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代性話語的涉入與反應

第三章 《臺灣文藝叢誌》古為今用的徵文內容探究

第二節 鑑古推今的史論散文

四、 現代性話語的涉入與反應

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在面對強勢的殖民同化政策時,引發漢文將絕的危 機意識;在殖民現代化的過程中,又轉嫁了現代性文明思潮,並與傳統漢學價值 產生激烈衝突。這促使臺灣傳統文人,不得不思考如何實踐延續漢文的策略?以 及如何在現代文明與傳統漢學之間,取得共融並濟的平衡點?傳統與現代文明價 值間的遞嬗過程,並非絕對的斷裂或以二分法來理解。傳統的變革,可能具有內 在與外在的因素。傳統內含接受變化的潛力,並且是由接受它的人所加以改變 的。這樣一種變遷並不是由外部環境「強迫他們」做出的;而是他們自身與傳統 之關係自然成長的結果。152另一方面,傳統也許會因為人口、政治、軍事和經濟 等行動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遷。外來的文化傳統之所以被人接受,必須歸因於它 們明顯的優越性。153進入殖民體制後的臺灣社會,即受到日本殖民政策具有目的 及策略性的宣揚手法,使得日本的文明與文化,與臺灣社會文化產生差異性。臺 灣文人評價外來傳統和本地傳統的衝突性主張因而迅速形成。底下筆者將藉由

《文誌》徵文內容所顯露的文明涉入話語,來探究當時臺灣傳統文人,面對傳統 與現代接觸過程中所反應的思維。

(一) 法律觀與體育觀

152 希爾斯(Edward Shils 1910-1995)著,前引書,頁 263。

153 希爾斯(Edward Shils 1910-1995)著,前引書,頁 299。

在現代文明介入的過程中,法律觀的轉換是其中一項重大的社會變革。1895 年臺灣割讓與日本,隨即進入殖民體制。傳統的中國法規與行政制度,與日本明 治維新後全面西化的政治、法律體制觀念,產生莫大的矛盾與隔閡現象。其間隨 著行政組織變革、語言轉譯等循序漸進的過程,加上法律的數字化、內容明確及 效力普遍性,才逐漸改變臺灣人民對於法律的認知。新式法典具有邏輯性的法條 結構,傳達出一種現代化過程中對於理性的想像,使民眾感到明晰、符合道理而 願意遵循。154李碩鯨〈孫子吳起論〉文中即透露對於文明法律的認知:

孫武教戰吳宮,吳起殺妻求將。草菅人命,魚肉無辜。揆諸當時孟軻之論 調,按以今日文明之法律之,二人者均有上刑故殺之罪。雖有赫赫之功,

吾不取也。155

在評論中國歷史人物時,他以當時的文明法律觀點切入,認為孫子、吳起二 人都犯殺人之罪。縱使兩人皆是具有顯赫戰功的著名兵法家,李碩鯨仍無法認同 其價值。此處便可明顯感受到,現代文明法律觀念涉入後,使李碩鯨自然而然地 以今律古,顯示他對於文明法規的理解已經內化並感到認同。

現代化的過程中,體育活動也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概念。臺灣人近代體育觀念 的啟蒙,是到日治時期才有所開展。日人領臺之初,基於統治上迫切需要,總督 府根據學務部於1895 年 10 月 22 日所提的意見書,設立「國語傳習所」以傳授 臺灣人學習日語,在1896 年 3 月 31 日正式設置「國語傳習所」和「國語學校」。

156國語傳習所等學校設立,可見日人對語文「同化」政策之重視。值得注意的是 此時體操科已成為學校課程之一。1898 年總督府公布臺灣公學校令、臺灣公學

154 黃丞儀:〈國家權力、殖民統治與「混種近代性」──試析臺灣近代法秩序之轉變機軸〉收錄 於臺灣法律史學會王泰升、劉恆妏主編《以臺灣為主題的法律史研究》(臺北:元照,2007.5)

頁297。

155 李碩鯨:〈孫子吳起論〉《文誌》第一年第二號

156 文部省內教育使編纂會編:《明治以降教育制度發達史》第十一卷(臺北:教育資料調查會,

1964),頁 22。

校規則,規則中的第十條,對體操科的教學目的有明確規定:「體操的教授,是 要學生經常注意姿勢和肢體的均一成長,而且保持健康的身體和快活的精神,並 養成遵守規律的習慣,是為要旨」157,可見殖民政府對於學童身體的規訓,藉此 達方便管理之效。然而由於學生及其父兄,對於日本式的教育尚不理解,對體操 科的認識也不夠充足,臺灣人初期對於學校體操課程是感到排斥與有所不安,不 過在學生參加體操科的學習之後,逐漸體驗出其間的樂趣而深感興趣,加上學校 舉辦運動會,招待地方父兄來參觀,藉此也給他們理解體操科的最大良機。對於 體育觀念,漸漸地接觸多了,也慢慢理解而逐漸接受。158由此,對於體操、現代 體育觀念的認識,便漸漸地植入臺灣人心中。許澄坤〈孫子吳起論〉即透露臺灣 人民體育活動觀念的成形:「孫子吳宮教戰,雖未能使裙釵之隊,決勝於疆場,

然今日女子之體育,實以此為濫觴,其有益於婦人豈淺鮮哉?」159許澄坤以孫子 訓練宮女排成軍隊隊形一事,與今日女子體育活動的概念並置,且認為體育對於 婦人女子是富有益處的活動,除了呈現他欲以現代文明重新詮釋歷史事件的意義 外,也透露他對體育活動的理解與認同。此外,臺灣女子能夠從事體育活動的現 象,也反映了女性由傳統的纏足文化,過渡到解纏足活動實質成果的彰顯。釋放 腳下的束縛後,便可自由地展開體育運動。

