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社交技巧訓練方案

壹、同儕教導方案設計

本研究之同儕訓練活動是由研究者所設計,針對六名同儕小老師,以小團體訓練模式,

一同進行同儕訓練。同儕訓練活動的實施時間為星期一和星期四的早修時間7:50至8:30,

及星期二和星期五的午休時間12:40至13:20,一節課40分鐘,每週四節課,共計一週,

四次的訓練活動,各訓練活動的重點,整理如表3-3「同儕訓練活動」,同儕訓練活動內容 設計及施行方式,詳細說明如下:

表3-3 同儕訓練活動

次數 教學時間 訓練重點 活動方式 參與對象 第一次 2/21(一) 了解同儕小老師的角

色和任務

講述、討論

經驗分享 同儕小老師 第二次 2/22(二) 認識與了解智能障礙

學生 閱讀、討論 同儕小老師

第三次 2/24(四) 了解與智能障礙學生 互動策略

腦力激盪、示範

角色扮演 同儕小老師 第四次 2/25(五) 團體遊戲活動 團體活動 同儕小老師 研究對象

一、了解同儕小老師的角色和任務

主要內容是讓同儕小老師瞭解同儕教導的意義及同儕小老師的角色和任務。以講 述的方式,讓同儕小老師知道自己的角色任務及同儕教導的意義,以討論的方式,讓 同儕小老師說出幫助別人的方法與好處,以經驗分享的方式,讓同儕小老師回答曾經 幫助他人的心情。

二、認識智能障礙學生

主要內容是讓同儕小老師認識與了解智能障礙學生。以使用多媒體教材呈現繪本 內容,讓同儕小老師閱讀繪本內容,透過討論、分享讀後心得與感想。

三、了解互動策略

主要內容是讓同儕小老師了解與智障礙學生相處、互動的方法與策略。透過情境 狀況設計,如:情緒反應、分心、表現良好等情境,讓同儕小老師以腦力激盪的方式,

討論出適合執行的處理方式或是回饋,並透過研究者示範、同儕小老師模仿及輪流角 色扮演等方式進行,練習、熟悉互動策略。

四、團體活動

主要內容是要增進研究對象與同儕小老師互動機會,藉由設計團體遊戲活動,讓 同儕小老師將習得的互動策略,應用於研究對象,並增進彼此的熟悉度及默契。

貳、多媒體社交技巧方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針對班級導師、資源班教師進行收集相關資料,包含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及社交技巧的 困難,由班級導師、資源班教師填寫「國小資源班社交技巧檢核表」(附錄四),選出其 平均數低於3分以下的社交技巧行為,如下表3-4,再訪談班級導師後,考量教學時間,篩 選出研究對象共同需要的社交技巧,敘述如下。

表3-4 研究對象缺乏之社交技巧行為摘要表

社交技巧行為 甲生 乙生

1.能表現出良好的發言情形 * * 

2.能表現出傾聽他人說話的行為 *  * 

3.能辨識他人的情緒反應 *  * 

4.能與他人進行持續的談話 * 

5.能正確使用請、謝謝、對不起等字眼 *  * 

6.能主動表現出協助他人的行為 *  * 

7.遇到困難時,他能主動尋求他人的協助 *  * 

8.能主動表現出關心朋友的行為 *  * 

9.能與他人維持適當的空間與身體接觸 * 

10.能主動稱讚他人好的行為 *  * 

11.對他人不好的表現,他能提出適當的批評 *  * 

12.能為自己的錯誤行為道歉 *  * 

13.能表現出與他人合作的行為 *  * 

14.能表現出主動加入他人活動的行為 *  *  15.能面對他人的批評做出適當的反應 *  *  16.面對嘲笑或憤怒,能表現出適當的反應   * 

17.能妥善處理同儕給的壓力 * 

18.能以適當的方式拒絕他人的要求 *  * 

19.遇到問題,他能以適當的方式解決問題 *  * 

20.能專心完成事情 *  * 

註:*表示研究對象社交技巧行為表現得分於3分以下

根據表3-4可知二位研究對象的社交技巧行為表現有共同需要改進的地方,亦有個別需 要加強的部份,最後擇定共同需要改進的社交技巧行為作為本研究的教學目標,本研究的 教學目標為「與他人合作技巧」、「與他人遊戲技巧」,針對教學目標所對應的社交技巧 行為,(1)與他人合作技巧:能表現出良好的發言情形、能表現出傾聽他人說話的行為、

遇到困難時,他能主動尋求他人的協助、能主動表現出協助他人的行為、能表現出與他人 合作的行為;(2)與他人遊戲技巧:能表現出主動加入他人活動的行為、能專心完成事情、

遇到問題,他能以適當的方式解決問題。

針對檢核出來的社交技巧行為,對原班導師、資源班教師進行訪談,以取得更為具體 的目標,以下為訪談所蒐集到的資料,綜合整理二位研究對象的社交技巧表現,分別說明 如下:

(一)與他人合作技巧 1.原班導師

受試甲在與他人合作時,常常事不關己,不會參與同學的討論,都在一旁摸著 自己的東西,像是鉛筆盒或是獎卡,常會沉溺於自己的世界,不會在意同學討論的 話題。對於所分配到的工作,總是含糊帶過,漫不經心的完成,需要同學給予提醒 並協助完成,像是班上他所分配到的工作是拖地,就必須同學在一旁指導,才能如 期完成。

