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素養創新模式之建構及嵌入教學實驗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素養創新模式之建構及嵌入教學實驗研究"

Copied!
28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素養創新模式之建構及嵌入教學實驗研究

本研究為原博士論文部分之延續性研究說明 本研究為研究者依據已完成之博士論文「科技大學學生健康科技素養之內涵 建構:實證研究」(2007)為藍本,加以擴充的延續性研究,旨在建構技術校院學生 健康科技素養內涵的創新模式,進而運用健康科技嵌入教學以實證此創新模式適 配情形,歷時一年時間。茲將本研究與原博士論文加以比較異同,如表 0-1 所述。 表 0-1 本研究與原博士論文異同之比較 異 同 區別 區別項目 本研究論文 (頁次) 原博士論文 (頁次) 相 同 部分 第二章文獻探討:依據理論-社會認知、科技 接受、創新擴散、健康信念、計畫行為 有 (30-37,133-134) 有 (32-41) 第三章-研究方法:文獻探討、專家訪談、 Delphi 調查、抽樣調查 有 (94-95) 有 (88-89) 第三章-統計方法:Pearson 相關、迴歸分析、 ANOVA 分析、結構方程模式分析 有 (93、107) 有 (87、94) 不 同 或 增 加 部 分 第三章-研究方法:嵌入教學準實驗研究 增加(95-101) 無 第三章-統計方法:獨立樣本 t 檢定、二因子 ANOVA 分析 增加 (93、109) 無 第三章-研究對象:抽樣調查 18 所 技 術 校 院 3702 人(104-105) 14 所科技大學 2451 人(92-93) 第三章-研究對象:二階段實驗隨機取樣 248 人,211 人(106) 無 提昇技術校院學生創新能力之構想圖(圖 2-19) 增加(90) 無 文獻探討:健康科技素養嵌入教學相關研究 增加(86-90) 無 研究工具:問題解決創造力測驗 增加(143-144) 無 第四、五、六章構念圖 增加(111,145,209) 無 第五章-嵌入教學準實驗研究結果 增加(175-200) 無 第五章-研究結果摘述:嵌入教學實驗處理成 效(含各研究假設經驗證結果一覽表) 增加 (203-205) 無 第五章第七節-討論 增加(206-208) 無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第一節)建立常模、驗證健康科技 素養嵌入教學成效;(第二節)健康議題受重視(表格)、專 業學習(表格)、五專學制受考驗、嵌入教學提昇學生創 新能力;(第三節)教學實驗因果關係、嵌入教學開拓新 里程;(第四節)實驗提昇創新能力、研發成果融入教學、 建立創新常模、教學平台建置及實驗、行動研究 增加 (210-212、213; 215-218、219; 221-222、223; 225、228) 無 附錄 8-12:研究者已發表之五篇英文研討會、 期刊論文 增加 (285-332) 無

(2)

除了以上異同之比較外,當然在題目、內容、統計數據、圖表上均有相當幅 度的改變。本研究主要以中文呈現,附錄部分增加研究者以英文發表至國際研討 會、期刊之五篇論文供參考。如附錄 8: A Content Construction of Health Technology Literacy for Students of Technological and Professional Colleges in Mobile Learning, 可說是本研究的部分縮影。另其他論文再增刪修飾,盡力符合學術嚴謹規準,俾 能掌握論文精髓,試投至 SSCI 相關期刊。本研究進行順序,如構念圖 0-1 從 I 至 V 所述。 圖 0-1 本研究過程構念圖 圖 0-1 顯示本研究過程 I 至 IV 為修正原博士論文所進行的步驟,而本研究再 擴展至 V 嵌入教學實驗。不僅文獻評述內容增加,參考書目增添(原博士論文參考 書目篇數中文 179,英文 186;本研究論文參考書目篇數中文 190,英文 238);同 時表格圖形也作了修正或補充,尤其針對創新模式之驗證,以及健康科技素養嵌 入教學規劃及準實驗結果分析多加著墨,是博士論文所未觸及。而強調透過實驗 教學以提昇學生之健康科技素養及創新能力是為本論文之特色,也有相當的創意 構思著力。因此本研究論文為研究者代表著作,雖為博士論文之一部分,但屬延 續性研究且具相當程度之創新,何以如此?在前四章之章節及內容方面作了小幅 度修改,而在後兩章作了大幅度修改或增加,附錄部分博士論文表格過多,本研 究刪減不必要的表格,而增加研究者已發表之五篇英文研討會、期刊,使內容增 色不少。由此可見本論文創新之端倪和究竟。底下依序從第一章導言序論至第六 章結論與建議,每章開始都先有構念圖,以鳥瞰該章概況,後分節逐一闡釋解析, 而知悉理論引導創新模式之建立、嵌入教學之規劃,並透過抽樣調查法和實驗法, 以創新模式為主軸驗證嵌入教學對提昇學生健康科技素養、創新能力之成效。 I.確立理論依據 II.建立健康科技 發展量表、指標 素養內涵創新結構 建立健康科技 模式進行相關及預 素養常模 測分析

IV.確證創新結構 III.以 SEM 驗證 模式以提昇創新 健康科技素養 能力依據 創新模式 V.健康科技素養嵌入教學實驗 提昇健康科技素養及創新能力

(3)

第一章 導言序論

近十餘年來台灣地區專科學校改制為技術學院,技術學院升格為科技大學, 乃為高等技職教育發展以締造競爭優勢的盛事。96 學年度全國共有 164 所大專校 院,其中 71 所為一般大學,78 所為技術校院(含科技大學 37 所,技術學院 41 所), 15 所為專科學校(依教育部統計處)。由此可見技術校院佔了一大半。技術校院的 學生在科技環境下的學習生涯和能力競爭,勢必對其身心健康造成相當大的衝 擊。是以本章先論述研究趨勢和動機,研究者依據多年來在技職校院任教的經驗, 從與學生互動、接觸,觀察和認知置身於現代科技環境下對其健康的衝擊;同時 透過教學實務的省思,以及參考文獻上理論的推衍深究,興起了研究健康科技素 養創新模式的動機。然後闡明研究的重要性、目的,就相關文獻理論議題,提出 研究的問題。接著闡述研究的範圍與限制,最後以研究的流程及論文架構作結。 本章的概念構圖(Concept Mapping)如圖 1-1 所示。 圖 1-1 導言序論構念圖 導言序論 研究趨勢及動機 研究之關鍵性 研究目的 研究問題 名詞釋義 研究範圍限制 論文架構與流程 理解健康科技實情 學用健康科技理論 建立健康科技創新模式 實施健康科技素養教學 確立健康科技理論 發展量表建立常模 驗證健康科技創新模式 素養認知不可或缺 提昇技職研究品質 背景與健康科技內涵 認知信念分享預測創新 理論模式與觀察資料 技術校院相關系類 內容樣本變項限制 技術校院 健康科技素養 嵌入教學 創新模式 健康教學未雨綢繆 開創模型教育新象 實證嵌入素養教學 量化質性研究限制 量表回收統計限制 傳統教學與嵌入教學

(4)

第一節 研究趨勢及動機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迄今21世紀初攸關健康之資訊、生物等新興科技議題 一直受到大學校園矚目,新興科技固然為人們帶來物質文明的正面影響,但相對 的過度依賴科技而導致沉迷成癮,影響健康的負面現象卻未引發學子相對重視。 研究者經常接觸健康科技的相關訊息,平日重視自然養生、健康食療,並且身體 力行,略有心得收穫。再從講授健康相關課程,如社會學、心理學、生命與倫理 教育、心靈健康促進、醫療關懷、健康心理學、終生學習與知識管理、溝通與人 際關係等所得教學經驗;同時在與學生晤談當中,發現有些不珍惜健康,對科技 缺乏正確認知,由於誤用、過用或濫用科技而導致身心健康問題,於是興起了研 究健康科技素養的動機。此為研究所趨,亦可呈現教育願景(vision)。期望在了解 及建立學生健康科技的素養內涵之後,建構技術校院健康科技素養內涵的創新模 式,作為進行嵌入教學實驗以培育健康科技創新人才的張本。因此本節先論述研 究之趨勢與動機,茲分項闡述之。 ㄧ、科技與健康議題眾所矚目,缺乏科技素養認知則危害健康,希冀技術校 院學生善用科技以免對身心健康造成負面衝擊 科技與健康是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眾所矚目的課題。科技不斷創新、研發, 使得產品日益優質精緻;資訊日新月異,促成知識和技術移轉,亦成為全球經濟、 生活品質和健康改善的主要動力。從人們對健康的資訊需求日漸增多,以及利用 科技產品養生保健以延長壽命日受重視之情景可見一斑。當前置身於資訊科技環 境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對科技之利用和依賴超過以往。科技原本是現代社會一 種解決問題的過程,人們利用知識、資源和創意,以有效解決實務問題、調適人 和環境的關係(李隆盛,1999)。然而青年學子面對五花八門的科技環境,常不自覺 地身陷其中,難以自拔。近來網路大行其道,帶來資訊搜尋便捷,流傳快速的正 面效果,但對健康的負面現象也不可小歔。科技對其學習和訓練或有助益,然對 其健康的衝擊如排山倒海,無法抗拒。調查發現11%大學生每天上網超過六小時, 他們較易頭痛、失眠、焦慮,還會出現不上網就煩躁不安,了無生趣的網路上癮 症;其實大專青年每天上網超過四小時已沉迷於網路,和家人互動少,並有自傷 念頭(聯合報95/2/7 E7版;95/8/24 C1版;95/10/1 A9版),嚴重威脅青年之健康,有 必要探究其置身科技環境對健康衝擊之素養為何。當使用者處在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的科技人機互動的環境裏,對身心健康直接影響其身體組織層面能量的轉 移,構成潛在的危機;間接影響其心理神經底層,造成神經、生理和心理的創傷 或心因性疾病等(Burdea, Coiffet, 2003)。是以科技對健康之衝擊猶如正反兩面的利 劍,正面的衝擊,在於運用科技促進健康,延長壽命,提昇生活品質,促進知識 和技術的移轉;反面的衝擊,乃在因為過度使用、誤用或濫用科技而導致「科技 成癮」(尹萍譯,1999)。譬如網路沉迷或成癮(Internet addiction),科技依賴現象的 病態及問題行為(Caplan, 2002; Davis, 2001; Shapira, 2000);負面的健康行為,如缺 乏運動、抽煙、喝酒、不法使用藥物、心理健康問題、不良飲食習慣等,損及自

