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健康科技素養的知識分享相關研究

有關健康科技的知識移轉或分享相關研究,譬如利用劇場場景分析知識移轉 與健康的關係(Rossiter, 2008)。透過遠距教學,利用動機性晤談,訓練行為健康專 家的科技知識技術移轉,幫助物質濫用或藥物成癮者(Shafer, Rhode, Chong, 2004) 能回歸健康狀態。十年來科技知識管理領域受到業者和學者的青睞,在製造電腦 電傳和生命科學的創新科技上,呈現快速有力的發展;如生物科技作成策略科技 管理,乃為所有組織之要務。許多大學因應此趨勢,提供健康科技管理研究計畫,

這些計畫來自不同的學院和商業工程公共政策之訓練,創造多樣的焦點、強化主 題、學程、學生背景。提供管理多種科技計畫和組織之經理及科技學家的成長需 要。全球研究生的科技管理研究成果,有超過 50 所大學參與研究報告(Nambisan &

Wilemon, 2003),有關研究趨勢、課程發展、供職、計畫執行和計畫強化等尚待接 受檢驗。建議大學可進一步發展多媒體健康科技知識移轉計畫,開拓未來的資訊 領域方向。藉此領悟健康科技含有知識移轉之意義。

在攸關健康之科技知識管理方面,大學醫學教育發展多系科管理的策略性方 案,擴大健 康照護組織,包含食品營養服務、藥學、實驗室、病理學、放射線學、

資源管理、照護合約作業等。提供策略性方案對任一組織都有利於知識分享 (Johnson & Ersland, 1999)。而醫學健康部門之生涯規劃與發展亦有益於自我知識管 理(Kuhn, Krome, 1997)。在科技創新變遷的歷程中,多注重職業健康服務諮詢 (Broberg, Hermund, 2004),以及醫學人工智慧系統,疾病的分類,電腦科技多媒 體素養,資料庫、資料分析、網頁科技、電腦程式設計都視為對學生學習知識管 理有用的課程(Logan & Price, 2004)。至於健康照護有關的合格護士和助產士,須 有電腦和資訊回復技術的基本知識管理素養(Colea, Kelsey, 2004)。再者,網路醫學 教育網頁設計改良之應用,科技進展為了服務患者,將傳統合作醫學教育模式導 入全球資訊網策略運用,透過使用創新資訊介面進行互動(Chu, & Chan, 1998),須 視為一種健康課程知識分享加以推廣。新科技社會透過人際網絡,提供討論議題,

從科學人文思想演進起,了解生命科技,健康關懷,基因醫療倫理,人工智慧和 知識特性。強化知識管理,分析生活經驗(Whiteford, 1995)。另透過科技多媒體,

強化防衛性醫療知識(Bassett, Lyer, 2000),臨床關懷教育(Cheek, Gillham, & Mills, 1998);透過健康資訊,護生搜尋證據,分享健康知識(Cader, 2006)。由此透過多 媒體訊息提供照護系統可以了解健康科技知識移轉或分享之意義。

在21世紀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管理列為首務。知識管理、知識移轉可說是 21世紀初的顯學。知識管理是知識接收者經由與知識提供者之互動,透過各種媒 介(知識資料庫、教學實務研討會、科技、電子郵件與社群團隊等)以取得所需之知 識,並加以吸收、發展、創新、與應用的過程(曾國鴻,2004)。廣義的知識管理包 含商量、協調和費心努力去管理組織的知識,是透過創造、建構、擴散和應用知 識以提昇組織效能及創造價值的過程。健康關懷產業逐漸形成一個以知識為本位 的社群,並與醫療院所、消費者連結,以分享知識、減少組織成本,提昇關懷品 質(Bose, 2003)。同時從電子企業觀點探究虛擬社群的知識分享(Koh, Kim, 2004),

彼此關心健康,由此知識管理與健康關懷聯結,透過電子化系統,決策支持,有 了基本配備,以提昇組織能力。在心理學上所謂學習遷移(learning transfer),其實 就是所學知識之遷移或移轉(knowledge transfer)應用於生活之效能。準此,健康知 識之移轉是為改善生活提昇知識效能,尤其對人們的健康有益處。而有關知識管 理、知識移轉之研究論文如雨後春筍,有的從學習型組織探討知識管理(Hong, Kuo, 1999);有的從個人知識移轉的角度探究知識移轉(蔡玲瓏,2004);有的從網路社 群成員移轉來探究知識移轉(陳君瑜,2006)。本文緊隨時代的脈動,從技術校院學 生知識移轉的角度,依計畫行為理論(TPB)觀點,探索健康科技素養的知識分享行 為。TPB預測行為的變項(predictor variables),藉著一系列量表加以直接評估對問 題的反應,同時藉由對知識移轉行為的態度(attitude)、意圖(intention)、主觀性規 範(subjective norm)、覺知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加以間接衡量相對 應的信念。另顧及直接衡量行為的動作、目標、情境和時間因素之適配性。底下 逐一分析涉及健康科技知識分享要素的相關文獻。

壹、行為的主觀規範

青少年對社會規範的個人意見及主觀規範影響其健康行為(Wiium, 2006)。在 健康行為方面,如運動、減肥、暢飲,個人和社會認同影響主觀規範,主觀規範 影響意圖行為(Hagger, 2007)。在科技掛帥的時代,科技無疑的對人們健康的衝擊利 弊參半,是以如何去弊存利以發展科技的正面效益,為健康科技素養教育的焦點 所在。在課程開發上,透過日受重視之大學通識教學,讓學生知道如何思考所學,

