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全民健保中個人健康管理之風險控制

第三節 個人健康風險控制對全民健保之重要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WHO 亦於 1977 年於 Alma-Ata 發表「公元兩千年全民健康」(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宣言,倡導全世界各國修正健康政策與健康服務的方向,強化 社區組織和功能,創造有益健康的環境579,促使人們擁有「正向積極的健康」,而 不再只是預防死亡或疾病的發生而已,從此在國際間興起健康促進的概念,並引 起各國對健康促進的興趣及推展各項健康促進的活動。基於這些影響健康之論述,

於 1986 年在加拿大渥太華(Ottawa)舉辦第一屆健康促進國際會議,由 38 個 國家共 212 個代表共同訂定了渥太華憲章(the Ottawa Charter)580。從此,世界 各國開始將國家衛生的優先順序從傳統的疾病醫療,轉換焦點為強調健康促進和 疾病預防的政策與資源,並先後立法強調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以及社會的健康,

此外,亦較過去重視民眾個人健康照顧責任,且要求人民必需改變行為以控制慢 性與傳染性疾病581,呼籲個人與群體都有參與維護和促進健康的責任與義務,希 望透過基層健康照護體系,鼓勵社區民眾、衛生專業人員以及地方代表等,共同 參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的推動。因此,近代世界各國已逐步透過醫療照顧以外 的方式,即以「健康促進」的方式以落實健康管理之風險控制,來挽救生命並降 低健康照護成本。換言之,醫療科技和醫療服務的投資,不再是提昇健康的最佳 途徑,取而代之的是各類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的策略和活動。

第三節 個人健康風險控制對全民健保之重要性

全民健保實施後,讓民眾看病就醫更為方便,提供了健全優質的醫療照顧,

國平均壽命逐漸延長,健保制度設計也終於開始為社會大眾與政府重視,而投入 許多人力、物力與財力,努力於各種疾病研究並積極推動國民保健計畫,使我國 的醫療體系可近性與便利性亦為全世界首屈一指。然近期全民健保之醫療支出逐 漸入不敷出,醫療資源之使用率亦較其他國家為高,再加上國人時常忽略個人健 康風險控制,對於個人日常生活保健與自我照護認知與能力皆須加強。

第一項 不健康行為對健康之影響

加拿大衛生福利部長 Marc Lalonde 於 1974 年提出之四類健康風險中,與醫 療資源使用者自身密切相關者且影響比例較高者,即為生活型態與個人生物學 (遺傳)因素等,其他健康經濟學者也發現,醫療保健體系對健康的邊際影響並不 大,真正能改善健康的是個人生活方式等與人類生物學等與個人直接相關的因素

579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社區健康營造推動內涵與策略之探討─以淡水鎮社區健康營造為案

例,http://sixstar.cca.gov.tw/frontsite/cms/viewlistAction.do?method=doViewRead&contented=ODIyN TA=&menuId=NjA1&subMenuId=NjA1(最後瀏覽日:2012/08/20)。

580 2006 年學科中心第十五期電子報,健康促進概念的起源,http://health-nursing.lygsh.ilc. edu.tw/

%E5%90%84%E6%9C%9F%E9%9B%BB%E5%AD%90%E5%A0%B1/%E7%AC%AC15E6%9C%

9F/p15.htm(最後瀏覽日:2012/08/31)。

581 張蓓貞,同註 572,頁 16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82,例如在美國 1974 年至 1976 年間的死亡原因中,學者發現與個人生活型態有 關者高達 43%583。至此,多數學者已接受了一個觀念,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為導致 罹患疾病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甚至有研究指出,在導致死亡的因素中,有 50%

以上的因素是可以用人為方法加以控制,例如:健康檢查、維持理想體重、身體 活動、拒菸、適度飲酒、定期量血壓等584,近期研究也發現抽菸、喝酒、不良飲 食習慣以及懶得運動等不健康行為,將平均削減 12 年壽命,但改變生活習慣就 能協助遏止這種損失585

