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2012 年 MBC 罷工之分析

第二節 公共電視的政治朋黨化與私有化

二、 偏執政黨的管理階層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5

並朝採訪車丟擲石頭,因為當時 MBC 被民眾視為親政府立場的電視台,新聞內 容也多為執政當局粉飾太平,即使採訪了與政府相反的意見,再經過後製後也會 被扭轉成偏向政府的報導(例如當時已多達百萬人上街頭要求總統直選,但 MBC 新聞卻宣稱並未有這麼多的抗議人數),所以才會引起當時的民眾反感,拒絕接 受已成為政府傳聲筒的 MBC 對其進行採訪。(MBC_鄭泳夏)

事隔近 25 年,同樣的事情再度發生在 MBC 身上,在韓美 FTA 抗議現場被 民眾趕出去的記者,將親身經歷寫在公司布告欄上,並認為無法完整傳達民眾聲 音對記者來說是件很丟臉的事情,成為了 MBC 不久後罷工的其中一個原因。

二、 偏執政黨的管理階層

另一個導致 MBC 發起罷工的原因,可以說和「節目內容偏袒執政黨」互為 前因後果,那就是公司的管理階層,立場原本就偏向執政黨;試想,若負責 MBC、

負責新聞部門的主管能保持客觀中立,就不至於製作出偏頗的新聞內容。MBC 社長與報導本部長(相當於新聞部經理)過度明顯的政治傾向,成為了罷工的第 二個原因。

做為新聞部門的最高級主管,報導本部長(보도본부장,相當於台灣電視台 的新聞部經理)絕對有決定新聞取向的權力;也因如此,在記者被抗議 FTA 的 民眾以電視台報導立場偏頗而拒於門外時,首先跳出來發聲的是 MBC 的記者聯 會(기자연회),由於對報導本部長的不信任投票案中,以壓倒性票數通過報導 本部長下台的決議,所以記者聯會向資方要求撤換報導本部長,卻遭到資方迴避 與拒絕,進一步導致了記者罷工。(楊虔豪,2012:5)鄭泳夏則對於這場新聞 部記者與上司間的針鋒相對做了詳細地描述,指出 MBC 工會底下的記者聯會不 想讓新聞成為政權附屬,要能製作公正報導,於是要求社長撤換報導本部長,卻 遭到資方敷衍了事,於是決定自 2012 年 1 月 25 日率先拒絕製作新聞:

在 MBC 的報導部門底下有記者組成的記者聯會,由記者們聚集起來的團 體,是由他們先發起要社長在協議會當中正視公正放送的問題,不要再 讓 MBC 新聞的立場這麼偏頗,但是社長一直迴避,對記者聯會而言,他 們認為新聞就變成了政權的附屬了…要能製作公正的報導,而當時先要 求的對象是報導本部長,是報導的最高負責人,要求社長要撤換報導局 局長…但金在哲(김재철)社長並沒有回應任何要不要撤換的問題,只 有透過工會回應自己知道新聞這方面有些問題,所以約定會做改善,讓 新聞更好…而在 2012 年 1 月,報導本部長和社長等人召開了一次會議 討論有關新聞改革的議題,但會議最後的決定出的結論是要強化國際新 聞(海外新聞),認為目前要解決新聞所出的問題不是要撤換掉報導本 部長,也不是要適合的人來擔任這個職位…記者得知這個消息之後,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6

為火大了…所以當記者們在聽到消息的當天,就在下午舉行了記者聯會 的總會,聚集了全體的記者,傳達了金在哲社長的回應,並進行了討論,

而大部分的記者都覺得這太荒唐、太不像話了,而進一步討論他們該採 取怎麼樣的行動;如果沒記錯的話是 1/25 記者們先開始不製作新聞節 目。(MBC_鄭泳夏)

朴載勳和李容馬的訪談內容中也進一步談到,由於 MBC 勞資之間有所謂的

「團體協約」(단체협약),其中包含「公正放送條款」,以確保新聞或時事報導 節目能保有公正性;一旦工會觀察到 MBC 有出現偏袒政府的報導時,能要求資 方召開「公正放送協議會」(공정방송협의회 ),報導本部長、製作人等節目負 責人都須到場,回應製作這類節目的理由。若無法給出適切的答案時,工會就能 要求撤換部長,只是此項制度有到任 6 個月之內無法撤換的限制,同時給予社長 一次拒絕要求的權利;在 2012 年的罷工前夕,工會也以此提出撤換政治部長,

但同樣遭拒之後,造成工會罷工:

如果工會覺得有出現偏袒政府的報導出現的話,就會(在公正放送協議 會中)要求要更換部長,如果是部長到任 6 個月之內是無法提出這樣的 要求的,但到任 6 個月之後工會就能因不公正報導而提出要求撤換部 長…社長對於第一次提出的要求可以拒絕,但是如果再發生第二次不公 正報導的話,那社長就要無條件地撤換掉部長…去年我們有提出這樣的 要求,但是資方拒絕了,所以我們才罷工…這是我們第一次用這個手段 對社長提出要求,要求撤換政治部長,但是社長拒絕了這個要求(MBC _李容馬)

