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廠商回應環境管理規範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廠商回應環境管理規範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7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于卓民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廠商回應環境管理規範之研究.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梁晉嘉. 中華民國一○四年七月.

(2) 感謝本論文的口試委員 根據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之規定,本論文總共歷經三階段口試。 博士論文提案口試:民國 102 年 12 月 11 日。範圍:前三章 博士論文預考口試:民國 104 年 6 月 4 日。範圍:全文 博士論文學位口試:民國 104 年 7 月 22 日。範圍:全文. 政 治 大. 感謝口試委員陳厚銘老師、林明杰老師、吳秉恩老師、彭玉樹老師、. 立. 郭國泰老師、羅明琇老師、彭朱如老師、黃國峯老師、于卓民老師,. ‧ 國. 學. 在三階段口試時對本論文提出寶貴的建議。.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梁晉嘉 謹識於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民國 104 年 7 月. i.

(3) 致謝辭 博士班生涯受到很多人的鼓勵與幫助。回想起來真的是千頭萬緒, 感激滿滿。首先感謝的是企管系老師們的教導,司徒達賢老師的學識 深厚和嚴厲深刻;于卓民老師經常性的指出文獻上的不足和思考的欠 缺;巫立宇老師持續的鼓勵與幫助;黃國峯老師適時的提醒撰寫時的 技巧;彭朱如老師提出能幫助學生思考的方向。在眾多名師的懷抱下,. 政 治 大. 學生逐步的拓展自己的視野與檢視眾多的缺點。尤其是,在于卓民老. 立. 師指導之下,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正之下,自由的發展自己有高度興. ‧ 國. 學. 趣的博士論文題目。真的很感恩,能夠在老師們殷殷關懷的氛圍中,. ‧. 逐漸的孕育出論文的雛形,在經過老師們的雕琢,顯現為現在論文的. er. io. sit. y. Nat. 模樣。. n. al 其次,感謝博士班生涯中遇到的眾多學長姊和學弟妹。像是李山 iv. n U engchi 學長的持續鼓勵;敘峰學長在數量方法上的教導;恩欣學姊聊聊彼此. Ch. 論文的困境;如慧學姊的打氣;與公保學長的寫論文心得交流;和柏 元學長與冠仰兩位共處一室的革命情誼;敏平學姊提供文獻方向;偶 爾與重麟聊聊的心情抒發;邵寰與舒惠兩人的共同鼓勵;與祥景、婉 竹、敘竹、天鈞聊天的歡笑;信宏、文卿、孟賢、昇翰和芝樺在實幼. ii.

(4) 研究室的相聚時光。還有很多短暫交集卻充滿回憶的學弟妹們,像是 禮仁、晏孜、豫萱、慧璋、姿瑩、慧茹等學弟妹的幫助。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們:父親、母親、兩位弟弟,和最後關頭 時刻,我太太的激勵與支持。家人們默默的支持與關心,是我能夠在 學術生涯中持續向前的主要動力。 感恩無盡遙天際.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酬謝上天懷抱情 求師于型風極景. ‧. 步履艱卓渴慕泉. n. al. er. io. sit. y. Nat. 得道多助民感意 心懷恩機至老齡 n i. Ch. engchi U. v. 莫敢或忘學乃師 梁晉嘉 謹識於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民國 104 年 7 月. iii.

(5) 摘要 許多環境管理績效研究顯示廠商會受到許多內外部利害關係人的影響而促 使廠商採行環境管理作為以提高環境管理績效。影響廠商行為的利害關係人有不 同的類型(Freeman, 1984),在環境管理議題方面,主要影響廠商行為的利害關係 人有四種類型,分別為:規範性、組織性、社區和媒體(Henriques and Sadorsky, 1999) 。 其 中 規 範 性 利 害 關 係 人 對 廠 商 環 境 管 理 行 為 的 影 響 深 遠 (Cordano, Marshall And Silverman 2010; 2010 Darnall, Heniques and Sadorsky, 2010)。其次, 股東也是對廠商環境管理行為具有影響力的利害關係人(Flammer, 2013)。再者,. 政 治 大. Kassinis and Vafeas (2006)發現在美國,社區型利害關係人壓力有助於提昇工廠的. 立. 環境管理績效水準。然而,既有研究尚未清楚探討,利害關係人對新興經濟體廠. ‧ 國. 學. 商實際污染行為產生是否影響?據此,關於利害關係人與廠商實際環境污染行為 的實證,本研究發現,本國大股東、國外法人股東,和已開發國家客戶等利害關. ‧. 係人的壓力皆會正向影響廠商實際環境污染行為。然而,設置獨立董事會導致廠. y. Nat. er. io. sit. 商實際環境污染行為機率提高的實證結果,本研究將深入討論。 最後,本研究以微觀基礎架構去剖析廠商回應利害關係人要求,發展出符合. al. n. v i n 環境管理規範的回應能力。本研究透過個案研究與內容分析等方式,區分出三種 Ch engchi U. 類型環境管理規範,分別是技術應用型環境管理規範、專業知識型環境管理規範, 和跨領域專業知識型環境管理規範。針對不同類型的環境管理規範,廠商也發展 出三種類型環境管理規範回應能力,分別是:單一部門整合回應能力、跨部門整 合回應能力,和跨領域整合回應能力,並進一步討論不同環境管理規範和廠商環 境管理規範回應能力的關係,以及說明研究限制和後續建議。. i.

(6)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erformanc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many firms will be affected by internal and external stakeholders, their pressures force firms to improve thei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erformance as they adop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t. Different stakeholders’ pressures influence the behavior of firm (Freeman, 1984). T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ssues, there are four types of stakeholders may affect firm’s behavior, namely: normative, organizational, community and media (Henriques and Sadorsky, 1999). The. 政 治 大 (Cordano , Marshall And 立 Silverman 2010; 2010 Darnall, Heniques and Sadorsky,. normative stakeholder influence firm’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t deeply. ‧ 國. 學. 2010) . In addition, shareholders also influence firm’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tions (Flammer, 2013). Kassinis and Vafeas (2006) found that in the United States,. ‧. community-based stakeholders improve factory’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it. y. Nat. performance.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keholder’s pressures and. n. al. er. io. emerging markets firm’s actual pollution behavior has not been clear.. i n U. v.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akeholders and firm’s actual pollution behavior, our. Ch. engchi. empirical findings show that home country’s major shareholders, foreign 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s, and developed country customers may positively improve actual pollution behavior of emerging market firm. However, firm with independent board directors may lead to increase firm’s actual pollution behavior; we also have intensely discussion to this empirical result. Finally, this study use the micro-foundation framework to demonstrate firm’s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regulation’ responding capacities. This. ii.

(7) study uses case studies and content analysis to distinguish three type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regulations, which are technology appli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regulation, professional knowledge-bas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regula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bas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regulation.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regulations, firm developed three types’ capabilities to respond to thos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regulations, namely: single department's intergation ability to fit enrionmental management regulations, cross-department integration capability to fit emvironmental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capability to fit 政 治 大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regulatuons, then we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立 management. resulation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regulations and firm’s integration. ‧ 國. 學. capability to fi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Research limit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 issues also discussed..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8) 目錄 目錄....................................................................................................................... iv 圖目錄 ................................................................................................................... v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研究問題與目的 .................................................................................... 3. 政 治 大 第二章文獻探討 .................................................................................................... 8 立 第三節 研究範圍 .............................................................................................. 7. ‧ 國. 學. 第一節 制度理論 ............................................................................................ 10 第二節 利害關係人理論 ................................................................................ 14. ‧. 第三節 廠商能力發展與能力微觀基礎架構 ................................................ 18. y. Nat. io. sit. 第三章 研究一:利害關係人與廠商污染行為 ................................................ 26. n. al. er. 第一節 緒論 .................................................................................................... 26. Ch. i n U. v.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假說推導 ........................................................................ 29. engchi.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32 第四節 研究結果 ............................................................................................ 41 第五節 討論與建議 ........................................................................................ 45 第六節 結論與限制 ........................................................................................ 53 第四章 研究二:環境管理規範與廠商能力發展-個案分析 ........................ 55 第一節 緒論 .................................................................................................... 55 第二節 初步架構與研究方法 ........................................................................ 56 iv.

(9) 第三節 資料分析 ............................................................................................ 65 第四節 初步研究架構與產業領導廠商的實務 ............................................ 66 第五節 環境管理規範與廠商回應能力發展 ................................................ 74 第五節 個案發現討論 .................................................................................. 102 第六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 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9 第一節 結論 .................................................................................................. 109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 118. 政 治 大. 參考文獻 ............................................................................................................ 120. 立. 附錄 1:研究一樣本廠商名錄 ......................................................................... 131. ‧ 國. 學. 附錄 2:廠商環境管理規範回應能力的情境分析-碳足跡認證 ................. 133. ‧. 附錄 3:廠商環境管理規範回應能力的情境分析-RoHS 規範 .................. 136. n. al. er. io. sit. y. Nat. 附錄 4:廠商環境管理規範回應能力的情境分析-LEED 認證 .................. 149. Ch. engchi. v. i n U. v.