(5)

尊、自我效能、健康控制信念等(Kim, 2001),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嚴重危害。 另從主計處調查國人的時間分配,發現近四年來國人不吃早餐、晚睡、上網的比 重愈來愈高,尤以年輕人的情況特別嚴重,「不健康的下一代」之趨勢愈來愈明顯 (聯合報 94/8/24 A7版),其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所造成之嚴重威脅不可忽視。大專 學生常缺乏健康科技素養,不了解科技對健康之正反兩面衝擊,一味追求科技創 新時尚產品,卻忽略它可能引發身心健康的問題,結果未蒙其利反受其害。 同時大專學生在變化快速的科技環境中常覺心靈空虛,精神壓力增多,痛苦 指數迅速上升,罹患憂鬱症(繼癌症和愛滋病後,世界衛生組織宣佈憂鬱症已成為 21 世紀的三大疾病之一,台灣至少有 15%的人口罹患憂鬱症),甚至走上不歸路之 案例日增。衛生署公布國人十大死因 癌症仍居首,代謝症候群最駭人。代謝症候 群是近年來科技及醫療的發達,人口的老化,人民生活習慣多趨向於缺乏運動、 高脂等不當飲食、肥胖等因素所致,是所謂準「三高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 血脂)。三高疾病一旦發生,就無法回復,代謝症候群則有機會透過積極生活形態 改善。國民健康局 91 年「三高」研究顯示:國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十五歲以上 近 15%有代謝症候群,隨年齡上升而有增加趨勢。醫界大膽推估,四百萬國人恐 有代謝症候群。衛生署公布 95 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廿五年蟬聯十大死因首 位,平均每十三分五十秒奪走一條人命。值得留意的是,與 94 年比較,除自殺死 亡率增加 1.1%外,其他死亡率都下降(聯合報、中國時報 96/6/15)。台灣近年來雖 在民主、經濟與科技上蓬勃發展,但在科技環境中若過於強調「愛拼才會贏」的 夢想,過分自我發展或專業分工,導致對社會冷漠、缺乏倫理、資源被少數人壟 斷,罹患憂鬱症、代謝症、自殺率及失業率節節上升。技術校院學生處於這樣的 環境對其身心靈健康之衝擊是可預見的。 有鑑及此,先進國家為防範科技濫用或不當使用科技所引發對健康的負面影 響,乃循教育途徑,著手改善科技使用觀念,增強學生科技素養。國內中小學九 年一貫課程內涵有「生活科技」,教導學生如何正確使用科技,期使學生對科技 有正確的認知、態度、情意和行為;培養健康科技素養,善用科技以增進身心健 康,調適與環境的關係,對全人健康有周全的照護,並發揮科技對健康的正面效 用,避免因無知濫用而造成對健康負面之影響。然而,使用科技更加頻繁的大專 校院學生未持續接受健康科技素養教育,對其健康可能造成潛在的危機。因此秉 持關切技術校院學生對健康科技素養的心情,希冀理解其置身於科技環境而使用 科技對其身心健康的衝擊實情,以免負面影響。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二、解釋健康科技有理論依據,發展量表測試健康科技素養內涵結構 近年來在大學殿堂,開授健康相關的通識課程增多,對涉及健康科技(health technology)之議題深受矚目。但對健康科技的意義人言言殊,莫衷一是,確有釐清 其意涵之必要。健康科技意指一種為促進人之健康或預防疾病,與人的健康有直 接關係的科技;有病時可改善病情以恢復健康,無病時則可保健強身和養生。它 包含身心健康服務,用以促進身體產生良好反應、治療和防治疾病的方法,以及 改善復健並對病患施以長期照護的科技。在此情境下的科技,不侷限於新藥或精 巧的儀器所施加於病患身體及正進行的醫療行為,亦涵蓋精神、心靈上的關懷照

(6)

顧等深一層的健康關懷。因此健康科技涵蓋身體、精神和心靈三層面的科技保健、 醫療。學生若缺乏健康科技基本素養,則常作危害健康的舉動而不自知。 當前技術校院學生身處資訊科技時代,不斷追求科技知識創新之際,除了認 知其對身心靈健康的衝擊外,還要了解疾病健康的信念,知覺感受如何,對疾病 的預防,警覺罹患疾病的嚴重性如何,如何調適生活壓力,克服疾病等可為對健 康科技的信念。而創新健康知識如何取得、流傳並加以分享,涉及行為的態度、 規範、控制等知識分享的課題。若欲深入探究健康科技素養之內涵,並掌握內涵 的關鍵因素,同時加以衡量,則須有可信、準確之指標作為發展量表之依據。然 而坊間尚未出現衡量大專學生健康科技素養之量表及所依據之理論。是以本研究 在發展量表之前,先著手製訂指標及所依循之理論(模式)為何。 近一、二十年來運用社會心理學、行為學來解釋科技之論文,如資訊、健康、 生物科技等如雨後春筍般產出。依據社會心理學的理性行動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來看,TRA 認為人是 理性的,個人的意圖決定行為,態度和主觀規範形塑個人的意圖以決定行為。此 理論廣泛用於心理學、管理、行銷和健康照護。TPB 依據 TRA,另加上覺知行為 控制,個人在組織裏面有較高的動機、目的,受其態度和主觀規範引導。覺知行 為控制指人覺知執行有利行為之難易,接近知覺自我效能,直接影響意圖和行動。 直接或間接影響知識分享行為的是主觀規範、態度、意圖、覺知行為控制等;而 TPB 比 TRA 更有效力(Ryu, Ho, Han, 2003),是相當紥實的行為理論。TPB 在健康 醫學上應用非常廣泛(蔡青姿,2003)。此理論可為本研究建立健康科技素養模式之 一依據,另參考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理論(吳文雄,1999;Wiggers, 2005)、 創新擴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理論(Milner, Estabrooks, Humphrey, 2005)、科技接 受模式(Kukafka, Johnson, Linfante, Allegrante, 2003),以及健康信念(health belief) 模式(官蔚菁,2003)等。透過這些模式或理論,可試圖解釋健康科技科技素養,同 時引導發展量表指標,以建構及測試健康科技素養內涵模式,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三、開發技術校院學生攸關健康的科技創新能力,可培育具競爭力的健康科 技人才 近年來高等及技職教育鬆綁後,大學校院快速擴張,前已述及 96 學年度技術 校院已擴增至 78 所(含科技大學 37 所,技術學院 41 所),其密度之高幾居世界之 冠,校際競爭白熱化可以想見。技術校院為培養學生具備創新能力(innovative capability),以達全人健康、永續經營的目標,並為因應當前技職教育體系學生來 源逐年減少之趨勢,無不竭盡心力開發特色,並使之與時代社會脈動相結合,以 滿足學子求知之創新課程需求。藉此學生除在身體上受到專業訓練外,進而在精 神上獲取健康知識與概念,具宏觀視野和博雅知識。透過對學生健康科技素養之 認知以培植其創新能力,可達到全人身心靈健康,降低其憂鬱、崩解(burnout)之現 象(Yang, Farn, 2005)。然而如此有系統地實證健康科技素養以培養具競爭力的創新 人才之研究尚付闕如,確有相當的研究空間。 再者,大學為取得競爭優勢,不斷創新研發,發展提昇學生各種能力之競爭

(7)