2011 年 WHO 統計發現,導致死亡的最主要風險因素分別為:高血壓(13%)、

吸菸(9%)、高血糖(6%)、缺乏運動(6%)與過胖(5%)586,這些健康風險會導致心臟 疾病、糖尿病與癌症等嚴重慢性病,且不分收入高低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而依 據作者長期從事醫療行業所得之經驗認為,台灣的主要健康風險除了抽菸、飲酒、

缺乏運動與飲食不均衡之外,還有一項普遍且危害頗深的不健康生活習慣-嚼食 檳榔,以下就分別介紹我國民眾常見之不健康生活習慣。

第一款 嚼食檳榔

嚼檳榔是一項危害性很大的不良習慣,但在台灣卻很普遍,此種消費行為也 見於巴紐、所羅門與帛琉等國587。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nternational Agency of Research on Cancer, IARC)於1985年將嚼食有置入菸草的檳榔列為人類第一類致 癌物,其後該組織也將不含菸草的檳榔也列入獨立致癌物588,2003年的研究也證 實「檳榔子屬第一類致癌物」,即使嚼食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檳榔子也會致癌589。 嚼食檳榔塊的民眾,一般有較高的口腔黏膜病變, 口腔癌(oral cancer)、口腔黏膜 下纖維化症(oral submucous fibrosis)、白斑症(leukoplakia)等發生率,孕婦如果嚼 食檳榔,則可能造成新生兒體重過輕、早產、流產、死產等生殖危害,嚼食檳榔 者的子女還容易得代謝症候群590,可見嚼食檳榔對人體所造成的危害確實鉅大。

台灣嚼食檳榔的人口高達二百萬人,據2009年調查發現台灣男性嚼檳榔盛行

582 謝 啟 瑞 , 同註 394, 頁 24-26。

583 蕭世平、王顯智,同註 558,頁 96。

584 同前註,頁 102。

585 國際厚生健康園區,抽菸喝酒懶得動、不健康行為削減 12 年壽命,http:// www.24drs.c om/daily/

article.asp?x_no=6769 (最後瀏覽日:2012/08/15)。

586 Se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upra note 538, at Ⅴ.

587 溫啟邦、鄭秋汶、 鄭丁元、蔡旻光、江博煌、蔡善璞、詹惠婷、張晏甄,國人嚼檳榔的現況 與變化──探討嚼檳榔與吸菸之關係,台灣公共衛生雜誌,第 28 卷第 5 期,頁 407,2009 年。

588 同前註。

589 衛 生 署 國 民 健 康 局 , 檳 榔 防 治 , http://www.bhp.doh.gov.tw/b hpnet/portal/Them.aspx?

No=201109140001 (最後瀏覽日:2012/08/15)。

590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台灣,行政院衛生署,頁 35,2008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率於4年間由14.6%增為15.8%591。而口腔癌又與檳榔密不可分,口腔癌患者中,

高達八成八有嚼食檳榔的習慣,進一步分析發現,嚼食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機 率是一般人的28倍,如還有抽菸的習慣,機率又高達89倍,若兩者都有且合併喝 酒,更有加乘的效果,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23倍592。其他研究也發現 口腔癌患者中有嚼檳榔塊習慣的比率也非常高,嚼食台灣平地檳榔塊者得口腔癌 的「機率」是沒有嚼食台灣平地檳榔塊者的40.58 倍593。根據衛生署統計,近十 年來,台灣男性口腔癌發生率和死亡率持續增加,居台灣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和 死亡率皆排名第四,且分別增加了85%和56%594。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和死因 統計,十年來台灣每年罹患口腔癌的人數已增加2倍,每年約有5,800名新診斷口 腔癌個案、2,300人因口腔癌死亡,為台灣男性所罹患的主要癌症中,發生和死 亡情形增加最快者595。雖然檳榔防制為我國預防保健的當務之急,然目前檳榔防 制工作仍以推動衛教宣導為主軸,缺乏相關法令規範,單純的道德勸說無法有效 減少民眾嚼檳榔行為,罹患口腔癌民眾卻仍大幅成長,已嚴重危害國人健康,檳 榔健康危害防制工作實需深入檢討。