(10) 圖目錄 圖 1 :時間片段取樣示意圖 ..................................................................................... 34 圖 2:個案研究-初步研究架構圖........................................................................... 61 圖 3:初步研究架構修正圖....................................................................................... 79 圖 4:廠商能力發展路徑圖-碳足跡認證............................................................... 82 圖 5:廠商環境管理規範回應能力發展路徑圖-ROHS 規範 ............................... 87. 政 治 大. 圖 6:廠商環境管理規範回應能力發展路徑圖-LEED 認證 ............................... 95.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11) 表目錄 表 1:環境績效定義整理........................................................................................... 34 表 2:變數定義整理表............................................................................................... 39 表 3:平均數、標準差與相關係數........................................................................... 43 表 4:實證分析表....................................................................................................... 44 表 5:個案公司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63. 政 治 大. 表 6:個案公司基本資料........................................................................................... 64. 立. 表 7:開放性編碼示意表........................................................................................... 66. ‧ 國. 學. 表 8:個案公司基本資料表....................................................................................... 68. ‧. 表 9:個案公司採行的環境管理作為....................................................................... 69. y. Nat. er. io. sit. 表 10:個案公司回應利害關係人訴求行為整理..................................................... 71 表 11:訪談大綱......................................................................................................... 73. n. al. Ch. engchi. i n U. v. 表 12:環境管理規範整理......................................................................................... 75 表 13:廠商環境管理規範回應能力發展九宮格..................................................... 78. vii.

(12) 第一章緒論 本章首先說明環境管理規範已在已開發國家形成趨勢,規範的壓力會逐漸影 響新興經濟體廠商的環境管理行為,進而廠商將既有能力慢慢改變為符合環境管 理規範的能力。其次,本研究探討影響廠商環境污染行為的因素為何,以及廠商 如何發展因應環境管理規範的能力。最後,本研究將選取三項主要的環境管理規 範為研究事件,探討前述兩項研究問題。.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政 治 大. 近年來,急遽的氣候變遷已經深深的影響全球經濟活動,因此減緩氣候變遷. 立. (Climate Change)造成的經濟衝擊,已是全球的政策趨勢,且開始影響多國企業. ‧ 國. 學.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MNEs)的活動。氣候變遷的影響,就各國政府的政策制 定來說,已經不再是是否需要採取行動,而是誰(stakeholders)要採取多少行動,. ‧. 以及應該採取哪些行動。據估計,在 2010-2015 年間,每年需要額外投資 4400. y. Nat. sit. 億美元,才能達成全球氣溫升高幅度維持在 2℃以內的目標。其中,MNEs 的活. n. al. er. io. 動被認為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推手,但是因為 MNEs 也佔有技術創新與. i n U. v. 擴散的主要地位,因此 MNEs 被認為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解決方案來源之一。. Ch. engchi. 而台灣是以出口為主的國家,製造業廠商的活動更是與跨國企業的活動高度連結。 跨國企業是台灣廠商的主要客戶,跨國企業為了因應環境管理規範的趨勢,也已 經開始重視環境管理活動,並且開始進行諸多調整,包括將供應鏈廠商的行為也 開始納入品牌廠的規範。例如:蘋果公司(Apple Inc.)從 2006 年開始實施供應商 審查,設立蘋果公司的供應商行為準則後,給予供應商半年的時間進行生產線調 整,以符合該公司的供應商規範,不合格的供應商即喪失蘋果公司供應夥伴的資 格。. 1.

(13) 此外,廠商推動環境管理可以得到經濟利益(Lampe and Drummond, 1991; King and Lenox, 2002)。甚至有些廠商可以逐步的取得綠色競爭優勢(Hart, 1995; Porter and Kramer, 2006)。而在實務觀察方面,少數供應商無法通過主要環境管 理規範,或者是品牌大廠自有的環境管理規範,導致供應商被踢出品牌廠的供應 商名單。市場會迅速反應該資訊,導致股價會立即下跌。因此,客戶對供應商要 求符合環境管理規範,成為目前供應商主要的壓力來源之一。 再者,廠商推動符合環境管理規範的行為,也會來自於內部的高階主管承諾。 例如:2006 年初,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與公司內部高階主管分享一則關於. 政 治 大 房的報導。張董事長因此要求台積電建廠團隊,要在正興建的廠房-晶圓十四廠 立. 綠建築的剪報。剪報提及德州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 TI)在德州建造綠色廠. ‧ 國. 學. 第三期廠房的建廠規劃中納入綠建築的概念,並推動取得美國綠建築協會的 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Design )認證。顯示廠商在推動環境. ‧. 管理規範時,也會面對來自廠商內部高階主管的壓力。. y. Nat. sit. 同時間,消費者愈來愈要求廠商的產品要符合環境管理規範,或者是生產屬. n. al. er. io. 於環境友善(ecofriendly)的產品。尤其是歐美消費者重視綠色消費的意識,已經. i n U. v. 對品牌商形成強大的壓力。歐美消費者開始用購買與否,對廠商的產品形成監督. Ch. engchi. 力量,或者是鼓勵生產消費者認同的產品。雖然,台灣的消費者尚未形成這股綠 色消費趨勢,但綠色消費勢必將是未來趨勢(遠見雜誌,285 期)。 而監督廠商推動環境管理規範的力量,還有社區民眾的聲音開始得到廠商的 重視。例如:2009 年 5 月公共電視報導當地民眾抗議光電廠商華映與友達將廢 水排放到新竹的霄裡溪,污染了當地民眾的灌溉用水與飲用水源。因此,廠商除 了加強廢水回收的設備投資之外,也決定將處理過的工業廢水改排放到不供當地 民眾飲用的桃園老街溪。. 2.

(14) 綜合前述可知,環境管理規範開始成為本國廠商與跨國廠商重視的因素。而 推動廠商通過環境管理規範的壓力,則來自內外部不同的壓力。若廠商發展其能 力以因應壓力,以及廠商發展出因應環境管理規範的能力,就可以提高其環境績 效。. 第二節研究問題與目的 基於前面論述與實務現象的觀察,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不同利害關係人與廠商環境污染行為可能性的關係為何?. 政 治 大. 二、回應利害關係人的要求推動環境管理規範,廠商如何發展因應能力?. 立. 本研究希望達到理論面與實務面的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 ‧ 國. 學. 1. 理論面. 制度理論認為,限制廠商行為有多種因素,依據學者的看法,有正式限制、. y. Nat. sit. 非正式限制兩類(North, 1990)。North(1990)認為所有社會中的人類會確立其與他. n. al. er. io. 人關係的結構。且在最進步的經濟體系裡,正式法規只是決定選擇的整體限制之. i n U. v. 一部分,其他部分是非正式限制。正式限制雖然是非正式限制的基礎,但是在日. Ch. engchi. 常生活的互動中比較少會明顯與立即使用到正式限制。而非正式限制也是現代經 濟的普遍現象。建立限制隨著社會發展愈來愈複雜,自然而然會將限制正式化, 建立正式的司法制度以處理較複雜的爭執,因此產生正式規則;較複雜的組織中 演化出來的階層關係(hierarchies),需要正式結構設定主理/代理關係。此外, Scott(1995)則主張有法規性、規範性與認知性三種會影響廠商的行為。其中,法 規性程序包含了建立規則的能力,調查或審查其他人是否遵守規則,以及採取必 要的獎懲手段,以影響後續的行為。由此可知,正式規則的建立會指導廠商行為 的方向,亦即會對廠商行為產生推動力。 3.

(15) 此外,利害關係人理論也主張,許多類型的利害害關係人會直接或間接和廠 商行為相互影響(Freeman, 1984)。Freeman(1984)認為影響廠商行為的利害關係人 有所有權人(owner)、顧客(customer)、員工(employees)、供應商(Suppliers)、政府 (governments)、競爭者(competitors)、消費權益主張者(consumer advocates)、環境 主義者(environmentalists)、特殊利益團體(special interest group),和媒體(media)。 然而,不是每一類型利害關係人皆對廠商通過環境管理規範具有影響力。 Henriques and Sadorsky(1999)進一步提出在環境管理議題上,會影響廠商行為的 利害關係人有 4 種類型,分別是:法規、組織、社區,以及媒體。在其研究中具. 政 治 大 反應型(reactive)、防守型(defensive)、調節型(accommodative),以及主動型 立. 體分類出,廠商因應不同利害關係人類型,會發展出 4 種回應行為趨向,非別是:. (proactive)。而不同廠商行為反應類型所重視的利害關係人不同(例如:反應型廠. ‧ 國. 學. 商只重視媒體,而主動型廠商則不重視媒體)。原因在於,反應型廠商遇到環境. ‧. 危機時,將沒有辦法拿出有效的作為回應媒體的報導,而主動型廠商則否。且以. y. Nat. 廠商的角度來說,不同的利害關係人對促進廠商重視環境管理的知覺與行動,其. er. io. al. sit. 影響力不一(Gadenne, Kennedy, and McKeiver, 2009)。. v. n. 因此,在環境管理愈來愈受到重視的趨勢之下,制度面的限制性因素,如法. Ch. engchi. i n U. 規性規範會對廠商行為產生較大壓力,廠商會順從法規規範而改變行為。然而, 可能不是所有的利害關係人皆會對廠商環境管理行為具有影響力。因此,哪些類 型利害關係人的意見會對廠商行為具有重大影響,進而影響廠商因應能力的發展, 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 更重要的議題是,因應不同的利害關係人壓力,廠商的能力如何被發展出來, 以回應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要求。傳統上,資源基礎理論學者認為廠商的競爭優勢 可能是來自於其所擁有的異質性資源(Penrose, 1959; Barney, 1991; Nelson, 1991) 或是稱之為獨特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e)(Rumelt, 1974)。Barney(1991)認為廠 4.

