我能夠把煩惱拋諸腦後;然後要特別謝謝我的女朋友. io. er. 力和煩惱,也分享我畢業這個重要喜悅的時刻。. sit. y. Nat. 怡靜,陪我度過撰寫論文的煎熬時期,在過程耐心聽我無數的抱怨,分擔我的壓. al. n. v i n ~質疑、困惑、躊躇的不可能,不如就讓它化為成就答案的可能~ Ch engchi U. 致善. 2013.7.13. III.

(5) 摘要 本論文從研究者接觸少年服務中心的青少年樂團出發,試圖以批判和社會建 構的觀點探討在主流強調升學、文憑的社會氛圍和父母期待底下,青少年玩樂團 被視為非主流且問題化的社會建構意涵;其次,探討青少年參與樂團的原因和影 響;最後,反思社會工作如何結合音樂,運用樂團協助青少年。研究設計採用深 度訪談法,針對少年服務中心的七名樂團青少年進行資料蒐集,並採用主題分析 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發現分別為以下三個部分:第一,非主流並非問題,考試 制度及教育制度使青少年感受到權力關係的不平等和限制,而父母期待可分為強. 政 治 大 認為不該區分主流與非主流文化,應該互相尊重包容;第二,青少年參與樂團多 立. 迫、折衷、民主、放任四種類型,四者對青少年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壓力,受訪者. ‧ 國. 學. 為個人、同儕及生活因素,參與樂團的影響則有找到生活的目標與重心、拓展人 際關係、學習態度積極等八類;第三,樂團的發展階段起始自青少年的興趣,進. ‧. 而到建立關係、形成樂團,再而訂定目標、發展能力,最後達成目標,樂團能促. sit. y. Nat. 進青少年自我實現,社工在帶領樂團的各個階段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包括:領. al. er. io. 導者、資源管理與連結者、教育者、使能者和經紀人。研究者根據研究發現,分. v. n. 別於青少年個人、家庭、學校、考試制度和實務面給予相關建議。. Ch. engchi. i n U. 關鍵字:青少年、升學、文憑主義、父母期待、樂團、深度訪談、主題分析. IV.

(6) Abstract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youths, who participated in a teenager band at a local Youth Service Center. Using the critical theory and social constructivism, Firstly, I investigated the meaning of band participation which is not being encouraged by the mainstream society, however. The mainstream emphasis is on education and diploma. Second, I investigated the reason and effect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teenager band. Last, I explored the use of music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I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he 7 youths, and analyzed the transcripts using thematic analysis. There are 3 major findings: First, non-mainstream is not a problem. Youths felt they had limited voice became of the social constructs such. 政 治 大 laisser-faire-also affected the youths立 could makes their own decision. Therefore, the participants felt we as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 system. Parenting methods-forceful, compromising, democratic, and. ‧ 國. 學. should not differentiate between mainstream and non-mainstream culture. Second, youths joined in band for individual, peer, and life reason. The effects of participation included establishing goals, enhancing. ‧.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coming proactive, and others. Third, the band development had 5 stages:. sit. y. Nat. Starting with the youth interest, the band began to form and setting goal. Next, the participants learned. n. al. er. io. skills and achieved their aim. Social workers could paly different roles in each stage: a leader, a resource. i n U. v. manager and liaison, educator, enabler, and broker. Implications were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youths. Ch. engchi. and their environments including family, school, and the larger examination system.. Keywords: adolescent, academic elitism, credentialism, parental expectation, band, in-depth interview, thematic analysis. V.

(7) 目錄 第一章 前言:命運的交織-----------------------------------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7 壹、研究目的------------------------------------------------------7 貳、研究問題------------------------------------------------------7.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你認識他(她)們嗎?-----------------------------------------8 壹、非主流的青少年------------------------------------------------9 貳、非主流青少年之特性及需求-------------------------------------12 參、主流與非主流文化---------------------------------------------1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第二節 音樂的感染力------------------------------------------------24 壹、音樂的意涵與功能---------------------------------------------24 貳、青少年玩音樂-------------------------------------------------29 第三節 樂團與社會工作----------------------------------------------32 壹、「樂團」形式的團體工作----------------------------------------32 貳、青少年實務工作現況-------------------------------------------37 第四節 淺談社會建構論----------------------------------------------40. sit. y. Nat. n. al. er. io. 壹、批判理論-----------------------------------------------------40 貳、後結構主義中的社會建構論-------------------------------------42 第五節 總結:研究方向----------------------------------------------44 壹、非主流青少年的部分-------------------------------------------44 貳、青少年參與樂團的部分-----------------------------------------45 參、青少年實務工作的部分-----------------------------------------45. Ch. engchi. i n U. v. 第三章 研究設計------------------------------------------47 第一節 研究方法----------------------------------------------------47 壹、何謂深度訪談法?---------------------------------------------47 貳、採用深度訪談法的原因?---------------------------------------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工具------------------------------------------49 壹、如何進入研究對象的世界?-------------------------------------49 貳、如何選擇受訪者?---------------------------------------------49 參、研究工具-----------------------------------------------------52 第三節 研究者的角色定位--------------------------------------------54 VI.

(8) 壹、研究者的角色-------------------------------------------------54 貳、研究者的觀點-------------------------------------------------54 第四節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56 壹、資料蒐集方法-------------------------------------------------56 貳、資料分析方法-------------------------------------------------56 第五節 研究倫理----------------------------------------------------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61 第一節 敲響序幕的樂章:主流與非主流的世界--------------------------61 壹、學業成就決定未來成就,考試制度用以篩選人才-------------------61 貳、以保護之名施行父母期待,父母期待的不同樣態-------------------66 參、教育制度底下建構出的不平等與限制-----------------------------72 肆、青少年生涯規劃及興趣選擇的不同-------------------------------79 伍、小結---------------------------------------------------------8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第二節 無「樂」不作的樂章:七個青少年玩樂團的故事------------------90 壹、精益求精的吉他手-小陳---------------------------------------90 貳、堅毅不撓的 BASS 手-玉米-------------------------------------94 參、特立獨行的鼓手-小威-----------------------------------------97 肆、去而復返的吉他手-小羅--------------------------------------100 伍、勇敢自信的 KEYBOARD 手-滷蛋------------------------------104 陸、務實穩重的主唱-阿豐----------------------------------------106. sit. y. Nat. n. al. er. io. 柒、天真爛漫的鼓手-小貞----------------------------------------108 捌、小結--------------------------------------------------------110 第三節 實現夢想的樂章:另類的社會工作-----------------------------112 壹、從「興趣」發展的團體工作------------------------------------112 貳、社會工作在樂團扮演的角色與功能------------------------------114 參、運行樂團所碰到的困境----------------------------------------119 肆、小結--------------------------------------------------------126. Ch. engchi. i n U. v.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9 第一節 討論-------------------------------------------------------129 壹、從社會建構的觀點來解析青少年非主流的意義--------------------129 貳、從參與樂團的經驗來看青少年的成長改變------------------------131 參、從青少年的「興趣」組成樂團----------------------------------132 第二節 研究結論---------------------------------------------------135 壹、打破錯誤的負面標籤,非主流並非是個問題----------------------135 VII.

(9) 貳、一條自由選擇的道路,樂團提供正向的助益----------------------136 參、從「興趣」發展能力,協助青少年自我實現----------------------139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40 壹、研究限制----------------------------------------------------140 貳、研究建議----------------------------------------------------141. 參考文獻------------------------------------------------146 壹、中文部分----------------------------------------------------146 貳、英文部分----------------------------------------------------157 附件一 訪談大綱---------------------------------------------------162 附件二 訪談同意書-------------------------------------------------163 附件三 檢核說明表-------------------------------------------------164.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圖目錄. 圖 1:需求層次金字塔-----------------------------------------------17. ‧. 圖 2:運用詮釋螺旋概念之主題分析法關係圖---------------------------59 圖 3:主流與非主流文化的社會建構示意圖-----------------------------88 圖 4:青少年參與樂團原因及其影響歸納圖----------------------------111 圖 5:社工帶領樂團的階段流程圖------------------------------------127. n. Ch. 表目錄. engchi. er. io. sit. y. Nat. al. i n U. v. 表 1:青少年人口變化趨勢--------------------------------------------9 表 2:一般青少年之需求---------------------------------------------16 表 3:Maccoby 和 Martin 的父母管教類型-------------------------------22 表 4:音樂教室教導邊緣學生之建議-----------------------------------37 表 5:樂團成員背景資料及約訪表-------------------------------------51. VIII.