第二款 缺乏運動與飲食不均衡

個人生命的存續需要生理運作與體力運動,但對大多數的現今人而言,多數 生活型態已缺乏身體運動或活動之強度,如坐辦公桌、看電視、開車等,皆不需 要太多活動。一般認為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為促進體內能量消耗的關鍵 因素,增加與職業有關或休閒時間的身體活動量,可以降低冠狀動脈心臟病和中 風的危險性,為身體帶來有益的影響;相反的,缺乏身體活動量是心血管疾 病的重要危險因子596。若能每天累積運動達 30 分鐘,除了可以幫助消耗多餘的 熱量,增加肌肉組織,進而提升身體基礎代謝率,預防減重後復胖。並且在減重 計畫中加入運動,還可增強心肺功能、強壯骨骼、增加身體及關節的柔軟性,使 睡眠更佳,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及體態,提升自信597

在日本有習慣性運動(1 週 2 次以上,1 次 30 分鐘以上運動,並持續 1 年以 上)比率則由 1991~1995 年平均 23.4%,漸次上升至 2000~2003 年的 28.4%。

WHO 也建議每個星期至少做 2.5 小時的中度運動或 1 小時的激烈運動可降低身

591 溫啟邦等,同註 587,頁 407。

592 行政院衛生署,同註 590,頁 34。

593 蕭雅雯、楊奕馨、謝天渝,檳榔及其添加物對口腔黏膜病變影響之統合分析,台灣口腔醫誌,

第 16 期,頁 299,2000 年。

594 行政院衛生署,檳榔防制見曙光(2010/01/02),http://www.doh.gov. tw/CHT2006/DM/D M2.aspx

?now_fod_list_no=11572&class_no=25&level_no=1(最後瀏覽日:2012/08/15)。

595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同註 589。

596 張瑞泰、林健民,癌症、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的預防,學校衛生,第 51 期,頁 95,2007 年。

597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體重管理,http://www.bhp.doh.gov. tw/bhpnet/portal/ Them_Show.aspx?

Subject=201109290001&Class=2&No=201205110006(最後瀏覽日:2012/08/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體不適的機率,依美國研究顯示投資 1 元於身體活動費用(包括時間及設備)可 節省 3.2 元的醫療成本。然依 2004 年體委會與康健雜誌合作調查顯示,我國 18 歲以上人口養成規律運動(每星期至少 3 次,每次至少 30 分鐘)比率為 13.1%,

偶爾或低度運動比率為 72.9%,從不運動者則占 14.0%,不運動者年齡以 25 至 44 歲者居多,顯示台灣宣導國人養成規律運動理念仍有很大提升空間598。 與其他已開發國家或富裕國家一樣,由於物質生活富裕、靜式生活型態與平 均壽命延長,台灣肥胖的盛行有昇高的趨勢,成為健康照護系統極大的負擔。此 外,我國民眾飲食習慣多攝取脂肪、澱粉、蛋白質與鹽,過量的卡路里與缺乏纖 維素是現今飲食的一大特色。不均衡飲食會增加心臟病、動脈粥狀硬化症、糖尿 病以及其他相關健康問題,也會導致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多數也認為肥胖

與中風有關,依據 WHO 的定義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介於 25.0-29.9 為過重(overweight),BMI 大於 30 為肥胖(obesity)。最近研究指出,14%

的男性與 20%的女性癌症是由肥胖而引起的599,如易引發乳房、大腸、肝膽、攝 護腺、子宮、胰臟、食道和腎臟部位的癌症病變600,且體重過重亦是心血管疾病 的獨立危險因子601

依據官方調查,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高達 44.1%,其中男性比率為 50.8%、女性比率為 36.9%;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比率為 25.0%,男童過重及肥

依據官方調查,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高達 44.1%,其中男性比率為 50.8%、女性比率為 36.9%;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比率為 25.0%,男童過重及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