(16) 商資源具有 4 種特性:價值(value),稀有性(rareness),不可模仿性(imitability), 以及不可替代性(substitutability)。然而,廠商資源異質性的來源為何?依然是個 需要關心的議題;此外,資源基礎觀點被認為無法解釋廠商面對持續改變的環境, 廠商能力應該如何發展的問題(Priem and Butler, 2001)。 因應前述缺口,動態能力觀點應運而生,試圖解釋廠商透過動態調整的過程, 以回應不斷變動的環境,最終廠商產生競爭優勢。眾多學者提出以獲取、發展, 及維持等「動態過程」的概念(Znder and Kogut, 1995; Teece, Pisano, and Shuen, 1997; Teece, 2007),亦即動態能力加入時間軸的概念,並以獲取,發展,以及維. 政 治 大 者提出不同的主張。例如:Eisehardt and Martin(2000)將動態能力定義為「廠商透 立 持等動態過程考量,更真實的表達廠商行為。然而,動態能力的定義也有許多學. ‧ 國. 學. 過創造、整合、合併、及釋放資源,以配合或創造市場變動而整合與重組資源的 一種流程」;然而,Teece, Pisano and Shuen(1997)將動態能力定義為:廠商整合、. ‧. 建構,與重新配置內部與外部能力,以因應環境的快速變化。Teece(2007)進一步. sit. y. Nat. 提出動態能力包括:辨識機會與威脅(sensing)、掌握機會(seizing),以及管理威. al. er. io. 脅與轉換新的動態能力(managing threaten and transformation)。最近的研究趨勢提. v. n. 出廠商能力的微觀基礎以解釋廠商能力來源。廠商的能力來自於例規與能力. Ch. engchi. i n U. (routines and capabilities),而例規與能力則來源自能力三要素:個人、程序與交 互作用,及結構三者所構成(Abell, Felin and Foss, 2008)。本研究認為廠商能力基 礎為例規與能力,希望進一步探究廠商面對持續更新的環境管理規範,廠商如何 發展出因應的能力。對理論發展的貢獻為:本研究希望能應用廠商能力理論的微 觀基礎,來解開廠商能力發展的黑盒子。 2. 實務面. 5.

(17) 全球主要資訊電子業廠商正式推動環境管理規範,是在 2004 年時由 HP、 DELL 與 IBM 等大廠共同發表電子電機產業行為準則(Electronic Industry Code of Conduct, EICC),本準則規範的層面很廣泛,涉及勞工、招聘、健康、安全、環 境責任、管理系統和道德規範等。Cisco、Intel、Microsoft、Sony,以及 Acer 等 廠商相繼加入。本規範版本從 2004 年第一版到 2012 年已經發表至第四版,規範 的執行是自願性質,加入的廠商以 EICC 提供的自我評估問卷進行自評與改善, 再向 EICC 委員會提出稽核申請。對資訊電子業廠商具有強制效力的重要環境管 理規範與認證,則是 2003 年歐盟所通過的所通過的一項危害性物質限制指令. 政 治 大 大項:大型家用電器、小型家用電器、資訊與電信通訊設備、消費性耐久設備、 立. (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 Directive, RoHS)。該指令管制的產品包括 10. 照明產品、電機與電子工具、休閒運動產品、醫療器材、監控設備與自動販賣機. ‧ 國. 學. 等。RoHS 要求前述 10 大類產品在製造過程中不得使用六種化學物質,包括鉛、. ‧. 汞、鎘、六價鉻、多溴聯苯(PBB),以及多溴二苯醚(PBDE)。如果產品被檢測出. y. Nat. 含有前述六種化學物質,則無法進入歐盟市場販售,會在海關就被退貨,例如:. er. io. sit. 早在歐盟 RoHS 通過前,Sony 在 2001 年 10 月就已經因為 PS2 被檢測出含有過 量重金屬鎘,被荷蘭海關退貨,損失達 5000 多萬美元。. n. al. Ch. engchi. i n U. v. 台灣廠商包括面對眾多規範範圍不同且持續更新的強制性或自願性環境管 理規範,在出口導向的情況下,大多數台灣廠商被動順從國際環境管理規範的要 求,或者是少數廠商會主動研發減少化學物質使用的製程,例如:台達電(Delta Inc.)在 2003 年歐盟通過 RoHS 前,早於 1999 年就在董事長的要求下,開始主動 評估無鉛焊錫技術,2000 年當無鉛焊錫的成本從一般焊錫成本的 5、6 倍,降到 2、3 倍時,台達電開始導入第一條無鉛焊錫製程,2001 年並在吳江廠中設置重 金屬及毒性物質檢驗實驗室;2001 年 Sony 遭遇產品被荷蘭海關退貨的危機,開 始找尋台灣廠商具有無鉛製程生產能力者,台達電已經完全符合 Sony 的要求, 6.

(18) 使得台達電獲得大量訂單,在 2003 年更獲得 Sony 頒發全球第一家海外「綠色夥 伴」認證。此證據顯示少數台灣廠商主動重視環境保護的趨勢,主動推動環境管 理作為,有助於廠商取得競爭優勢(Porter and Van der Linde, 1995)。 由於廠商的本身能力發展具有差異性且擁有的資源有限,廠商應該如何培養 能夠應對眾多環境管理規範的能力呢?本研究希望透過廠商能力的微觀基礎架 構,以及個案公司應對不同環境管理規範時,所採取的實務作為,以理論架構為 基礎歸納整理出廠商能力發展路徑,幫助廠商在面對不同的環境管理規範壓力時, 明瞭如何養成應對諸多環境管理規範的能力,甚至進一步形成廠商的競爭優勢。. 第三節 研究範圍.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本研究選取不同類型的環境管理規範,環境管理規範區分為自願型環境管理 規範,(如:碳足跡認證與 LEED 認證),和強制型環境管理規範(如:RoHS 規範). ‧. 兩類型環境管理規範。強制型環境管理規範是政府以法律方式強制廠商要遵守的. sit. y. Nat. 環境管理規範。自願型環境管理規範則是由政府或是產業推動,鼓勵廠商自願性. al. er. io. 加入,通過自願型環境管理規範的廠商會取得不定等級的認證標章。探討不同類. v. n. 型的環境管理規範對於廠商能力發展有何影響。分析單位是以環境管理規範為核. Ch. engchi. i n U. 心,了解該環境管理規範事件對廠商能力發展的影響。. 7.

(19) 第二章文獻探討 目前關環境管理的研究,主要是聚焦在探討外在環境因素與廠商回應之間的 關係。其中,主要的影響有四項:法規(legislation)、利害關係人壓力(Stakeholder pressures)、經濟利益(economic opportunities)和道德動機(ethical motivation)(Bansal and Roth, 2000)。法規影響廠商回應的重要性,目前已經獲得證實(Lampe and Drummond, 1991; Vredenburg and Westley, 1993; Christmann, 2004),尤其是多國 企業為了因應不同外部利害關係人的壓力,會進一步將其環境政策一致化,導致 多國企業難以利用國家間法規差異來套利(Christmann, 2004)。而利害關係人的壓. 政 治 大. 力對於廠商行為的影響,被認為主要有法規性利害關係人(政府部門與立法機關)、. 立. 消費者、社區、環境相關團體、組織利害關係人及媒體等不同的利害關係人類型. ‧ 國. 學. (Berry and Rondinelli, 1998; Henriques and Sadorsky, 1999; Kassinis and Vafeas, 2006)。再者,目前對於利害關係人壓力與廠商環境績效的影響,實證研究較少。. ‧. Kassinis and Vafeas (2006)證實,利害關係人的屬性與廠商環境績效有相關,其中. y. Nat. sit. 社區性利害關係人在廠址議題上,與廠商的環境績效有顯著正向關係。此外,研. n. al. er. io. 究發現當地競爭者的密集度、主要客戶的要求,和子公司資源,皆會正向影響子 公司採行環境管理的程度(Peng and Lin, 2008)。. Ch. engchi. i n U. v. 經濟利益亦是驅使廠商採取回應行為的動力之一。廠商通常會藉由調整生產 線程序、增加防治污染設備,以及採取技術創新的方式來賺取潛在的經濟利益 (Lampe and Drummond, 1991; Porter and Van der Linde, 1995; King and Lenox, 2002)。廠商透過投資污染防治,可以降低廠商處理生產性廢棄物和順從法規的 成本,以及提高生產效率的利益。而廠商若採取技術創新的方式,更可以早期取 得消費者對於廠商產品重視環保的認同,以及建立整合不同利害關係人訴求的能. 8.

