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根據 S-P 表分析之學習類型與 CAISM 繪出之概念階層結構圖,研究者從 A、A’、B、B’四類型中各挑選 1 位概念連結較不合邏輯的受試學童進行個別晤 談,期望藉由個別晤談的過程中瞭解受試學童的加減概念發展,發現其解題錯 誤原因,以提供日後進行補救學活動之參考。

本研究的質性工具為「加減法文字題筆試測驗」後測試題,依據學童的概 念階層結構圖,將此學童錯誤題型與概念屬性做排序,透過口語對答、積木操 作、紙筆書寫等方式進行問題澄清,以得知學童的錯誤原因,本節分成四部分 依學習類型之晤談分析說明之。

一、A 類型學童 S5 之晤談分析

A 類型學童 S5 之後測分數為 9 分,錯誤試題為第 7 題與第 11 題,對應之 概念皆為比少概念,將其概念階層結構圖及錯誤試題整理於表 4-4-1 中:

表 4-4-1

S5 之概念階層結構圖與錯誤試題

概念階層結構圖階層 加減概念 錯誤試題題號 題 型 最下層 概念 1(合概念)

概念 3(比多概念) 第二層 概念 2(分概念)

最上層 概念 4(比少概念) 7 11

差異量未知 參照量未知 晤談結果摘要如下:

晤 談 摘 要 說 明 試題 7:桌上有藍球 3 顆,紅球 10 顆,藍球比紅球少幾顆?

S5 作答:空白。

師:你上次沒寫是什麼原因?

生:因為不知道算式怎麼寫,所以沒寫。

※解題表現 受限於算式。

(續下頁)

師:那你現在寫寫看。

由晤談資料發現,學童 S5 能理解題意並掌握解題目標,對於語句「A 比 B 少 N 個」的數學意義能充分瞭解,且具有逆轉思考能力而順利解決問題,但在 問題整合中仍有看到「少」就會與減法基模作連結的現象,經澄清後,能察覺 到是兩物品的「比較」關係而非題目中的「少」字。此外,作答方式習慣以算 式表現,若寫不出算式就空白,而呈現出比少概念精熟度不佳的假象。

二、 A’類型學童 S36 之晤談分析

A’類型學童 S36 之後測分數為 9 分,錯誤試題為第 4 題與第 9 題,對應之 概念分別為分概念與比多概念,其概念階層結構圖及晤談紀錄如表 4-4-2。

表 4-4-2

S36 之概念階層結構圖與錯誤試題

概念階層結構圖階層 加減概念 錯誤試題題號 題 型 最下層 概念 1(合概念)

概念 4 (比少概念)

第二層 概念 3 (比多概念) 9 差異量未知

最上層 概念 2(分概念) 4 結果量未知

晤談結果摘要如下:

晤 談 摘 要 說 明 試題 9:買巧克力要花 9 元,買汽水糖要花 1 元,請問買巧克

力比買汽水糖貴幾元?

S36 作答:9+1=10

師:為什麼你會想到用加的呢?

生:因為買巧克力要花 9 元,買汽水糖要花 1 元,就是兩個加 起來。

師:那題目在問什麼?

生:買巧克力比買汽水糖貴幾元。

師:「買巧克力比買汽水糖貴幾元?」的貴幾元是麼意思?

生:巧克力比汽水糖多。

※看到買東西 就加法基模連 結。

※清楚待解決 的問題。

(續下頁)

師:如果你再做一次,會怎麼算?

三、B 類型學童 S16 之晤談分析

師:那你再寫一次會怎麼算?

試題 6:我有 8 張色紙,摺好飛機剩下 5 張,請問我一共用

上有察覺此模式並非百分百有效。此外,在晤談中,發現學童 S16 透過口頭問

師:那再看 8 枝,是指什麼?

師:為什麼你上次是用減法?

師:可是沒有「共」了耶,你為什麼還要用加?

師:為什麼要用加的?

生:因為「又走過來」。

師:「又走過來」是什麼意思?