做好學習遷移或知識移轉,列為重點工作。不過要如何移轉知識,潛移默化在生 活上,需要設計創新的知識移轉策略,同時能以實際選修通識課程作為實證,以

「知識」作為健康科技素養的基礎,加以驗證所學,是本研究所關注者。

我國技術校院成長迅速,而資源有限,競爭劇烈,培養學生以「知識」為基 礎的科技素養能力,以快速彈性因應環境的不確定性,俾能永續經營。為配合教 育部推動,獎勵大學校院設立區域教學資源中心計畫,7所大學推動成立「南台灣 醫事學群A(attitude) S(skill) K (knowledge)教學資源中心」,這是南台灣第一個醫事 學群機制(http://rebar.ettoday.com/2006/09/27)。學校教學資源整合強調知識的主體 性,然而對整體關懷的知識和實務間銜接很重要,醫護機構若太考量功利主義或 成本利潤,則理論知識要轉移到臨床實務上會有困難(Henderson, 2002)。而在行為 的主觀規範上,個人的行為除了受到個人動機、情緒等影響外,亦受到所接觸的 群體,個人認為重要的關係人,如父母、同儕、專業人士等之影響。如醫師對知 識分享的「主觀規範」議題,諸如:我被期望分享知識;大多數對我是重要的醫 師認為我應該與他們分享知識;多數對我是重要的醫師與我分享他們的知識;我 重視其意見的醫師稱許我與他們分享知識的行為;我重視其意見的醫師與我分享 他們的知識(Ryu, Ho, Han, 2003) 等。可為本研究編製知識分享量表之參考。

貳、覺知行為控制

覺知行為控制是指個人覺知完成某種行為容易或困難的程度。個人認為自己

具有執行行為的能力、技能、時間、資源或機會愈多時,則其對執行該項行為的 控制認知(意志力控制)愈高,其行為意圖就愈強。依據計畫行為理論,覺知行為控 制可由覺知困難、自我效能、可控制性加以衡量(Liu, 2007)。有關議題,諸如:我 發覺與人分享健康科技知識是輕而易舉的事;我能控制所要分享健康科技知識的 程度;我有足夠的資源、知識和能力來分享健康科技知識;只要我願意,我就能 夠分享健康科技知識等。行為意圖受到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影響,其 中知覺行為控制影響最大(皮友華,2003)。在遠距教育的情境中,行為健康專業人 士可以透過訓練,轉移他的動機性晤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之知識和技巧,

對沉迷於網路科技者分享健康知識是值得探索的(Shafer, Rhode, Chong, 2004)。另 須考慮情境,如在醫院裡,病患多半不太願意分享其健康訊息,除非因為診療需 要,而且保證讓他們完全知道當下訊息分享的實務,否則只有少部分人願意分享 經驗(Whiddett, et al. 2006)。此可為本研究編製知識分享量表之參考。

參、行為態度

論及行為的態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態度在心理學上是指個人對人 事物及周圍世界,憑其認知好惡所表現的一種相當持久且一致的行為傾向。態度 非行為本身,但態度可以影響行為意圖。個人對行為的態度係指個人對行為表現 結果所做正面或負面的現象。在教育活動上,健康科技素養由組織產業擴展至學 校學生個人,如與健康有關之醫療知識創新或技術創新,將隱含的知識內容經由 網絡動態產生的過程,在知識創造網絡上取得競爭力。覺知科技效用性自然對健 康醫療行為有良好態度(Paré, 2006)。有關護理知識移轉態度方面,研究發現個人 知識移轉方式有互動教導、情境、想像、經驗。而個人知識影響因素則有學校老 師的教學、臨床老師的教學、醫院護理人員的態度、課程的設計。在知識移轉方 式方面,互動教學、想像、經驗等方式,均能有效提昇護理知識移轉績效;臨床 老師的教學及醫院護理人員的態度,均能增進護理知識移轉績效;學校老師的教 學能促進移轉績效(蔡玲瓏,2004)。護理目標在促進健康,因此護理知識移轉可視 為健康知識移轉。健康知識產品創新,又涉及知識移轉途徑的合作關係(黃淑琴,

2003;簡俊成,2002;Carayannis, 1999),並與科技素養能力有關(蔡忠佑,2003)。

個人對實行某特定行為可能產生的內心感受會影響其行為態度(方妙玲,2003)。知 識分享、資訊科技同為學校創新的向度之一(濮世緯,2003)。如醫師對知識分享 之「態度」事例,假如我與其他成員分享知識,我覺得非常有害(非常有利),非 常不愉快(非常愉快),非常壞(非常好),非常不值得(非常值得),非常難受(非常 享受)(Ryu, Ho, Han, 2003)等。此可為本研究編製知識分享量表之參考。

肆、行為意圖

行為的意圖(behavioral intention)或意向愈強,則表現該行為的機率愈高,行為 意圖與實際行為關係密切,因此TPB以行為意圖來預測行為。以行動健康關懷系 統言,行為意圖受到隱私、安全性、資訊系統品質、行動設施等之影響(Wu, 2007)。

意圖通常會受到態度、參考群體之左右,例如對雷射美容的態度良好時,美容意

向較強;受參考群體影響性高時,也較會有美容的意向。對行為控制力強者,較

向較強;受參考群體影響性高時,也較會有美容的意向。對行為控制力強者,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