(20) 力,最終廠商可以在降低污染的能力與技術創新上逐步建立競爭優勢(Porter and Van der Linde, 1995; Hart, 1995; Porter and Kramer, 2006)。 道德動機的層面,目前的研究著重在探討公司價值以及高階管理團隊(TMT) 兩者,如何去驅動廠商評估其在社會中的價值,以及驅使高階管理者將環境保護 行動付諸實現(Buchholz, 1991; Porter and Kramer, 2006; Cordano, Marshall and Silverman, 2010)。中小企業中的高階管理者更會順應內部利害關係人的態度、規 範與壓力,而採行有效的降低能源使用與回收的行動。顯示即使是中小企業,也 已經開始重視環境管理對廠商產生的影響,並且開始採行因應作為(Cordano, Marshall and Silverman, 2010)。. 立. 政 治 大. 國內研究方面,從環境管理系統的引進,開始強調環境管理系統對廠商行為. ‧ 國. 學. 的重要性(柯烽堯,1995; 鄭茂盛,1996; 紀佳雄,1998; 呂執中、黃文星,2009)。 研究認為,環境管理系統的引進是國內廠商新的領域,對於製造會產生哪些實質. ‧. 的影響,有值得進一步探索的潛力(蔡爭岳、粘孝堉,2007a)。就廠商而言,採. y. Nat. sit. 行綠色製造需要考量的因素有製造成本、環境衝擊與產品品質等因素(蔡爭岳、. n. al. er. io. 粘孝堉,2007b)。台灣是電子電機產業大國,既有的研究較為強調關於綠色採購 的推廣與介紹(黃永東,2007; 黃意錦,2008)。. Ch. engchi. i n U. v. 綠色創新是廠商競爭力的來源之一。國內關於綠色創新的研究,研究認為廠 商的綠色創新能力需要從願景、能力與知識管理機制等方面著手(溫肇東,陳泰 銘,1997)。而針對台灣製造業廠商的實證研究也進一步發現,利害關係人會正 向影響廠商採行綠色創新,且廠商採行綠色創新會正向影響廠商的環境管理績效 與作業績效(黃義俊,高明瑞,2004; Chen, Lai and Wen, 2006)。廠商的綠色核心 競爭力更會受到廠商綠色創新績效與綠色印象的正向影響(Chen, 2008)。. 9.

(21) 綜合前述研究可知,目前學術上關於環境管理的研究,主要著重在探討法規 環境、利害關係人,以及廠商環境績效三者的關係。隨著時間的推展,研究的趨 勢也從強調生產製程的改良與技術創新,開始重視廠商與內外部利害關係人,和 環境管理議題的互動,以及廠商內部高階管理團隊對於環境管理的重視與承諾, 如何會影響廠商的環境績效。國內學者研究的重點則著重在廠商順應外在壓力, 引進與推廣環境管理制度的作法,以及採行綠色創新對廠商環境管理績效的提高, 以及環境管理績效如何幫助廠商取得競爭優勢等方面的議題探討。 在關鍵理論的使用上,本研究整理諸多研究內涵,發現眾多學者使用的核心. 政 治 大 人理論,和廠商環境管理規範能力發展三者關係。 立. 理論主要有利害關係人理論與制度理論兩者。本研究將探討制度理論,利害關係. ‧ 國. 學. 第一節 制度理論. ‧. 一個國家的社會系統(Social system)與生態系統(Ecological system)是彼此緊. sit. y. Nat. 密關連,並且長期互動的(Jennings and Zandbergen, 1995:1019),而組織活動是. al. er. io. 社會系統下的經濟系統(Economic system)中最重要的角色,因此,體制理論被認. v. n. 為是最適合用來解釋組織持續追求永續發展的活動(Jennings and Zandbergen,. Ch. engchi. i n U. 1995:1023),因為組織的活動離不開對生態問題的影響(Shrivastava, 1995)。 制度學派有多種不同的看法,本研究將根據 North(1990)與 Scott(1995)的制 度理論定義進行研究,並據此確認廠商所面臨的制度壓力。 首先,體制是一個社會中的遊戲規則,是人為制定的限制,用以規範人類的 互動行為。因此,制度構成人類交換的動機。而交換包括了政治的、經濟的以及 社會的行為(North, 1990)。. 10.

(22) 依據 North(1990)將制度分為三種層次:正式規則、非正式限制和執行。North 認為正式規則包括政治(與司法)規則、經濟規則,以及契約。這種規則構成的階 層,上自憲法,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乃至於特別判例和個人契約,都界定了從一 般規則至特別設定規則的限制。 非正式限制被認為是正式規則的延伸,其來源是社會傳遞的訊息,而且代代 相傳成為所謂文化的一部分。據此,文化可以被定義為「透過教育與模仿,從上 一代傳沿至下一代的知識、價值和其他影響行為的因素」(Boyed, 1988)。因此, 文化提供了一套以語言為基礎的認知架構,使其能記錄與詮釋感官所傳至腦中的 訊息。. 立. 政 治 大. 執行是指契約的執行,通常有兩種情況:其一為契約自發的執行,只有當信. ‧ 國. 學. 守契約利益超過成本時才會發生;其二是以互相依賴各自專業為主的非人情交換。 其中,聲譽、親戚關係、各式各樣的忠誠、共同的信仰等,都會使信守契約變得. ‧. 值得而執行交換。執行的力量可以來自交易對象的報復(契約不履行)、內在強制. y. Nat. sit. 的行為準則、社會制裁,或是強制的第三者(政府)。而缺乏有效的第三者執行時,. n. al. er. io. 會使得交換產生困境,而第三者執行依賴政府發展出強制力量來有效地維護財產. i n U. v. 權和執行契約,但這樣的機構不容易存在(North, 1990)。. Ch. engchi. 根據前述 North(1990)對制度理論的詮釋,我們可以歸納出組織在社會系統 中,所面對外在壓力有正式規則與非正式限制兩類型,其中正式規則(如經濟規 則與契約),是本研究著重探討的壓力來源。 Scott(1995)對制度的定義是:制度包括認知,規範與法規結構與活動,使得 社會行為具有穩定性與意義。進一步來說,制度是透過多種不同的方式來傳遞(例 如文化、結構,及例規),且三者在不同層次的管轄權(jurisdiction)中運作。因此,. 11.

(23) Scott 認為制度是多方面的系統,由認知的結構、規範性規則,及法規性的程序 來實行與塑造社會行為。 Scott 提出制度理論的三大支柱,分別是法規性(Regulative),規範性 (Normative),以及認知性(Cognitive)。首先,法規性程序包含了建立規則的能力, 調查或審查其他人是否遵守規則,以及採取必要的獎懲手段,以影響後續的行為。 再者,規範性是指將規定性、可評價的與義務性的構面,導入社會生活中,規範 性系統包含價值與規範(norm):價值是用來比較與評估既有結構或行為的標準。 規範則是區別事情該如何進行。最後,認知性是指某組織或社會實體中的成員,. 政 治 大 或概念等的融會貫通而來立 ,所以領域內成員的順從基礎是根據該領域中所被認為 對其認知領域的廣泛分析,而對其世界產生意義,其認知是根據各種經驗、意識. ‧ 國. 學. 理所當然的信念與知識,以及領域內成員對事物所共享的理解。 廠商的行為會受法規與規則的影響(Leonard and Duerksen, 1980; Porter and. ‧. Van der Linde, 1995),而多國企業的行為更會受其影響(Rugman and Verbeke,. y. Nat. sit. 1998),甚至影響到多國企業的能力發展(Kolk and Pinkse, 2008);甚至廠商採行. n. al. er. io. 的創新活動,也會受到法規與規則的驅使(Porter and Van der Linde, 1995; Porter. i n U. v. and Kramer, 2006)。最後,廠商競爭優勢的建立,則是建立在法規與規則與驅動. Ch. engchi. 的創新基礎之上(Hart, 1995; Porter and Kramer, 2006)。. Bansal and Roth(2000)訪談了英國的 12 家食品零售商,多國企業 P&O 的 10 家子公司、5 家英國汽車製造商、7 家英國石油煉製公司,及 10 家日本廠商,涵 蓋汽車製造業、石油產業、鋼鐵業、化學業、公用事業,及電子業,總共 44 家 公司以及 88 個訪談個案。該研究發現,在英國,廠商為了生存的需要(例如廢止 執照許可),廠商會順從規範與法規的要求,主要的壓力來源是政府、設廠當地 社區民眾,以及其他利害關係人。然而在日本,日本廠商順從規範與法規的要求,. 12.

