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健康科技信念相關研究方面,如大學生對AIDS健康信念的覺知感染性和嚴 重性(Iriyama, 2007)。青少年想要尋求身體照護的健康信念是重要的,在他們因抽 煙、憂鬱而失去健康時(Marcell, 2005)。同時規範性健康信念對青少年想要抽菸、

喝酒、吸大麻菸有抑制作用(Olds, Thombs, 2005)。比較醫學系和社會科學系學生 對醫學處理有不同的健康信念(Yardley, Fahmy, Jamie, Furnham, 1999)。大學生節 食、飲食習慣和營養信念是有性別差異(Davy, Benes, Driskell, 2006);對食物選擇 行為,其健康信念影響其態度(Bissonnette, Contento, 2001)。而大學生的健康信念 與靈性介入和人格面向有關(Maltby, Day, 2001)。一些先進國家都相當重視國民的 健康科技信念,譬如日本的健康照護組織,以低成本就能增長壽命和降低嬰兒死 亡率,善用醫療科技照護資源以預防疾病的信念(Oliver, 2003)。以色列新而昂貴的 醫療科技快速發展,但健康照護系統的資源有限,讓國民有基本的健康信念,對 醫療科技照護有相當的健康信念。避免因為疾病而耗費太多的社會成本(Shani, Siebzehner, Luxenurg, Shemer, 2000)。德國健康照護部門警覺到要利用系統分析加 以規範健康科技,讓國民有基本的健康信念,使科技的使用和擴散有利於健康 (Perleth, Busse, Schwartz, 1999)。由上分析日本、以色列、德國等健康照護科技的 運用,涉及身體健康的信念,為民眾提供健康服務,需要加以政策規範。再者,

對於綜合性健康科技信念,提供一個可驗證的概念架構,包含人口風險、人口衝 擊、經濟因素、社會情境、科技評估資訊等(Kazanjian, Green, 2002),對攸關健康 的科技議題,審慎決策,有助於健康。健康科技的信念乃透過評估的過程,有關 決策小組對新興科技,進行必要之檢驗措施,若採取科技對健康有正面的作用,

則可加以運用,否則對健康有負面影響者,宜進行評估改進,直至對健康無副作 用時才能使用。

對健康科技的信念著眼於知覺到感染(罹患)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個人 對罹患疾病的感受;知覺嚴重性(perceived severity),個人對罹患疾病之嚴重性的 感受,由罹患疾病嚴重情況,同時考慮該疾病對工作、家庭生活及社會關係所造 成的影響;知覺效益性(perceived benefits),是個人對疾病篩檢可接受的信念,及 其可能採取的行動是否能降低疾病罹患性及嚴重度的主觀評估;自覺障礙性 (perceived barriers),指個人對篩檢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的障礙加以評估。站在大 專生立場對健康科技的信念如何,如大學生抽菸對健康可能感染肺癌的嚴重性信 念,不抽菸者自覺行動效益,拒抽菸之誘惑(Haddad, Malak, 2002),此為本研究所 關心的課題。

自覺健康的信念(belief)是指個人對健康的概念堅定不移、持續一致的看法。導 致個人身體不適之原因與個人健康行為息息相關,而健康行為又與個人健康信念 密不可分。信念足以影響一般人的健康,甚至罹患心臟病或癌症的風險(Perlman, Bobak, Steptoe, Rose, Marmot, 2003)。人若有非理性信念,則會引發心理的煩惱,

導致心理不健康;而人們可藉理性情緒治療(rational-emotive therapy)改變非理性的 信念,來建立健康的信念。

所謂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 HBM),是用社會心理學方法解釋健 康相關行為的重要理論模式。此模式已廣泛使用在疾病篩檢實務的研究,主要是 由四個要素組成:覺知感染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覺知嚴重性(perceived severity)、覺知效益性(perceived benefits)、覺知障礙性(perceived barriers)。HBM可 採深入訪談憂鬱患者方式,並以探測圖(exploratory map)取代詮釋模式(explanatory model)(Williams & Healy, 2001)。有關健康信念研究,以實驗設計驗證生物醫療之 金律(gold standard)模式,接受健康的優典態度之訓練及正統限制選擇的方式,成 為正統研究健康信念的主要影響勢力(Dean, 2004)。健康信念模式可用於青少年有 毅力行為,對抗SARS是有效的(Wong & Tang, 2005)。某些HBM可用於決定使用新 藥治療而不用處方治療,此似乎是合理的模式(Cline, Farley, Hansen, Schommer, 2005)。HBM可作為預防疾病,如登革熱,健康教育之主要理論(Phuanukoonnon, et al., 2006)。依照認知理論的原則,強調個體的主觀心理過程,即期望、思維、推 理、信念等對行為的主導作用。由此得知,信念可以主導行為。從1984年健康信 念模式在台灣的應用迄今超過20年,相關的研究及論文已超過100篇。國內將HBM 應用於健康行為的研究,譬如利用統合或後設分析(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瞭解模式對健康行為的解釋效果,以及模式中主要變項,包括自覺罹患性、自覺 嚴重度、自覺行動利益、自覺行動障礙與健康行為之關係(官蔚菁,2003),發現健 康信念模式四個變項可解釋及預測健康行為。另有研究應用此健康信念模式探討 影響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之相關因素(黃素雲,2004)。顯示自覺罹患性、自覺嚴重性、

自覺有效性、自覺行動障礙性等變項可為健康信念指標。有關健康科技信念四個 變項,本研究修正為覺知預防性、覺知調適性、覺知效益性、覺知克服性。

壹、覺知預防性(感染性)