策略(李國義,2004),以培育科技人才,為其重點發展特色。研究者置身於科技大 學,直覺技術校院快速擴增,面對與普通大學校院的競爭,可著眼於健康科技, 創新科技人才培育的競爭優勢。可針對人之健康,透過人工智慧製作,給予人性 關懷之科技,不斷創新研發器材和疫苗,以為治病、保健養生之處方(譬如長庚大 學生技中心結合健康知識、正確飲食運動及奈米超導科技,成立身心靈轉化中心 的養生新療法)。此種合乎健康科技創新的概念,不僅具競爭力,且可加以推廣。 尤其從專科學校升格之技術校院有舊的包袱,必須迅速轉型,在健康科技教育上 力求創新,使學子能具備健康素養理念,才能健康自在地面對科技情境。 在講求創新及競爭力的 21 世紀,一國之繁榮(prosperity)源自競爭力,也就是 創新能力(Porter, 2001)。麻省理工學院前任校長 Charles M. Vest 認為:「全球化時 代主要的資源就是知識,以及一群受過良好教育、擁有工作技能、能以創新的方 法來運用知識的人才。在知識經濟體系中,繁榮的關鍵在於創新。美國過去五十 年來的經濟成長,就有 50%以上是來自於科技創新的貢獻。創新是指新的創意及 新技術的開發過程,能以符合成本效益及最有效率的方式,提供大眾市場。學生 本身就是科技創新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會將新的創意帶入教室、實驗室、工廠, 以及新一代的企業。培育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能更有效地發揮創意,從而創造 出新的產業及工作機會(http://web.mit.edu/president/communications/)。」由此培育 出創新能力強的學生,以符應職場之需求。 科技可視為人們為解決問題所採取的創新行動。向來科技強調創新,意味人 在行動上不可故步自封,宜加強對環境適應創新之努力,將科學發現之學理妥善 處理,並落實在生活處世上。誠如「科技是社會文化的主軸,創新是帶動科技發 展的引擎,不斷地發明帶進更多的創新,創新需要先備的基礎科技能力,只有循 序培養科技基礎素養,做好科技素養教育,才足以大量具備和推廣創新能力。」(方 榮爵,2004)。科技教育強調創新,期望能提昇學生的創新能力,增強競爭力。技 術校院所培植出來的學生須有一定水準的創新表現,才能取得競爭優勢。由此論 及健康科技素養,勢必牽涉創新傾向,可視為其一內涵。 再者,企業界普遍認為當前大學新鮮人置身科技環境最缺乏的工作能力是創 新(2004 Chee 雜誌調查企業對大學生的觀感)。然而健康科技之創新如何衡量?衡 量創新之相關量表,截至目前為止,主要偏向測試產業機構之組織創新,例如: 組織創新量表(莊立民,2001)、組織知識創新程度量表(蕭佳純,2004)等。因此學 校在衡量健康科技素養之認知及相關因素(含創新傾向)量表尚待發展,以發掘並培 養具競爭力之創新人才。是以本研究探索健康科技素養,從文獻資料搜尋探討及 訪談中,建構健康科技素養之內涵,編擬量表以衡量學生之健康科技素養(含創新 傾向)。而創新係創造力表現的結果,故研究者欲以曾經研究創造力為基礎,再往 上研究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素養相關因素,如認知、創新傾向,再加上健康信 念、知識分享等。以此開發技術校院學生攸關健康的科技創新能力,培育具競爭 力的健康科技人才,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四、採用結構方程模式可驗證健康科技素養創新模式適配情況 研究者從教學體驗及探討國內外相關文獻中發掘科技對健康的正負面衝擊,

(8)

並掌握健康科技素養議題的可研究趨勢,除列舉上述理論可作為解釋依據之外, 同時嘗試建立一個健康科技素養的創新模式。此創新模式採用精準的結構方程模 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統計軟體,如AMOS(Analysis of Moment Structure)、LISREL(Linear Structural Relations)等,加以驗證其適配情況。

近些年來國內外許多研究採用SEM來統計分析,其重要在於能整合因素分析 與路徑分析,處理社會科學研究中棘手的潛在變項問題;同時可用來推論本研究 健康科技創新模式之結構關係,分析各種變項因果關係的統計論證,以及發展健 康科技評量工具等。截至97年1月12日止,搜尋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發現有提 到「結構方程模式」的論文達470筆之多;搜尋Elsevier SDOS電子期刊全文資料庫, 發現與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有關之論文更有950筆;運用SEM之研究筆數每 10天估計增加3篇。可見採結構方程模式用來驗證理論模式與觀察資料之適配情 況,至今威力不減,仍受到推崇。以其可處理各潛在變項與可觀察變項間的影響 關係,以驗證經由理論所建構的因果模式。因此參用SEM解決健康科技素養內涵 的結構問題,驗證可提昇創新能力之模式的適配度當可如願,此為研究動機之四。 五、試採實驗法進行健康科技素養嵌入教學,以為開發健康相關通識教育創 新特色之參考 健康科技素養係對健康科技基本的認知,可視為健康科技的通識,乃是學子 面對有關科技與健康必備之基本知識。通識教育培養學生具有科技人文素養、宏 觀視野見地、關懷照護情操、健康優雅氣質。有鑑於一般通識科目,多半採用傳 統講述方式,較難引發學生學習動機。預期健康科技素養創新模式通過適配度考 驗後,進而可實施健康通識教學。研究者曾在大學通識教育領域內,研發適切教 學模式,採用嵌入式(embedded)教學,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鄭金謀,2004)。透過 教學過程,讓學生能善用網路或多媒體科技教育之正面價值,培養科技素養,促 進全人健康。同時注意教師互動教學、想像、經驗、情境、態度、課程的設計、 先備知識等因素影響(蔡玲瓏,2004)。為挑戰職場競爭而未雨綢繆,期能突破傳統 窠臼,展現強而有力之教學效能,讓學生能因應將來職場不時之需。由於此類研 究尚屬萌芽階段,又值此網路多媒體學習當道的時代,而研究者近年來投注相當 多心力於健康科技教育,並有機會參與通識課程教學籌劃,如「醫療關懷」、「心 靈健康促進」之類以健康關懷為焦點之通識科目,乃懷此健康科技理念,試採準 實驗法進行健康科技素養嵌入教學實驗,以為日後開發健康相關通識教育創新特 色之參考。 研究者一面執行國科會補助研究計畫 94-96 年健康科技相關研究,另一面執 行教育部 94-96 年發展學校重點特色「應用人的健康概念營造一個健康的大學校 園」(總計畫)之從身心及社會層面增進大專生的身心健康(子計畫一)的從人文及社 會科學領域增進大專生之心靈健康(分項計畫二),實際從事心靈健康促進教學基層 工作,希冀採用實驗法進行健康科技素養嵌入教學,以發展學校重點特色,此為 研究動機之五。 以上諸項研究趨勢之敘述,著眼於這些趨勢是有願景可期,是可促發研究動 力,展現強力的動機,逐一達到實證健康科技自我實現之境。

(9)

第二節 研究之關鍵性

基於以上研究趨勢和動機之論述,可知技術校院為求永續經營,培植各項技 術專業人才,須關切學生經常在不斷創新的科技環境下學習,對其身心健康的影 響。本研究聚焦於了解技術校院學生對健康科技的素養內涵並建構創新模式,進 而實施健康科技素養教學,此為學校創造競爭優勢之關鍵。亦可視為研究之樞軸 (pivot),居於樞紐(key position)之關鍵地位。茲將研究之關鍵性分項說明如下。 一、技術校院學生須對健康科技有基本認知,方能善用科技以紓解課業壓力 健康科技素養乃身為技術校院的學生所需具備的一種健康科技的基本認知, 也是一種通識學養,是在接受高等技職教育之同時,即須具備之信念。學生若欠 缺這種素養,則在科技教育上就無法創新思索突破困境,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且可能會不當使用網路科技,造成沉迷現象。同時有壓力無從紓解,不知如何 調適課業,沒有適當休閒,對課業產生學習倦怠現象,影響健康(羅鴻仁,2005)。 壓力紓解與其人格特質和認知有關(Conard, Matthews, 2008)。研究者於 96 學年上 學期開「心靈健康促進」課,講授「壓力紓解與心靈健康」時,讓學生填寫壓力 學習單,發現大部分同學對課業、經濟、同儕、感情的壓力較多,同時不善於調 適壓力,對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若具此認知,則善用科技必為健康帶來正面 影響,因此對健康科技的素養乃為迫在眉睫、不可或缺的基本認知。 二、在技術校院研發健康科技素養創新模型,可為健康通識教學鋪路 就客觀情勢言,技術校院雖難與一般大學擠進研究型大學行列,但可在教學 上力求創新,全力爭取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經費補助。而欲在教學上有創新績效, 需要創立特色,以優質取勝,研發務實的教學模式,並結合研究與服務,方能穩 操勝算。因此本研究特在進行創新教學之前,未雨綢繆,研發健康科技素養創新 模型,再利用結構方程模式(SEM)以驗證模型之適配度,為實施健康科技素養教學 作好鋪路工作。俾能在教學上將健康科技素養列為教學重點特色,培育具有宏觀 通識及優雅氣質的專業人才以取得優勢先機,為學校提昇競爭力。如此有必要先 提供研究實證資料,再配合教學方式的改變,以達水到渠成、創新育成之境。因 而本研究欲建構健康科技素養的內涵,從文獻探討推理,健康科技素養涉及基本 的認知、健康的信念、科技的創新、健康的知識分享,以此嘗試創建一個以提昇 創新能力為主軸的創新模型,讓教學有模型可依循。 三、技術校院推動健康科技素養研究以建立教育新的里程 在健康科技素養教育這塊尚待開發的瑰寶地,須具披荊斬棘、篳路藍縷、慘 淡經營的精神,研究者願以此精神推動健康科技素養研究。有關健康科技素養內 涵之認知及相關因素尚待著墨甚多。健康科技素養相關因素中,創新甚受矚目, 一般研究創新或創造力之論文為數眾多,在期刊、雜誌上屢見不鮮,而涉及健康 科技素養的創新傾向研究未曾發現。同時有關創新方面的研究多半在組織或產業

