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二:環境管理規範與廠商能力發展-個案分析

第五節 個案發現討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2

第五節 個案發現討論

一、利害關係人與廠商行為

探討不同利害關係人類型與廠商行為之關係。Henriques and Sadorsky(1999) 提出環境管理情境下,廠商面對的利害關係人有四種類型,法規、組織、社區與 媒體。根據表 9 的研究發現整理,可知個案公司採行的環境管理作為,主要是為 了回應來自政府、顧客、高階管理者、股東與社區團體的要求。代表不是所有利 害關係人類型的需求,都會得到廠商的回應,與先前的研究發現一致,當利害關 係人屬性不同時,廠商的回應行為也有差異(Mitchell, Agle and Wood, 1997)。其 中,法規壓力對廠商具有直接與間接的施壓效果。當地政府的法規壓力對廠商的 環境管理行為具有直接的影響(Porter and van der Linde, 1995; Rojsek, 2001)。間接 的影響則來自客戶,客戶受到市場所在地的法規影響,會要求其供應商配合當地 法規的要求,進行製程與原物料材質的改變。研究發現,當利害關係人具有權力 與急迫性時(如客戶要求),廠商行為會順應利害關係人的要求而改變。而廠商面 對社區型利害關係人,則不會全數回應其需求,但社區團體的需求會首先被廠商 察覺與回應。推論其原因為,社區團體的需求有時候透過媒體報導對廠商行為產 生影響,因此雖然媒體在研究中似乎不被廠商重視,但是媒體會間接影響廠商的 行為。

二、環境管理規範類型與廠商回應能力

碳足跡認證主要是在檢測廠商產品生命週期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根 據附錄 2 的研究發現整理可知,碳足跡認證影響廠商環境管理規範回應能力發展,

主要來自於專案負責人居中協調組織內部跨部門生產流程如何配合檢測程序,以 及組織外部的原料供應商提供其產品的二樣化碳排放量與產品回收等步驟所產 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測量,因此這類型規範本研究稱之為本研究稱之為『環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3

管理規範技術應用型』,就是應用技術去量測環境管理規範所要測量的物質,測 定其物質含量在衡量技術所得出的數值。廠商因應環境管理規範知識應用型而發 展的回應能力,其能力發展重點在於專案負責人的跨部門協調效率與外部供應商 與回收商的配合度。跨部門協調效率提高,則廠商回應流程檢測型環境管理規範 的能力愈高,同理可知,外部組織的配合度愈高,廠商環境管理規範回應能力愈 高。此外,以圖 3 廠商回應能力發展路徑圖-碳足跡認證來看,廠商回應能力發 展高度依賴專案負責人在組織間與部門間的溝通協調能力,該溝通協調能力會協 助組織建立新的產品碳足跡檢測例規,進而加強既有或是新增品保單位在組織中 的功能,可以持續更新碳足跡認證的規範變動,和檢測供應商零組件與自有生產 流程來持續降低產品二氧化碳排放量。

其次,RoHS 認證是規定產品中不得含有六大類化學物質,而這樣的規範要 求涉及廠商生產流程的變更和原物料的更換,以及製程與生產設備參數的調整,

這類型的環境管理規範屬於『環境管理規範專業知識型』。這類型的環境管理規 範要求會涉及產品組成要素的改變,會需要具備高度的產品成分與性質的專業知 識,改變產品組成要素連帶的會改變廠商產品製程,因此除非配合廠商所有者 (owner)的推動或是主要客戶的要求,廠商通常不願意推動涉及生產製程變動的 環境管理規範,因此通常是被動性因應。在附錄 3 整理中可發現,專業知識型環 境管理規範涉及廠商產品製程的改變與產品組成要素的專業知識,因此廠商往往 先尋求同業間如何進行製程變動的資訊,甚至是第三單位組織所提供的教育訓練 資訊。其後,環境管理規範導入時,則高度依賴專案負責人的跨部門與組之間溝 通協調,和生產部門技術能力的高低,才可以提昇環境管理規範導入的效率。跨 部門的協調在於協調採購、研發,和生產部門之間對於符合環境管理規範零組件 的選用、建立供應商篩選機制,以及如何微調生產設備的參數等程序,以順利導 入合格的零組件,避免生產流程受到延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4

因此,專案負責人需要擬定符合規範的產品生產與檢測流程,以及在現有或 新設品保單位中增加或修正產品生產與檢測例規,以專責單位負責監測環境管理 規範的持續更新與維持新設生產與檢測例規的穩定運作。以圖 4 來說明,專案負 責人以其溝通協調能力,在跨部門與組織間整合出符合規定的產品生產與檢測流 程,該流程在專責單位的負責下,有助於廠商環境管理規範回應能力的穩定運作 與持續更新。因為專業知識型環境管理規範會持續更新,導致專責單位需要持續 監測以即時因應規範的改變,並即時協調廠商內跨部門的生產流程運作與組織外 原料檢測和供應商篩選機制的運作。這類型環境管理規範需要廠商具有較高原物 料專業知識(如化學知識)和生產流程調整能力(如物理知識)。所以,當廠商具有 的原料專業知識程度愈高,則廠商環境管理規範回應能力愈強;同樣的,廠商的 生產流程調整能力愈強,則環境規範回應能力愈好。

