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同儕教導策略對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之影響

在融合教育中,統合身心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一同接受教育,教師要帶好每位程度、

能力不同的學生,顧及每位學生的學習及感受,是非常不容易的,而同儕教導策略是身心 障礙學生在普通教育中有效的學習策略之一(張世彗,2005)。對智能障礙學生而言,一般 同儕可以成為其學習楷模,亦是很好的協助者,藉此可以增進智能障礙學生的社交技巧與 適當行為,增加彼此之間的社會互動。鈕文英(2008)認為僅增加身心障礙學生與一般同 儕相處的時間、拉近彼此的空間,並不能增加社會性的互動,必須仰賴教師適切的安排與 引導;要一般同儕協助身心障礙的同儕,應當先教導一般同儕了解身心障礙的同儕,以及 學習相處互動的方式。Gonzalez-Lopez 和 Kamps(1997)綜合文獻指出要增進發展障礙的 孩童與其同儕之間的社會互動,必須教導同儕增進與發展遲緩孩童開始、維持社會互動的 能力,成人必須介入教導孩童,促使、加強彼此之間在非結構化活動中的互動,且對於有 特殊需求的孩童提供社交技巧訓練,可以增進開始、回應和維持正向的社會互動能力。因 此,要增進智能障礙學生與其同儕之間的社會互動,除了提供智能障礙學生接受社交技巧 訓練之外,亦要教導同儕如何與智能障礙學生相處、引導智能障礙學生做出適當的回應。

在上一章節以了解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訓練,此一章節將探究同儕教導策略對智能障礙 學生社交技巧之影響,分成同儕教導的涵意、同儕教導的應用原則、同儕教導於社交能力 實徵研究之分析三部分進行討論。

壹、同儕教導的涵意

同儕媒介教學(Peer-mediated instruction and interventions,PMII)是一種可行 的 教 學 替 代 方 案 , 使 用 同 儕 當 作 教 學 的 協 助 者 促 進 、 協 調 學 生 的 學 習 ( Utley & Mortweet,1997)。同儕教學角色可以將焦點集中於學術、人際互動方面,可以使用直接的 指導,或是間接方式如示範、鼓勵 (Kalfus,1984;引自 Maheady, Harper, & Mallteet,2001) 等。發展同儕媒介教學來幫助教師進行個別化的教學,且可以提供學生充裕的機會主動參

與教學(Greenwood,1997;引自 Utley,2001)。可以促進有障礙的學生融合於普通教育環 境當中,增進其學術成就、人際互動關係,提升學生的紀律及正向的舉止行為,並增進同 儕對個別差異的接納度,幫助普通班教師、特教教師,克服教導輕度障礙學生挑戰的一種 解決方式(Utley,2001)。

同儕媒介教學的成份包含同儕指導(peer tutoring)、同儕楷模(peer modeling)、

同儕督導(peer monitoring)、同儕起始訓練(peer initiation training)、同儕輔助 網(peer networking)(Utley & Mortweet,1997)。這些成分均為同儕小老師進行指導 的實施方式,以同儕小老師來協助指導特殊學生學習,下列對這些同儕媒介教學的成份以 茲說明如下(王振德,1999;Utley & Mortweet,1997):

1.同儕指導是指由教師安排經過挑選及訓練的小老師,來個別教導特殊學生。

2.同儕楷模是安排同儕做為楷模,為特殊學生示範適當的行為。

3.同儕督導是協助特殊學生表現自理的行為或獨立完成某些工作。

4.同儕起始訓練是由教師訓練同儕,引發並維持適當的行為。

5.同儕輔助網是一群同儕提供特殊兒童支持性的友伴及社會環境。

在同儕團體中,運用較長時間、一對一的方式,以有經驗者教導、指導、輔導或諮商 無經驗者學習新的知識及技能,彼此之間有著不同於一般同儕相處的特殊感受及關係(陳 嘉彌,2004)。就以上所述,本研究的同儕教導是結合同儕指導、同儕楷模、同儕起始訓練 及同儕輔助網的方式,由同儕來教導、指導、示範適當的社交技巧,提供智能障礙學生支 持性的協助,維持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促進融合於普通教育中。

同儕教導是可以創造三贏的局面,受教學生能增進自我概念,感受到同儕的支持與關 懷,在與同儕互動過程中,增進相互談話、分享的機會;教師能做時間有效的運用,針對 個別差異落實個別化教學;而同儕小老師可以從教學中獲益學習到後設認知的運用,同儕 小老師必須要先充分理解,再將自己所學教導智能障礙學生,亦能學習同理心、接納及樂 意協助他人(巫宜靜,2007;鈕文英,2003b)。

貳、同儕教導應用於社交技巧教學原則

對於社交技巧教學,黃德祥(1991)認為社交技巧訓練是利用社會學習理論的觀點,

強調行為形成與環境和個人知覺有密切的關係,以示範、模仿、角色扮演、重複練習等方 法,來增進社會能力不佳者的社交技巧。並且,同儕教導是一種結構化的同儕互動模式,

藉此可增加智能障礙學生與普通班同儕互動的機會,因此,透過同儕教導策略,藉助同儕 的力量來幫助智能障礙學生學習,可促進同儕小老師和智能障礙學生之間的社交活動,使 智能障礙的學生獲得更多的反應與練習的機會,增進其學習成效。由此可得知,社交技巧 教學運用同儕教導,必須對同儕於社交技巧教學中所擔任的角色與責任加以定義,影響著 智能障礙學生於社交技巧的學習成效,以下將就社交技巧教學策略、社交技巧教學評量及 同儕小老師訓練原則,加以探討。