(10)

界進行,雖有研究將學校視為學習型組織加以探究組織創新(Easterby-Smith, Araujo & Burgoyne, 1999;李瑞娥,2004),然而在學校中進行健康科技素養創新傾向的研 究鳳毛麟角。另健康信念的相關研究雖多,但針對健康科技素養加以探討素養和 信念之關係乃為首見。再就 21 世紀熱門話題,知識管理、知識移轉的研究趨勢言, 健康科技素養與知識分享之關連性,運用計畫行為理論加以發展適當研究架構, 亦是創舉。於是研究者透過理論引導,諮詢專家,建構健康科技素養之內涵結構 模式,編製健康科技素養量表,以衡量健康科技素養並驗證此模式之適配度,以 推動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的素養,期能為教育建立新的里程碑。 四、須務實面對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的理念,開拓研究領域,並提昇學術 研究的品質 21 世紀數位多媒體的科技一日千里,青年學子面對此種不斷推陳出新的科技 環境常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覺身在此山中」之感,覺知身陷其中難以自拔, 對其健康的影響不言可喻。建構健康科技素養之內涵創新模式有理論面,也有務 實面,須務實了解技術校院學生在科技的環境下健康的理念為何。因為理論是如 此解釋,但實情如何有待測試。因此研究者秉持終身學習之精神,活到老學到老 之心志,身體力行,不揣淺陋,投身研究技術校院學生的健康科技素養,實地了 解學生的健康狀況,印證理論是否與實際資料相呼應。為此乃須開拓健康科技的 研究領域,從無到有,突破困境,化腐朽為神奇,將對學生健康的關懷,化為研 究的動力。目前有些就讀技術校院的學生,難免在面對科技教育的環境無所適從, 或因壓力過重產生焦慮、憂鬱傾向,以致有健康之虞。環視近年來大專校園發生 的事件,涉及健康問題,如罹患憂鬱症、自傷者增多,因此針對健康科技素養實 情作研究有其必要,亦是刻不容緩之事。本研究開啟技術校院健康科技之先河, 並將研究成果發表於國內外之重要期刊,期能激起健康科技素養相關產學界人士 之迴響。研究者藉此機會從事博士後研究,在專長領域內提昇學術研究品質,為 產學界重視健康科技創新人才之培育,盡上棉薄之力。 五、健康科技教育培養健康科技人,未雨綢繆防微杜漸,別等失去健康才知 健康的可貴 21 世紀如資訊、生物等新興科技,仍持續發展茁壯,對健康深具關鍵性。一 般學校推動健康促進、疾病預防與健康管理表面上不遺餘力,實際上「健康教育」 好像只上到中學,以後的健康資訊大都交由報章雜誌、媒體與醫界來掌控了。技 術校院學生對自己的健康認知還是模糊混沌,身體有不適只知道要找醫師診療開 處方,對於身處科技環境下為何會出現健康問題茫然不知。最近突接惡耗,堂弟 小女正值青春年少,日前打電腦時竟然出現腦溢血,送醫搶救已回天乏術。雖百 般不捨,不相信這是真的,但事實擺在眼前,往者已矣!來者可追。莫等閒,白 了少年頭,空悲切!別等到失去健康(生命),才知道健康(生命)的可貴。時下青年 往往欠缺健康科技素養概念,使得生活失去方向,身心不健康的風險高,因此須 未雨綢繆,實施健康科技素養教學,為病症防微杜漸,協助技術校院學生作好健 康管理,培養全人健康之科技人才此其時矣!

(11)

第三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鑑於技術校院學生置身科技環境下常忽視健康的問題,乃著眼於探究 健康科技素養之內涵,探知其健康科技的理念,從正反兩面探究科技對健康之衝 擊,以提醒其重視健康科技議題。進而發展衡量健康科技素養之適當量表,並建 構健康科技素養創新模型,以實際了解學生之健康科技素養內涵現況,然後實施 健康科技素養教學實驗。本節論述研究目的,分項列舉如下。 一、確立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素養內涵所依據之理論,以引導發展技術校 院學生健康科技素養量表及常模,進而了解技術校院學生之背景因素在 健康科技素養內涵之差異。 二、洞悉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素養內涵因素對創新之相關及預測,以建構 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素養內涵之創新模式。 三、探測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素養內涵因素對創新之理論模式與實際觀察 資料之適配度,以確定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素養內涵之創新模式。 四、實證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素養內涵之創新模式,作為提昇學生健康科 技創新能力之依據。 五、實施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素養嵌入教學,以求證實驗教學對促進學生 健康科技素養,以及提昇創新能力(問題解決創造力)之成效。

(12)

第四節 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動機和目的,從相關理論建立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素養的內 涵結構創新模式,以及嵌入教學實驗,擬就以下幾則問題加以探索其究竟。 一、技術校院學生之背景因素(性別、學制、系科、年齡、使用科技、社交 狀況、家庭關係、自覺健康狀況)在健康科技素養內涵(認知、創新傾向、信念、 知識分享)有無顯著差異? 二、技術校院學生之健康科技素養內涵的認知、信念、知識分享對創新傾向 有無顯著相關及預測力? 1.認知對創新傾向有無顯著相關及預測力? 2.信念對創新傾向有無顯著相關及預測力? 3 知識分享對創新傾向有無顯著相關及預測力? 4.認知、信念之交互作用對創新傾向有無顯著相關及預測力? 5.信念、知識分享之交互作用對創新傾向有無顯著相關及預測力? 6.認知、知識分享之交互作用對創新傾向有無顯著相關及預測力? 7.信念、知識分享、認知對創新傾向有無顯著相關及預測力? 三、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素養內涵的認知、信念、知識分享對創新傾向之 理論模式與實際觀察所得資料的適配度為何? 1.認知與創新傾向之結構模式有無良好適配度? 2.信念與創新傾向之結構模式有無良好適配度? 3.知識分享與創新傾向之結構模式有無良好適配度? 4.認知、信念或知識分享與創新傾向之結構模式有無良好適配度? 5.信念、認知、知識分享與創新傾向之結構模式有無良好適配度? 四、技術校院學生主要背景因素在健康科技素養內涵之創新模式適配度為何? 1.技術校院學生之性別在健康科技素養內涵之創新模式有無良好適配度? 2.技術校院學生之學制在健康科技素養內涵之創新模式有無良好適配度? 3.技術校院學生之系科在健康科技素養內涵之創新模式有無良好適配度? 五、技術校院學生接受嵌入健康科技素養教學與傳統教學有無顯著差異? 1.技術校院學生接受嵌入教學與傳統教學在健康科技認知上有無顯著差異? 2.技術校院學生接受嵌入教學與傳統教學在健康科技創新傾向上有無顯著差 異? 3.技術校院學生接受嵌入教學與傳統教學在健康科技信念上有無顯著差異? 4.技術校院學生接受嵌入教學與傳統教學在健康科技知識分享上有無顯著差 異? 5.技術校院學生接受嵌入教學與傳統教學在整體健康科技素養上有無顯著差 異? 6.技術校院學生接受嵌入教學與傳統教學在創新能力(問題解決創造力)上有 無顯著差異? 針對以上量化問題,依據相關文獻探討結果,擬於第三章提出適當的假設。

(13)

第五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有關名詞的操作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 分題闡釋之。 一、健康科技(health technology) 係為促進人之健康或預防疾病,與人的健康有直接關係之科技。有病時可改 善病情以恢復健康(醫療),如各種療身治病之儀器;無病時則可強身養生(保健)之 科技,如各種保健食品、休閒健身器材等。

二、健康科技素養(health technology literacy)

指對促進人之健康並與健康有直接關係之科技所具備的基本認知,亦即在科 技環境下對攸關健康的認知程度,對不斷創新的科技抱持接受或排斥的傾向,對 有關健康的信念見解,以及對健康知識流傳或分享的通識涵養。

