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二:環境管理規範與廠商能力發展-個案分析

第二節 初步架構與研究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6

由於公司的經營團隊面對諸多環境管理規範時,會遭受到不同的利害關係人 壓力。不論公司規模大小,經營團隊皆要回應利害關係人的壓力,而重視其環境 管理績效。在國際競爭環境中,MNE 會依據他的利益採取順從作法以回應國際 性的環境管理規範;而規模較小的廠商也會受到價值鏈上的廠商壓力、內部與法 規壓力等,採取比較積極的環境管理作為(Darnall, Heniques and Sadorsky, 2010)。

而這股重視環境管理規範的趨勢已經開始擴散到全球,身為世界製造工廠的中國 廠商也受到諸多利害關係人壓力的影響,開始採取重視環境管理的實務作為(Lin and Ho, 2011)。

承前述可知,符合環境管理規範以回應利害關係人要求已經是全球的風潮。

然而,廠商如何去發展出環境管理規範回應能力,則目前仍待學者深入有研究。

第二節 初步架構與研究方法

壹、 提出初步研究架構

本研究根據利害關係人理論與制度理論相關文獻,整理出會影響廠商發展環 境管理規範能力的因素,並且刪除利害關係人理論中與制度理論重複的影響因素 (如政府)。因為要探討利害關係人與制度對廠商能力發展的影響,根據廠商能力 微觀基礎架構來詮釋廠商能力建構的內涵,最後本研究探討廠商環境管理績效如 何達成。因此提出初步的研究架構如圖 2 所示。

利害關係人是會影響或是受到廠商行為影響的團體或個人,因此廠商在採取 任何行為時皆要考量對利害關係人產生的影響(Freeman, 1984)。由於利害關係人 類型很多種,且不同類型利害關係人與廠商行為之間的關係並不一致。因此,在 探討環境管理議題時需要針對特定利害關係人類型進行探討,研究發現影響廠商 採取環境管理行為的利害關係人主要有四種類型,分別為:法規、組織、社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7

和媒體(Henriques and Sadorsky, 1999)。進一步說明法規行利害關係人包括了政府,

產業協會,提供廠商技術資訊的非正式網絡,和廠商的競爭者。其中,政府之外 的法規型利害關係人擁有影響政府將產業的環境管理實務或技術標準,制定為正 式法規的能力,而特定產業協會甚至擁有制定產業標準,成為廠商遵循依據的法 規能力(例如 IEEE,電子電機工程師協會)。其次,組織型利害關係人包含客戶、

供應商、員工與股東,員工與股東兩者是與廠商行為直接相關,且股東可以直接 影響廠商策略方向的利害關係人,而客戶與供應商則是可以影響廠商行為的利害 關係人,其中客戶對廠商行為具有直接的影響。再者,間接影響廠商行為者包括 了社區型利害關係人,例如社區團體、環境組織,和其他潛在遊說團體。這類型 利害關係人往往透過採取直接行動,或是表達公共意見以影響社會視聽等方式,

達到影響廠商行為的目的。最後,媒體也是影響廠商行為的利害關係人,媒體利 用公共意見的凝聚或塑造,對廠商行為產生社會壓力,達到影響廠商行為的目 的。

實證研究上也發現,MNC 公司在決定環境政策時會將利害關係人納入考量,

MNC 所面對的主要利害關係人為政府、產業與客戶三者的壓力,為了回應不同 利害關係人的壓力,會將不同環境政策構面予以標準化,即使標準化會降低 MNC 利用跨國環境規範差異的能力(Christmann 2004)。中小企業廠商最容易受到來自 客戶、內部管理者、員工,和法規的壓力。但是相較於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廠商 卻更少採取主動性環境管理作為。原因在於中小企業廠商的管理者,雖然很容易 感受到利害關係人的壓力,但是只有當壓力變成威脅時,中小企業管理者才會採 取較積極的因應作為,究其原因為中小企業往往缺乏充足的資源以回應壓力 (Dranell, Henriques and Sadorsky, 2010; Rojsek, 2001; Fairchild, 2008)。由於廠商擁 有的資源與所面對的利害關係人壓力會正向的影響廠商綠色管理的程度(Jiang and Bansal, 2003; Peng and Lin, 2008; Cordano, Marshall and Silverman 2010),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8

規制度的強制力則會有效的導引廠商採取的綠色行動,廠商間綠色行動差異則是 來自廠商投入環境策略的優越資源(superior resources)程度不同所致(Clemens and Douglas 2006)。而且廠商環境績效的差異會對投資人產生不同的吸引力,環境績 效愈好的廠商與會受到投資人的青睞(Flammer 2013)。據此本研究認為利害關係 人壓力會對廠商環境管理績效有直接的影響,亦即圖 2 初步研究架構中利害關係 人至廠商環境管理績效的虛線關係。