(24) 是為了回應 Keidanren(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連)、通商產業省(Minist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y, MITI ),及廠商所屬的協會的要求,消費者與股 東只有較小的影響力。 Schaefer(2007)利用三個英國水公司與污染處理公司的個案進行研究,發現 影響廠商採行環境管理系統有 4 項因素:外部和內部制度性驅力(institutional forces)、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該研究認為隨著時間經過,環境績效因素會愈來 愈不重要。但是,制度性驅力以及經濟績效的重要性則與日俱增。而且順從制度 性壓力,對廠商的經濟績效有顯著的提升效果。. 政 治 大. 跨國企業在應對不同類型國際環境管理規範時,Rugman and Verbeke(1998). 立. 認為以順從行為的動力(drivers of compliance behavior)當 X 軸,行動力區分為兩. ‧ 國. 學. 類:其一為對產業績效有貢獻(contribution to industrial performance),產業績效意 指廠商的市佔率、獲利能力與成長等;其二為行政強制力(administrative. ‧. enforcement)。把順從的淨經濟利益(net economic benefits)當 Y 軸,會有四種類型. y. Nat. sit. 的廠商順從行為:績效導向順從(performance driven compliance)、不順從. n. al. er. io. (Non-compliance)、強制導向順從(Enforcement driven compliance),以及條件式不. i n U. v. 順從(conditional non-compliance)。績效導向順從發生在當淨經濟利益高,且有助. Ch. engchi. 於產業績效時。此時廠商會熱於面對國際環境管理規範與認證,例如:OECD 國 家非限制性環境管理規範,政策與準則。而不順從的情境發生在,當廠商經濟利 益低且沒有行政強制力時,例如:1997 年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強制導 向順從,則是當廠商有高經濟利益,且有行政強制力存在時,例如:歐盟的環境 法規標準。條件式不順從,則是在當政府表現出重視環境法規執行,但是卻因為 缺乏資源或是其他執行門檻,導致行政強制力落後的現象,例如:NAFTA 與 WTO 對環境法規有規範,但執行成效不彰。. 13.

(25) 綜合各學者的研究發現,本研究有下列結論: 1.. 認為廠商面臨環境管理規範時,會受到的外在環境壓力之一是來自. 政府法規與國際機構規則的限制。 2.. 經濟效益的驅動力是驅使廠商推動環境管理規範與認證的主要動. 機,而且隨著時間的過去,追求經濟效益對廠商行為的影響力漸增。 3.. 不論是國家或國際性的環境管理規範與認證,皆需要有行政強制力. 的介入,才能有效的推動。除了廠商自願性行為之外,沒有行政強制力的介 入,難以驅使廠商順從。. 政 治 大 本的衡量結果而定,如果契約執行的利益大於成本 ,則契約會自發性的執行。 立 4.. North(1990)的主張認為正式規則的執行,端視交易雙方的利益與成. ‧ 國. 學. 而執行的力量除了來自任一交易方的契約不履行之外,尚有內在的強制行為 準則,以及依靠政府強制力而來的第三方執行,但這樣的機構不容易存在. ‧. (North, 1990)。然而,本研究情境中環境管理規範的來源,多數是外國政府. sit. y. Nat. 制定的法規限制與國際機構設定的認證規範,少部分是廠商所在地政府所制. al. er. io. 定的法規限制,且廠商為了生存需要都會順從法規的壓力。因此,本研究認. v. n. 為 Scott(1995)的定義較適用於本研究樣本廠商所面臨的情境。. Ch. 第二節 利害關係人理論. engchi. i n U. 利害關係人理論從 Freeman 於 1984 年出版專書策略管理:利害關係人取向 (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開始,在管理學界愈來愈受到重 視(Donaldson and Preston, 1995; Jones, 1995; Henriques and Sadorsky, 1999)。且利 害關係人理論更在許多議題上獲得廣泛的應用,例如:公司治理(Luoma and Goodstein, 1999; Schneper and Guillen, 2004; Neville, Bell and Whitwell, 2011)、企 業社會任(Bolton, Kim and O’Gorman, 2011; Flammer, 2013)、環境管理 14.

(26) (Murillo-luna, Garces-ayerbe and Rivera-torre, 2008; Marshall, Akoorie, Hamann and Sinha, 2010),及企業倫理(Goodpaster, 1991)等議題。 根據 Freeman(1984)對利害關係人理的定義,意指會影響到或受組織目標達 成所影響的所有團體與個人,皆是廠商必須納入考量的,而利害關係人則有多種 分類法。以 Freeman(1984)中所列,利害關係人分為內部與外部兩種類型,外部 利害關係人包括政府、當地社區組織、消費者權益主張者、競爭者、媒體、特殊 利益團體,及環境主義者。內部利害關係人包括所有權人、客戶、供應商,及員 工。. 政 治 大. 然而,在環境管理議題中,主要的利害關係人有 4 種類型,分別是:法規、. 立. 組織、社區,及媒體。其中,法規型利害關係人包括:制定法規的政府、收集資. ‧ 國. 學. 訊的貿易協會、提供技術資訊的非正式網絡,及廠商的競爭者。而除了政府以外 的非法規型利害關係人,擁有能力可以說服政府將環境管理實務以及技術予以標. ‧. 準化。其次,組織型利害關係人包括顧客、供應商、員工與股東,這型利害關係. y. Nat. sit. 人不是與組織直接相關,就是可以影響組織的行為。再者,社區型利害關係人包. n. al. er. io. 含社區團體、環境組織,及其他潛在遊說團體。這類型利害關係人可以發出公共. i n U. v. 意見,以影響廠商的環境管理行為。最後一種利害關係人是媒體,當環境危機發. Ch. engchi. 生時,媒體可以影響社會對廠商的認知(Henriques and Sadorsky, 1999)。 Mitchell, Agle and Wood(1997)研究發現,不同的利害關係人屬性,會不同程 度的影響廠商的行為。而重要的利害關係人屬性有三,分別是權力(Power)、正 當性(Legitimacy),及急迫性(Urgency)。權力意指擁有力量可以促成其想要的結 果之能力;正當性則被定義為一種普遍性認知或假設,亦即在某些特定社會結構 系統中的規範、價值、信仰與定義下,一個實體的行為是被允許的、適宜的,或 者是恰當的;急迫性代表對立即注意或壓力的重視程度,因為急迫性具有兩種屬. 15.

(27) 性:其一為時間敏感性(time sensitivity)-利害關係人而言,對回應要求或關係的 管理遲誤無法接受的程度;其二是關鍵性(Criticality)-要求或關係對利害關係人 的重要性。客戶是影響廠商採行環境管理作為的具影響力的內部利害關係人。客 戶的要求是廠商所重視的,因此廠商為了回應客戶對環境管理的需要,必須採行 順應客戶要求的作為,且積極進行改變,以快速的回應客戶的要求。當利害關係 人同時擁有權力,正當性,及急迫性時,最會影響廠商採行環境管理作為(Mitchell et al., 1997)。 實證上也發現,規模較小的廠商更會感受到來自客戶、內部管理者與員工,. 政 治 大 小廠商的管理者,雖然更容易認知到壓力,但是只有當壓力變成威脅時,較小型 立 及法規性壓力,但是卻比較大的廠商採取較少的主動式環境管理作為。因為,較. ‧ 國. 學. 廠商才會採取積極作為因應,原因在於較小型廠商的資源缺乏(Dranell, Henriques and Sadorsky, 2010)。廠商會採取積極的作為回應利害關係人的需求,主因是來. ‧. 自於管理者對環境管理需求的認知,當環境管理需求的認知愈高時,管理者愈會. sit. y. Nat. 採取積極的作為以回應該需求,而且甚至可能會有超出政府規定或市場與社會期. n. al. er. io. 待的作為出現(Murillo-luna, Garces-ayerbe and Rivera-torre, 2008)。. i n U. v. 政府被認為是法規型利害關係人中,影響廠商環境績效較大者,尤其是在污. Ch. engchi. 染防治方面(Bourdeau, 1992; Porter and van der Linde, 1995; Rojsek, 2001)。政府有 權力透過制定環境管理法律以及執行的,促使廠商順從而採行有效的環境管理作 為,法律制定後具有高度正當性,對廠商的行為產生制約。但是,實務上常見法 律或政策的制定,會具有一定的緩衝期間,促使廠商在一定期限內採行符合法律 或規範的要求,因此急迫性程度相對客戶來說較低。也就是說擁有權力與正當性 的利害關係人,對廠商採行環境管理作為具有正向的影響(Mitchell, Agle and Wood, 1997)。. 16.