(10) 第一章. 前言:命運的交織.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你可能不知道,許多光鮮亮麗的藝人,都曾有過叛逆灰暗的青春歲月,像是 蕭敬騰、伍思凱和張懸等等,他們都曾被貼上壞學生的標籤而被推擠到非主流的 一端。而許多青少年沒有如蕭敬騰等歌手的機會,在面對社會、學校、家人的期 待之下,只能選擇埋沒自己的興趣和才能。 連結到自己的生命經驗,以前我是個熱愛音樂不愛念書的孩子,在國小的時. 政 治 大. 候,我發現自己的歌唱能力和音樂天分,但我卻只能順應國際重視英文的能力,. 立. 接受父母安排補習英文,可我對音樂的熱情與渴望,並未因此消散,隨著年紀增. ‧ 國. 學. 長,我開始有了更多想法和主見。上了國中之後,恰巧被分配到樂隊班主修小號, 並且向爸爸開口想要學習吉他,自學了兩個月之後,我已經能夠自彈自唱,於國. ‧. 二展開音樂創作之路,因緣際會之下,我的才能被學校的老師發現,進而開始到. y. Nat. n. al. er. io. 沒想到才萌芽的希望,卻被一頭澆下了冷水。. sit. 各個國小表演,替學校招生和展現教學特色,原本以為可以圓了我的音樂夢,但. i n U. v. 不論是學校的老師或是父母,都覺得玩音樂對我的人生沒有太大幫助,因. Ch. engchi. 此,玩音樂的同時,我必須達到師長們的期待,並且被套上「優良學生」的模子, 在校的成績、言行舉止都不能表現太差,一舉一動都被師長們監視著,補習更是 有增無減,不只英文,數學、理化也隨之而起,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將來升學 考進好的高中和考大學鋪路,因為師長們堅信,念越好的學校,拿越好的文憑, 將來出社會才會出人頭地,至於玩音樂這件事情,哪能當飯吃?就不必多花時間 心力在上面了。但師長們的期待,真的適合每個孩子嗎?從小,學校和家庭便灌 輸我「升學至上」、「玩音樂沒有前途」的觀念,因此,我在音樂上的天賦、歌 唱的才能和自身的興趣,也都隨之被壓抑,玩音樂就只能作為我小小的夢想。雖 然,我並不是處在非主流的那群,但我是被迫臣服於主流文化價值、文憑主義和 1.

(11) 父母期待的那群,儘管我順應主流,可我的內心還是期望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談到「樂團」,對我來說意義非凡,但玩音樂這條路似乎與我漸行漸遠,更 別談論組樂團的夢想。直到我研究所的暑期實習,踏入財團法人基督教勵友中心 所承接的北區少年服務中心,碰到了一群玩樂團的青少年,這群青少年與眾不 同,儘管背負不被主流文化認同的命運,他們還是選擇走自己的道路,做自己的 選擇。這偶然的相遇,讓我內心又燃起了明亮的火花,長久以來被壓抑的夢想, 似乎出現了一道曙光,儘管自己可能無法達成夢想,但我或許可以將希望寄託在 這群孩子身上,將自己所學的社工專業與音樂興趣結合,讓大家看到玩音樂同樣. 政 治 大 實習期間,我開始認識每個成員,參與他們的練團過程,我也教導他們吉他 立. 可以有一片天。. 和唱歌,也陪伴著他們經歷許多次的舞台表演,我們有著共同的目標和理想,我. ‧ 國. 學. 們有著共同的興趣嗜好,我們也有著音樂人共同的語言文字,不同的是,他們沒. ‧. 有順服於主流文化,且有著比我壯大的勇氣,儘管不符合師長的期待,甚至被整. y. Nat. 個社會貼上了標籤,但他們仍選擇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大家憑著自己的信念,. er. io. sit. 齊聚在一間狹小的練團室裡,手持著不同的樂器,就像是用音樂作為武器和盾牌 去反抗,不屈服於主流文化之下的壓迫,在我眼中,他們是那樣的獨特出色,這. n. al. i n 也使得我想讓他們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和看見。 Ch engchi U. v. 青少年時期正面臨生涯規劃的課題,每個青少年本來應該自主選擇人生的道. 路,但往往受限於「升學主義」、「文憑主義」、身旁家人及老師期待的影響,而 必須專注於課業表現及學業成就,對升學沒有幫助的事情,就像是玩音樂吧!理 所當然被貶斥為沒有意義、沒有幫助,甚至被貼上「不念書的壞孩子才會去玩音 樂」這樣的標籤,產生主流與非主流的區別,處在非主流位置的孩子,就成為被 邊緣的一群,但非主流的孩子就代表著他們有問題或是不好嗎?這樣標籤化的過 程,往往讓青少年喪失自主做決定的權利,他們沒辦法對自己產生認同,也會對 自己的處境徬徨,連試圖反駁主流文化、拒絕受到限制的權利,都被無情剝奪了 (游靜,2007)。 2.

(12) 人們因為有目標,人生才活的精彩有意義,若自己的人生受到許多限制,不 能追求興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算成績優異、事業有成,對於人生應該也不會 有太多的憧憬,尤其是當自己所做的事情,只是為了達成別人期待的時候,更是 如此。在閱讀《天下雜誌》後,擷取其中一段關於追求成功與快樂的故事:. 班夏哈在以色列出生,十六歲開始,就踏上追求快樂的旅程...在尋找 快樂的旅途上,他發現,設定目標才是擁有快樂生活不可或缺的條件。 「為了得到快樂,應該先找到某些兼具樂趣和意義的目標。」...我對. 政 治 大 人,在擁有正面情緒時,也會覺得人生充滿意義...很多人相信,成功 立 快樂的定義是:能從生活中體會到樂趣和意義的一種感受。一個快樂的. 會帶來幸福。他們的心態是:成功(因)會讓人快樂(果)...成功並. ‧ 國. 學. 不會帶來幸福,相反的,成功(果)是因為快樂(因)(蕭富元,2012:. ‧. 48)。. y. Nat. er. io. sit. 這段話說明了人活著不僅要有目標,最好能夠結合興趣所好,做自己喜歡做 的事情,人生才會有樂趣和意義,成功並非只是達到他人的期望,追求成功也不. al. n. v i n 一定會帶給人們快樂和幸福,或許我們要先找到快樂的元素,人生才會是成功 Ch engchi U. 的。但於目前我們所處的社會,前述的想法似乎顯得有些烏托邦,鄭宏生(1995) 就認為,社會快速的變遷,影響了社會秩序失衡,傳統價值觀與新時代的潮流更 迭,加上升學主義的洗腦,大家都以經濟需求為主,社會大眾只關心利益報酬相 關的事務。加上國家政策把經費集中在訓練高知識菁英份子上,重視成績好的學 生,而學習成就低的學生順理成章的就被忽略(林啓超,2007)。以下這段話, 相信大家並不陌生:. 在教育制度上,雖然教育體制歷經多次的改革,教改口號「言猶在耳」, 但仍然遏止不了升學主義的盛行、及學校沉重的課業壓力,使得學生的 3.

(13) 書包,不因教改而減輕重量;在家庭上,家庭的不和諧、家庭暴力及父 母過多的期望等等問題,均帶給青少年無比的壓力(張澤銘,2006:33) 。. 升學、文憑至上的氛圍,使得學業表現不好的孩子,淪為教育體制下的邊緣 人(行政院青輔會,2005)。文憑至上的觀念,讓青少年無法選擇適合自己的人 生之路,只能迎合主流文化的思潮和規範,並且背負龐大的升學壓力,這樣對於 青少年健全的發展,想必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儘管國內教育表示重視德、智、 體、群、美之五育均衡發展,但不能否認的是,偏重智育為主的教育學習與考試. 政 治 大 和禮遇,而不會念書、學業表現差的孩子則被忽略不被重視,這群不符合主流文 立 升學制度成為篩選學生性向的分類工具,用功讀書、學業表現佳的孩子備受尊重. 化期待的青少年,是否也默默的被推向非主流的一端?. ‧ 國. 學. 話至於此,雖然前述所談論升學、文憑主義和非主流都是眾所皆知的事情,. ‧. 教育改革也持續進行,但改變是否和時勢是相符的?青少年在這樣的過程裡是被. y. Nat. 壓迫還是解放的?從台灣教育的發展歷史來看,1945 年二次大戰結束後,中華. er. io. sit. 民國成立,依據憲法保障人民受教的權利及義務,維持六年國民義務教育,人民 受教的權利漸漸普及,1968 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直至今日欲實施十. al. n. v i n 二年國民義務教育,並推動多元的入學方式,根據內政部(2012)的統計,15 Ch engchi U. 歲以上人口文盲率(不識字率)逐年降低,至 100 年底已降至 1.8%,教育程度. 則以大專以上占 38.18%最多,高中(職)占 32.32%次之,國小占 13.87%居第 三。由發展歷史我們可知,台灣從早期的升學主義帶動了普及式教育,在越來越 多人都能夠讀書接受教育之後,開始轉變成近代強調文憑、證照和專業化的社會。 不能否認升學主義帶來的普及教育,以及文憑主義產生的競爭力和專業性, 影響台灣經濟的起飛和奠定人力資源的基礎,國人的知識水準也都日漸提升,但 相對的,在培育人才的過程產生了許多競爭和壓力。根據 1999 年,內政部委託 之臺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調查報告:在身心狀況的部分,少年的壓力來源,比例 最高為「家長」 ,占 62.9%;少年的壓力層面,比例最高為來自「學校課業」 ,占 4.

