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臺灣文藝叢誌》古為今用的徵文內容探究

第三節 傳統價值的辯護──以孔教論為主軸

一、 傳統與新學的連結

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面臨現代化過程轉嫁而來的新學,不斷地挑戰傳統 儒學價值,不免產生斯文將喪的危機意識。在面對殖民現代性涉入的歷史語境 中,儒學復興或重視傳統的呼聲,也往往容易被理解為啟蒙運動與現代化的反動 思想與力量。所以,提出孔教之重要性的論述社群,必須尋求孔教存乎當下的重 要價值意義,來取得融入當世的平衡點。分析他們所進行的論述思維,則有助於 我們理解傳統價值所面臨的衝突與矛盾,以及臺灣歷史與社會文化上曾經存在傳 統與現代的交鋒面向,進而釐清傳統與現代的過渡景象。

在〈孔教論〉中論述傳統儒學價值時,書寫者往往會與新學相提並論。例如:

吳德功〈孔教論〉始言:

今夫世之論教者,大抵喜談新學,厭棄古墳,徒尚武功,不修文德。以為 教必使言論自由,男女平權,財用富足,國民自強,武備宜修。以為泰西 科學文明,悉本於此。172

關於這段文字,應當先思考的是「教」所指涉的意義,究竟是宗教?亦或思想價 值層面的意義?就此篇文章的結尾來看:「大哉孔教!聖哉孔教!德心克廣,大 道為公。豈五大洲之宗教所可相提而並論哉!」可知吳德功所認知的孔教觀層 次,是高乎世界各大宗教的價值。於是「教」所指涉的意義,則應為論述「思想 價值」的層面。在這篇文章的論述策略中,吳德功先泛論喜談新學者,往往認為 泰西科學文明皆本於言論自由、男女平權、財用富足、國民自強、武備宜修等價

月23 日「淡江大學第 12 屆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172 吳德功:〈孔教論〉擬作,《文誌》大正 8 年第 1 號(1919.1.1)。

值觀。因此而喜新厭舊、輕蔑傳統,於是吳德功便引經據典地論述孔教之中,與 上述種種新學價值的連結之處,欲證明傳統之中蘊藏著與新學共通的道理。透過 吳德功〈孔教論〉中傳統與新學的連結敘事,得以發現他對新學價值的理解過程。

也就是說,當傳統文人接收了一項新學觀念,他必須在舊有的知識架構中尋找得 以對照、觀應的內容,以便於他能順利認識並接納此項新學觀念。

然而,假若傳統文人僅僅停留於尋找舊知以體認新學的表面,未能進一步更 深刻地理解新學內容的話,則可能產生對於新學價值的誤解,或停留於表面的認 知。舉例而言,吳德功認為:

不見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匹夫操天子之權,或褒之或貶之。布衣干諸 侯之政,許止不先嘗父藥,譏其不子。趙盾出奔不越境,書其弒君。秉其 直道之公,昭示後世,非謂言論自由乎?173

由上文可見,吳德功以「春秋史筆」的傳統價值觀,對應於「言論自由」之新學 價值。乍看之下,秉筆直書與書寫的自由似乎確有可供連結之處。然而,仔細思 考的話,春秋史筆則著重於對「過往」的歷史得以自由地書寫,但是「言論自由」

的價值則不僅於此,其所著重的更是「當下」的發言與書寫的自由。由此,我們 得以理解到吳德功對言論自由的認知,是有如春秋史筆般地書寫歷史的自由。這 樣的嫁接方式,使我們體悟到吳德功對於新學價值觀的理解,很可能停留在「以 古方今」的表面層次,未能深入新學知識內部,探索更為細緻的涵義。這可能也 是臺灣新舊文人之間,產生隔閡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例子,如臺中竹園生提及:

今則世運推移,人心不古矣。蓋歐美諸國,工藝大興,爭奇鬪巧,兵強國 富,日進文明。而風氣轉移於東亞,致人稱彼曰新學,稱孔教曰舊學。於

173吳德功:〈孔教論〉擬作,《文誌》第一年第一號。

是厭故喜新,盡棄其學而學焉。庸詎知新學之精攻格致,何莫非造端於舊 學乎?174

竹園生感受到當時社會風氣的變化,人們喜愛追求歐美奇巧的工藝用品,嚮往國 富兵強的文明國度。厭故喜新的心態,致使人們多放棄舊學而學習新學。竹園生 為扭轉此一論調,便指出新學亦不過是講究「格致」的學問,而格物致知之學即 儒學思想重要的一環,因此便巧妙地將新學收編成為舊學的支脈。這樣的例子,