(28) 高階管理階層的承諾也是影響廠商環境管理績效的重要因素。組織中的具有 權力的個人往往是驅動組織追求生態責任(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的關鍵決策者。 組織中具有權力的個人會基於其價值觀念或是組織價值,而促使組織開始重視環 境管理的社會責任。其目的在於滿足個人的需求,以及使員工產生道德感(Bansal and Roth, 2000)。此外,管理者的支持性作為與公司政策的制定(例如管理者主動 鼓勵員工重視環境管理或制定政策推動環境管理作為),也有助於員工參與環境 管理活動的推行(Ramus, 2002)。因此, 高階管理者可以透過對環境管理提出承 諾,以及承諾會採行自願性揭露的方式,來改變利害關係人的預期,以及取得環. 政 治 大 受到內部利害關係人壓力的影響,而採行環境管理規範與認證作為(Cordano, 立. 境管理的正當性(Bansal and Clelland, 2004)。對中小企業來說,高階管理者也會. Marshall, and Silverman, 2010)。. ‧ 國. 學. 綜合前述的研究發現,本研究認為以利害關係人理論來說,有下列結論:. ‧. 1.. 影響廠商推動環境管理規範與認證的利害關係人,主要有法規型,. y. Nat. n. al. er. 主要驅動廠商重視環境管理規範的利害關係人為客戶,政府,以及. io. 2.. sit. 組織型,社區型,以及媒體四類型。. i n U. 組織內有權力的個人,例如高階主管的承諾。 3.. Ch. engchi. v. 利害關係人的屬性會與管理者對環境管理需求的認知程度會影響. 廠商採行環境管理規範作為的優先性與程度。 4.. 高階主管承諾推動廠商重視環境管理規範,通常是基於個人的價值. 信念或者是組織價值,而且會促使員工對環境管理規範與認證產生道德感。 5.. 就組織的角度來看,客戶與政府等利害關係人的對廠商的壓力,是. 一種外部壓力。而組織內具有權力的個人針對環境管理提出的承諾,則屬於 內部壓力。. 17.

(29) 第三節 廠商能力發展與能力微觀基礎架構 廠商能力基礎,主要有兩派看法,一派是從資源基礎出發,強調廠商是管理 性組織,而且也是生產性資源的結合(Penrose, 1959),當某種資源或能力具有價 值,稀少,難以模仿,以及無法替代等特性時,該項資源或能力便可以替廠商創 造競爭優勢(Barney, 1991)。另一派則是從演化經濟學的角度來探討廠商能力,將 例規(Routine)當作分析單位,把例規當作是組織做過的事情之組織記憶 (remember by doing),例規是組織儲存特定營運知識的重要方式。而例規的功能 主要有控制、複製與模仿。因為廠商會直接或間接的受到生產投入異質性. 政 治 大. (productive input heterogeneous)的干擾,產生控制的問題,所以廠商需要發展出. 立. 從原料選擇、修正,及監督等程序,這三項技能是廠商每天持續在進行的例行性. ‧ 國. 學. 任務;複製是指廠商將生產活動從 A 地複製到 B 地的程序,認為廠商將既有的 生產活動模式複製到其他地方,是一項耗費成本與時間的程序,因此例規的存在. ‧. 像是範本一樣,對複製既有生產活動到新的地點可以提昇效率;模仿是指廠商經. y. Nat. sit. 常性的藉由觀察其他廠商做事的方法而加以仿效(Nelson and Winter, 1982),因此. n. al. er. io. 在演化經濟學派的角度,例規是一種組織活動重複發生的樣態,就是一種組織做. i n U. v. 事的方法或者是個人的技能。而技能有助於建立個人行動與組織例規之間的連 結。. Ch. engchi. 由於演化經濟學派的觀點比較偏重於能力形成的過程,以及新能力發展的探 討,屬於一種動態面的探討(Mahoney, 1995; Teece, Pisano and Shuen, 1997; Teece, 2007),而本研究的情境著重在探討當環境管理規範持續更新與新增時,廠商如 何發展出新的能力來因應,因此本研究採取演化經濟學派的動態觀點,探討廠商 因應環境管理規範的能力形成過程。. 18.

(30) 一、動態能力的定義 對於動態能力的定義,眾多學者有不一樣的看法。對於能力發展的動態過程 也有不同的敘述。 Eisenhardt and Martin (2000)的研究主張動態能力是一組特殊與可辨認的程 序,包括產品發展、策略性決策,及聯盟等。該研究將動態能力定義為:廠商使 用資源的程序-尤其是整合(integrate)、重新配置(reconfigure)、取得(gain),及釋 放(release)資源-以迎合(match)甚至是創造(create)市場改變(market change)。因 此,動態能力是廠商面對市場新生(emerge)、碰撞(collide)、分裂(split)、演化. 政 治 大. (evolve),及死亡(die)時,達到新資源配置的組織與策略性例規。他們並主張動. 立. 具有跨廠商的共同性,例如: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 學. ‧ 國. 態能力具有細節特異性(idiosyncratic in detail),發生時則有路徑相依的情況,且. ‧. Zollo and Winter(2002)從學習的角度來定義動態能力。他們認為動態能力是. y. Nat. 一種集體活動學習與穩定的模式( learned and stable pattern of collective activity),. er. io. sit. 組織可以系統性地透過這個模式產生(generates)與修正(modifies)其營運例規,以 追求效率的提升。他們提出一個架構,認為創造與動態能力演化時,會涉及學習. al. n. v i n 機制,包含經驗累積(experience articulation), Caccumulation) h e n g c、h知識表達(knowledge i U 及知識編碼(knowledge codification)。認為學習機制會影響動態能力,而動態能力 則導致營運例規的演化。 Teece, Pisano and Shuen(1997)提出另一種觀點,認為動態能力的定義是廠商 整合、建構與重新配置(reconfigure)內部與外部能耐(competences)的能力 (capability),以應付快速變化的環境。他也認為「動態」意旨有能力更新能耐以 保持跟變動的環境同步;而「能力」則是指調整、整合,重新配置內部與外部組 織技能(organizational skills)、資源,及功能性能耐(functional competences),以滿 19.

(31) 足變動環境的要求。而廠商的競爭優勢則有賴於廠商受到其資產定位(position), 及路徑(paths)所影響的管理與組織性流程(processes)。其中,流程(processes)是代 表廠商做事的方法,例規之類的活動,及組織中學習與營運的模式;定位是指廠 商現有的特殊技術稟賦、智慧財產、互補性資產、顧客群(customer base),及廠 商與外部供應商和互補者的關係;路徑則是代表廠商擁有的策略選擇、和可有可 無的利潤提高(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increasing returns),及伴隨而來的路徑 相依情況。組織與管理流程扮演三種功能:其一是協調/整合 (Coordination/Integration),是組織內部的協調和組織外部活動、技術的整合;其. 政 治 大 /轉換(Reconfiguration/transformation),組織感應到重整資產結構的必要性和完成 立. 二是學習,指透過模仿與試驗,來提昇工作執行的品質與效率;其三為重新配置. 內外部轉型的能力。這種能力主要來自持續地對市場、科技的監視和採用最佳實. ‧ 國. 學. 務的意願。Teece(2007)更進一步提出其動態能力架構。Teece 認為察覺(sensing)(與. ‧. 形塑)新的機會是一種掃描、創造、學習與解釋(interpretive)的活動。廠商可以偵. y. Nat. 測到機會是因為兩種層次的因素使然:首先,創業家精神會有不同的管道可以接. er. io. sit. 觸到既有的資訊;其次,正如 Schumpeter (1934)所強調的,新的資訊與知識(外 部或內部)可以創造機會。這些察覺的活動也包含了瞭解潛在的需求、產業與市. al. n. v i n 場的結構性演變,及供應商與競爭者的回應。該研究中提出動態能力的架構為察 Ch engchi U. 覺(sensing)-掌握(seizing)-管理威脅/轉換(Managing threats and transformation), 並進一步探討每個要素的內涵與微觀基礎(micro-foundations)。 綜合前述研究發現,可知學者們對於動態能力的定義有多種不同的看法。但 主要的核心皆是在於從廠商內部去探討如何運用既有資源去發展競爭優勢 (Barney, 1991; Teece, Pisano, and Shuen, 1997; Wernerfelt, 1984)。. 20.

(32) 二、廠商能力的微觀基礎 管理學界對微觀基礎的探究,是近年來逐漸獲得重視的議題(Abell, Felin and Foss, 2008)。例規與能力(routine and capability)被認為是廠商能力的基礎,然而對 於例規與能力的來源,以及例規與能力對廠商產出的關係,這兩者卻比較少被探 究。研究認為個人層次的研究將有助於探究例規與能力的來源,及與廠商產出之 間的關係。亦即個人行動(individual action)與交互作用(interaction),例如動機與 技巧(skill),會對廠商的產出造成影響(Abell, Felin and Foss, 2008)。Lippman and Rumelt (2003)則提出支付觀點(payments perspective)作為資源分析的微觀基礎,. 政 治 大 資源價值分析上,所必須的微觀基礎。組織的行動、行為,及產出被認為是個人 立. 該觀點與其他經濟租概念的不同點在於,支付觀點需要辨認資源稀少性。著重在. ‧ 國. 學. 行動(action)、採取行為(behave),及創造產出的代理(proxies)形式。因此,在組 織中要如何加總個人利益、認知,目標與期望等等,變成是重要的問題(Felin and. ‧. Foss, 2009)。. y. Nat. sit. 對於微觀基礎的定義,學者們提出理論性的解釋,認為 level N 的微觀基礎,. n. al. er. io. 是來自於 t-1 時間點的 level N-1,亦即使用 t-1 時間點的 level N-1 來預測下一期(第. i n U. v. t 期)的 level N。其中組成 level N-1t-1 的參與者(actors)、程序(process),及結構. Ch. engchi. (structure),會對 level N 的情境產生交互作用或者是僅僅單獨作用。甚至會對 level Nt 或者 level N+1t+1 產生調節(moderate)或者中介(mediate)的效果。因此,學者們 主張組織例規與能力的微觀基礎,包括了組成要素(main effect)-個人、程序與 結構,及要素內或跨要素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效果)-個人、程序與結構的交互作 用(Felin, Foss, Heimeriks and Madsen, 2012)。 Felin et al. (2012) 認為組織例規與能力的微觀基礎,可以類分為三種類型: 其一為個人 (individual) 、其二為程序與交互作用 (processes and interactions) ,. 21.