(14) 82.8%;而 2003 年的臺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調查報告也同樣指出:少年的壓力 或困擾來源,以來自家長(包括父親和母親)的比例最高占 75.33%、少年壓力 或困擾的層面,以「學校課業」問題占 76.31%比例最高,其次為「升學問題」 占 39.72%;而 2005 年的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在針對七位青 少年的焦點團體中,問到教育問題之議題(升學壓力、意願,對升學制度的看法) , 有五位青少年表示未來「一定要升學」,否則會被看不起、或僅能從事基層的辛 苦工作;而 2010 年的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則指出,青少年以 「學校課業」困擾者最多,佔 62.8%, 「未來前途」困擾次之,佔 32.9%, 「交友. 政 治 大 升學問題」者最多,佔 41.1%。不論 1999、2003、2005 或 2010 年的質、量研究 立. 人際」再次之,佔 23.6%,青少年與父母親發生意見不一致的情況,以「課業與. 報告都指出,家長、學校課業和升學為青少年的壓力來源,雖然學校課業帶給青. ‧ 國. 學. 少年的壓力在比例上有逐年減少,但學校課業仍是青少年困擾的主因,可見升學. ‧. 的概念深植每個青年學子心中;另外,同儕人際近年也是青少年的困擾源之一。. y. Nat. 從這樣的調查,似乎也反映了青少年受制於學校文憑的觀念根深蒂固,似乎. er. io. sit. 訴說著青少年除了念書升學以外,其他的事情就是沒有價值的、浪費時間的。青 少年的學業成就只要能符合主流價值的期待,像是師長、父母的要求,亦或是同. al. n. v i n 儕的眼光,就能夠被接納、被認同,那無法符合主流文化期待的青少年呢?他們 Ch engchi U. 通常是被灌上「不用功」、「不聽話」和「有問題」等等的負面標籤,但在貼上 標籤的同時,我們也將他們汙名化、問題化,無情的扼殺了每個青少年獨特且多 元的能力。 在觀看青少年領域的同時,不論社工、教育、心理、輔導等專業,甚至是社 會大眾,有時候都還是習慣性的以問題取向貫之。且很多人把青少年問題一分為 二,不是「升學問題」就是「犯罪問題」,並且過度侷限在「家庭」與「學校」 兩者之間,將青少年問題歸類於兩種,其一,乃是主流文化軌道上的升學適應困 難;其二,則是「脫軌」或「脫序」,就是眾所皆知的青少年「犯罪」問題(林 益民,1997)。青少年的問題行為,容易引起社會側目,社會注意力卻沒有促進 5.

(15) 我們對這些有「問題」青少年的了解,這群被邊緣的青少年,覺得自己不屬於主 流,也不被社會認同(陳佩鈺、林杏足,2004)。對這群被主流文化、價值所排除 的青少年,這樣公平嗎?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每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 樹能力』來斷定一條魚有多少才幹,牠整個人生都會相信自己是愚蠢不堪。」我 們鮮少仔細聆聽這群非主流孩子們的聲音,我們都慣用「大人」的想法和思維去 看待這群孩子。為此,我對於處在非主流位置的青少年感到好奇,想要深入瞭解 他們的語言、想法、文化和能力等等,究竟他們的非主流是如何被社會建構的? 過程受到什麼壓抑、不平等和汙名化?他們又是如何在這樣的過程中堅持著自己. 政 治 大 值?社會工作專業又是如何協助這群青少年?這都是我所欲探究的,隨著與這群 立 的興趣、信念和選擇,繼續行走音樂這條道路?而樂團又帶給他們什麼意義與價. 愛好音樂、勇於追逐夢想的青少年交會,本研究的發想因此孕育而生。.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6. i n U. v.

(16)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壹、研究目的 由於國內升學、文憑主義深植人心,父母無不盼望自己的孩子能竭盡所能求 得更高的學歷,將來能夠出人頭地。青少年階段,生理上複雜快速的成長,學校、 家庭及人際相處上也有多方的壓力,這些都會影響到青少年的發展;再加上以考 試成績、學業表現作為對青少年優劣評斷的社會建構,以致於很多青少年因不符 合主流文化的期待而落入非主流的一端。但國內鮮少注意到非主流青少年的需 求,對於此弱勢族群也沒有足夠的了解,,大部分的政策法規、方案設計、團體. 政 治 大 著重在發展青少年的興趣及能力。 立. 設計等,多視他們為有問題的一群,也多針對其偏差行為提供相關的服務,較少. ‧ 國. 學. 為了探討非主流青少年之議題,本研究乃是以「樂團」為中心,從青少年參 與「樂團」之情境作為研究的起點,以深入瞭解處在非主流位置的青少年、他們. ‧. 參與樂團的經驗,以及社會工作專業,在實務上協助非主流青少年之狀況,而有. sit. y. Nat. 以下之研究目的:. al. n. 二、瞭解非主流青少年參與「樂團」之經驗與意義。. Ch. engchi. er. io. 一、探討青少年非主流被問題化之社會建構及背後的意涵。. i n U. v. 三、反思社會工作如何結合音樂協助青少年,並給予實務上之相關建議。. 貳、研究問題 根據前述之研究目的,我欲透過研究過程瞭解以下問題: 一、青少年如何看待主流與非主流?非主流亦即問題嗎? 二、非主流青少年為何要參與「樂團」?參與「樂團」的影響為何? 三、社會工作如何以「樂團」形式的團體工作協助青少年?. 7.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由於國內外對於青少年處於非主流位置有許多不同的名詞定義,社會對他們 又多是忽略而不重視的,使得他們身上背負著許多刻板印象及負面標籤,因此, 本章第一個部分將會探討非主流青少年的定義、特性及需求,讓社會大眾能夠重 新認識他們,而後將探討可能影響青少年被排擠、壓迫的主流文化,包含:升學、 文憑主義及父母期待;第二個部分將會探討音樂的意涵、功能以及音樂與青少年 之間的關係,以瞭解音樂對非主流青少年的影響;第三個部分,則是瞭解社會工. 政 治 大 樂團體,有更多的探討,另外,也會探討社會工作者協助非主流青少年的角色與 立 作專業中,團體工作方法的功能和運用,並針對本研究欲瞭解「樂團」形式的音. ‧ 國. 學. 功能,以及實務上的現況與困境;第四個部分,則會探討社會建構論的觀點,來 觀看青少年的非主流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 n. al. er. io. sit. 你認識他(她)們嗎?. y. ‧. Nat. 第一節. i n U. v. 順風,讓我們有好心情。逆風,讓我們有好耐力。. Ch. engchi. 風水輪流轉,每個人都會有順風和逆風的時候。當我們順風時,看一眼逆風的朋 友。你會發現,看到了某些時候的自己。當我們逆風時,不需要自暴自棄,因為 你正在練耐力,而且有很多人關心你。 讓我們關心這群逆風的年輕人,你其實,是在關心未來的自己。 ~王文華1. 1. 生於 1967 年 12 月 17 日,籍貫安徽合肥,於台北市出生,畢業於史丹佛大學企管碩士,是台 灣暢銷文學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企業家、經理人及教師。作品廣受台灣、港澳、中國大陸和 日本等地區之讀者喜愛,擅長寫作愛情故事、人性剖析、行銷企劃、職場趨勢等書籍。 8.