三、健康科技認知(health technological cognition)

依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 SCT),經由觀察模仿學習而對康科技 的認識歷程,即對健康科技之基本認識、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程度。以學生在 「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素養量表」之健康科技認知(含科技化身體保健、心靈保 健、身體醫療、心靈醫療)得分來衡量健康科技認知之高低;分數愈高,顯示其健 康科技認知愈強。

四、健康科技創新傾向(innovation propensity of health technology)

依據創新擴散理論(innovation diffusive theory, IDT)、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個人面對不斷創新的健康科技,在動機、學習思考、認 知、情意、環境、覺知新科技效用、覺知新科技易用等之具有創新精神的趨向。 以學生在「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素養量表」之健康科技創新傾向(含創新環境、 創新動機、創新構思、創新愛好、創新應用)得分來衡量創新傾向之高低;分數愈 高,顯示其創新傾向愈強。

五、健康科技信念(health technological belief)

在科技環境下,個人對健康抱持堅定不移、持續一致的概念或看法。依健康 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 HBM),健康信念主要由覺知感染(罹患)性、覺知嚴 重性、覺知效益性、覺知障礙性等特性構成。覺知感染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指個人對罹患疾病的感受;覺知嚴重性(perceived severity),個人對罹患疾病之嚴 重性的感受,由罹患疾病嚴重情況,同時考慮該疾病對工作、家庭生活及社會關 係所造成的影響;覺知效益性(perceived benefits),是個人對疾病篩檢可接受的信 念,及其可能採取的行動是否能降低疾病罹患性及嚴重度的主觀評估;自覺障礙 性(perceived barriers),指個人對篩檢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的障礙評估。以學生在 「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素養量表」之健康科技信念(經修正後含覺知預防性、覺

(14)

知調適性、覺知效益性、覺知克服性)之得分來衡量健康科技信念之高低;分數愈 高,顯示其健康科技信念愈強。

六、健康科技知識分享(knowledge sharing of health technology)

科技環境下有關健康知識在知識創造、傳遞的移轉過程中,依據計畫行為理 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將攸關健康之知識分享分成態度、意圖、主 觀規範、覺知控制。態度面向行為、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和覺知行為控制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而形塑行為的意圖(intention);態度和主觀規範愈有 利,覺知控制愈大,個人意圖解決行為問題愈強。態度係指對行為表現結果所做 正面或負面的評價。主觀規範,意味個人的行為除了受到個人動機、情緒等影響 外,亦受到所接觸的群體,個人認為重要的關係人,如父母、同儕、專業人士等 之影響。個人主觀規範對行為意圖有影響力。覺知行為控制,是指個人覺知完成 某種行為容易或困難的程度。個人認為自己具有執行行為的能力、技能、時間、 資源或機會愈多時,則其對執行該項行為的控制認知(意志力控制)愈高,其行為意 圖就愈強。以受試學生在「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素養量表」之健康科技知識分 享(含分享態度、分享意圖、行為規範、行為控制、分享行為)得分來衡量健康科 技知識分享之高低,分數愈高,顯示其健康科技知識分享愈強。

七、健康科技素養創新模式(innovation model of health technology literacy) 適合技術校院用來衡量學生健康科技素養狀況之模式,透過結構方程模式驗 證由健康科技素養內涵之認知、信念、知識分享等因素交互對創新傾向之作用建 構而成,可為實施健康科技素養教育提昇學生創新能力之參考模式。

八、技術校院(technological and professional colleges)

屬於高等技職教育體系之大學校院,主要以培養技術類系各領域專業人才, 多半由專科學校升格技術學院後改制而成,也有直接由技術學院改制成。96 學年 度教育部網站教育統計資料,技術校院計有國立的台灣、雲林、屏東、台北、高 雄第一、高雄應用、虎尾、高雄海洋、澎湖、勤益,私立的朝陽、南台、崑山、 嘉南藥理、樹德、龍華、輔英、明新、弘光、正修、清雲、萬能、明志、建國、 中臺、高苑、聖約翰、大仁、中國、嶺東、元培、遠東、台南、中華醫事、景文、 東南、德明等 37 所科技大學,以及台北商業、台中、致理、和春、美和等 41 所 技術學院,合計 78 所。 九、嵌入教學(embedded teaching) 將健康科技素養內涵之認知、創新傾向、信念、知識分享嵌入(融入)通識科目 之教學,如「健康促進」、「社會學」、「終生學習與知識管理」、「生命與倫理教育」、 「人際關係與溝通」等健康相關通識之教學中。運用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思考與 學習,以發展適合在健康科技素養使用之教學模式,此教學方式不受傳統教學框 架約制,以能促進學生之健康科技素養和創新能力為原則。

(15)

第六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壹、研究範圍 在研究範圍方面,針對研究內容和抽樣對象加以說明。 一、在研究內容方面 限於與健康科技素養內涵相關之認知、創新傾向、健康信念、知識移轉等, 以及嵌入(融入)教學實驗相關研究資料,旁涉有關運用結構方程模式統計分析,國 內外相關研究論文摘要評述等。 二、在研究對象方面 限於時間和人力,隨機抽樣從 95 學年度全台 76 所技術校院(35 所科技大學, 41 所技術學院)抽出台灣、台北、清雲、弘光、中台、雲林、南台、高雄第一、高 雄海洋、樹德、輔英、屏東等 12 所科技大學,再加上設有技術學院之大學,如聯 合大學、高師大,以及南亞、和春、致理、美和等技術學院,總共 18 校。涵蓋之 系類,有健康醫學類,如醫技、護理、物理治療、保健營養、助產等;企管資訊 類,如企業管理、國際貿易、資訊管理、資訊傳播等;環境生命類,如環境科學、 生物技術、應用化學等;人文社會類,如應用外語、幼兒保育等;工程類,如營 建工程、機械工程等;海事類,如海洋水產食品;放射技術類科;光電、電子; 傳訊系類;室內設計、工程設計系類等。 貳、研究限制 在研究方面有底下幾方面的問題限制。 一、相關理論引導模式之建立 有關健康科技素養之理論模式相當多,本研究從較受矚目的幾個理論,如計 畫行為理論、創新擴散理論、科技接受模式、健康信念模式、社會認知理論等加 以融合闡釋,便於引導健康科技素養模式之建立。其他與健康科技素養不太相關 的理論只好割愛了。 二、研究變項及量表編製 量表編製符合研究者之主觀期望,所採研究變項,因健康科技素養之需要, 而定出健康科技素養之內涵因素,如認知、健康信念、創新傾向、知識分享等作 為構面變項,進而利用 SPSS、結構方程模式(SEM)分析,是否有正關係存在。須 確定潛在變項、觀察變項為何,但為符合研究目的,難免有主觀認定,因此客觀 嚴謹度有待商榷。 三、訪談調查抽樣對象 在訪談專家、Delphi 意見調查方面,訪談諮詢業界專家或學界教授,多半是 研究者認識,雖較有把握專家學者在預定期限內可訪談諮詢或寄回資料,但其嚴 謹公允、普遍多元的程度受到考驗。另抽樣調查技術校院之不同系類學生,研究 者會屬意認識的朋友或師長幫忙測試,因此叢集、分層抽樣的隨機抽測原則自會

(16)

受到挑戰。 四、實驗研究控制及抽樣 在嵌入教學部份,本研究採準實驗法。由於在實際教學情境中,若採用真實 驗研究法,隨機分派受試者至實驗組和控制組,則不易找到兩組人數相等之學生, 乃採用準實驗設計。參考立意取樣的方式,進行所羅門四組設計(Solomon four- group design)。由於限制在教學現場選取分派的受試者,是運用教室的學生所形成 完整的受試者團體;若要做到純實驗研究那樣嚴謹的控制較為困難。而非隨機受 試者團體分派於實驗處理的設計,人數不等的前後測控制組設計,是為變通的修 正式實驗,可能成效會打了折扣。 五、量化資料處理 針對研究需要的現有統計軟體,如 SPSS 及 AMOS、LISREL,加以考量處理 繁雜資料。研究者透過助理協助,先行整理原始資料,利用這些功能較強的統計 軟體中之多元迴歸、多變量分析、結構方程模式等加以分析,執簡馭繁,當可解 決量化資料繁雜的問題。 六、後續研究產出優質論文問題 與本研究相關論文鳳毛麟角,再繼續研究資料受限制,須有相當的毅力和決 心。然可視需要狀況修定研究內涵、審查研究過程,同時諮詢專家學者,相關領 域同僚督促激發;以及參與知識移轉研討,腦力激盪催促優質產出。個人雖戮力 於專題研究,本嚴謹治學實事求是、焚膏繼晷精益求精之心態,兼顧質性和量化, 但要有創新產出,可能受限於時間和能力。本研究係研究者博士論文的擴充延續 性研究,除了建構和實證健康科技素養內涵的創新模式外,進而實驗嵌入式教學 成效,僅能提供產學界培育健康科技人才之參考。在後續論文發表需有求新求變 的準備,否則難有優質產出。