(33) 及第三種為結構 (structure) 。三種類型皆會對組織例規與能力具有主效果,而 三種類型內或之間的交互作用,則對組織例規與能力的集體情境(collective phenomena)產生效果。以下根據 Felin et al. (2012)的文章,闡述個人、程序與交 互作用,及結構的內涵。 一、個人(individual) 角色-個人做決策時有可能是非常或是非常不正式或理性的,此外,個人會 具有不同的信念,目標與利益,皆會影響其做決策。其次,個人將不同的人力資 本(skills, knowledge, experience, cognitive capacities),以及特性帶入組織。這些人. 政 治 大. 力資本將影響組織例規與能力。因為個人做決策時會受限於個人的認知限制與經. 立. 驗值(experiential data),進而影響其學習。而個人的特性(如性別、IQ),價值,偏. ‧ 國. 學. 好,信念,知識與經驗,都是個人帶入組織的差異來源。所以,個人層次的要素, 例如:決策,特性,認知,以及能力(abilities),皆是有助於了解組織例規與能力. ‧. 的基礎。. y. Nat. al. er. io. sit. 二、程序與交互作用(Process and interaction). v. n. 將程序付諸實行,需要個人的介入。因此,組織內個人與程序的交互作用,. Ch. engchi. i n U. 會影響例規與能力的產生。程序基礎的例規類型:嚴格規定的、有彈性或可調整 的、從做中學(trial and error learning),及應急問題處理(ad hoc problem solving)。 個人與程序的交互作用會改變組織的例規與能力,需要透過協調與整合的方法來 進行。常見的協調與整合方法有:正式(規則,SOP)與非正式(經驗、norm、values) 的協調方法都會影響互賴的事件或行動的結果。而正式的程序幫助整合不同部門 要素,例如個人、團隊、部門,或是跨功能知識資源。此外,非正式的協調觀點 (例如經驗學習、信任,與文化等)皆會影響協調。而且制度性程序與規範也會影 響協調與能力發展。最後,組織的技術與生態(ecology)也會影響個人與程序之間 22.

(34) 的交互作用。技術改變會影響組織的產出及個人的學習。而生態方面,意指個人 需要在組織內部與眾多物品項目(material items)產生交互作用。這些項目包含實 體工作空間、資訊的取得,及對個人行為的增強等。 三、結構(structure) 組織內決策活動的設計或結構,會影響組織例規與能力。廠商通常會依據經 驗法則(heuristics)或規則(rules)來進行決策。當管理者有經驗以後,他們會改變 經驗法則或修正經驗法則的結構,以提高決策效率。甚至會有廠商發展出複雜的 規則結構去管控活動。而這些不同形式的結構,結構的效率將會影響組織例規與. 政 治 大. 能力。此外,廠商初創時的資源與環境條件,會影響其後續的發展,組織例規與. 立. 能力也受其影響。而創辦人的組織設計邏輯,會影響組織結構的形貌。不同的組. ‧ 國. 學. 織邏輯則會影響廠商的資源與能力發展政策,甚至是廠商的發展速度。. ‧. 進一步探究能力的來源,Winter(2012)認為必須要從時間的觀點來探究來源,. y. Nat. 亦即要先知道當時是什麼因素促使它發生,以及是什麼機制導致了觀察前與觀察. er. io. sit. 後的改變。因此,Winter 強調能力來源是一種時間連續的觀念,亦即全面性的機 制持續運作,比例持續改變。例如,即使是在以最直接的方式進行模仿,還是會. al. n. v i n 有創造以及問題解決的情況發生。或者是重複使用既有知識,依然會產生最創新 Ch engchi U. 的結果。所以,關鍵是在於了解能力來源的機制,以及機制如何去回應特殊情況。 探索能力微觀基礎架構與廠商環境管理規範回應能力研究方面,本研究參考 Lohrke and Bruton(1997)文章選定策略管理與國際企業領域之重要期刊共 9 本, 分別是:策略管理領域 6 本,共有 Academy of Manag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nagement Science,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和國際企業領域 3 本,共 有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and 23.

(35)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加上管理領域的重要期刊「Organization Science」,「Organization Studies」,「Journal of Management」,「Th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和「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總共 15 本管理學界重要期刊。搭配關鍵字「microfoundation, micorfoundations, routine, and capability」在兩大資料庫「ProQuest」和「EBSCOhost」 中搜尋在 15 本期刊中的相關研究。以資料庫「ProQuest」為例,發現以關鍵字 「microfoundation」搜尋共有 4 篇文章,關鍵字「microfoundations」共有 13 篇 文章,關鍵字「routine」共有 336 篇文章,關鍵字「capability」共有 758 篇文章。. 政 治 大 鍵字「microfoundations」共有 23 篇文章,關鍵字「routine」共有 282 篇文章, 立. 而在資料庫「EBSCOhost」中關鍵字「microfoundation」搜尋共有 23 篇文章,關. 關鍵字「capability」共有 530 篇文章。. ‧ 國. 學. 進一步分析後發現,利用動態能力的微觀基礎架構,解釋廠商因應環境管理. ‧. 規範的能力發展之研究,就作者所知尚無學者涉及,仍然有待學者持續深入探討。. sit. y. Nat. 本研究可能是少數使用該架構探討廠商發展環境管理規範能力議題的研究。. er. io. 綜合前述的研究發現,本研究認為以能力微觀基礎理論來說,有下列結論:. al. n. v i n 以動態能力的觀點來看,動態能力的定義也具有多種不同的說法。 Ch engchi U. 1.. 顯示廠商動態能力的概念與內涵,依然是個需要研究深耕的領域。 2.. 廠商能力發展的分析單位為例規,綜和各家學者的看法,例規的作. 用在於整合,建構,與重新配置廠商資源,以因應環境的變動。 3.. 新近的研究提出對於例規與能力組成的要素,包含-個人,程序與. 交互作用,結構三者。 4.. 在時間觀點之下,針對不同的環境,前述能力要素的運作機制,會. 影響廠商能力的建構,進而發展出不一樣的廠商能力。. 24.

(36) 5.. 本研究選定之研究取向為新興研究方向-「能力的微觀基礎」架構,. 目的在對理論的精鍊有所助益,並期望能深入了解廠商發展能力以因應環境 管理規範時,廠商能力的微觀基礎架構之運作機制建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5. i n U. v.

(37) 第三章 研究一:利害關係人與廠商污染行為 對於利害關係人與環境管理績效的探討,眾多研究在於了解不同利害關係人 對廠商環境管理績效的影響(Henriques and Sadorsky, 1999; Kassinis and Vafeas, 2006)。但是對於廠商如何發展出回應利害關係人要求的能力,則鮮有研究。本 研究透過實證的方法,釐清廠商發生環境污染行為的可能性與利害關係人的關 係。. 第一節 緒論. 政 治 大. 環境污染事件會導致廠商面對重大的公共關係衝擊,影響到工廠的營運、與. 立. 供應商的往來,以及客戶的顧慮,最嚴重的情況甚至會使得廠商失去客戶的訂單. ‧ 國. 學. (例如 2013 年日月光廢水污染事件)。不過,在學術上 90 年代左右對於廠商環 境管理議題的探討,多數文獻著重在探討影響廠商環境管理績效的重大因素,例. ‧. 如:針對廠商進行環境管理的動機,有廠商競爭、正當性與利害關係人壓力(Bansal. y. Nat. sit. and Roth, 2000);高成長產業中環境績效與廠商績效具正向影響(Russo and Fouts,. n. al. er. io. 1997);不同利害關係人與廠商環境績效的關係(Henriques and Sadorsky, 1999;. i n U. v. Buysse and Verbeke, 2003; Kassinis and Vafeas, 2006)。研究結果也顯示,法規、. Ch. engchi. 高階主管的支持與利害關係人對於廠商的環境績效有影響,其中法規與高階主管 的支持會正向影響廠商的環境績效,某些利害關係人族群也對廠商的環境績效有 正向影響。 由此可知,學術上對於廠商實際污染行為的研究較少。但是,環境污染事件 發生,卻會對廠商的營運產生重大的影響,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探討哪些因素會影 響廠商實際污染事件的發生。依據環保署環境污染防治,受管制的法定汙染類型 為空氣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廢棄物清理、土壤及地下水、毒化物管理、飲. 26.