(18) 壹、非主流的青少年 談到青少年,大多數的人都並未真的瞭解他們。從人口的層面而言,我國近 年來由於經濟不景氣,生育率下降,造成少子化的現象,青少年人口數受到少子 化的影響也逐年漸減(參見表 1)。. 表 1:青少年人口變化趨勢 民國 97~100 年青少年人口數 年別 青少年人口數 (人). 97 年. 98 年. 99 年. 100 年. 2,265,360. 2,254,383. 2,203,555. 2,166,234. 佔全國總人口 9.83%. 立. 9.32%. 學.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2011)。. ‧ 國. 數之百分比 (%). 政9.75%治 大9.51%. ‧. 根據內政部(2011)對青少年個案輔導的統計,全台接受輔導的青少年為. sit. y. Nat. 232,229 人次,約佔青少年人口數之百分之十。每一個青少年的發展,對於整體. io. al. er. 社會和國家的發展舉足輕重,然而一般社會大眾對於青少年族群,未有深入瞭. n. 解,因此容易產生錯誤的刻板印象,例如:偏差行為,這群需要被關注和展現自. Ch. engchi. 我的青少年容易被貼上如下負面標籤:. i n U. v. 單方面的以社會結構(如階級、家庭、同儕)作為青少年認同模式之來 源來解釋青少年可能產生的特殊文化與行為模式,並將青少年之次文化 視為是在反抗或違反主流文化;或片面的以青少年之人格特質或心理衛 生來界定偏差行為青少年之「次文化」,不但無助於我們對高危險群青 少年之瞭解,反而有因果混淆及落井下石之標籤效應(楊瑞珠,1996: 2)。. 9.

(19) 從上述這段話可知,要認識青少年族群,不能單從片面的面向切入。我們的 身份是透過與他人及和社會互動形成,這樣的形塑過程涉及了許多不同的經驗組 合(Rockquemore & Laszloffy, 2003) 。要認識青少年,需要進到他們的日常生活, 認識他們的興趣、習性、言行模式等等,且不能片面對他們貼上標籤或直接否定, 我們應該仔細聆聽他們的聲音,並從互動中去了解他們。 青少年(adolescence)源自於拉丁文「Adolescere」,意思是成長搖身為成 年人(to grow into adulthood)、或是成長(to grow up)、發展成熟(to come to maturity)(林聖凡,2006)。一般而言少年是指年齡介於十二歲到十八歲的人,. 政 治 大 二十歲,但法律上或社會上對於少年行為的界定仍多以十八歲為基準,如我國《兒 立. 雖然近年細分青少年前期、中期和晚期等不同階段,或擴展至成年前期的十九、. 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中第2條規定: 「本法所稱少年,指十二歲以上未滿. ‧ 國. 學. 十八歲之人。」青少年期是個重要的階段,《大英簡明百科》將「青少年期」定. ‧. 義為:青春期(puberty)與成人期(adulthood)之間的過渡時期(約十二至二十. y. Nat. 歲),此時期的青少年要肩負「承先啟後」的責任,「承先」是指整合個體在幼. er. io. sit. 兒期、兒童期所儲備的知識技能,使之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啟後」則是利 用內化的能力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江福貞,2004),青少年時期是生心理. al. n. v i n 成熟邁向社會成年的過程,起點是青春期,而終點是取得社會文化的認同、經濟 Ch engchi U. 獨立,能夠自己獨立自主解決問題,並融入成年人社群(莊耀南,2011)。從上 述對於青少年的定義和發展歷程,我們進一步瞭解青少年在人生歷程的重要性, 以及社會對青少年的期待方向,但因社會環境、資源、家庭等因素,有些青少年 的發展進程不如預期,,在發展上有所阻礙,這些青少年因而被推擠到非主流的 位置,也很容易被社會忽略。 那麼誰是非主流的青少年呢?國內外常使用高危險群、高關懷、高風險、危 機、偏差、虞犯或邊緣等名詞來稱呼這些有問題、危機或需要協助的青少年,這 些名詞多帶著負面的觀感,但他們真的如我們所想的那樣有問題嗎?我以「非主 流」一詞稱之,即希望能夠客觀的看待這群不被主流文化接納的青少年,不希望 10.

(20) 讓這群青少年被汙名化。然而,青少年非主流的處境,在現實社會裡的情況又是 如何?我們又是如何看待這群青少年的?可以先從一些學者的觀點來瞭解。 一些學者從社會觀感的角度來看青少年,認為非主流青少年的形成,與他 們給外界的觀感有關,像是香港的社會大眾對邊緣青少年的印象,脫離不了紋 身、滿口穢言、逞凶鬥惡和不友善等形象,只要一提到非主流青少年,就自然聯 想到這些負面詞彙(溫立文、竺永洪、陳子陞,2010)。而有些學者則著重在文 化價值層面,認為青少年之所以成為非主流,是因為他們在生活方式、價值觀上, 與主流社會有所衝突,並不被社會接納與包容(文秋林,2006;易群、占友龍、. 政 治 大 危機時,將影響其社會、情感和智能成長,造成發展遲滯,進而可能導致融入主 立 陽植翠,2009)。若青少年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知識技能和資源,在面臨發展. 流社會的困難,對社會也難以有積極的貢獻(McElwee, 2007; Thornburg, Hoffman,. ‧ 國. 學. & Remeika, 1991)。也有學者從結構面來定義,認為青少年的危機或邊緣狀態是. ‧. 一個多元結構性的問題,因為經濟結構、文化、種族和家庭環境等因素,使得青. y. Nat. 少年處在非主流或是相對弱勢的地位,從而對青少年在生理、心理及社會上有負. er. io. sit. 面影響(行政院,2005;宋家慧,2000;張英,2011;Thornburg, Hoffman, & Remeika, 1991) 。有些學者則聚焦在學校層面,認為在學校被邊緣化的青少年,乃是因在. al. n. v i n 學校經驗到失敗,對學校事務缺乏興趣,進而在學業、社交和個人行為上出現問 Ch engchi U. 題,例如:數學、閱讀能力不佳、人際關係不良和偏差行為,他們因此被視為是. 有問題的孩子,被推至邊緣的處境(Kaufman & Bradby, 1992; Morton-Young, 1995; Robinson, 2004) 。由上述不同的論點可知,青少年的非主流處境,可能從社會觀 感、文化價值,及各種結構層面建構而來。 難道不符合主流文化的期待就應該被視為有問題嗎?在談論非主流青 少年時,我們往往容易混淆,將他們視為是不好的、不乖的、叛逆的、作亂 的那群,容易以問題取向的觀點來看待這群孩子,但我們鮮少花時間仔細傾 聽他們的聲音與需求,他們的能力也未曾被看見。他們為了吸引目光,或在 內化負面的標籤後,開始產生一些行為問題,如:逃學、翹家、中輟、偷東 11.

(21) 西、賭博、搶劫、恐嚇、未婚懷孕,藥物濫用、暴力、賣淫、自殺等行為問 題(楊瑞珠,1996),但並非每個非主流青少年都有以上的行為。其實他們 只是單純地需要關注、肯定與讚賞而已,可惜我們往往以學業成績評論孩子 的優劣,忽略他們的優勢與能力。青少年因為缺少旁人的愛與關心,在無法 以正當途徑取得大家的關注,並展現自我和獲得成就感時,便容易受到不良 同儕的影響而誤入歧途。因此,如同葉大華(2004)所說,我們對於青少年 的理解與建構,不能過於問題取向,需要跳脫「問題化」的框架,重新以青 少年本身為主體進行脈絡化的理解與定義。. 政 治 大 貳、非主流青少年之特性及需求 立. 在進到青少年的世界之前,如同前述的觀點,我們必須跳脫問題取向,從青. ‧ 國. 學. 少年本身的主體著手,先瞭解他們的特性及需求,才能讓我們更貼近他們的世. ‧. 界。那麼青少年有什麼樣的特性及需求呢?我們又是怎麼看待青少年的?. y. Nat. er. io. sit. 叛逆是這個時期學到最好用的詞彙,考試考不好是叛逆、和老師頂嘴、 欺負老師、不穿制服上學、還是偷東西、打架、聚眾都是叛逆;當一旦. al. n. v i n 被和叛逆扯上了邊,就好像被拉到什麼邊緣或偏差的地方去了,其實只 Ch engchi U. 是覺得好玩嘛,只是單純地覺得看到老師們自以為是地以成績或是家長 社會階層,而對學生給予判決的嘴臉感到醜陋和扭曲罷了(丁子芸, 2009:2)。. 丁子芸(2009)檢視自己成長的經歷,讓我們看到青少年的一些問題行為, 可能只是青少年對師長以成績論定人,表示不服氣罷了,並非真心想要為非作 歹,但面對主流文化的不諒解,非主流的青少年也只能無奈的繼續作亂,直到有 人聽見他們的聲音和看見他們的需求。有許多人會認為青少年這個族群是複雜難 懂的,一口咬定他們的不是。當孩子到了青少年階段,很多師長常常困惑:「孩 12.