覺知預防性(perceived prevention)由覺知感染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發展而 來,係個人感受罹患疾病的威脅而防患於未然。覺知感染性在健康問題上受到個 人過去受傷的經驗,以及人格特質、自尊等的影響(Deroche, 2007)。有關議題,諸 如將來我可能會因為目前在科技環境下之生活作息不當而罹患如心臟病、高血壓 等心血管疾病,而有所警覺和預防;將來我可能會因為目前在科技環境下之飲食 習慣不當而罹患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謝性疾病,而有所警覺和預防;將來我 可能會因為目前在科技環境下之待人態度不佳而罹患如躁鬱症、憂鬱症等精神疾 病,而有所警覺和預防;將來我可能會因為目前在科技環境下之生活作息不當而 罹患以上各類疾病,而有所警覺和預防等。從「控制」(預防)概念入手,發現「疾 病控制信念」、「相對覺知控制程度」,及「控制信念」三者與慢性病患之生活適應 的關連性(吳英璋、陳慶餘,1999)。由此推論平常覺知預防性,可減少罹患慢性疾 病比率。「接收學童近視防治行動線索」越高者,越傾向對學童採取近視防治行為 (劉乃昀,2005)。自覺可能罹患疾病和自覺實行良好飲食行為,可得到的好處及 可能阻礙、實行良好飲食行為的自信心均與攝取飲食行為有顯著相關(黃淑貞、姚 元青,1999)。印證「預防勝於治療」、「事先預防一分,勝過事後補救三分」的預 防醫學之道。

貳、覺知調適性(嚴重性)

覺知調適性(perceived adjustability)由覺知嚴重性(perceived severity),個人對感 染疾病之嚴重性的感受發展而來,常因人而異,且可由罹患疾病嚴重情況,同時 考慮該疾病對工作、家庭生活及社會關係所造成的影響。比如青年人對 AIDS 覺 知嚴重性而節制性欲(Iriyama, 2007)。有關議題,諸如:我因目前之科技環境下起 居作息可能罹患生理疾病,而必須調整原先的作息方式;我因目前之科技環境下 攝取食物可能罹患代謝疾病,而必須調整原先的飲食習慣;我因目前之科技環境 下生活型態可能罹患心理疾病,而必須調整原先的待人態度;我能體會科技環境 下心情不好會造成身體的傷害而調整原先的壞心情等。研究發現不吸菸學生的自 覺嚴重性得分顯著高於吸菸學生(陳淑敏,2003)。自覺學童近視嚴重性越高,越傾 向對學童採取近視防治行為(劉乃昀,2005)。嚴重性覺知與體能活動呈正相關(林 宜賢,2004)。有關大學生的健康信念、飲食相關自我效能與飲食行為研究,發現 個人自覺罹患疾病的可能性和嚴重性,與實行良好飲食行為可能得到的利益和障 礙及實行的自信心與個人飲食行為相關;大學生飲食行為未臻理想,吃宵夜與吃 零食的情形甚為普遍,吃糙米飯、全麥食品頻率較低,喝含糖飲料、吃口味較鹹 食物、添加調味料及吃油炸食品等頻率較高。性別因素與攝取良好飲食行為有顯 著相關(黃淑貞、姚元青,1999)。可為擬訂覺知調適性題項之參考。

參、覺知效益性

自覺感染性及自覺嚴重性固然會使個人想採取行動,但不一定會去做,因為 個人要確信所採取的行動可以有效的降低疾病威脅,有利於個人身心健康,才會 去做。自覺效益性(perceived benefits)是個人對疾病篩檢可接受的信念,及其可能 採取的行動是否能降低疾病罹患性及嚴重度的主觀評估。譬如青年對性欲的態度 採取避孕的措施而覺知性的效益(Sieving, 2007)。實驗研究發現,學生透過電腦管 理鬆弛的方法,對其身體不適具有療效(Carlbring, et al., 2007)。有關議題,諸如:

我認為科技環境下飲食作息規律可以延長壽命;我認為科技環境下飲食作息規律 可以增進工作效率;我認為科技環境下飲食作息規律可以提昇生活品質;我在科 技環境下常有運動、健康食療、保持愉快心情,因此自覺靈性較健康等。依研究 發現,不吸菸學生的自覺利益性、自覺健康狀況、自我效能得分均顯著高於吸菸 學生(陳淑敏,2003)。避孕自我效能足以有效預測避孕行為(張芸芳,2004)。「自 覺學童近視防治有效性」越高者,越傾向對學童採取近視防治行為(劉乃昀,

2005)。效益性覺知與體能活動呈正相關(林宜賢,2004)。

自覺健康信念正確,自會做好健康管理,一個人之所以健康,時間管理是非 常重要的關鍵因素。如果想要健康,就必須將時間管理做得好。每個人每天都有 非常多的事情要做,為有效管理時間,一定要時間分配得當,並設定其優先次序。

主計處調查國人的時間分配,發現國人時間分配不當,青少年經常上網直到深夜,

晚睡晚起,毛病跟著來,抵抗力降低,造成網路症候群。不健康的下一代的趨勢 愈來愈明顯(聯合報 94.8.24 A7 版)。在「管好健康活到老」一書(莊淑旂,2004)中 提及基本的健康管理、每天的健康管理、飲食的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的三要素:

良好的生活環境、良好的生活習慣、良好的心靈狀態。像日本的上班族的「過勞 死」,是一種文明病,因長年累月過度工作,累了就靠意志力和興奮劑或飲料來強 迫自己繼續工作,最後因身心極度疲憊而猝死;這是長年的健康管理失去平衡的

良好的生活環境、良好的生活習慣、良好的心靈狀態。像日本的上班族的「過勞 死」,是一種文明病,因長年累月過度工作,累了就靠意志力和興奮劑或飲料來強 迫自己繼續工作,最後因身心極度疲憊而猝死;這是長年的健康管理失去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