(38) 用水管理及噪音污染等污染源。進一步可將污染源區分為空氣、水、土壤及毒性 物質等四類污染類型。廠商工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汙染,皆會影響工廠周遭環境 的空氣、水與土壤,而生產製程中使用化學品產生毒性物質,也有潛發生潛在污 染事件的可能性,需要廠商自行依照規範處理或是委託專業處理業者代為處置。 由於,工廠在運作過程中,稍一不慎就很容易發生污染環境的事件,生產線上的 操作員工的訓練對工廠的環境污染防治有重大的影響。在指揮鏈上,員工訓練的 確實與否,來自於標準作業程序(SOP)訂定時的嚴謹度以及員工操作設備的精熟 度,並且受到主管們督導與重視程度的影響,由於高階主管對於環境污染防治的. 政 治 大 主管們對基層員工進行訓練與監督時,所重視的目標優先次序會直接受到高階主 立 重視程度,會直接影響中階主管實際執行組織目標時的優先順序,連帶地,中階. 管的影響。. ‧ 國. 學. 因此,即使廠商取得環境管理相關認證(例如:ISO14000 系列認證),但是工. ‧. 廠實際發生污染事件的頻率依然受到基層員工對於環境污染防治設備的操作. sit. y. Nat. SOP 的訓練度與重視的程度之影響。降低工廠營運時污染事件發生頻率的主要因. al. n. 提高,從而降低工廠環境污染發生事件的頻率。. Ch. engchi. er. io. 素為主管的重視程度與員工操作設備的訓練程度,主管愈重視則員工訓練程度亦. i n U. v. Freeman (1984)提出利害關係人理論(stakeholders theory),認為影響廠商作為 的利害關係人有四種類型,分別是:政府、股東、社會與媒體。廠商要採取積極 的環保策略時,需要將利害關係人的利益納入考量(Buysse and Verbeke, 2003 )。 然而,不是所有的利害關係人對於廠商行為皆有同樣的影響力,除了政府法規之 外,客戶、股東與當地團體皆會影響廠商的環境策略,尤其是廠商的環境行動計 畫的實質內涵(Henriques and Sadorsky, 1999)。其中,政府對廠商行為的直接影響 為制定法律規範以導引廠商行為。股東是主要影響廠商行為的利害關係人,會直 接影響廠商的行為。董事會的決策可以決定廠商的營運方向,同樣也會直接影響 27.

(39) 廠商防治污染的行動。先前對於董事會功能的研究多著重在探討廠商的營運績效、 財務績效、策略作為與組織運作等議題。關於董事會成員決策對於廠商環境保護 行為的影響,則是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的議題。然而,不同類型的董事會成員對 於廠商環境保護作為的重視程度有所不同。董事會成員基於不同的目的,對於廠 商的環境管理策略有不一樣的看法,在環保意識日益抬頭的社會中,更是會有愈 來愈多的消費者重視廠商生產流程與產品對環境造成的衝擊,因此,對於環境管 理策略的重視,成為部分股東優先重視的目標,連帶的會提高經營管理團隊對於 落實環境管理措施的重視程度。. 政 治 大 議題的考量不一致,客戶、當地社區團體與環境保護團體會促使廠商將環境管理 立. 由於廠商面對的利害關係人類型不同,且不同利害關係人之間對於環境管理. ‧ 國. 學. 考量納入決策中,不過股東對於環境管理回應則興趣缺缺(Bansal and Roth, 2000)。 此外,不同背景的股東對於環境管理的態度也不一樣,例如具有產業廠商背景的. ‧. 董事較不在意環境管理議題,而外部董事(例如機構投資人)則比較重視環境管理. sit. y. Nat. 議題(Kassinis and Vafeas, 2002)。因此,本研究希望探討兩個問題,其一為來自. al. er. io. 已開發國家的客戶對於新興經濟體廠商環境管理行為的影響,其二則是希望了解. v. n. 不同背景的董事會成員如何影響新興經濟體廠商的環境管理行為。. Ch. engchi. i n U. 本研究冀望透過實證的方式,有助於了解已開發國家客戶如何影響新興經濟 體廠商對環境管理議題的重視程度。並且深入探討來自不同背景的董事會成員對 於廠商環境管理行為的影響,可以協助擴展現有文獻中關於不同背景的董事會成 員對廠商環境管理行為的影響之了解。. 28.

(40)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假說推導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利害關係人中,廠商的利害關係人-客戶,以及導引廠 商經營策略的董事會成員,哪些類型的董事會成員會促使廠商違反環境保護相關 法規的可能性降低。進一步說明,本研究將著重在探討客戶、內外部董事會成員 與獨立董事四者,將如何影響廠商實際污染的行為。 一、國外市場 廠商國際化的程度愈高,則營收愈會仰賴國外市場的貢獻。新興經濟體的廠. 政 治 大 其中國外客戶的要求更是廠商首要處理的事情,尤其是國外主要客戶對於廠商的 立 商所面對的國外市場壓力,主要來自於國外客戶與國外政府法規對廠商的要求。. ‧ 國. 學. 要求,定是廠商優先處理的事項。由於新興經濟體的廠商,對於來自已開發國家 的客戶需求,往往在尋求經濟利益的目標下,廠商會針對已開發國家客戶的需求,. ‧. 撥出資源(例如:產能與人力資源)來滿足客戶的要求。因此,當已開發國家的客. sit. y. Nat. 戶重視環境保護時,也會刺激新興經濟體國家的廠商,愈來愈重視如何去降低產. al. er. io. 品與生產流程對自然環境造成的衝擊。此外,國外市場的政府法規對於新興經濟. v. n. 體廠商的行為具有約束力,例如歐盟制定 ROHS 規範,導致台灣資訊電子業廠. Ch. engchi. i n U. 商在生產製造過程,已不再使用六大禁用化學物質。所以,本研究認為當廠商來 自已開發國家的市場營收,佔廠商營收的比率愈高時,廠商愈會重視環境污染防 治,據此推出假說如下: 假說 1:來自海外市場的營收比率愈高,廠商發生環境污染事件的可能性愈 低。. 29.

(41) 二、內部關係人-本國大股東 董事會成員是決策程序中的最高層,重大決策(例如生產線投資或有關環境 管理之大投資等),皆需要經董事會通過(Sirsly and Sur, 2013)。董事會成員因為 股權集中度與公司規模大小,而影響廠商績效的好壞(Zahra and Pearce, 1989)。此 外,先前的研究著重在探討董事會的組成如何提高董事會的效率,發現當外部董 事的比率愈高時,董事會的效率也會提高(Zahra and Pearce, 1989)。且根據代理理 論,獨立的董事會能夠更有效地監督管理階層,而減少代理成本與提高廠商績效 (kassinis and Vafeas, 2002)。然而,討論到環境管理策略時,董事會與經營管理階. 政 治 大 衝突(Kassinis and Vafeas,立 2002)。因此,當董事會成員為廠商內部成員時,內部. 層的關係往往是一致的,會追求財務利益最大化,而與工廠所在地的社區利益相. ‧ 國. 學. 董事將會要求經營管理階層追求財務利益最大化為優先目標(Hardwig, 2009),環 境管理的策略則以符合政府法規規範或客戶要求即可(例如取得環境管理相關認. ‧. 證),並不會汲汲營營於追求環境管理績效的最大化。所以,本研究推導出下列. sit. y. Nat. 假說:. n. al. er. io. 假說 2:當董事會成員中本國大股東持有公司股票比率愈高時,廠商發生環 境污染事件的可能性愈高。. Ch. engchi. i n U. v. 三、外部關係人-機構投資人. 社會責任投資(Social Responsible Invest, SRI)意指將個人價值與社會考量融 入投資決策程序中,這樣的投資觀念在西方社會中由來已久,不過近年來又在已 開發國家中重新得到重視,並逐漸形成一個產業(Schueth, 2003)。機構投資人已 經發展出社會責任投資的哲學,該投資哲學已經開始影響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實 務,並且會選擇社會責任績效好的公司為投資標的,而排除社會責任績效差的公 司。(Sparkes and Cowton, 2004; Cox, Brammer and Millington, 2004)。因此,機構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reward system,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to

“involvement”, “media users’ behavior” and “age level” yield reciprocal influence on two causal models, “contents and types of webpage →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Students’ cognition toward low-carbon die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rades, could be affected by their comprehension on

本研究探討空氣流量及轉爐石量對於 Chlorella sp.生長之表面物 化特及釋出有機物性質影響,可透過傅立葉轉換紅外線光譜(Fourier transform

Therefore, in this research, innovative curriculum was design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horticultural therapy program and activities with Special Education Syllabuses

Through the collections of multiple information, such as observation records in class, students’ works, interviews, observation by teacher and reflective journal,

Students’ cognition toward low-carbon diet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rades, whether knowing the Meatless Monday campaign, and how

Removal of natural organic matter from potenti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by combined coagulation and adsorption using carbon nanomaterials. A study of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fou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