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解釋攸關健康之科技重要理論(模式)

健康科技所依據的理論,主要是與行為學或社會心理學有關的理論。例如:

健康行為模式方案及相關的行為理論(Lenert, Norman, Mailhot, Patrick, 2005);與行 為有關的慢性疾病興起後,發展電腦化行為方案(computerized behavioral protocols, CBPs)幫助個人在未來改善健康行為。廣泛有效使用電腦化行為方案,依據常用的 行為理論,同時特殊化其與行為理論的連結關係,發展適用的電腦化行為方案介 入因素。運用攸關健康的行為理論,譬如改變階段模式(Stages of Change Model) 和 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使用本體論架構和知識獲得系統,包含行 為介入和心理學理論,以及交換指導格式(Guideline Interchange Format),以電腦化 行為方案的結構與介入資源及心理學理論行動團體連結,幫助青少年規劃健康行 為目標:身體活動、久坐行為(如看電視、打電動)、蔬菜水果消耗、脂肪消耗。由 此社會認知理論可作為解釋青少年健康科技認知的參考(Lenert, Norman, Mailhot, Patrick, 2005)。

從 1982-2005 年資訊科技介入健康關懷之研究,發現多樣分析多種評估方法 (de Keizer, Ammenwerth, 2008)。健康涉及心理諮詢的說法,如用於電子醫療,置 焦於使用諮詢的方式,論及如何與醫師診療的例行公事相容(Lehoux, Sicotte, Denis, Berg, Lacroix, 2002)。自 1990 年代早期,電子醫療使用資訊科技以支持遠距健康 照護學習,已贏得先進國家相關單位之支援。其理論基礎和方法期望用於日常活 動。譬如以質性研究從醫師觀點,檢驗電子諮詢所用之理論,探討電子諮詢融入 不同醫療專家之例行公事的範圍,以及為何、如何使用此科技。研究指出專家觀 點受限於信賴完整的身體檢查或專業化探詢技術,傾向於固定的印象和數據資 料,不習慣重構其例行工作以調適電子諮詢。傳統醫師相信客觀資料,覺得遠方 醫師以電子諮詢詮釋主觀的資訊為不當。而發展電子諮詢宜使用堅實的理論與存 在的診療例行公事相容,或提供機會依供應者或遠方社區需要重構診療工作。另 以社會技術取向,強調意義治療之健康照護的品質系統之建立(Harteloh, 2003),取 代傳統定向方法。在醫療實務上建立品質保證,提供病人有關生病的意義、以及 醫療專家提供健康照護的時機。依據當代意義理論,意義有賴於資訊,假如資料 結構代表品質概念的結構,則事實成為資訊品質。品質指標概念化意義理論,藉 著發展品質指標,建構品質系統,以保證健康照護品質的意義是重要的。如此就 實際社會而言,適合利用社會行為理論,解釋攸關健康的的結構品質系統。

再者,運用行為學、社會心理學相關理論解釋健康資訊,強調擴散、實證之 層面,如有關健康資訊系統理論之發展和擴散,著重資訊系統的研究對管理和協 助健康服務而有效發展、應用和使用資訊科技所作的貢獻;健康照護提供資訊系 統理論發展和精鍊的機會(Chiasson, Davidson, 2004)。此研究分析健康資訊系統研 究者從 1985 年開始所發表的 17 篇文獻,使用不同的策略,平衡一般的資訊系統 理論和注意建構照護機構的特性。這些策略在資訊系統領域的健康資訊系統進階

研究,和對科際整合的健康資訊系統研究知識的貢獻,有其優點和限制。又如應 用科技評估和實證醫學理論介入放射線學的研究(Malone & MacEneaney, 2000),論 及大學基礎放射線醫師科技評估課程,和 McMaster 大學資訊研究單位如何應用實 證醫學來解釋健康行為。科技評估的原則和實證醫學可應用於探究新的介入放射 線學程序。另以壓力因應觀點探討遺傳基因易感染疾病,可用四種理論加以解釋:

健康信念模式、計畫行為理論、自我調整模式、壓力因應溝通模式等(Gooding, et al., 2006)。此外,利用理性行動理論、計畫行為理論可預測青少年之抽煙行為(Guo, et al., 2007),可為解釋健康科技之參考。

以上涉及資訊科技的理論相關研究,與健康有相當的關聯,可作為解釋健康 科技素養的指引。

再者,健康科技可應用一些理論或模式,建立一個行為科學新的資訊科技執 行架構,亦即資訊科技使用文獻的系統分析(Kukafka, Johnson, Linfante, Allegrante, 2003),以成功執行資訊科技紮根於行為科學、使用理論和決定使用成功的模式。

在資訊科技文獻的每一模式或相關的理論,多少規範執行資訊科技的程序。一些 著名的模式用於解釋個別或團體組織使用行為的影響因素,如:科技採用理論、

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創新擴散理論(Diffusion of Innovation Theory);執行資訊科技理論和模式的統整(統整的架構取自PRECEDE,由7個英文 字第一字母所構成,predisposing, reinforcing, and enabling constructs in educational/

ecological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或PROCEED,由7個英文字的第一字母所構成,