最後,LEED 綠建築認證是一項涉及廠商生產流程改變,員工活動動線規劃 與工作空間增加自然環境要素的環境管理規範,屬於『環境管理規範跨領域專業 知識型』。由附錄 4 研究發現整理可知,跨領域專業知識型環境管理規範在推動 初期階段,需要高階主管承諾投入資源,專案負責人與團隊協同合作了解規範內 涵,並且需要尋找與選擇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參與推動環境規範的決策。這類型 環境管理規範導入時,需要內外部的專業知識不斷交流,受惠於資訊外溢效果,

廠商可從產業競爭者(如參觀競爭者的綠建築廠房)和外部專業顧問取得資訊,內 部則是將不同的資訊在內部團隊成員、外部專業團隊(如建築、機電、空調與水 處理專業人員),和外部專業顧問間迅速傳播擴散(如團隊成員每周讀書會)。其後,

三方專業團隊(廠商內部團隊、外部施工團隊和外部顧問)建立共同知識基礎,在 基礎上決定廠商生產流程、空間設計、動線規劃和加入自然環境要素等環節,以 符合跨領域專業知識型環境管理規範要求的標準。這個階段需要克服不同層次的 專業知識障礙,主要有兩類型:跨領域專業知識整合和跨國環境管理規範整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5

其中跨領域專業知識整合涉及廠商專業領域知識(如研發和生產製程)、廠房設計 專業知識(如建築、機電、空調與水處理),以及環境管理規範要求,三者需要專 案負責人與團隊成員不斷交換知識與腦力激盪等,以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其次,

跨國環境管理規範整合,則是本國環境管理規範與國際環境管理規範(如 LEED 綠建築規範)的規定不一致,需要團隊成員在兩者間發揮創意找出最適當的解決 方案。

最後,跨領域專業知識型環境管理規範有助於激發綠色創新精神。綠色創新 精神的孕育來自於組織內部跨部門協同機制的建立(如即時協同管理平台,p.106) 以及組織授權程度(如跨部門設計檢討會報)兩者影響。由於跨領域專業知識行環 境管理規範涉及廠商生產製程的變動,生產製程變動關係到產品良率、產能利用 率與產品交期等因素,會影響到廠商競爭力。因此,在組織內培育綠色創新精神 需要高度的組織授權與跨部門協同合作機制,才有助於克服生產製程改變帶來的 抗拒力量。其次,跨領域專業知識型環境管理規範的維持需要從建立綠色組織文 化與環境管理規範知識管理兩者著手。綠色組織文化的打造需要員工訓練、建物 空間規劃,和建立環境管理系統三方面進行,重要的關鍵在於員工訓練的內容要 能夠隨著環境管理規範的更新而持續修訂,建物的空間規劃(如動線設計)有助於 員工習慣的養成,而環境管理系統的設置則有助於綠色組織文化的鞏固與運作順 暢。再者,環境管理規範知識管理系統的建置,主要是兩大步驟,其一為建立環 境管理規範標準作業程序(如綠色建廠規範,p.117)以及設置專責團隊(如專責綠 建築團隊),兩者搭配推動可以幫助廠商有效提升環境管理規範的效益(如廠商效 益分析,p.117)。

最後,因應利害關係人壓力與環境管理規範要求,廠商發展出因應能力。本 研究發現,廠商的能力發展會因為環境管理規範的性質不同,以及跨部門或跨領 域的整合層級,而導致廠商回應能力的發展不同。環境管理規範與認證的性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6

需要不同部門涉入的程度愈高(如 RoHS),則管理者或專案負責人愈需要進行跨 部門的協調與整合。此時,管理者的專業知識與溝通協調整合能力,會影響廠商 對既有例規進行修正或新增。當例規的修正與新增需要常態或頻繁進行時(環境 管理規範與認證版本會持續更新),廠商便需要新單位或加強既有單位的功能,

來專責協調與整合涉及多個部門的例規改變。而環境管理規範與認證的性質,甚 至跨專業領域知識時,廠商面對更複雜的協調與整合情境。不同於前述跨部門的 協調與整合帶來的改變,跨專業領域知識的整合,需要負責的管理者或團隊協調 內部與外部的資訊,再決定應如何進行例規的修正與新增。如果管理者欠缺跨專 業領域知識的整合能力,則不容易形成有效的例規修正與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