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許多教師非常清楚學童就算未理解題目的意義,依然可以列出算式得到正 確解答,特別是簡單的加減法文字題只須考慮加法或減法的運算時,以猜測方 式作答也有 50%的成功機率,而關鍵字策略就是一種不需理解題意的解題策 略,其使用方式為尋求題目中暗示數學算則的動作語詞來決定解題方向,最後 再進行數字的計算以獲得答案,例如:題目中出現「比多」的語詞,就暗示要 用加法計算,若出現「比少」的語詞就暗示要使用減法計算(Stern, 1993)。而學 童經由家長或教師的指導,學習到文字題中存在著暗示解題方法的關鍵字,於 是未進行題意的瞭解就盲目使用關鍵字解題,常導致錯誤的答案(Hegarty, Mayer & Greeno, 1992),此種問題也發生在學習障礙學生身上,即便他們已具有 計算與閱讀能力,在進行數學文字題解題時,仍時常出現盲目運算或憑直覺以 題目中的關鍵字來解題(Lester, 1985),這更印證 Schoenfeld 所言:關略字策略被 廣泛的使用。

Stern(1993)以 29 名一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關鍵字策略對解比較型加 減法文字題表現的影響,結果顯示在比較型加減法文字題中,學童對比較量未

知問題的重述表現比參照量未知問題好,而關鍵字策略並非造成學童在比較型 比較量未知加減法文字題有較好表現的原因。Hegarty et al.(1995)對 38 位大學生 進行兩步驟比較型文字題的解題研究,以分析解題成功者與失敗者在解題策略 上的差異,結果發現在對題目語句與對文字意義的理解上,解題成功者比失敗 者更清楚問題的實質意義,且能理解關係句中兩變項的關係,但解題失敗者只 注意題目中「比多」、「比少」的語詞,著重以字面意義解讀題目,換句話說,

解題失敗者多使用直接轉譯策略(direct translation approach),即為直接提取字面 意義的關鍵字策略。由於許多數學教科書中出現的文字題都能以直接轉譯策略 解題成功,造成學生沒有培養適當的問題解決策略,直至成人也依舊只會使用 直接轉譯策略。故建議教師應讓學生知道直接轉譯策略不是解決數學問題的萬 靈丹,其次教師應提供強調理解問題描述的策略,例如問題模式法(problem model approach),以能洞察全題,進行解題計畫。

楊美伶、蔣治邦(1992)研究指出關鍵字策略是指解題者在未充分了解題意 下,即從題目中尋找「關鍵」的詞彙(亦稱為關鍵字),然後依據關鍵字與運算規 則的配對,選擇運算方法,最後配合題目中的數字,執行選擇的運算。而國民 小學數學課本中以關鍵字策略能解題成功的適用率為 73%,習作更是高達 83%,

顯示習作比課本提供學童更多成功地使用關鍵字策略的機會,以「共」關鍵字 策略為例,學童在課本、習作中的成功機會竟高達 92%,由於違反此種策略的 題目比例偏低,所以學童多能以此種解題策略獲得不錯的結果,一旦當學童不 知道該採取何種運算方式時,就會使用關鍵字策略來決定,且透過與學童訪談,

發現教學中使用關鍵字的人通常是老師或是家長。在呂玉琴(1996)列舉的國小學 生的學習情況中顯示,學生對適用關鍵字策略的題型答對率有 93%,對違反關 鍵字策略的題型答對率只有 49%,顯示學童仍依賴關鍵字策略來解題,而教導 學童使用此策略的人有家長、兄姐、老師。

學童在教師、家長的教導下,運用關鍵字策略通過課本、習作題目的測驗,

已對關鍵字產生強烈的信賴感,但是林佩如(2002)研究中發現國小五年級學童在 解因數應用問題時,會透過關鍵字的意義作聯想來解題,而形成錯誤的解題策 略。謝慧齡(2004)指出,一年級學童在解減法文字題的問題整合階段會因誤用關 鍵字而選擇錯誤策略。鄭惠萍(2007) 研究發現國小三年級學童在比較型加減文 字題的解題計畫及監控部分,誤用關鍵字是學童常犯的錯誤類型之一。黃湘婷 (2007)研究指出國小一年級學童進行加減文字題的解題時,在問題整合階段易因 誤用關鍵字而選擇錯誤的基模知識。

從上述的相關研究可發現,在解題過程中學童會運用關鍵字策略進行解 題,而習得關鍵字策略的途徑有經由家長、老師或兄姐教導,以及透過課本習 作獲得成功的解題經驗而內化為解題模式,然而在未充分瞭解題意下就直接使 用關鍵字策略將引導學童選擇錯誤策略,以致解題失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宜 多花時間與學童討論題目描述的情境,澄清語句表示的數學意義,形成對題目 有連貫性的表徵,再依決定的解題策略進行程序性的解題步驟,而這正是決定 語詞教學著重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