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健康科技素養的創新傾向相關研究

關於健康科技素養創新的研究,譬如在電子期刊雜誌相關的文獻報導,創新 健康科技策略的評估,為理性有創意的資源分配決定(Perez-Niddam, Maisonneuve, Charvet-Protat, 1999)。科技創新不斷快速的演進,評估科技對醫療的衝擊,不僅強 調科技對健康品質之提昇,而且容許決策者對醫療科技促進健康的客觀推理。另 有創新醫療科技電訊技術的評估,著重臨床結果資料及經濟預算(Pelletier-Fleury, 1999)。其次,健康科技的正向發展,從健康科技衡量生產者和使用者互動的行動 理論觀點,可檢視科技創新的生命週期,創新的歷程階段,為促進彼此互動(Hasu, 2000),顧及對健康的影響。另外,健康科技涉及創造力,依不同科系有不同創意 表現;設計系學生比行為科學、法律系學生較有創意、較少權威(Rubinstein, 2003),

可作為不同科系學生對健康科技素養之創新差異比較參考。健康科技也牽連設計 創造力,突破傳統,表現科技美學(Lavie, 2004)。健康科技素養可發展為一綜合性 研究方案(Koszalka, Grabowski, 2003) 進行創新評估健康科技之正負面發展。另將 電子醫療、電子健康照護視為創新科技的領域,透過國家健康服務管理,解決健 康關懷分配問題,多媒體系統的轉變,科技進步轉向無線的管理照護病患(May, Finch, Mairb,Mort, 2005),可掌握健康科技的創新意義。

在國外健康科技課程發揮創新多媒體功能,譬如:網路學習和教學支援系統 (Yen, 2003),擬定高創新計畫課程讓大學生接受技術教育,獲得更好的管理技巧 (Linton, 2002);線上遠距教育計畫,評估輸出入過程和潛在需求(Roval, 2003),適 應電腦化創新測驗系統(Letz, 2003),後設科技超越地域限制系統(Mayz, 1998),以 及創意風格開拓軟體創新歷程以利健康(Gallivan, 2003)等,皆含有健康科技創新的 功能。而健康教育素養課程可嘗試嵌入教育軟體設計(Hinostroza & Mellar, 2001),

將教室氣氛嵌入人性化電腦介面的情節和元素、教學軟體的瀏覽策略設計、學習 的特別軟體策略之中,顯示健康科技相當富有創新規劃課程的意義。從科技創新 產生的科學福祉與人性健康不能分離(Leftwich, 2002),若提供健康照護,則可以改 善科技創新,促進健康狀況(Thomas, 1999)。而科技創新生物醫學之進展和疾病管 制改變則影響疾病之處理。花費在促進健康的成效可為疾病管制的指標。在科技 發展和醫療產出上,許多醫療創新得面對難題,考慮成本(Cutler, 2003),更要考慮 健康。科技以關懷健康展現其長處(Arthur, Pang, Wong, 2001),否則低科技會比高 科技有較高的關懷。探究人類移植科技的創新和調整(Faulkner, Kent, 2001),顯示 醫療創新課程逐漸挑戰健康科技知識及科技政策。以上涉及創新之健康科技文獻 尚有開拓研究的空間。

以上整理分析論述有關健康科技的文獻,不難發現健康科技素養具有創新的 成分。本節先說明創新傾向所依據的理論,然後闡述創新和創造力的意涵,接著 敘明衡量創新的相關指標,後談影響創新傾向的因素。

壹、健康科技創新傾向的相關理論

前述用來解釋資訊科技的重要理論模式,如創新擴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

理論,就創新的屬性、相關的利益、相容性、複雜性、可觀察性、可試驗性、創 新的管道、創新者特質加以了解;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從覺 知科技易用、覺知科技效用性加以說明。這兩個理論模式可用來解釋健康科技之 創新傾向。從創新的擴散理論言,創新的起源、歷程、產出等皆強調潛能的激發 和能力的表現,同時以促進健康為準則,著重健康科技的環境、動機、愛好、構 思等。科技的接受模式,就覺知科技易用、覺知科技效用二者,可合為科技的應 用。而創新係創造力表現的結果,廣義的創新可包含創造力,健康科技素養之創 新傾向乃取廣義之創新。一般科技素養教育的目標在培養學生具有一般性科技問 題解決能力及創新能力,面對科技環境具有創新表現,能發揮創意並解決問題。

有研究指出科技創新傾向(innovation propensity)可用科技認知、探索能力、探索意 圖加以預測(Chou, 2005)。而探究有關技術校院健康科技素養的創新傾向之文獻,

尚付闕如,此為研究者所欲深究者。

貳、創新與創造力的涵意

一、創新與創造力界說的對照

「創新」(innovation)一詞,在文獻資料中,最早乃由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 彼得(Sehumpeter J.A) 提出。他認為「先有發明,後有創新」。美國經濟學家 Ansfield E.認為創新是「一項發明的首次應用」。管理大師 Peter Drucker(1985)認為創新是

「賦予資源創造財富的新能力,使資源變成真正的資源」,他以完整和系統化的形 式討論創新,反對創新是所謂「靈機一動」的想法,認為創新是可以訓練、學習 的。一方面強調「系統化」創新的必要,並提出創新機會的七大來源:意料之外 的事件;不一致的狀況;基於程序的需要;產業或市場結構突然的改變;人口結 構的變動;認知、情緒和意義上的改變;新知識,包括科學的與非科學的。因此,