包含policy, regulatory,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s in educ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健康規劃者使用概念架構直接介入多重行為決定,發表數百篇研 究,發現 61% 研究提及或參考行為理論,但大部分研究者仍考慮兩個或更多層 次。雖然研究者使用行為理論,以一簡單的模式引導資訊科技的執行計畫,聚焦 於連結資訊科技接受度和持續正面使用行為的因素,但卻省略兩個基本假定:使 用資訊科技受到多重因素影響;介入必須是多面向的。

由上所論可為本研究引用行為理論來解釋健康科技之參考。一些用來解釋資 訊科技的重要模式,如表2-2所示。

表 2-2 解釋資訊科技的重要理論(模式)

理論 解釋的變項 定義

創新的擴散 創新的屬性 相關的利益 相容性 複雜性 可觀察性 可試驗性 創新的管道 創新者特質

覺知比替換的東西更好的程度

存在的價值、過去的經驗和需要的一致性 理解和使用的難度

科技滋生可觀察結果的程度 在限制的基礎上加以試驗的程度

組織成員之間產生交互作用的總數或類型 五種採用者詮釋性特質的類別

理性行動論 行為意圖 態度

覺知表現行為的可能

行為信念

(資料來源:Kukafka, Johnson, Linfante, Allegrante, 2003, p.222)

本研究主要參酌計畫行為理論,科技接受模式、創新擴散理論、健康信念模 式、社會認知論的觀點,來探討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素養內涵的創新模式。

貳、本研究參酌之理論模式

一、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有關計劃行為理論之意涵構圖,如圖2-2所示。

(資料來源:http://www-unix.oit.umass.edu/~aizen/tpb.diag.html#null-link; Kukafka, Johnson, Linfante, Allegrate, 2003, p.220)

依據社會心理學的理性行動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認為個人意 圖(intention)決定行為,亦即態度(attitude)和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引導行為,

前提為人是理性的,其行為是在意志完全控制下才有效。態度和主觀規範形塑個 人的意圖以決定行為。此理論廣泛用於心理學、管理、行銷和健康照護。計畫行 為理論(TPB)乃依據 TRA,另加上覺知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而成。

個人在組織裡有較高的動機、目的,受其態度和主觀規範引導,但行為未表現出 來是由於受到組織情境的干擾。覺知行為控制指人覺知執行有利行為之難易,接 近知覺自我效能,直接影響行為意圖和行動。直接或間接影響知識分享行為的是 主觀性規範、態度意圖,覺知行為控制等。TPB 比 TRA 更有效力(Ryu, Ho, Han, 2003)。TPB 以 TRA 為架構加以修正,增加預測力,行為意圖除受對行為的態度、

行為的主觀規範之影響外,也受到覺知行為控制的影響,是個相當紥實的行為理 論(蔡青姿,2003)。

依TPB理論,人的行為由三種信念所引導:1.行為的信念,有關行為的結果和 這些結果評價之信念;2.規範性信念,有關他人規範性期待和應允這些期待的動 機;3.控制信念,有關現有可能促進或阻礙行為表現之因素及覺知這些因素的效 力。整個來說,行為的信念產生一個針對行為之喜愛或不喜愛的態度;規範性信 念導致覺知社會壓力或主觀性規範;控制信念產生覺知行為控制。合之,態度面 向行為、主觀性規範和覺知行為控制,而形塑行為的意圖。依一般規則,態度和 主觀規範愈有利,覺知控制愈大,個人意圖解決行為問題愈強。最後人們期望機 會來時實現其意圖,達到實際控制行為的滿意程度。意圖假設為行為的立即條件,

然而有許多行為呈現執行的困難,可能限制意志力的控制,因而考慮覺知行為控 制在意圖之外是有效的。覺知行為控制是判決的限度,可視為對實際控制的表徵 和有利於預測問題的行為。

由圖 2-2 可發現 TPB 以三個層面分析行為的形成過程:1.個人的「行為意圖」

決定「實際行為」;2.「對行為的態度」、「行為的主觀規範」、「覺知行為控制」影 響「行為意圖」;3.「態度的信念與評估」、「規範性信念與順從動機」、「控制的信 念與知覺促進」決定「對行為的態度」、「行為的主觀規範」、「覺知行為控制」等。

行為的意圖愈強,則表現該行為的機率愈高,行為意圖與實際行為關係密切,因 此 TPB 以行為意圖來預測實際行為。

對行為的態度而言,態度在心理學上是指個人對人、事、物及周圍世界,憑 其認知好惡所表現的一種相當持久一致的行為傾向。態度非行為本身,但態度可 以影響行為意圖。個人對行為的態度係指個人對行為表現結果所作正面或負面的 評價。行為的主觀規範,意味個人的行為除了受到個人動機、情緒等影響外,亦 受到所接觸的群體,個人認為重要的關係人,如父母、同儕、專業人士等之影響。

研究顯示個人主觀規範對行為意圖有影響力。覺知行為控制,是指個人覺知完成 某種行為容易或困難的程度。個人認為自己具有執行行為的能力、技能、時間、

資源或機會愈多時,則其對執行該項行為的控制認知(意志力控制)愈高,其行為意

圖就愈強(Ajzen, 1985)。行為意圖與實際行為的關係就愈穩定。本研究健康科技素

圖就愈強(Ajzen, 1985)。行為意圖與實際行為的關係就愈穩定。本研究健康科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