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前言:命運的交織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前言:命運的交織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你可能不知道,許多光鮮亮麗的藝人,都曾有過叛逆灰暗的青春歲月,像是 蕭敬騰、伍思凱和張懸等等,他們都曾被貼上壞學生的標籤而被推擠到非主流的 一端。而許多青少年沒有如蕭敬騰等歌手的機會,在面對社會、學校、家人的期 待之下,只能選擇埋沒自己的興趣和才能。

連結到自己的生命經驗,以前我是個熱愛音樂不愛念書的孩子,在國小的時 候,我發現自己的歌唱能力和音樂天分,但我卻只能順應國際重視英文的能力,

接受父母安排補習英文,可我對音樂的熱情與渴望,並未因此消散,隨著年紀增 長,我開始有了更多想法和主見。上了國中之後,恰巧被分配到樂隊班主修小號,

並且向爸爸開口想要學習吉他,自學了兩個月之後,我已經能夠自彈自唱,於國 二展開音樂創作之路,因緣際會之下,我的才能被學校的老師發現,進而開始到 各個國小表演,替學校招生和展現教學特色,原本以為可以圓了我的音樂夢,但 沒想到才萌芽的希望,卻被一頭澆下了冷水。

不論是學校的老師或是父母,都覺得玩音樂對我的人生沒有太大幫助,因 此,玩音樂的同時,我必須達到師長們的期待,並且被套上「優良學生」的模子,

在校的成績、言行舉止都不能表現太差,一舉一動都被師長們監視著,補習更是 有增無減,不只英文,數學、理化也隨之而起,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將來升學 考進好的高中和考大學鋪路,因為師長們堅信,念越好的學校,拿越好的文憑,

將來出社會才會出人頭地,至於玩音樂這件事情,哪能當飯吃?就不必多花時間 心力在上面了。但師長們的期待,真的適合每個孩子嗎?從小,學校和家庭便灌 輸我「升學至上」、「玩音樂沒有前途」的觀念,因此,我在音樂上的天賦、歌 唱的才能和自身的興趣,也都隨之被壓抑,玩音樂就只能作為我小小的夢想。雖 然,我並不是處在非主流的那群,但我是被迫臣服於主流文化價值、文憑主義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父母期待的那群,儘管我順應主流,可我的內心還是期望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談到「樂團」,對我來說意義非凡,但玩音樂這條路似乎與我漸行漸遠,更 別談論組樂團的夢想。直到我研究所的暑期實習,踏入財團法人基督教勵友中心 所承接的北區少年服務中心,碰到了一群玩樂團的青少年,這群青少年與眾不 同,儘管背負不被主流文化認同的命運,他們還是選擇走自己的道路,做自己的 選擇。這偶然的相遇,讓我內心又燃起了明亮的火花,長久以來被壓抑的夢想,

似乎出現了一道曙光,儘管自己可能無法達成夢想,但我或許可以將希望寄託在 這群孩子身上,將自己所學的社工專業與音樂興趣結合,讓大家看到玩音樂同樣 可以有一片天。

實習期間,我開始認識每個成員,參與他們的練團過程,我也教導他們吉他 和唱歌,也陪伴著他們經歷許多次的舞台表演,我們有著共同的目標和理想,我 們有著共同的興趣嗜好,我們也有著音樂人共同的語言文字,不同的是,他們沒 有順服於主流文化,且有著比我壯大的勇氣,儘管不符合師長的期待,甚至被整 個社會貼上了標籤,但他們仍選擇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大家憑著自己的信念,

齊聚在一間狹小的練團室裡,手持著不同的樂器,就像是用音樂作為武器和盾牌 去反抗,不屈服於主流文化之下的壓迫,在我眼中,他們是那樣的獨特出色,這 也使得我想讓他們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和看見。

青少年時期正面臨生涯規劃的課題,每個青少年本來應該自主選擇人生的道 路,但往往受限於「升學主義」、「文憑主義」、身旁家人及老師期待的影響,而 必須專注於課業表現及學業成就,對升學沒有幫助的事情,就像是玩音樂吧!理 所當然被貶斥為沒有意義、沒有幫助,甚至被貼上「不念書的壞孩子才會去玩音 樂」這樣的標籤,產生主流與非主流的區別,處在非主流位置的孩子,就成為被 邊緣的一群,但非主流的孩子就代表著他們有問題或是不好嗎?這樣標籤化的過 程,往往讓青少年喪失自主做決定的權利,他們沒辦法對自己產生認同,也會對 自己的處境徬徨,連試圖反駁主流文化、拒絕受到限制的權利,都被無情剝奪了

(游靜,200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人們因為有目標,人生才活的精彩有意義,若自己的人生受到許多限制,不 能追求興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算成績優異、事業有成,對於人生應該也不會 有太多的憧憬,尤其是當自己所做的事情,只是為了達成別人期待的時候,更是 如此。在閱讀《天下雜誌》後,擷取其中一段關於追求成功與快樂的故事:

班夏哈在以色列出生,十六歲開始,就踏上追求快樂的旅程...在尋找 快樂的旅途上,他發現,設定目標才是擁有快樂生活不可或缺的條件。

「為了得到快樂,應該先找到某些兼具樂趣和意義的目標。」...我對 快樂的定義是:能從生活中體會到樂趣和意義的一種感受。一個快樂的 人,在擁有正面情緒時,也會覺得人生充滿意義...很多人相信,成功 會帶來幸福。他們的心態是:成功(因)會讓人快樂(果)...成功並 不會帶來幸福,相反的,成功(果)是因為快樂(因)(蕭富元,2012:

48)。

這段話說明了人活著不僅要有目標,最好能夠結合興趣所好,做自己喜歡做 的事情,人生才會有樂趣和意義,成功並非只是達到他人的期望,追求成功也不 一定會帶給人們快樂和幸福,或許我們要先找到快樂的元素,人生才會是成功 的。但於目前我們所處的社會,前述的想法似乎顯得有些烏托邦,鄭宏生(1995)

就認為,社會快速的變遷,影響了社會秩序失衡,傳統價值觀與新時代的潮流更 迭,加上升學主義的洗腦,大家都以經濟需求為主,社會大眾只關心利益報酬相 關的事務。加上國家政策把經費集中在訓練高知識菁英份子上,重視成績好的學 生,而學習成就低的學生順理成章的就被忽略(林啓超,2007)。以下這段話,

相信大家並不陌生:

在教育制度上,雖然教育體制歷經多次的改革,教改口號「言猶在耳」,

但仍然遏止不了升學主義的盛行、及學校沉重的課業壓力,使得學生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書包,不因教改而減輕重量;在家庭上,家庭的不和諧、家庭暴力及父 母過多的期望等等問題,均帶給青少年無比的壓力(張澤銘,2006:33)。

升學、文憑至上的氛圍,使得學業表現不好的孩子,淪為教育體制下的邊緣 人(行政院青輔會,2005)。文憑至上的觀念,讓青少年無法選擇適合自己的人 生之路,只能迎合主流文化的思潮和規範,並且背負龐大的升學壓力,這樣對於 青少年健全的發展,想必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儘管國內教育表示重視德、智、

體、群、美之五育均衡發展,但不能否認的是,偏重智育為主的教育學習與考試 升學制度成為篩選學生性向的分類工具,用功讀書、學業表現佳的孩子備受尊重 和禮遇,而不會念書、學業表現差的孩子則被忽略不被重視,這群不符合主流文 化期待的青少年,是否也默默的被推向非主流的一端?

話至於此,雖然前述所談論升學、文憑主義和非主流都是眾所皆知的事情,

教育改革也持續進行,但改變是否和時勢是相符的?青少年在這樣的過程裡是被 壓迫還是解放的?從台灣教育的發展歷史來看,1945 年二次大戰結束後,中華 民國成立,依據憲法保障人民受教的權利及義務,維持六年國民義務教育,人民 受教的權利漸漸普及,1968 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直至今日欲實施十 二年國民義務教育,並推動多元的入學方式,根據內政部(2012)的統計,15 歲以上人口文盲率(不識字率)逐年降低,至 100 年底已降至 1.8%,教育程度 則以大專以上占 38.18%最多,高中(職)占 32.32%次之,國小占 13.87%居第 三。由發展歷史我們可知,台灣從早期的升學主義帶動了普及式教育,在越來越 多人都能夠讀書接受教育之後,開始轉變成近代強調文憑、證照和專業化的社會。

不能否認升學主義帶來的普及教育,以及文憑主義產生的競爭力和專業性,

影響台灣經濟的起飛和奠定人力資源的基礎,國人的知識水準也都日漸提升,但 相對的,在培育人才的過程產生了許多競爭和壓力。根據 1999 年,內政部委託 之臺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調查報告:在身心狀況的部分,少年的壓力來源,比例 最高為「家長」,占 62.9%;少年的壓力層面,比例最高為來自「學校課業」,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82.8%;而 2003 年的臺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調查報告也同樣指出:少年的壓力 或困擾來源,以來自家長(包括父親和母親)的比例最高占 75.33%、少年壓力 或困擾的層面,以「學校課業」問題占 76.31%比例最高,其次為「升學問題」

占 39.72%;而 2005 年的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在針對七位青 少年的焦點團體中,問到教育問題之議題(升學壓力、意願,對升學制度的看法), 有五位青少年表示未來「一定要升學」,否則會被看不起、或僅能從事基層的辛 苦工作;而 2010 年的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則指出,青少年以

「學校課業」困擾者最多,佔 62.8%,「未來前途」困擾次之,佔 32.9%,「交友 人際」再次之,佔 23.6%,青少年與父母親發生意見不一致的情況,以「課業與

「學校課業」困擾者最多,佔 62.8%,「未來前途」困擾次之,佔 32.9%,「交友 人際」再次之,佔 23.6%,青少年與父母親發生意見不一致的情況,以「課業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