(22) 子為什麼不聽話?」,在這個階段,父母不瞭解孩子,老師不瞭解學生,大部分 的人都不瞭解青少年,甚至包括他們自己(江福貞,2005),青少年的徬徨因此 可以想見。所以我們應該努力減少對青少年錯誤的標籤和認知,並對他們有正確 的認識。 非主流的青少年和主流的青少年沒有太大的分別,有著同樣的特性和需求, 但社會一味的以成績論定青少年的優劣,或是主觀的認定和刻板印象,因此當青 少年不能符合主流文化的期待時,就認為他們是叛逆的、有問題的,如是,我們 好像就認定了非主流是有問題的,但我想應該不盡然如此。. 政 治 大 不同於成人,青少年的穿著打扮、用字遣詞、休閒娛樂和行為態度都是與眾不同 立. 我們知道青少年的次文化是獨特的,包含:特殊的規範、行為與價值體系;. 的(林幸台,2002)。那有什麼方法可以正確的來瞭解青少年呢?Wargo(2007). ‧ 國. 學. 建議從瞭解青少年是如何替自己做選擇的著手,並了解青少年是怎麼看待自己和. ‧. 身邊的人事物。我們也可以透過相信青少年擁有自己的文化(culture within the. y. Nat. person),去正視青少年的文化內涵(楊瑞珠,1996),如此,我們能更接納、. er. io. sit. 包容與認識非主流青少年。李慧君(2009)發現非主流青少年可能面臨個人自我 價值感低落,同時他們對學校認同度不高,對於家庭也感到缺乏適當的關愛,因. al. n. v i n 此容易在面對難題時,用逃避的方式回應,尤其在充滿壓力的情境下,更是無法 Ch engchi U. 有效解決問題,因而累積許多負面經驗。這也反映著,若學校和家庭完全用主流 文化的價值來評論青少年,沒有給予這群處在非主流的青少年,更多的認同和支 持,反而讓這些青少年孤立無援,被排擠且沒有支持,則可能會產生反效果,提 高青少年接觸偏差同儕等風險。 為了瞭解青少年的需求,我從青少年可能涉入的風險因素出發,瞭解青少年 在哪些層面有需求。根據Dryfoos(1996)整理相關研究歸納出影響青少年的風 險因素,青少年可能碰到的危機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一)家庭層面:父母教養品質和支持的程度,會影響孩子的能力;反社會人格 的父母會嚴重阻礙孩子發展。 13.

(23) (二)學校層面:學校的校風、教學品質、學校紀律若是太差,會導致低學歷、 低基礎技能及低的學業期望。 (三)同儕層面:同儕行為會影響青少年的行為,高危機青少年較難抗拒朋友慫 恿嘗試毒品、性和不良行為。 (四)個人層面:青少年若有憂鬱症等心理問題,容易使用毒品、性或犯罪行為 來忘記煩惱。 (五)生活層面:低收入戶家庭和鄰里,因經濟貧困,使孩子容易缺乏教育、支 持和安全的環境。. 政 治 大 裔美國人和美國土著的小孩易有負向的問題行為,因為他們多為經濟弱勢 立. (六)種族層面:種族和民族也是影響風險行為的因素之一。美國黑人、西班牙. 且住在貧民窟。. ‧ 國. 學. Gerard與Buehler(1999)的研究也指出,父母的教養能力的缺陷,例如:嚴. ‧. 苛的教養方式、衝突、缺乏認同感等因素,是影響青少年外顯問題行為的最主要. y. Nat. 因素;而家庭內的經濟問題,例如:低收入,則是影響青少年內在行為問題最主. er. io. sit. 要的風險因素。上述的整理,讓我們從風險與需求來瞭解青少年的行為。就家庭、 學校和生活的層面而言,若青少年缺乏適切的照顧與支持,容易讓青少年陷入發. al. n. v i n 展危機,黃碧霞(2006)提及,青少年時期的發展,容易受到外在環境變遷與內 Ch engchi U 在家庭結構改變的影響,若能及早發現有發展危機的少年,適時介入處遇,能讓. 青少年有更好的發展機會。試想,當我們用主流文化的價值來看待青少年時,不 給予認同支持、不同理瞭解,也不包容接納,是不是就把非主流的青少年推擠到 角落,使之離危機更近?但其實每個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夢想,有想做的事情,只 是可能礙於學業成績至上,而讓我們看不到青少年屬於自己獨特的一面。對於課 業表現,非主流的青少年並非如他人想像般不用心,往往是在學習過程中,累積 太多的失敗經驗,造成習得無助感,進而讓他們缺乏繼續努力的動力(陳佩鈺、 林杏足,2004)。 非主流青少年的需求,其實也和一般青少年的需求相同,需要良好成長發展 14.

(24) 的環境、自主發揮的空間、表現的機會、情感的支持等等,我們同樣可以從影響 青少年行為問題的層面,來反推瞭解青少年的需求。McElwee(2007)提出四個 可能影響青少年行為問題的層面如下: (一)社區:媒體傳播暴力影像、社區流動率高、與鄰居鮮少來往、極度的經濟 貧困、存在毒品和武器的威脅、以及缺少對毒品、武器和犯罪的防治。 (二)家庭:家庭內部有問題行為史的背景、家庭事務缺乏管理、家庭衝突(身 體和情緒虐待)、父母對問題行為的矛盾態度。 (三)學校:早期或持續的反社會行為及問題行為、早期因學業失敗感到挫折、. 政 治 大 (四)同儕團體和個人:天生叛逆的人格特質、有問題行為的同儕帶來的負面影 立. 缺乏對學校有向心力與認同、學習到不良的行為、接受並認同問題行為。. 響、早期的問題行為、不良的個性因素。. ‧ 國. 學. 從上述影響青少年行為問題的層面來看,與Dryfoos(1996)整理相關研究. ‧. 歸納出的風險因素層面大同小異,因此,可以歸納出青少年不同層面的需求如. y. Nat. 下:(一)個人與同儕層面:就學、維持基本生活、身心靈健全發展、同儕支持. er. io. sit. 等需求;(二)家庭層面:父母提供的養育、照顧、支持及經濟需求;(三)學 校層面:成就感與認同、適切的學習環境、受到重視與關注等需求;(四)社區. al. n. v i n 層面:安全的生活環境。而陳玫伶(2006)也指出一般青少年有生活照顧、醫療 Ch engchi U. 照顧需求、安全保護需求、健全的發展等四種需求。統整上述兩位學者的分類, 如下表2所示。. 15.

(25) 表2:一般青少年之需求 層面 類型. 個人層面. 家庭層面. 學校層面. 社區層面. 生活照顧需求. 1. 維 持 基 本 1. 適 當 的 養 1. 適 當 的 教 1. 維 持 基 本 生活 育照顧 育學習 生活. 醫療照顧需求. 1. 醫療照顧 2. 生心理及衛生預防保健. 安全保護需求. 1. 人身安全 2. 個人權益及權利保障 1. 正 向 適 當 的休閒娛. 立. 政 治 大. 學. ‧. ‧ 國. 健全的發展. 1. 良 好 的 心 樂 1. 適 切 之 生 理發展與 2. 社 會 生 活 涯發展與 社 會 行 為 1. 家 庭 生 活 能力準備 規劃(包括 (含情緒 教育 與社會服 就學、升學 層面的福 務 及就業) 祉) 3. 勞 動 市 場 之公平待 遇. Nat. sit. y. 研究者整理. n. al. er. io. 綜合上述歸納之需求與表2來看,我們能夠瞭解青少年的需求。根據Maslow. i n U. v. (1954)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如圖1的金字塔所示,人的需求由低至高分別有. Ch. engchi. 生理、安全、社會、尊重及自我實現,在滿足低層次的需求之後,會進而轉向滿 足較高的層次。表2中提及的生活照顧需求,屬於生理的需求層次;醫療照顧及 安全保護需求,屬於安全的需求層次;健全的發展中所提及就學、家庭生活、社 會生活與行為等,屬於愛與隸屬的社會需求層次;除了上述基本需求之外,青少 年是一個渴望獨立自主的族群,會希望自己的意見和想法能夠被接受,從他人那 得到平等公平的對待,乃是屬於尊重的需求層次;而青少年對於大人們會有不信 任感,是因為他們強烈的想要獨立與個體化(individuation),乃是自我實現的 需求(程小蘋、林杏足,2003),自我實現需求的目標是個體發揮潛能或展現自 我,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讓自己的問題解決能力增強,自我覺察能力提高,而 16.