(17)

第七節 論文結構及研究流程

本研究依循一般學術論文撰寫原則,論文結構由研究導論發軔,呈現研究之 趨勢及動機、關鍵性、研究目的及問題,研究之範圍及限制等。文獻探討的部分, 蒐集相關文獻加以評述,整理研究所依循之理論或模式,著眼於健康科技素養內 涵之建構,整理健康科技素養相關理論資料。依據文獻查證結果,製作諮詢大綱, 然後諮詢專家,作為編擬問卷之參考。由此引申本研究之必要性及價值性。再者, 為達研究之目的,勢須採用社會科學適當的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兼顧,使研究 更精準、更符合科學的精神。 以上論及前三章結構。第四章為工具之發展及分析,相關量表之介紹,健康 科技素養量表之編製,項目分析、信效度分析,正式呈現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 素養量表。第五章統計結果及解析,就已發展之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素養量表, 進行抽樣調查研究,利用統計軟體分析結果,引出討論。最後一章為結論和建議, 依研究結果引出結論,提出建議事項。茲將本論文結構以表1-1示之。 表1-1 本論文結構 目次 主題 標題內涵 第一章 導言序論 研究趨勢與動機、關鍵性,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名詞釋 義,研究之範圍及限制、論文結構及研究流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健康科技素養的界定,健康科技素養之相關理論,健康科 技素養相關研究之認知、創新傾向、信念、知識分享,健 康科技素養各因素間相關研究,健康科技素養之內涵建 構、健康科技嵌入教學相關研究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研究架構,研究方法,研究假設,研究對象,資料蒐集與 統計分析 第四章 量表之發展與分 析 諮詢專家發展健康科技素養預試量表、採德懷術(Delphi) 法確立正式量表、正式量表分析 第五章 研究結果解析及 討論 健康科技素養量表調查施測結果,嵌入教學測試結果,研 究假設驗證,結果分析,綜合論析、討論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從健康科技素養內涵建構結果理出結論,提出研究法、統 計、教學研究、輔導、產學合作及進一步研究的建議事項 本研究流程循序漸進,有理論模式,亦有實務驗證。細言之,在量化調查法 發展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素養量表之前,先採質性諮詢方式,並以Delphi專家意 見調查法,雙管齊 下。Delphi法經卡方分析第一次問卷回收的資料,再與第二次的 資料比較在數值分佈上是否呈現差異。如呈現顯著差異,須進行第三次問卷調查; 如卡方值未呈現顯著差異,則不必進行第三次問卷調查,直至取得共識之指標為 止。然後依指標編製健康科技素養量表題項。經信度、效度分析,預測與修正, 以至呈現正式量表,再以統計軟體SPSS15.0及線性結構模式Amos 6.0 軟體協助循 序進行分析。在抽樣調查方面,隨機抽取技術校院18所(北、中、南部各5-6所),

(18)

與抽樣學校相關教師連絡後,親自將量表送至抽出之學校測試,回收後進行資料 統整及統計分析,作為了解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素養的現況依據。進而實施嵌 入教學準實驗研究。本研究之流程,如圖1-2所示。 圖1-2 本研究流程圖 建立延續性研究架構 完成研究著作 延續搜尋研究問題資料 確定研究問題及範圍 確定研究假設與對象 建立健康科技素養創新模式 量表效度信度因素分析 擴大抽樣調查驗證健康科技創新模式 健康科技素養創新模式分析 結果總整理並提出結論建議 建立健康科技素養常模 實施健康科技素養嵌入教學 健康科技素養嵌入教學成效分析 諮詢專家 Delphi 調查法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研究者從全球資訊網博碩士論文、電子期刊、書籍文獻中蒐集有關健康科技 素養內涵、嵌入或融入式教學相關資料,整理出可以詮釋健康科技素養之主要理 論及教學實驗方式。經由主要理論之引導,利用概念圖顯示健康科技素養內涵之 認知、信念、創新傾向、知識分享等相關因素,並建立內涵結構創新模式,以為 實施健康科技素養教學之依據。 本章先探討健康科技的涵意,健康科技素養相關理論,然後分別評述大專健 康科技素養內涵涉及認知、創新傾向、信念、知識分享等相關研究文獻,進而建 立健康科技素養內涵之結構創新模式。在文獻評述過程中,必要時將整理好之資 料以表格呈現,俾能精確了解已有之研究,以及尚未研究而值得深究之處。茲將 構念圖明列如圖 2-1。 圖 2-1 文獻探討構念圖 文獻探討 素養涵意相關研究 相關理論 健康科技認知相關研究 健康科技信念相關研究 科技化身體保健 科技化心靈保健 科技化身體醫療 科技化心靈醫療 計畫行為理論 創新擴散理論 健康信念模式 科技接受模式 覺知預防性 覺知調適性 覺知克服性 覺知效益性 健康科技意義 健康科技素養意義 健康科技創新相關研究 健康科技分享相關研究 創新環境 創新動機 創新認知 創新愛好 創新應用 行為規範 分享態度 分享意圖 分享行為 覺知行為控制 健康科技素養釋義 社會認知理論 健康科技素養創新模式 健康科技素養嵌入教學 知識分享、信念、認知 創新傾向(能力) 相關融入教學 嵌入式準實驗研究

(20)

第一節 健康科技素養的界定

本研究以健康科技素養為焦點,欲理解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的素養狀況, 並建立健康科技素養內涵的創新模式,實驗健康科技素養教學成效。本節從文獻 中搜尋有關健康科技素養的意義,然後評述相關的研究。 壹、健康科技的意義 一、從專業上解釋 健康科技(health technology)是一種為促進人之身心健康或預防疾病,與人的健 康有直接關係之科技。有學者稱為「醫療科技」,如台灣醫療科技(health technology) 評估之建立與執行(http://www.nhi.gov.tw/91/91plan013.htm)。本研究涉及通識素 養,不用醫療科技,而以健康科技為名。利用此科技,在有病時可改善病情以恢 復健康(醫療),無病時則可保健養生以強身長命(保健)。健康科技包含一些行使健 康服務以促進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以及改善病情、恢復健康與長期照 護等(http://www.ncchta.org/)。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及基礎健康科技是提供有效 益成本以解決健康問題的實證科技;健康科技廣泛使用於健康關懷系統的每一層 面,從最簡單的到最進步的結構醫療服務,為人提供預防、診療及處置疾病的主 力(http://www.who.int/eht/en/)。因此論及健康科技不只是精巧的、創新的器物或藥 物,同時是包含健康照護專業相關的活動,以及藥物使用、健康照護程序和照護 設施等。 健康科技涉及健康照護,或可視為健康照護之科技(health-care technology)。 如採取創新的科技對健康照護有正面效用(Calnana, Montanerb, Horne, 2005),因此 健康科技含有健康照護之意,有醫療及保健兩面的講究。譬如目前生機飲食在醫 學上已佔有預防醫學和重建健康的地位,和正統的醫療搭配有相輔相成、事半功 倍的效果。在醫病的功能方面,有很多慢性病、嚴重疾病或癌症,可以透過自然 的食物,用自然的療法減輕病情、病痛,慢慢復原,即所謂食療;在保健方面, 平時多吃生機飲食或新鮮的自然食物,減少肉食、熟食,可以改善體質,增強抵 抗力,增加免疫功能,身體自然可以獲得健康,精力充沛(http://life.edu.tw/home)。 由此健康科技從專業上解釋,可說是一種如生機飲食般具有醫療和保健的功能, 或醫療、運動、行動科技產品能促進人之健康或預防疾病之科技。 二、從實務上解釋 科技是人在行動上不斷創新,注重對環境適應所作的努力,將科學發現的學 理落實在健康生活處世上。簡言之,健康科技乃是促進個人健康之科技,意味科 技與健康息息相關,科技的創新行動是為了促進人之身心靈健康。譬如增進身體 的健康,像國內有「健康科技」之名的,主要是有關經營健康器材的機構,以身 體強健為訴求,如喬山健康科技公司(http://www.johnsonfitness.com)。台灣豐賀健 康科技強調健康、科技、關懷(http://www.lagefion.com/about.htm);提供預防醫學

(21)