更明顯地呈現於歐兆福的文章中,他言及後世之人,徒守孔教虛名,而未能實踐 孔教真理,導致國運衰頹,頻受異族欺迫。加上發覺各國飛行機、潜航艇、無線 電等種種利害的軍備,便認為孔教僅有仁義理智之學,而無法製作此等稀奇的軍 器與列國爭雄,以此質疑孔教的劣處。於是,歐兆福便提出「大學之道」進行反 駁的論述:

不知飛行機、潜航艇、無線電,豈孔教之深奧耶?孔教之初步耳!蓋孔子 大學始教,在於格物。格物者,窮物之理也。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 盡。苟能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因其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 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貫通,則眾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所謂飛行機、潜 航艇、無線電,自出乎其中。175

在歐兆福的認知中,格物致知、即物窮理概屬客觀理性的思考與理解方法。

於是,他簡而化之地以此對應西方科學文明的知識,就可能難免產生「道德良知」

與「科學新知」混淆不清的情形。換句話說,面對西方文明日進的社會情境,歐 兆福等人已開始關注新學可能帶來的社會變革,但是限於學識養成的分野,致使 他們面臨新學時亦如霧裡看花,雖然亟欲追尋新舊之間鍊結的扣環,卻無法實踐

174 竹園生:〈孔教論〉第八名《文誌》第一年第一號。

175 歐兆福:〈孔教論〉第十七名《文誌》第一年第一號。

此一理想。

孔教論徵文的首選,是由桃園曾國金所撰寫的文章。此文的主要結構,是作 者利用世人對孔教的三項質疑或缺失,提出辯駁的論述。三項質疑分別為:「孔 教通於古而不通於今」、「孔教私德多而公德少」、「孔教近於專制」。其中,「孔教 通於古而不通於今」的辯護論述,也可見當時文人亟欲將孔教與新學進行連結的 企圖。曾國金言及:

不知梭格拉底未嘗造輪船,而造輪船者必宗其法;亞里士多德未嘗用電 線,而創電線者必重其人。則今日諸學日新,思潮橫溢,安知非孔教中之 所範圍者乎?……孔子聖之時者也,是孔子集群聖之大成,為時中之至 聖,使生於今日,吾知孔子自有所以教之也。或以他教之學術思想,有益 於吾教者,融會而貫通之;或以吾教之學術思想,遠勝於他教者,標準而 指示之。誘掖獎勵,造成今日世界面目為之一新。176

面對世界日新月異的種種思潮,被視為傳統固陋的孔教言行,不斷地被拋諸腦 後,或遭貶低價值。此時,曾國金卻提出一項巧妙的論點,那即是:製造輪船的 人,必定以蘇格拉底的思想為宗旨;發明電線的人,也一定懂得尊重亞里斯多德 的思想。這句話一方面顯示,曾國金其實無法確切地釐析孔教(哲學)與新學(科 學)之間,究竟要怎麼產生連結?但另一方面也顯示,曾國金急切地盼望,發明 新學或者孜孜追求新學者,也能理解與重視孔教的價值。他所信仰的價值核心,

在於孔教思想具有包羅萬象的特色。假使孔子生存於現世,其言行也一定能為世 人提供準則。並強調孔教的價值,也願意向其他思想借取、學習有益的參考之處,

來作為自身價值的提升;更願意以己身為準則,來成為其他學術思想的學習目標。

透過這段論述,我們得以發現曾國金在無法深入究明新學的情形下,是藉由 不斷地撐開孔教的彈性與吸收能力,用以證明孔教在現世中所具有的美好價值。

176 曾國金:〈孔教論〉第一名 《文誌》第一年第一號。

這樣的論述脈絡,更具體地呈現在這段文字中:「蓋孔子之教,專在世界國家之 事者、倫理道德之原。人能尋繹之而不厭,發明今日新理、新學,左右逢源,取 之無禁,用之不竭,尚何有沉滯之為患?況夫至大至美者,孔教也!不惟佛教之 博愛、耶教之平等,固教中之所包容,即古代希臘、近世歐美諸哲之學理,亦教 中所包容也!」 177同樣地,我們無法藉此理解如何左右逢源地藉由孔教,來發 明今日的新學?而只是知悉孔教在傳統文人筆下,包羅萬象的特質。曾國金將孔 教的理想價值,上溯自世界性的道德倫理根源,具有無限的延展能力,甚至足以 包羅歐美的傳統哲理。由此可見,〈孔教論〉的書寫社群,除了亟欲尋求傳統與 新學之間的連結之外,更透過擴展孔教的包容空間,以涵蓋、收納新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