制度理論主張限制廠商行為的因素有兩類,分別為正式限制和非正式限制兩 者(North, 1990)。法規是正式限制廠商行為的一部分,其他部份是非正式限制,

而正式限制為非正式限制的基礎,但是現代經濟中普遍存在非正式限制,正式限 制在日常生活互動中較少立即被使用。制度的建立有助於廠商塑造組織內追求永 續經營的文化,且可能成為組織獨特性的要素,最終可以建構組織永續性成為典 範(Jennings and Zandbergen 1995)。因此,制度的建立有助於廠商追求永續發展 與建立組織文化。進一步討論,首先法規賦予廠商行為正當性,使得廠商可以回 應利害關係人的壓力,因此在環境管理議題中,正當性也成為廠商採取環境管理 行動的驅動力之一(Bansal and Roth, 2000)。且取得環境正當性的廠商更有能力面 對非系統性的市場風險(Bansal and Clelland, 2004)。公共事業廠商更是會受到政 府制定法律規範的影響,政府制訂的環境與產業規範會直接影響到廠商的環境績 效(Harvey and Schaefer 2001)。中小企業廠商更會重視來自規範性利害關係人的 壓力,而採行較積極的環境管理策略,以提高其環境管理績效來回應利害關係人 的壓力(Darnall, Heniques and Sadorsky, 2010)。其次,對 MNC 而言廠商往往會順 從地主國政府的環境管理規範,MNC 會考量順從的淨經濟效益,和順從行為的 誘因來決定順從當地政府規範的程度,如果廠商順從當地政府環境管理規範的淨 經濟利益小,且廠商順從的行為只有利於產業整體的績效時,廠商才會採取不順 從當地政府環境管理規範的行為(Rugman and Verbeke, 1998)。且在廠商進行國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9

化時,來自低度環境管理規範國家的廠商,會為了要出口產品到已開發國家而提 高其自我規範的環境績效(Christmann and Taylor, 2001)。而且廠商國際多角化的 程度愈高,廠商與會重視其環境管理績效,以提高其企業社會責任的績效(Strike, Gao and Bansal, 2006)。甚至於長期而言,制度才是驅使廠商追求環境績效的重 要因素,隨著時間增加,制度驅動力對廠商行為的重要性愈高(Schaefer, 2007)。

因此,本研究認為環境管理規範的制度性壓力,會直接影響廠商的環境管理績效,

如圖 2 中制度到廠商環境管理績效的虛線關係。

利害關係人類型與制度兩者皆會影響廠商環境管理績效,然而,廠商如何發 展其能力以提高環境管理績效則有待深入研究。關於廠商能力的研究多從巨觀 (macro)或集體((collectivist)的角度去論述廠商能力,如何將例規與能力直接連結 到廠商的產出,缺少了微觀層次的機制可以詳細說明從例規與能力到廠商產出的 過程。因此,能力的微觀基礎架構個人(individual),例規與交互作用(routine and interaction),和結構(structure),被認為可以解釋如何利用微觀基礎建構例規與能 力,並且顯示他們如何影響廠商績效(Abell, Felin and Foss, 2008)。例規被認為是 廠商能力的基礎,被定義為組織的技能(skill)且是組織中重複出現的活動模式,

因此例規就是一種重複性的活動模式,且是具有固定順序的個人活動,而特定的 活動順序與內涵則成為組織獨特性的來源之一(Nelson and Winter, 1982)。

能力微觀基礎架構包含個人,例規與交互作用,和結構三項要素。個人就是 指組織內的個人在做決策時,會因為其信念,目標與利益的不同而影響其做出的 決策。而且個人會將不同的人力資本特性(skill, knowledge, experience, cognitive capacities)帶入組織,這些人力資本特性會因為個人做決策而影響組織例規與能 力。因此,個人層次的要素,例如認知,能力(abilities),和知識與經驗等,皆有 助於瞭解組織例規與能力的基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0

此外,個人的參與才可以實行程序,因此組織內個人與程序的交互作用會影 響組織例規與能力的產生。個人與程序交互作用需要透過協調和整合的方法進行,

才會改變組織的例規與能力,正式的協調方法可以幫助整合不同部門要素,例如:

團隊或是跨功能知識資源,而非正式的協調方法如經驗學習和信任等,皆會影響 整合的過程。最後則是組織擁有的技術與生態(ecology)也會影響個人與程序的交 互作用,技術改變會影響組織產出與個人學習,生態則是個人在實體工作空間、

資訊取得,和增強個人行為等組織內眾多物質項目(material items)產生交互作 用。

最後,組織內決策活動的設計或結構會影響組織例規與能力。具有經驗的管 理者會改變組織內經驗法則或是修正既有經驗法則的結構,以提高組織內決策效 率,甚至有廠商發展出複雜規則結構以管控活動,這些不同結構的效率會影響組 織例規與能力。再者,組織例規與能力會受到組織初創時,所擁有的資源與環境 條件的影響,組織初創環境條件的後續發展會形成組織例規與能力。最後,組織 創辦人初始的組織設計邏輯會影響組織結構形貌,不同的組織設計邏輯會影響廠 商的資源與能力發展政策,甚至是廠商發展速度。

整理能力微觀基礎架構的三要素:個人,例規與交互作用,和結構,本研究 認為廠商推動環境管理規範時,需要依靠個人去解讀與剖析環境管理規範的內容,

整理能力微觀基礎架構的三要素:個人,例規與交互作用,和結構,本研究 認為廠商推動環境管理規範時,需要依靠個人去解讀與剖析環境管理規範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