相關產品,包含醫學及居家所使用之保健產品及服務。相關的研究,如台灣健身 器材產業西進大陸策略分析-以喬山為例(王文信,2001),顯示健康科技偏重利 用健康器材以增進身體健康。在美國健康科技的研究方面,如哈佛大學和麻省理 工學院之健康科學與科技(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已設立三十多年,是整合教 育和研究計畫的先鋒,致力於教育英才、培育領導者、創造知識、產生符合成本 效益的預防性、診察性和治療性創新(http://web.mit.edu/)。可為國內闡述健康科技 涵意之參考。 本研究詮釋「健康科技」擷取專業的解釋,並顧及實務面,主要強調對健康 科技的「素養」,探討技術校院學生在科技環境下對其健康衝擊的認知,著重對身 體、心靈健康之保健和醫療兩面的認知。 貳、健康科技「素養」的意義 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中論及素養(literacy),發現諸如資訊素養、電腦素 養、學習素養、媒體素養、科學素養、公民素養、環境素養等,其中以資訊素養 相關論文最多。資訊和科技相連,因此本研究置焦於健康科技的「素養」,意指 對健康科技平素的涵養或平日的修養。從古籍探討「素養」,在漢書李尋傳有云: 「馬不伏櫪,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馬不在馬槽邊馴養出規矩, 就不能幹練地驅馳使用;人不具備良好的素質或素養,國家就不能重用)。素養和 素質含義接近,但素養與素質相比,它更強調後天修習涵養的作用,即學習提高 素養的重要性。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氣質,提高人的素質。「素養」在此隱含道 德、好壞的成分,與教育、學習有相當的關連性。而 literacy 是指識字、閱讀書寫 的能力(ability to read and write),識字的品質或狀態(the quality or state of being literate),識字具有學習的特性(characterized by or possessed of learning);熟練或埋 首於文獻評述或創意寫作(versed or immersed in literature or creative writing);知識 能力(knowledge ability or capability),如電腦素養(computer literacy) (採自 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 2004)。從函件或文獻、教育、教導以學習獲得 (acquainted with letters or literature, educated, instructed, learned) (引自 Oxford Dictionary)。又如資訊素養(imformance literacy)是一種使人能夠更有效地選擇、尋 找及評估傳統或網上資源的技巧。由此 literacy 可翻成素養、見識、基本認知能力、 認識,包含讀、寫、算和辨識記號的基本能力。健康科技「素養」是對健康科技 的基本認知能力。素養可說是個人為了適應社會生活,與外界人事物接觸並作合 理價值判斷,而後進行有效的溝通或互動所須具備的認知能力(素質)。 本研究焦點置於健康科技的素養,面對科技的衝擊該具有的素養,其對健康 是有正面的作用,譬如透過電腦聯結家庭和學校,須有電子素養;在電子環境下 學習發現素養的重要,接受改變的挑戰,而超文本(hypertext)、超媒體(hypermedia) 的學習,文字處理、電腦軟體的運用,在在需要科技的素養(Wray, 2004)。底下探 索健康科技素養的涵意,先從科技教育談素養,其次將素養視為通識,並從科技 教育的標準論述素養,然後從科技對健康的衝擊談及健康科技的素養。 一、從科技教育談素養

(22)

國內科技教育原本從工藝教育改弦更張而來,迄今已近 20 年的發展。其後推 動中小學科技素養教育(technological literacy education),落實在九年一貫課程「自 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內。科技教育基本的素養在資訊傳播、建築運輸、醫療健康 等科技,確有其發展的空間。關於科技教育素養方面的研究,有的注重科技素養 內涵,如營建(呂書榮,1993)、運輸(劉金泉,1993)、資訊與傳播(郭開誠,1996; 王蘭華,1993)等,強調科技素養教育內涵。另有的從哲學觀點(林志忠,1999), 分析其歷史發展與現況、科技相關概念、知識結構及科技素養教育的課程和教學 等。在教學上採用創造性思考(張志豪,2000;吳世清,2002)以增進學習成效。另 進行科技素養量表常模的建立(陳藴斌,2002)。而科技教育「旨在培養學生或一般 國民具有科技素養」(羅文基,1990)。科技是一種人們利用知識資源和創意,以有 效解決實務問題的意圖和努力;素養像識字一樣,是一種人人都需要具備的基本 能力。簡言之,「科技教育就是工業和科技的研習;我們都生活在科技的社會裡, 科技產品像電視一直影響我們了解科技文化和各種生涯」(李隆盛,1999)。每個人 生活在現代社會都需要具備科技素養,能了解科技的本質、角色、系統及評估有 關科技事務對生活的利弊影響。如此不拘居家、工作和休閒活動,都樂於學習和 善用科技器具及方法。同時面對科技產品或工具,知道如何購買個人所需,也學 會如何使用及決定選擇何種科技產品,進而創新或發明科技產品。

美國國際科技教育學會(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 ITEA) 定義科技(technology)為人們在涵蓋知識的傳遞,以及解決問題和擴展人類潛能或 能力(capability)的發展歷程行動之創新(innovation)。創新能力(innovative capability) 乃科技教育所欲發展的潛能,視為創新、改變或修飾自然環境以滿足人們覺知的 需求和願望。科技的素養(technological literacy)乃是人們使用、管理、理解和評估 科技的能力(ability)。科技教育(technology education)就是一種科技的教學研究,提 供學生機會,學習有關需欲的科技歷程和知識,以解決問題和擴展人類的潛能(參 網http://www.iteawww.org/TAA/Whatis.htm)。另科技素養(technoliteracy)是指實施課 程講授時聚焦於科技和素養的實務,係統合資訊溝通科技和素養的實務(Kimber, etc. 2007)。透過科技教育培植具有科技素養的人及未來的創新者,並在科技社會 中工作生活。由上述可知科技教育強調素養和創新。本研究健康科技素養,係對 健康科技的基本認知能力。 科技的素養(technological literacy)是從工業社會邁向資訊社會時工作所需新科 技(視為廣義科技,含各種資訊科技)的基本技巧、科學、電腦、人文和社會科學之 素養(Warnat, 1983)。例如與健康服務有關之醫護人員需要資訊素養和電腦回復技 術,以有效執行教育研究(Colea, Kelsey, 2004)。而醫護人員須透過教育課程,具 有資訊素養概念,以提昇有關健康照護專業之電腦知識和技巧(Saranto, Hovenga, 2004)。至於科技素養教育目的在培養全民基本必備的科技知識能力,「對象以在 中小學就讀的所有學生為主,以知識、技能、態度為生活科技教育的三要素」(李 隆盛,2001)。科技素養教育「明確限定於普通教育,專指一般民眾必須具備的基 礎科技教育」(孫仲山,1996)。科技素養使我們「能正確使用科技的產品,能正確 選擇科技產品以減少科技的負面影響,能以科技的方式解決問題,作一個聰明的

(23)

科技產品之消費者,能應付快速變遷的科技社會」(羅文基、黃炯主編,1999)。科 技素養除了需要具備一般科技知識,瞭解科技的意義、內涵及其演進與發展趨勢 之外,還需培養科技哲學的眼光,體驗科技對人類生活乃至整體文化的影響與衝 擊,並建立正確的觀念,透過積極的參與、評估,以適應、控制及引導科技社會 的正常發展。它含蓋下列具體的內涵:瞭解科技的意義與內涵;認識科技發展與 人類社會暨文化變遷的關係;瞭解當前各科技次級系統的基本結構、內涵及其未 來的發展趨勢;體驗當前及未來科技發展可能對人類社會暨文化造成的影響與衝 擊;具備評估及選擇一般(即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科技方案之能力;統合科技與 人文,培養科技哲學觀與科技文化的涵養(http://www.life-tech.idv.tw/)。 科技教育培養具有科技素養的學生,「可透過科技素養量表來測試學生對科技 的了解、善用和評估」(陳蘊斌,2002)。學生有科技素養才有助於選擇科技生涯, 成為科技產品的消費者和生產者。目前生活科技的課程領域,在小學階段,著重 科技覺知體認,國中階段著重科技探索嘗試,高中以上階段培養科技使用能力。 科技素養的課程或活動,強調科技系統模式,從輸入(概念、原料、工具)、過程(需 求、時間資源、問題解決、處理),到輸出(預期或非預期結果),及回饋(監視、比 較調整)等連續歷程。透過科技素養教育,使學生獲取科技系統性知識,參與科技 活動,善用資源解決問題;進而評估科技對人、社會和環境的影響。 上述科技教育主要是以中小學生為對象,本研究則延伸探討大專生的健康科 技素養教育。 二、以健康科技「通識」論述健康科技「素養」 素養既視為基本認知能力,則可與各大學校院近二十年來推動的通識教育之 「通識」相通。大學科技通識課程以「知識、整合思辨、發展」為核心理念,其 知識架構包含科技的「哲學、形式、實體、社會」知識;由知識架構衍生出科技 通識課程的內涵概念,諸如科技史、科技哲學、科技價值、科技倫理、科學方法、 科學態度、邏輯思考、問題解決、創意思考、科技發展、科技資源、科技程序、 科技產出、科技與社會變遷、科技與文化、科技與生活、科技與環境、科技法律 與規範、科技政策、科技評估等概念。以此作為科技通識核心課程(必修)及科技系 統課程(選修)規劃參考(羅文基,2003)。關於科技導論、科技系統概論、科技發展 史、科技哲學思潮、科技倫理、科技與文化、科技文明與省思、科技社會、科技 議題評析、科技研究與創新、科技災害與防治、科技法律等可為科技通識核心課 程科目。科技內涵要素,諸如科技發展、食品、製造、運輸、電腦、能源、光電、 太空、管理、生物、醫療、營建、傳播、環境、材料、自動化、國防、科技人力 等,可為確認高職科技通識教育的具體內涵(孫仲山,2002)。在專科學校科技通識 課程的規劃上,可以體驗科技發展、適應科技環境、開創科技生活為課程規劃的 核心,並以科技知識的探索(生存安全的增進、生活環境的改善、永續生命的推展)、 科技能力的涵養(生涯能力的促進、生命關懷的開展、創新潛能的激發)、科技文化 的傳承(科技變遷的調適、科技典範的建立、科技價值的提昇)為課程規劃的內涵架 構。科技內涵要素,包括環境保護、資訊傳播、科技倫理規範、民生消費、災害