受試乙和別人說話時,眼神總是飄忽不定,不會正視他人的眼神。在與家長說 話溝通時,受試乙會不斷的插嘴,打斷導師與家長溝通的對話。受到同學欺負時,

不知道如何處理當下的狀況,常會出手打回去,引起不必要的紛爭。

2.資源班教師

受試甲在與他人合作時,難以聚焦於主題上,常會不斷的打斷他人的對話,總 是想到哪裡說到哪裡,說著自己想說的事情。對於分配到的工作難以如期完成,常 站在旁邊不會動手幫忙,當同學希望他幫忙時,有時亦會拒絕幫助同學。當自己遇

到困難時,總是表現出懊惱的行為或是努力思考的樣子,而不會尋求他人給予協助。

受試乙當自己遇到困難時,不會尋求他人給予協助,僅會坐著發呆,不知道該 如何是好,等到別人發現受試乙遇到困難,詢問遇到什麼困難。討論事情時,總是 坐在一旁觀看或是發呆,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看法,或是針對問題發問。

(二)與他人遊戲技巧 1.原班導師

受試甲在班上有一位和他不錯的同學會跟他一起聊天,但是較缺少遊戲的互動,

也較少和其他同學一起遊戲。也因為做事情不專心,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分 心,沉溺於自己的世界當中,而忽略他人的反應,

受試乙在班上缺少遊戲互動的同學,下課較常與低年級的小朋友一起玩球,但 仍然容易與低年級的小朋友,因搶球而起爭執,也因為比較喜歡玩動態的遊戲,更 是容易和小朋友有肢體上的碰觸而起爭執。

2.資源班教師

受試甲在資源班不喜歡與他人互動遊戲,總是喜歡一個在遊戲區中看故事書,

反覆問著故事書中相同的問題。與同學遊戲時,常不專心,輪到自己與否常搞不清 楚狀況,不懂得輪流的概念。當自己在遊戲中遇到困難時,或是遊戲輸了,總是表 現出懊惱的行為,跟自己生悶氣。

受試乙與同學互動時,常會運用拍打的動作或是搶奪同學的物品,來表示自己 想要遊戲的意願。在遊戲的過程中,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會顧及別人的反應與感 受,只想著自己想要遊戲的心情,個性較為衝動,不懂得如何等待。

綜合上述訪談,以表3-5「社交技巧行為目標對照表」呈現社交技巧行為與目標行為之 對應關係。

表3-5 社交技巧行為目標對照表 現並沒有很大的缺陷,大多能了解使用正確社交技巧與他人互動的認知概念。Gresham 和 Elliott (1990)指出社交技巧表現不佳的原因有三,(1)獲知(acquisition)是缺乏表現 特定社交技巧的知識,或無法分辨社會行為的適當性;(2)表現(performance)是已具備某 些社交技巧的知識,但無法適時的表現出來,或是表現出令人難以接受的行為;(3)流暢 (fluency)是對社交技巧的複習與演練不足、缺乏足夠的示範,或表現出某項社交技巧未得

到有效的回饋。因此,可以推測二位受試學生在社交技巧表現不佳的原因,在於表現、流 暢方面的缺陷,缺乏足夠的練習、學習楷模及表現的動機,當要與他人互動時,表現出適 當的社交技巧出現較大的困難與缺陷,必須針對研究對象需求的目標行為進行教學介入,

反覆練習。

二、教學流程

本研究於社交技巧教學步驟參考洪儷瑜(2002)、王欣宜(2003)提出的社交技巧教學 流程,並依本研究需求進行,修改為下列教學步驟,每一教學目標教學的進行順序和教學 步驟如下列敘述:

1.引起動機:利用多媒體教材動畫呈現情境,來說明社交技巧的重要性。並讓學生討論、

說明社交技巧使用得好處。

2.教導社交技巧:使用多媒體教材呈現社交技巧行為正確表現的步驟。

3.示範與練習:引導小組成員討論每一步驟如何表現正確的社交技巧,利用同儕示範每一 步驟正確的社交技巧,再由學生演練所教導的社交技巧。

4.情境演練:安排情境,向學生說明情境,讓學生討論情境,演練所教導的社交技巧,讓 學生演練、熟練每一步驟。

5.回饋:對於學生的演練,教師、同儕給予回饋與建議。

6.修正演練:根據學生的需要,提供學生重複練習的機會,再進行修正演練。

7.複習與歸納:教師進行複習與歸納,複習社交技巧的施行步驟。

8.家庭作業:單元結束後,使用多媒體教材呈現社交技巧行為認知題目,透過學生操作進 行評量,評量研究對象社交技巧行為的認知表現。

三、教學活動設計

根據上表3-5本研究教學目標的形成,研究者編擬社交技巧教學活動設計,此社交技巧 教學設計乃是由研究者參考國內有關社交技巧教學活動彙編等書籍(王欣宜,2006b;李姿

根據上表3-5本研究教學目標的形成,研究者編擬社交技巧教學活動設計,此社交技巧 教學設計乃是由研究者參考國內有關社交技巧教學活動彙編等書籍(王欣宜,2006b;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