一、社交技巧教學策略

在社交技巧的教學,洪儷瑜(2002)認為社交技巧訓練可歸納為行為學派與認知行為 學派的技術,以示範、角色扮演、增強和自我管理等方式,來教導社交技巧。下列整理社 交技巧訓練介入的共通步驟,茲略述如下(王欣宜,1998;李姿瑩,2003;黃德祥,1991;

Janney & Snell,2006)。

(1)教導(Coaching)是指由大人或是同儕,使用提示、討論、給予回饋、言語的直 接指導,以建立正確的觀念,亦可以要求學生舉例說明探察學生對觀念的了解,及該社交 行為可能產生的後果。(2)示範(Modeling)示範的方式可以是由教師親自示範目標的社 交技巧,或是使用事先拍好的錄影帶示範,亦可以安排社會情境,由同儕示範,讓學生能 了解社交技巧正確的使用。亦可以使用負面的行為示範,加以討論錯誤行為,但必須小心 謹慎,因有些學生會沉溺於錯誤行為表現當中。(3)角色扮演(Role Playing)在經過行 為的教導與示範後,必須讓學生親身演練,給予特定的社交情境,由學生個體或是群體來 做角色扮演的活動,學習如何處理真實情境中的相似情境,針對學生的表現,給予學生回 饋,如:讚美或建議。(4)增強(Reinforcement)是由教師給予社交讚美、注意或是代幣,

可以用來交換其他的獎勵或是活動等,其目的在於使學生良好的社交技巧維持與保留。在 社交技巧教學中,以社會性的增強為重,社會性增強通常發生於自然情境中。(5)回饋

(Feedback)可以使用口語或是非口語的回饋,不僅包含教師的回饋,同儕的回饋亦非常 的重要。回饋必須詳細、明確、集中於該社交技巧行為,不可以使用批評,但可以因人而 異。明確的回饋可以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表現,給予清楚的回饋有助於學生的行為表現。(6)

家庭作業(Homework)是非結構的,學生利用家庭作業來練習他們在正式訓練中學習到的 技巧,家庭作業不限於書面作業,可以是給予學生一個任務,要求學生完成該任務,請學 生在完成家庭作業後,報告演練成果與心得,教師能關心家庭作業的進行情況,並給予適 當的回饋,以維持訓練效果。

研究者以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缺陷原因為主要考量,認為認知行為學派理論最適合 訓練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因此,參考王欣宜(2003)、洪儷瑜(2002)提出相關社交技 巧教學步驟與教學流程。

1.引起動機:利用故事、玩偶、影片或活動來說明技巧的重要性,或是複習舊技巧來連結 新技巧。

2.教導新技巧

(1)確定技巧之成分步驟:事先規劃引導步驟,可利用黑板或是海報方式呈現。

(2)說明學習的新技巧:說明新技巧的意義,以及此技巧可以使用的情境。

(3)示範與練習:利用上述步驟,以放聲思考方式示範教導的技巧,再由學生演練。

(4)情境演練:讓學生利用所討論的情境、自己的情境、教師規劃的情境,演練所 教導的社交技巧。

(5)回饋:對於學生的演練,教師、同儕給予回饋,可配合班級實施的增強系統的 使用。

(6)修正演練:根據學生的需要,提供學生重複練習的機會,再進行修正演練。

(7)複習與歸納:複習技巧步驟及家庭作業的安排。

(8)立即單元測驗:在每單元教學完成後,進行「社交技巧單元測驗」。

3.練習與類化:安排情境讓學生在教室內多練習各種不同情境或討論可運用的機會,

提供學生重複練習的機會,促使保留效果的提升。或是利用家庭作業,讓學生在課堂外找 機會練習所教導的技巧,幫助學生類化教學情境,如果有需要加強的步驟。

並且,提出社會技巧教學應注意事項,以供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參考,茲分述如下(洪 儷瑜,2002;孫瑜成,2009;鈕文英,2003;黃玲蘭譯,1997)。

(一)選擇社交技巧訓練的對象

Goldstein 等人認為一個結構性團體應該由一些團體中缺乏將被教導技巧的成員 組成,成員人數應以雙數為主,約以 4 人組成最為理想。社交技巧訓練需要雙方的互 動,若缺乏多元的社會互動和學習楷模,不利於社交技能的學習,且不只是要改變智 能障礙學生的行為,也需要調整同儕對智能障礙學生的看法與互動方式,因此,以採 取團體教學,可加入同儕或是兄弟姊妹等,扮演促發者和回饋者的角色,營造自然支 持系統,促使智能障礙學生於融合環境中的適應。

Goldstein 等人認為一個結構性團體應該由一些團體中缺乏將被教導技巧的成員 組成,成員人數應以雙數為主,約以 4 人組成最為理想。社交技巧訓練需要雙方的互 動,若缺乏多元的社會互動和學習楷模,不利於社交技能的學習,且不只是要改變智 能障礙學生的行為,也需要調整同儕對智能障礙學生的看法與互動方式,因此,以採 取團體教學,可加入同儕或是兄弟姊妹等,扮演促發者和回饋者的角色,營造自然支 持系統,促使智能障礙學生於融合環境中的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