(26) 能夠獨立自主。當青少年覺察自己能控制和選擇、意識到自己是完整的個體,能 夠自己做決定,並為結果負責,學習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的時候,就能夠促成 自我實現了(蕭欣瑋,2008),青少年愈能辨別自己的身份與地位、愈能瞭解自 己的角色與他人期望,就更能夠肯定自己。. 就學、家庭生活、社會生. 發揮潛能、展現自我、問. 活的建全發展與支持. 題解決能力、自我覺察. 維持基本生活和安全(需. 立. 要自力更生的青少年). 政 治 大. 被聽見和看見、獨立自 主、平等公平的對待. ‧. ‧ 國. 學 圖1:需求層次金字塔. sit. y. Nat. al. er. io. 可以預期的是,當青少年的需求被滿足時,其落入風險危機的可能會降低,. v. n. 然而,非主流青少年因為缺乏生活目標及家庭關懷,加上其行為表現無法獲得學. Ch. engchi. i n U. 校老師及同學的肯定與認同,因此,其在學業、生活能力、人際相處、家庭關係 上皆可能不盡理想,對未來也多無規劃(謝智謀、吳崇旗,2007),為了瞭解非 主流的青少年,我們要去理解體會他們的世界和他們不同的經歷,我們要能同理 和瞭解他們的成長背景、心理發展歷程、或課業、學習的經驗等,我們不能先入 為主的主觀判斷「誰」是非主流的青少年(Robinson, 2004)。. 參、主流與非主流文化 在認識青少年的特性與需求後,以下將探討主流文化與青少年的關係。就主 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的字面意思來看,其實是相對的概念,主流文化或許可以稱 17.

(27) 之為眾人的價值、文化和事物,非主流則是因為不符合主流文化的期待,因此被 推擠到的位置或處境。處在非主流的青少年他們能夠做自己的選擇嗎?或是只能 夠按照社會大眾的眼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青少年的文化相異於成人所範定的主流文化,因而有其獨特的面貌和需求 (吳嫦娥,2004)。在成人為主的社會脈絡下,青少年主體難以伸張,他們在社 會空間的發展,因而受到限制(賴正偉,2009),在這樣受限和非主流的過程, 青少年所處的地位是缺乏實體權能的,他們的發展被認為是「未完全」,相對的, 家庭、學校和社會方面有較高的地位(蕭欣瑋,2008)。然而,主流文化的社會. 政 治 大 不好,但同樣需要人們肯定的青少年,無法因其於學業之外展現的能力來肯定自 立. 價值,往往以學業表現論斷一個人的成就,而忽略其他方面的能力,讓學業成績. 己。以學業成績論定青少年的成就,同時也抹滅這些孩子們潛在的能力。青少年. ‧ 國. 學. 有不同的特質,不能單以社會中主流文化的價值作為判斷的標準。接下來將探討. y. Nat. 「升學、文憑主義」,及家庭層面的「父母期待」。. ‧. 本研究所聚焦的主流文化與非主流青少年之間的關係,包含社會與學校層面的. er. io. sit. 一、升學、文憑主義. 自宋代即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至今,仍在台灣社會根深. al. n. v i n 蒂固。升學、文憑主義究竟有何影響?可先從幾位學者的觀點來瞭解,徐南號教 Ch engchi U. 授認為,升學主義是自然形成的社會現象,讓台灣的教育水準提昇,因此,升學 或學習是被鼓勵的,升學適應的問題不能和升學主義同併而論;楊國樞和葉啟政 兩位教授則認為,當人們為了「升學」而升學,而非依照自己的興趣、喜好、特 質等條件,即產生升學主義,在一味追求更好的教育機會的同時,卻忽略自己是 否適合升學或選讀的系所是否適合自己;黃炳煌教授則認為,當人們不顧一切追 求升學機會,而忽略了德、體、群、美等方面的教育意義時,即為升學主義(引 自王震武、林文瑛,1999)。 從前述學者的觀點來看,升學、文憑主義有不同的內涵,不能否認升學、文 憑主義對國家和社會知識水準的提升,但當教育體制打著升學主義的旗幟,強調 18.

(28) 文憑和證照,輔以學校以升學掛帥,在這樣的環境下,青年學子多元豐富的創意、 創造力及想像力,很可能被忽略甚至埋沒(張澤銘,2006)。很多人的生命經驗 裡,都經歷過努力用功讀書、補習、拚考試升學的日子。儘管不斷主張教育改革, 但升學主義仍根深蒂固在社會文化中,限縮青少年對未來的多元選擇(林育生, 1995)。以下是周祝瑛(2008)對升學、文憑主義的一些批判:. 十年教改主要是希望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壓力,而提出廣設高中、大 學、多元入學方案等措施,試圖導正非正常的升學主義。然而無可否認,. 政 治 大 向...。加上常態分班實際上並未能照顧個別差異...所有教育資源與期 立 這樣的理想並未達成...。許多學校補習班化,教學運作仍以升學為導. 望幾乎都集中在會考試的「菁英」上,至於程度中、下的學生只好自求. ‧ 國. 學. 多福...。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中,學習弱勢的學生容易被提前放棄,一. ‧. 般與資質較好的孩子也往往被填鴨,以致獨立思考、學習動機,甚至對. er. io. sit. y. Nat. 個人與社會的理想熱情往往提早喪失(周祝瑛,2008:241)。. 教育的本意並非升學、文憑主義,升學雖能帶動人力資源的培育,及人民知. al. n. v i n 識水準的提升,但升學、文憑主義窄化了青少年的選擇,在升學的競爭風氣中, Ch engchi U 不只是比較念的學校好壞,更比較文憑和證照,形成擁有高學歷及專技證照,就. 會受到更多尊重的觀念,促使升學、文憑主義持續的仍是社會大眾用來論定成就 的標準。 秦夢群(2009)表示,東亞社會強調「升學主義」,社會大眾習慣以語文、 數學邏輯的能力來論定智慧。如此單一的論定方式,狹隘的評估個人的能力,並 忽視個人於其他方面的潛能,使青少年的學習空間與機會只限定於「升學」的領 域。升學主義原意在提升個人的知識與技能,然而,升學主義帶給青少年的,反 而是競爭和壓力。壓力對青少年發展有許多負面影響,有些青少年內化生活上經 驗到的升學壓力,引發憂鬱情緒,有些甚而不堪壓力而尋短(Allberg & Chu,1990; 19.

(29) Sandin, Chorot, Santed, Valiente, & Joiner, 1998);有的不堪壓力與缺乏成就感, 對學校失去興趣,抗拒上學或中輟;或因學校無法提供歸屬,使得青少年另尋情 感認同,也提高青少年偏差行為的風險(蔡淑英,2007)。龐大的升學壓力使得 學校教育失去本意,也讓面臨學習成長的孩子們,沒有辦法依照自己的興趣去學 習:. 年輕人對於學習的興趣,取決於其對學校教育的態度,而他們對學校教 育的看法,又受家庭社會經濟背景的影響,今天,很少學生會靜心探討. 政 治 大 學習者真正之興趣何在(彭駕騂,1988:129)。 立. 其求學之真正動機,因為社會已經決定了他們讀書的目的,很少考慮到. ‧ 國. 學. 升學主義除了影響青少年的學習動機,也影響他們的身心發展。青少年在青. ‧. 春期經歷生心理成長和改變,加上課業繁重,若無法達到父母或師長高度的期. y. Nat. 望,往往使得青少年產生緊張、激動、不安的情緒(蘇郁惠,2004) 。徐美玲(2007). er. io. sit. 研究青少年與老師、父母的關係指出,與老師、父母關係不良者,會有「不能專 心」、「想要大叫、摔東西、吵架或打人」、「鬱卒」及「焦慮擔心」之心理症. al. n. v i n 狀。楊孟麗(2005)研究教育成就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發現大部分學生, Ch engchi U 學習成就愈高,其心理健康愈差,唯有那些學習成就表現極佳者,其學習成就與 心理健康的相關性減少。對教育成就的極端重視,使得學習成就與教育期望,對 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反之,學業自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顯著正面的 影響。學業成就差的青少年,會覺得自卑、缺乏自信。 當青少年在學習的過程中遭遇失敗和挫折,若老師能適時提供協助,幫助其 學習克服困難,將能提升青少年有效因應困境的能力(王鍾和,2001),然而, 許多不適應升學主義的非主流青少年,是被老師忽略或孤立的。升學主義邊緣化 學業表現不佳者。青少年其實很在乎師長和身旁的人對他們的看法和評論。就算 學業表現再差,只要有老師的肯定和認同,青少年還是會有動機來努力進步(柯 20.