從這幾段受訪者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三個重點,一是首先發難的是記者,由 於不公正報導對 MBC 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容易反應在第一線工作者身上,所 以韓 FTA 抗議事件之後,是由記者聯會率先發起撤換報導本部長及政治部長。

其次則是記者要求下台的對象是與新聞部門相關的一級主管,而非後來罷工口號 所針對的社長金在哲,並且在這三段引文中,都有提到因部長拒絕下台,才導致 罷工,所以除了節目內容偏袒執政黨之外,報導本部長與政治部長未能因不公正 報導下台負責,是 MBC 罷工的第二根稻草。第三個重點則是「社長」這個角色 的一意孤行,無視於記者的要求,引起更大的反彈,成為 MBC 罷工第三根、也 是最後一根稻草。

同時,鄭泳夏則是詳述為了聲援同為工會成員的記者聯會,在記者拒絕編播 新聞後,MBC 工會從 1/25 至 1/29 舉辦投票,決定工會是否聲援記者聯會並加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7

罷工行列;透過此次投票,1010 名成員中,有 783 名參與投票,其中有 533 贊成 罷工,於是達成聲援記者的共識,開始長達 170 天、共有數百人參與的罷工行動。

1/25 記者們先開始不製作新聞節目,而當時 MBC 工會的立場,是站在 保護記者以及支持記者的立場,但工會不是只由記者組成,在 MBC 工會 底下,除了記者聯會之外,還有美術聯會、PD 聯會、工程師聯會、美 術聯會、經營人聯會等不同職業別所組成的團體;於是工會也從 1/25 開始投票至 1/29,決定工會是否要聲援記者聯會並加入罷工的行列。

而在 1/29 截止的投票結果顯示工會成員贊成罷工,所以工會就由 1/30 開始罷工。(MBC_鄭泳夏)

但回過頭來,做為第三根稻草,當時的 MBC 社長金在哲並非只有拒絕撤換 報導本部長及政治部長才引起社內員工反彈,更令員工在意的,是他背後明顯有 著李明博政權的影子,以及為了討好執政黨,不惜透過人事任命來影響節目內 容。而這裡所提到的「人事任命」分為兩個階層,一是李明博政權透過任命金在 哲擔任社長來達成干涉 MBC 的目的,二是金在哲透過社長身分任命親政府人馬 擔任管理階層、撤換批判政府的媒體工作者,達成對 MBC 的實質控制。

金在哲是李明博政權的人馬,楊虔豪(2012:3、4)已在深度報導中一再提 及:

二○一○年初,經過 MBC 董事會「放送文化振興會」選任,記者出身、

被認為是李明博人馬的原 MBC 地方台長金在哲當選新任社長,引發 MB C 工會反彈…擔任 MBC 記者時期,金在哲與李明博總統即建立密切關 係…金在哲的被選任引發工會抨擊其為執政者派來的「空降部隊」,意 圖干預 MBC 運作…放送文化振興會前理事長金寓龍在接受韓國媒體專 訪時竟公然踢爆「金在哲被主子(指青瓦台)傳喚且教訓了一番」當面證 實金在哲聽命於執政者…之後更直接表示金在哲的被任命過程中,選任 人事的放送文化振興會「不得不考量當權者的意思」,並挑明指稱金在 哲是「與青瓦臺脫離不了關係的『空降人事』」(楊虔豪,2012:3、4)

於是,在李明博政權的支持下坐上社長位子的金在哲,透過最強而有力的武 器「人事任命」來表現他對執政黨的效忠,將 MBC 轉為執政者的傳聲筒。這裡 的「人事任命」一樣也分成兩個部分,分別是任命親政府人馬,以及解雇批評政 府的媒體工作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8

在任命的部分,2010 年金在哲提拔親政府的黃禧滿(황희만)擔任副社長,

造成工會發起為期 39 天的罷工。鄭泳夏更明確指出公共電視管理階層早已不是 選賢與能,為了控制公共電視能報導政府好的消息,自社長以下的理事、幹部與 部長都換成李明博的人馬,政黨色彩成為任命基準,專業能力反而不再是最先的 考量:

所以在李明博任內的四大江開發案、韓美 FTA 等事件,媒體都只討論好 的消息,做不好的地方都視而不見…並不是因為 MBC 討厭作這樣的報 導,而是當這類的批判報導製作出來時,會被下令要抽掉;而為了要這 樣做,自社長以下的理事、幹部、部長們都換成自己的人馬,原本擔任 KBS、MBC 這些職位的人都是有其相關的專長,構成很多元,但是現在 卻不是因為專業人士來擔任,這些任命的基準並不是依其能力為最先考 量,而是以他是保守派或進步派來決定,即使沒有能力也沒關係,只要 能聽我的指令做事就好了,所以這些人就成為了經理或是像《PD 手冊》

這個節目的負責部長,來把關確保對政府不利的報導不會播出(MBC_

鄭泳夏)

而換上自己的人馬,必然會排擠原先在位子上的人,這就是社長人事任命的 第二個手段「解雇批評政府的媒體工作者」,MBC 中最有名的兩個例子,即是 2009

而換上自己的人馬,必然會排擠原先在位子上的人,這就是社長人事任命的 第二個手段「解雇批評政府的媒體工作者」,MBC 中最有名的兩個例子,即是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