(二) 世界情勢與思潮

在邁入文明現代化的過程中,瞭解世界局勢的演變,亦反映時人對於資訊傳 播的掌握能力。在獲得世界情勢新知後,勢必為時人帶來特殊的評論視角。例如:

尤養齋將孫子、吳起二人的言行,置於「治」與「亂」的時勢運行來觀看。認為 兩人是「治世之庸才,亂世之奇才。」並進而以當時世界時勢的流轉,評論孫吳 二人:

157文部省內教育使編纂會編:《明治以降教育制度發達史》第十一卷(臺北:教育資料調查會,

1964),頁 109。

158 蔡偵雄:《日據時代臺灣初等學校體育發展史》(臺北:師大書苑,1995.3),頁 49-50。

159 許澄坤:〈孫子吳起論〉(第八名)《文誌》第一年第二號

方今歐亞風雲險惡,烽燧頻仍。使有如孫吳其人者,亦當雄長萬邦,縱橫 四海。雖今世文明日進,別有電氣力、飛行力各種,亦不過折衝禦侮,作 功犬之能。而揆其運籌帷幄,作功人之事者,總不出韜略之範圍,亦猶是 向之談用兵者,必推孫吳,讀兵書者,必誦孫吳也。160

從文中可見,尤養齋可能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影響與相關訊息。所以他 認為在此亂世之中,正是孫吳二人得以一展長才於「萬邦」的時機。此外,他也 感受到當今軍力武器具有電氣、飛行力各種,雖非可同日而語,但就戰場上調兵 遣將的法則,總不會脫離兵法範圍,於是肯定孫吳二人,在撰述兵法書籍上的成 就。

此外,郭松如〈孫子吳起論〉也反映其掌握世界情勢的發展趨向,他與尤養 齋相同,認為孫吳二人若同處於今日,必受世人歡迎:「江河日下,砥柱無人。

鐵血之論方起,金血之論復興。虎視眈眈,楚歌四面。文教可以免用,武備方能 有濟。故世之尚富強者,且專門以講究兵學。噬臍在所,不知燃眉則當先救急。

設若孫吳今日能得再生,則亦為世人之所歡迎也已!」161文中透露他對「鐵血論」

的理解程度,1868 年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發表「鐵」與「血」的演說,藉此對外 征戰而成功統一德國,故鐵血論對於戰爭與軍備具有莫大的影響。郭松如在此文 中,實際上則是在感嘆「文教不興」的社會現象。談論富強之道者,往往以軍備 武器為優先,捨棄文教所能發揮的效益,文中隱約呈現傳統文人對於「斯文將絕」

的感慨。

此外,尚有其他西方文化思潮的概念,涉入史論散文的書寫過程。例如:許 子文〈伏生白圭優劣論〉言及:「西人云:物競天演,優勝劣敗,吾以為非也!」

他認為天演論中「物競天擇」、「優勝劣敗」等概念並不準確,理由則在於時勢的

160 尤養齋:〈孫子吳起論〉(第五名)《文誌》第一年第二號

161 郭松如:〈孫子吳起論〉(第十一名)《文誌》第一年第二號

變化,可能會轉換優劣勝敗的位置,且「凡物皆然,而人尤甚。」162。天演論與 優勝劣敗的觀念,是社會達爾文主義所強調的進步主義觀點。所謂社會達爾文主 義(Social Darwinism),即指利用生物演化論的觀點,分析、解釋社會現象的理 論。肇始於英國斯賓塞(Herbert Spencer),中國則在清末嚴復、梁啟超等人轉譯 下,成為自強變革的理論基礎。163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許子文則以「否定」優 勝劣敗的筆法破題,並強調時勢與勝敗之間的關係。

據此,他欲翻轉白圭的歷史定位。前人評論白圭,往往「輕其品而譏其學」。

然而,許子文認為:處今時世,國家間、宗教間的競爭,尚不足憂懼。但是「獨 至勞働者而與資本家暗鬪於無形之勢力,活現於共通之經濟,誠吾人腹心之大患 也。」因此,他認為白圭與僮僕同苦樂的理想,主旨在破壞社會的階級制度,而 且人生貴在講究平等,天下才有實踐大同的可能。前人論及伏生的優點,其實僅 在「文教」上的成就而已;然而,白圭的優點:「言夫倫理,克己主義也;言夫 法制,天賦人權也;言夫治國,變法自強也。」從行文中即可見許子文亟欲將白 圭之行為,與傳統價值「克己主義」及當世盛行的思潮「天賦人權」,進行一完 善的融合以達「變法自強」之目的。

此外,許子文的最後一段論述,則隱約顯露殖民體制下的發言位置:「尚論 者倘欲以伏生之事優於白圭,是直以我國維新諸公之善為富強,皆不及傳來三字 經、千字文之一王守仁也。噫異矣!」164於此,他將日本明治維新善為富強的行 為,與中國傳統三字經、千字文等守仁的理想,作一對比呈現。目的則在讚頌白

此外,許子文的最後一段論述,則隱約顯露殖民體制下的發言位置:「尚論 者倘欲以伏生之事優於白圭,是直以我國維新諸公之善為富強,皆不及傳來三字 經、千字文之一王守仁也。噫異矣!」164於此,他將日本明治維新善為富強的行 為,與中國傳統三字經、千字文等守仁的理想,作一對比呈現。目的則在讚頌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