(30) 華葳,2001)。但若沒有正向支持和鼓勵,青少年也會對學校、老師和規範「毫 不在乎」(黃碧霞,2006)。每個青少年有不同的特性,教條或填鴨式的單一教 學方式,扼殺了青少年個別的差異性,也讓青少年覺得被漠視(萬孟琳,2008)。 升學、文憑主義無法實現教育的本意。 二、父母期待 家庭是影響青少年發展的另一個層面。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最多(徐美 玲,2007),父母常會擔心自己的孩子走偏,而為孩子安排適切的道路,例 如:升學。然而,父母不一定有考慮青少年的想法和選擇。. 政 治 大 的影響,塑造出不同的個性、人格、自我認同、人際互動模式和情緒反應模式等, 立 家庭影響我們的生長發展,在成長歷程裡,受到來自父母的教養方式及期望. 家庭甚至影響未來的婚姻關係和親子互動(江文雄,2009)。但父母的教養方式. ‧ 國. 學. 和期待,是否有考量到孩子的接受和適應狀況?例如父母在談論青少年「自主」,. ‧. 卻未放手讓青少年選擇(黃聖桂、程小蘋,2005),表面上青少年似乎有選擇權,. y. Nat. 實際上父母卻已規劃好青少年要走的路,沒有考慮青少年的意見。. er. io. sit. 人會經過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社會化歷程,青少年階段會受到不同的壓力 與約束,包括老師、父母、同儕或社會環境等,青少年也會調整自己的行為來符. al. n. v i n 合不同的社會期待,但這樣的行為表現,不一定是青少年最真實的面貌。對青少 Ch engchi U 年而言,相較於達到社會期待,如何成為獨立自主、自信的個體更為重要。. 華裔學生相當重視學業表現,主要受到父母在升學觀念的影響,著重在教育 成就的結果論(楊孟麗,2005),這種觀念會讓學業表現不好的青少年,成就感 低落。蕭欣瑋(2008)則發現,父母強調學業表現的教育態度,會限制孩子在其 他方面的發展機會,例如:培養自主能力。父母的期待並非不好,但過高或不合 理的期待,可能會帶給孩子許多壓力。在缺乏成就感、父母支持和鼓勵的情況下, 青少年容易質疑自我,進而否定自己的能力(陳佩鈺、林杏足,2004),或是透 過反叛行為,以取得身邊人的關注,同時證明自己的能力。 21.

(31) Chao(1994)發現,相較歐洲父母,中國父母的教養方式包含比較多 的權控(authoritarian)。現今較常採用 Baumrind(1971, 1980)的教養方式 分類,以父母的權威傾向為基礎,提出四種父母管教方式,分為專制權威型 (authoritarian)、民主權威型(authoritative)和溺愛型(permissive),而後 Maccoby 和 Martin(1983)以 Baumrind(1980)的研究為基礎,延伸出要 求(demand)與回應(responsive)兩向度,作為父母管教方式的類型,如 下表 3 所示。. 表 3:Maccoby 和 Martin 的父母管教類型. 政 治 大 低回應(拒絕) 開明權威型(authoritative) 專制權威型(authoritarian) 立 寬容放任型(indulgent) 忽視冷漠型(neglectful) 高回應(接納). 高要求(控制). 學. ‧ 國. 低要求(少控制). 資料來源:Maccoby & Martin(1983), p.21.. ‧. 依照表 3 的分類,開明權威型的父母,雖然比子女擁有更多的權力、知. y. Nat. io. sit. 識和資源,但他們重視子女的需求,事情的決定權雖在父母身上,父母希望. n. al. er. 子女按照規定行事,但父母採開放式的溝通,親子雙方都能夠表達合理的需. Ch. i n U. v. 求及想法;寬容放任型的父母,包容子女的衝動行為,較少以權威的方式控. engchi. 制子女,生活上沒有太多硬性規定,對於子女在做的事情也無太多要求;專 制權威型的父母,對子女非常嚴苛,子女的需求通常被壓抑,且父母會採命 令的方式要求子女達到目標,子女需遵照父母的規則行事,沒有討論的空 間,父母重視自己的權威,必要時會懲罰子女;忽視冷漠型的父母,多忙於 工作或其他事情,鮮少留意子女的行為或需求,父母沒有意願多花時間在子 女身上,親子缺乏情感支持。 從前述的對於升學、文憑主義和父母期待的探討,讓我們對於青少年落入非 主流的狀況有更多認識,同時也強調不能單就表象來認定真實,如同行政院青輔 會(2005)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中提及:「以表象來標籤青少年文化,無法解 22.

(32) 決青少年在理想價值與實際運作之間的落差,而只會讓青少年無法認同社會,讓 青少年文化邊緣化;反之,如果能讓青少年的理想價值與實際運作之間順利銜 接,將可讓青少年文化成為社會的創意與改革動力來源,使青少年文化主流化」。 許多研究指出家庭因素是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的主要因素,青少年的偏差行 為,可能因為家庭破碎、親子關係不良、父母沒有扮演好家長的角色、管教方式 等因素造成(王淑女,1995;何委娥、周玉敏,2007;許春金、侯崇文、黃富源, 1996;黃俊傑、王淑女,2001;劉可屏、宋維村,1999;蔡德輝、楊士隆,1995; Livaudais, Springer, Stewart, & Kaplan, 2007; Nye, 1958)。因此,父母在教養上需. 政 治 大 聽、接納、引導與支持,減少指責、謾罵、控制或批評否定(蘇益志,2006)。 立 要認知到孩子為獨立的個體,且有多元的能力和興趣,在管教方式上,需要多傾. 青少年若無法達到父母期待,一方面肩負來自父母期待的壓力,一方面對自我能. ‧ 國. 學. 力產生質疑;或受限於父母的安排,無法依照興趣自主選擇,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 不論何者,對青少年的成長發展都影響深遠。我們需要認識瞭解青少年的想望,. y. Nat. 儘管父母的出發點是為子女好,但升學主義、父母期待的壓力等可能會扭曲一個. n. al. er. io. sit. 孩子潛力無限的人生。. Ch. engchi. 23. i n U. v.

(33) 第二節. 音樂的感染力. 柔和的清音,沁浸入耳,無助的人,感受片刻的寧靜。 悠揚的曲調,激起想像中的光影畫面,寂寞的人,分外動情。 華麗的樂章,熟巧的曲式,扣動心靈,牽動肌肉,帶動肢體,通過全身,工 作中、生活中、煩惱中的人,甦醒、共鳴、了悟、認同,能夠承接更多更多, 生命沒有承諾的,難以言喻的風景。 ~汪其楣2. 壹、音樂的意涵與功能.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音樂充斥在人類的生活裡,並且扮演重要的角色,國民義務教育裡也包括音 樂的課程。一般未鑽研音樂的人,多以「感覺」來形容它,因為音樂給人的感覺. ‧. 是抽象的,但音樂不僅是一種感覺,它也包含許多意義在其中,對人產生許多影. sit. y. Nat. 響。本章節希望從音樂的角度來認識當今的青少年,除了主流文化注重的學業. al. er. io. 外,青少年在音樂上展現多元的能力。為了對青少年參與樂團活動有更多的瞭. v. n. 解,本章節將會聚焦於音樂的探討,包含音樂對青少年的意義,以及產生的影響 為何。. Ch. engchi. i n U. 一、音樂的意涵 音樂是有系統且有組織的活動,包括曲調、節奏、旋律等基本元素,這些基 本元素相互串聯,才會形成音樂。音樂與社會存在著微妙的關係,它透過聲音傳 遞訊息和表達意思,影響著人們生心理的活動(郭美女,2000;蔣友良,2010)。 音樂具有象徵意義,並不是虛幻飄散的,我們能用音樂來表達心靈建構的過程 2. 生於 1946 年,中國北京,成長於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在美國奧勒岡大學取得戲劇碩 士,曾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台灣藝術大學和成功大學等學校。長年在台灣戲劇界耕耘,致力於 各類傳統戲曲的推廣和欣賞,得過許多藝文獎項,作品豐富,經常展現台灣人情味和環境關懷, 風格多以敘事及故事劇為主,寫實且具本土風味,也有以女性為主體的劇作。 24.