(24)

防治、科技智慧產權、醫療保健、數位通訊、交通運輸、科技創新研發、能源動 力、科技文明發展、科技經營管理、食品營養、科技風險評估、生命基因、土木 營建、科技人力發展、科技行銷服務、農業養殖、運動休閒、航太天文、光電感 測、整合製造、化學製藥、文物維修、觀光旅遊、精密材料、軍事國防等(吳思達, 2002)。由上述研究發現科技素養教育可視為通識教育。本研究置焦於健康科技, 與醫療保健有關,利用科技發展,建構大專生對健康的基本素養或通識概念。 以科技素養視為科技通識言,美國國際科技教育學會(ITEA)主張,科技素養 的課程結構應按學校教育各個階段的能力與特性來發展。在小學階段,引導學生 認識基本的科技,像生活中的科技應如何運作、科技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使小 學生能體會科技存在的事實與現象。由科技主題的介紹,激起學生對科技的興趣 與好奇心,為往後的科技素養課程提供強烈的學習動機。在國中階段,進一步介 紹現代的科技文明,利用工具、材料、資源,以引導學生對探索科技的興趣,發 掘學生運用科技解決問題的技術與才能。在高中階段,不僅介紹生活中必備的科 技知能,同時也為下一階段的從業或進修作準備,此為科技基本素養教育。 當前科技素養教育,除了重視中小學階段外,宜聚焦於大專階段。培養大專生 有效和適切使用資訊溝通科技,此為健康專業人士的基本能力,亦是基本的素養 (Desjardins, et al., 2005)。由於大專生正處於自我認同和承受職務責任的考驗期, 在理解科技技術面的認知與技能中,更須強調批判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積極參 與科技的決策與運用。如此才能擷取科技之長,正用科技,而避免濫用或誤用科 技對健康的危害。 經由上述,可知科技素養涉及對科技的基本認知,含有科技通識之意。 三、從科技教育的標準談素養 在2004年由高雄師大工業科技教育系承辦的「國際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 學術研討會」中,講座提出美國科技教育在未來科技素養的標準方向,並條列科 技素養標準,科技的性質、科技與社會、設計、科技世界的能力、設計的世界等 二十項(Dugger, 2004)。以國際科技教育學會(ITEA) 之「美國人所需的科技」計畫 為例,初階(1994-1996)科技是研究的理論基礎及結構。第二階為科技素養標準 (STL)、科技研究的內容(1996- 2000),提供標準水平基點。第三階是科技素養邁向 卓越(AETL),評估學生專業發展和程序標準(2000-2003)。有關科技素養標準如表 2-1所述,可作為國內衡量學生科技素養能力之參考。 表2-1 美國科技素養教育標準 類別 標準 項目內涵 A. 科 技 的 本 質 1 學生能理解科技的特性和範圍。 2 學生能理解科技核心的概念。 3 學生能理解科技與其他領域研究連結之關係。 B. 科 技 和 社 會 4 學生能理解科技的文化、社會、經濟和政治影響。 5 學生能理解科技環境的影響。 6 學生能理解科技的發展和使用科技的社會角色。

(25)

7 學生能理解科技的歷史影響。 C.設計 8 學生能理解設計的屬性。 9 學生能理解工程設計。 10 學生能理解排難解紛、研究和發展、發明創新及解決問題實驗 之角色。 D. 科 技 世 界 的能力 11 學生能發展應用設計歷程的能力。 12 學生能發展使用和維持科技產品和系統的能力。 13 學生能發展評估產品和系統的能力。 E. 設 計 的 世 界 14 學生能理解和有能力選擇及使用醫療科技。 15 學生能理解和有能力選擇及使用農業和有關生物科技。 16 學生能理解和有能力選擇及使用能量和能力科技。 17 學生能理解和有能力選擇及使用資訊和傳播科技。 18 學生能理解和有能力選擇及使用運輸科技。 19 學生能理解和有能力選擇及使用製造科技。 20 學生能理解和有能力選擇及使用建築科技。 從以上所論科技教育的標準,可發現科技的本質、科技和社會、設計、科技世 界的能力,以及設計的世界等,都有一些學生需要理解、設計、選擇及使用科技 的基本能力,此可視為科技素養能力。本研究探索技術校院學生對健康科技之素 養問題,亦即其對與健康有關的科技基本之認知、理解情況。 四、從科技對健康的衝擊探索健康科技的「素養」 科技的發展對人類有正面的貢獻,科技整合方面,以保健與生命的延長為例, 公共衛生體系及醫療科技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生命的延長也有著極大的幫助。如 利用資訊科技提供線上醫療可供一般保健和醫療的參考,而遠距醫療則結合不同 地點醫師的知識經驗,給予基層衛生機構之病患更佳的醫療照護,這些技術只要 能整合並落實成為每個人的保健體系,將更能延長人類生命並改善生活的品質。 但科技對我們的負面影響,如酸性、溫室效應、各種污染對生態產生的危害;擴 大人際的矛盾與衝突。透過手機傳簡訊、電子郵件、網際網路的盛行,看似利用 科技之便與世界各地的人交流,無形中卻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減少,人性愈來 愈冷漠、疏離。工作量增加,工作時間愈拖愈長,睡眠時間愈來愈短,近視者增 加、腦部運作超過負荷、人們精神壓力愈來愈大。又網路簽賭、網路詐欺、侵權 盜版、網路色情或援交、利用網路進行非法買賣、盜用身分、未經授權入侵他人 電腦系統、散播病毒程式、竄改網頁等。生物戰劑,已成為恐怖份子使用的武器, 變成無辜人民無止盡的夢魘(http://teacher.lsjhs.tp.edu.tw)。唯有讓每一個人都有足 夠的科技認知和正確使用科技的態度,才能解決科技帶來的問題。 又如國內奈米科技應用產品蓬勃發展,市面上充斥奈米鞋、奈米襪、奈米防 曬乳,甚至奈米牙膏、奈米馬桶,但一般民眾了解奈米的毒性嗎?國內學者進行 奈米心肺毒性研究,發現奈米微粒因細小到可穿透血管,且進入動物心肺後佔據

數據

表 3-11  各種適配(契合)度指標之使用及判斷標準  指標名稱及性質   可能的值域 判斷值 判斷規準、詮釋    整體適配度指標  χ 2    理論模型與觀察模型契合度  查閱統計附表  p> 0.05    愈小愈好, χ 2 未達顯著    χ 2 /df  某自由度的 χ 2     考慮模式複雜度後後的 χ 2 <2-3  表示模式與資料間適配 不受模式複雜度影響  每減少 1 df  所降低之 χ 2 GFI(Goodness of Fit)適配度指標  計算理論與觀察資料共變
圖 5-8   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素養內涵創新結構修正模式      依圖 5-8,可發現估計值如表 5-20 所示。      表 5-20  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素養內涵創新結構估計值  因素 因素 估計值 因素 因素 估計值 知識分享  <---  健康科技素養  .370  創新環境  <---  創新傾向  .894  認知  <---  健康科技素養  .163  創新動機  <---  創新傾向  .865  信念  <---  健康科技素養  .556  創新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FORMAÇÃO GLOBAL SOBRE AS ASSOCIAÇÕES DE SOLIDARIEDADE SOCIAL E OS SERVIÇOS SUBSIDIADOS REGULARMENTE PELO INSTITUTO DE ACÇÃO SOCIAL. STATISTICS ON SOCIAL SOLIDARITY ASSOCIATIONS

EQUIPAMENTO SOCIAL A CARGO DO INSTITUTO DE ACÇÃO SOCIAL, Nº DE UTENTES E PESSOAL SOCIAL SERVICE FACILITIES OF SOCIAL WELFARE BUREAU, NUMBER OF USERS AND STAFF. 數目 N o

INFORMAÇÃO GLOBAL SOBRE AS ASSOCIAÇÕES DE SOLIDARIEDADE SOCIAL E OS SERVIÇOS SUBSIDIADOS REGULARMENTE PELO INSTITUTO DE ACÇÃO SOCIAL. STATISTICS ON SOCIAL SOLIDARITY ASSOCIATIONS

[r]

[r]

[r]

[r]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