創新乃是使用新的知識,提供顧客所需新的服務及產品,涵蓋了發明(invention) 及 商業化(commercialization)。創新的行動賦予資源以創造財富的新能力。換言之,

創新是組織為求生存和發展之活動總稱,可以使公司資產再創造其新穎的價值。

創新不僅是產業界、科技界經常要面對的實務問題,同時是學術界要碰觸的研究 或教學的實務問題。創新的界說甚為多元,是一種新構想的應用,不僅有所發明,

更須加以發揚光大;同時發揮創造力(creativity),加以變革(change)。因此創新要

「叫好」又「叫座」,既「出奇」又「致勝」(李隆盛,2003)。

一般創意的產生,有賴於創造力智能的發揮;創意的績效,取決於創新成果 的展現。因此在教育部「創造力教育白皮書」的制定過程中,兼顧創造力與創新 能力之培養,並在教學激發學生創造力之餘,著重創新之具體實踐。本研究創新 傾向採廣義的解釋,包含創造力、創新機制與創業精神。創造力原為與生俱來喜 新厭舊,標新立異、與眾不同,獨特新穎的稟賦,按常理判斷人人具有,只是有 的能發揮施展,有的埋沒隱藏而已。創新機制係在後天學習、生活工作的場合表 現茍日新、日日新之模式。而創新精神則在行事為人自然顯出的別緻心裁、匠心 獨運的神情。其實創新和創造力擺在一起有其密切的關連,但也未必盡同。從表 2-4 闡述各家對創新、創造力之涵意可作一對照。

表 2-4 學者對創新、創造力之界說對照

次世代(next- generation)科技創新:系統內的增量創 新,創造出一個新的技術系統世代。

Gilbert,Gordey- Hayes (1996)

創新是透過知識螺旋運作,內隱、外顯知識之互動 結果

內隱、外顯知識 范植明(1997) 創造力是學生具備的工作基本能力,問題解決能力。 基本能力

Hussey(1997) 創新乃運用知識創造策略引入有用的東西。 知識創造 Tidd, Bessant

(1997)

創新乃組織為求生存及發展之活動總稱。 生存及發展 吳裕益(1998) 創造思考能力,21 世紀國民所需具備的重要能力。 思考能力

Afuah(1998) 創新使用新知識,提供顧客所需新穎的服務和產品。 公司內外部價值鏈 Irwin, Hoffman

(1998) Menzel(2007) 創造力即創新,不單是獨特的技術知識,也是社會

知識使創新有意義。

同時介紹新的東西、新的想法、方法、裝置。

由創新的界說延伸之創新理論主要係於產業界產生,例如創新大師Clayton M.

Christensen 「在創新者的修練」提及創新理論(李芳齡譯,2005),從其兩本著作

「創新的兩難」、「創新者的解答」,對複雜的創新過程抽絲剝繭提出的重要理論,

可見其理論富有創意、創新的理念。創新理論應用於教育事業、保健業,保健業 的破壞性創新,讓人獲得成本更低、更有成效的醫療,且讓更多人能消費更多較 高品質的健康醫療照護。由是觀之,創造力是一種創意特質,產生新的想法、觀 念、產品,或融合既有的觀念或產品,改變舊事物的一種能力。改變或轉換現有 知識領域到另一新領域的構想、行為或產品。創意是個人產生任何一種形式的思 維結果的能力;結果是新穎的。創造者在具創造性的環境中,透過個人特殊的創 造歷程,產出具創意或獨特的產品。創造力是改變或轉換現有知識領域到另一新 領域的構想、行為或產品。利用思考的能力,經過探索的歷程,藉敏銳覺知、流 暢與變通的特質,表現新穎與獨特,產生新 聯想與新組合之能力。以其原有知識、

經驗為基礎,發揮其好奇、想像、冒險、挑戰的人格特質,運用習得的創造技術,

透過靈活有效的創造性歷程,表現出流暢、變通、獨創、精進的能力,而後獲得 新穎、獨特、稀奇、與眾不同、利人利己的觀念、行為與產品的總和。

要之,創造力是個體接受外在刺激,經過長時間的思考之後,利用既有的知 識與經驗,發展出前所未有、與眾不同、實用的、多樣的、且具有價值的動態或 靜態反應之能力。創造力表現在個人或群體層次的想法或產品上,譬如組織創新 是成功地將想法或產品落實在組織當中 ,並予以執行。創造力表現新穎與獨特,

新奇概念,都含有創新之意,因此創造力是創新行為表現於個人、群體或組織層 次上的想法或產品。再者,創造力常視為經由擴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而表 現於外的行為,此種能力在行為上的表現,具有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聯想 性等特徵。創造乃是一種對各種問題、不完整的東西、漏洞、缺失以及知識等一 切不協調的對象產生敏感,並能證實困難所在,找尋答案、提出假設、驗證假設,

而且能對假設提出修訂,再驗證,以待日後提出問題解決結果的歷程。同時在思 考的過程中,將問題解決所聯想到的元素構成新的組合,以符合特定需要或達到

而且能對假設提出修訂,再驗證,以待日後提出問題解決結果的歷程。同時在思 考的過程中,將問題解決所聯想到的元素構成新的組合,以符合特定需要或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