(34) (Degmečić, Požgain, & Filaković, 2005) ,音樂也能影響我們的內在心理,諸如情 緒、感覺。音樂也是客觀存在的(安燕萍,2006),有一定的音高和曲調,不同 的人對音樂也有不同的詮釋,音樂在無形之中,存在於我們的世界、生活周遭及 各個角落:. 音樂可以穿透肉體的限制與困頓,撫平心靈的疲憊與煩憂,帶領魂靈上 遊天際高山,下探海洋深谷,遠赴無盡穹蒼與浩瀚宇宙。隨著印地安排 笛的樂音,我們如同翱翔在蔚藍天空上展翅的蒼鷹,俯瞰著安地斯山脈. 政 治 大 徜徉起伏於波光粼粼的大洋海面;隨著葛利果聖歌的莊嚴寧靜與西藏喇 立 綿延不盡的翠綠;隨著鯨魚高亢的鳴叫,海豚飛躍的舞姿,我們的心思. 嘛的吟唱梵唄,我們的心靈創造出一片不受時空限制的內在淨土(吳幸. ‧ 國. 學. 如、黃創華,2006:4)。. ‧. y. Nat. 上述對音樂的描述,闡述著音樂不僅和人類生活緊密相連,也是文化的重要. er. io. sit. 一環,在生活中無時無刻充斥著音樂,音樂鼓舞、振奮人心,讓人感到愉悅(董 華貞,2009)。音樂不只可以聆聽,也可以撥玩,透過書寫音符、歌詞、曲調來. al. n. v i n 傳達個人內在的情緒。音樂和音符都能呈現自我(張凱婷,2011;Macdonald, Ch engchi U. Hargreaves, & Miell, 2002),將自己展現於社會,讓人聽見內心深處的吶喊;歌 詞,帶著複雜對話痕跡的過程,將人們想要傳達的訊息鑲嵌其中(蔣友良,2010) ; 曲調,則隨著不同的文化、情緒、感覺和事件等,而高低起伏變化萬千。音樂是 一條詮釋自我的新出口,讓個人可以不用語言即可抒發情感,告訴外在世界自我 的渴望和訴求。如同搖滾樂和流行音樂一般,搖滾樂追求獨立,鼓勵人們創新及 超脫想像,帶著叛逆的味道,表達自己的信念(鄭夙娟,2006;張凱婷,2011); 而流行音樂則是旋律清新脫俗、簡單明瞭,貼近生活寫實的歌詞,讓人們寄託情 感或自己的經驗於其中(萬孟琳,2008)。 音樂的組成富含意義,不僅存在於我們生活中,也是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 25.

(35) 我們從學校的教育中學習基礎的樂理;在心情煩悶的時候,聽音樂紓解壓力;或 如同音樂治療將音樂用於療癒用途。其實音樂的特性相當多元,音樂本身可以分 為以下幾種特性(張乃文,2004:14-17): (一)娛樂性質 音樂表演,無論是自己唱歌或聽戶外演唱會,或拉奏音樂樂器,這些活動都 可消遣排寂,屬於娛樂性質,主要的目的是能夠讓人在短時間內轉移、發洩情緒, 或寄託情感。如果心中不平、情緒不佳,娛樂性的音樂可以幫助暫時抒解情緒, 但僅能治標無法治本,也就是淺層的表徵情緒會緩和,但深層的問題不一定得到. 政 治 大. 解決。例如:當受到嚴重的內心創傷時,可藉由聽音樂平撫情緒,但創傷問題仍 無法完全根除。. 立. (二)藝術性質. ‧ 國. 學. 音樂是一種藝術,藝術是抽象的,主要目的在追求美感,讓人在精神、心靈. ‧. 上有所滿足。藝術性強調精緻、標準、知識,常常要花費時間心力,不斷練習來. y. sit. io. er. (三)教育性質. Nat. 回塗抹與修飾,或銷毀與重新編寫,只為了求得至美至極之境界。. 音樂也能做為教育工作或職業,目的是為了培育新苗,為國家社會孕育音樂. al. n. v i n 人才。音樂教育者必須累積音樂知識、發展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學 Ch engchi U 習心理,其工作性質是教化人心、推廣音樂以及培養大眾群體之音樂素養。 (四)治療性質. 音樂也用於醫療、諮商工作,乃是基於音樂療癒的性質,它的重點並非一味 強調音樂精緻藝術性的追求與演出,而是實際地運用適合個案的聲音、樂器、音 樂本身,從音樂活動中,來評估個案的身心問題,進而設定治療目標,幫助個案 改善障礙問題。其主要的目的是將音樂視為一種療癒工具,協助人們敞開心胸, 走出胡同,讓音樂經驗啟發禁錮的身心,由內在產生力量,進而付諸行動,改善 舊疾,療癒身心。 與智育相較,音樂或許沒有被同等重視,但不能否認音樂的價值。若將音樂 26.

(36) 的價值定義在娛樂,音樂只是在抒解身心或表達自我,和未來的職業或前途發展 無關。但是,若將音樂擺放在藝術或教育的位置,並非所有人都能創作音樂或擔 任音樂教育者。以音樂為職業者,大有人在,包含使用音樂為媒介的專業助人工 作者。因此,音樂的價值並非單純只有娛樂。 音樂能傳遞訊息,理當能成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Macdonald等人(2002) 即認為,音樂是基本溝通的頻道:「不論使用何種艱深難懂的語言,音樂讓人們 能夠分享情感、想法和生命意義(p.1)。」人們可以透過作曲的創作過程,傳 達各種故事、禁語,並喚醒潛藏的意識圖像、記憶和有意義的事情(Degmečić,. 政 治 大 莊婕筠(2004)在《音樂治療》一書中即提到,音樂是一種體驗,使人有滿足感; 立 Požgain, & Filaković, 2005) 。音樂不僅有高度的穿透力,也影響人類的團體生活,. 而人是群體動物,音樂凝聚人心,進而帶給人們愛、真摯與友情;音樂是多元且. ‧ 國. 學. 非語言的溝通工具,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內在世界,也會改變人的外在行為,增進. ‧. 彼此的情誼與活動力。. y. Nat. 音樂的本質充滿許多正向的元素,引領人們往積極正向的方向前進,在身心. er. io. sit. 疲憊的時候,能夠讓人們的生心理狀態感到舒適愉悅,並且建立一個抽象,但平 易近人的溝通管道,讓人們多了一個表達自我的方式,在這座溝通的橋梁上,沒. al. n. v i n 有種族、性別、文化和語言等因素上的限制。或許,音樂對青少年來說,如同汪 Ch engchi U. 洋中的燈塔,照亮了他們眼前漆黑的道路,引領他們能夠找回自信、表達自我, 不再被忽略漠視,而有表現的空間。 二、音樂的功能 音樂對人有何影響?觀看國內外學者對於音樂功能的描述,音樂可以改善個 體負面情緒狀態(李品麒,2011)。音樂是一種非侵入性的媒介,能夠使人身心 放鬆,音樂賦予人們創造力、獨立性,使人可以自主和即興創作,建立自信並提 供正向社會互動的機會,促進做人處世成功,音樂的自發性和積極性,能夠振奮 人心、集中注意力和增進運動能力,例如:打鼓能夠增強手眼協調、運動技能、 前庭功能等益處(董華貞,2009;Sausser & Waller, 2006; Tervo, 2001);又如同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迪士尼青少年奇妙學習系列-款客服務體驗坊 30名 迪士尼青少年奇妙學習系列-物理世界 30名

The min-max and the max-min k-split problem are defined similarly except that the objectives are to minimize the maximum subgraph, and to maximize the minimum subgraph respectively..

 為青少年進行「全人教育」, 提供一個優良的學習 環境, 使青少年能發揮個人的潛能,

的內涵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TRIZ theory, try to enhance the function of pencils and personalize the design1. TRIZ theory includes contradiction matrix, physical contradictions, and

Abstract -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applying TRIZ theory to construct the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SCM)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 Based on

The prevalence of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is making the study of In-service student satisfaction very important.. This study aims at developing a theoretical satisfaction

Zhang, “A flexible new technique for camera calibration,” IEEE Tran- sca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