生:就是變多的意思。

師:為什麼有變多的意思?

生:因為他們都在門口排隊。

師:那如果寫 4-3=1,是表示什麼意思?

生:過了中午,餐廳門口還有 3 個男生在排隊,有 4 個女生 排隊,相差幾個。

※認為「又走 過來」有變多 的意思。

由晤談資料發現,學童 S39 在問題轉譯上能掌握解題目標,但在讀題上有 粗心現象,在晤談中對於第 2、8、10 題(合概念)的試題,讀過題目確認解題目 標後,立即發現所犯的錯誤並能說出正確算式與意義,顯示其具備合概念及說 明解題過程與監控能力,但在獨自作答時,未能充分發揮。

對於關係語句則會產生誤解現象,將多出或不足的數量當成原本的數量,

並將句尾的語意解讀成整句的數學意義,顯示其瞭解句子的語文知識尚待加 強,經澄清後,能瞭解與「A 比 B 多(少) N 個」的數學意義。在問題整合上,

因對題意理解錯誤加上看到「少」會與減法基模連結,「一共」會與加法基模連 結,以致選擇錯誤的解題策略,而此誤用關鍵字的情形可能與安親班老師教導 有關。

綜合上述,可發現四位學童在解加減法文字題產生的錯誤原因有:自行變 更解題目標、誤解關係句的意義、基模知識的誤用、自我監控能力薄弱與計算 錯誤,以下將其錯誤概念依 Mayer (1992)解題步驟分述如下:

(一)問題表徵

學童若無語文知識及事實知識即不能理解題意整合問題,進而從基模知識 (加法策略、減法策略)來決定解題策略,從晤談中可發現,四位學童對於解題目 標都能掌握清楚,但A’類型 S36 與 B’類型 S39 都有讀題粗心未充分理解題意,

即憑直覺變更解題目標,看到「買東西」就認為是要問所花的費用,「買完麵包」

就是要問剩餘的錢數,因而使用錯誤的基模知識,導致解題失敗;且B’類型 S39 對於陳述比多或比少的關係語句,容易以句尾語意產生錯誤解讀,將數量少者 當成數量多者,或將句尾物件與數量連結而將改變量誤認成此物件的數量,此 種錯誤在黃湘婷(2007)的晤談摘要中也有發現。

在問題整合上,四位學童都有出現將題目中的「少」、「比」與減法基模連 結,「貴」、「一共」與加法基模連結的現象,並受其影響造成基模知識的誤用而 選擇相反算則,在解題表現的相關研究中也有提出近似結論,在呂玉琴(1997)、

謝慧齡(2004) 、鄭惠萍(2007)與黃湘婷(2007)的研究中都以誤用關鍵字來描述學 童受特定語詞影響而選擇錯誤算則的解題策略。而形成的原因有學童從練習題 中歸納建立,也有安親班老師教導形成,此與楊美伶等人(1992)的研究發現相 同。但從晤談中發現,若學童理解題目後將「比較」、「變少」與減法基模連結,

「變多」與加法基模連結,則有助於學童選擇正確的解題策略。

(二)問題解決

在解題計畫上,四位學童皆能以數字符號組成的算式來表示問題,在自我 監控能力上則較薄弱,當獨自解題時,常無法察覺答案的合理性以進行修正,

但在晤談時,可能因採問答的方式,學童常能自我察覺解題中所犯的錯誤,此 外,程序性的計算錯誤也是學童犯錯之原因。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旨在運用自編的決定語詞教學於國小一年級「加一加」、「減一減」

單元教學中,並以準實驗研究設計模式探討決定語詞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在

「加減法文字題筆試測驗」之學習成效。研究者依根據第肆章的研究結果與討 論做歸納整理,提出結論;最後,在依據結論對各實務相關問題提出建議,以 作為未來在教學上和研究上的參考。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說明本研究結果 之結論;第二節論述本研究之研究限制;第三節提出教學或研究上之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