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程序

本研究係以國小二名智能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實施社交技巧訓練,主要目的為藉由 社交技巧訓練以改善智能障礙學生的社交技巧表現。在確認研究方向後,即著手進行相關 資料文獻之蒐集,研究步驟包括:蒐集文獻資料、篩選與決定研究對象、編選社交技巧訓 練方案、進行教學實驗、教學實驗後的資料蒐集與訪談、資料分析、撰寫研究報告。各研 究流程如下圖3-14所示,並說明如下:

壹、準備階段 一、蒐集文獻資料

本研究進行之初先蒐集、閱讀、整理、歸納國內外關於社交技巧教學之相關研究 及文獻,並以此確定研究主題及建立本研究之理論基礎,建立研究架構及方法。

二、篩選與決定研究對象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及篩選標準,選取台中縣某國小普通班五年級接受資源班服 務之兩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及篩選研究對象的三位同班同儕,做為同儕 小老師,以實施社交技巧教學。

三、編選訓練方案

研究者對研究對象進行社交技巧檢核,蒐集研究對象資料之後,決定其訓練目標,

並編擬教學方案和活動進行方式,並進行觀察者間的訓練,達到觀察者間觀察的一致 性。

(一)編擬社交技巧訓練方案:社交技巧訓練方案依據研究對象的需求設計,編擬社 交技巧教學活動設計,製作多媒體教學軟體,及設計不同目的的評量工具。

(二)編擬同儕訓練方案:針對同儕小老師設計同儕訓練方案,以了解同儕小老師的 職責、認識智能障礙學生、教導同儕與智能障礙的互動技巧等。

準備階段實驗階段資料處理階段

研究者服務國小學校的資源班教室。實驗參與人員包含兩名研究對象及其六名同儕,

和研究者本身。教學實驗內容是根據二名研究對象的社交技巧問題所設計,教學實驗 進行時,分成二組,採一名研究對象及其三名同班同儕,以小團體的方式上課,彼此 可以互相學習模仿。

二、資料蒐集與訪談

研究者於教學介入前,進行基線期資料的蒐集,使用社交技巧觀察評量表,了解 研究對象的社交技巧表現;教學實驗期間,開始進行處理期、維持期資料的蒐集;教 學實驗結束後,進行訪談資料的蒐集,以作為研究對象社交技巧訓練成效之參考;使 用同儕接納態度量表,了解同儕小老師對研究對象接納度的差異。

參、資料處理階段 一、資料處理與分析

研究者根據教學實驗蒐集而來的資料進行分析,資料分析的方式包括觀察者間一 致性分析、社交技巧檢核表分析、社交技巧觀察評量表分析、社交技巧認知學習評量 單分析、同儕接納態度量表分析、訪談資料分析等。

二、撰寫研究報告

研究者根據研究資料的分析,提出研究結果、討論及建議,撰寫研究報告,以供 未來教學及後續研究的參考。

第六節 資料分析處理方式

本研究以基線期、處理期及維持階段所蒐集的資料加以分析、比較,資料分析有觀察 者間一致性考驗、社會效度分析及資料結果分析,分述如下:

壹、觀察者間一致性考驗

在本實驗中,研究者為主要觀察者,另請一位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畢業,本校的啟智 班教師,作為另一名觀察記錄者。觀察者間信度考驗由研究者先向觀察者逐一說明解釋各 項社交技巧行為及社交技巧觀察評量表的使用方法,達成共識後,兩人一起觀看基線階段 在資源班所拍攝的錄影帶,分別進行記錄,再核對兩人的記錄方式,並討論、釐清觀察行 為的定義,在觀察者間信度達80%的一致性後,才開始進入正式研究。觀察者間一致性考驗 的公式如下:

甲乙觀察記錄一致的次數

觀察者間信度= --- × 100%

甲乙一致的次數+甲乙不一致的次數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於處理期、維持期在資源班教學過程中錄影。隨後,研究者再根 據錄影帶記錄兩位研究對象在處理期、維持期社交技巧的使用情形。資料蒐集後,兩人一 起觀看在資源班所拍攝的錄影帶,分別進行記錄研究對象甲、乙各階段的記錄結果,做為 觀察者間一致性的考驗依據。

本研究的基線期評量次數為3-4次,處理期評量次數為8次,維持期評量次數為3次,共 14-15次,各階段的平均信度如下表3-7所示,本研究的信度範圍為87.5%~100%,於合作 技巧教學一致性信度平均為92%~93%,於遊戲技巧教學一致性信度平均為96%,顯示觀察者 之間的一致性信度已達到合理的信度水準。

表3-7 各階段觀察者一致性信度百分比摘要表

受試者 教學單元 基線期 處理期 維持期 平均

受試甲

合作 100% 87.5% 90.5% 92.6%

遊戲 91.7% 96.9% 100% 96.2%

受試乙

合作 100% 89.3% 90.5% 93.3%

遊戲 93.8% 96.9% 100% 96.9%

貳、社會效度分析

此研究的社會效度包含目標社會效度、過程社會效度及結果社會效度,分別說明如下:

一、目標社會效度

本研究於目標行為的選擇係使用研究者自編「國小資源班社交技巧檢核表」(附 錄四),請研究對象的普通班導師及資源班教師填寫,了解研究對象需要加強的社交 技巧,且藉由平時研究對象普通班導師、資源班教師的觀察,了解目前研究對象急切 需求的社交技巧,做為研究對象社交技巧的學習目標,以求改善研究對象的社交技巧 表現。

二、程序社會效度

確認研究對象社交技巧目標之後,參考相關文獻,考慮研究對象之特質與能力,

設計出社交技巧訓練方案,使用研究者自編的「社交技巧方案設計檢核表」(附錄五),

請特教教師針對訓練方案中的活動設計、教學步驟、教材設計等向度,加以檢核與討 論,給予研究者建議與意見,以獲得訓練方案實施之適切性。

在社交技巧方案之教案及多媒體軟體初品完成後,由研究者請四位職場的特教教 師進行社交技巧方案內容審核,採五點量表計分,非常符合為5 分,符合為4 分,無 意見為3 分,不符合為2 分,非常不符合為1 分,檢核結果以下表3-8「社交技巧方 案設計檢核結果」所示。

結果顯示在教學活動設計向度平均為4.75,教學步驟向度平均為4.78,教材軟體 設計向度平均為4.9,評量系統設計向度平均為4.8,均達到「符合」研究對象學習程 度,綜合四位教師於各項目的平均得分,其對整體社交技巧方案設計對二位研究對象 的符合程度高達4.8,表示對於社交技巧方案設計皆持肯定的態度。

表3-8 社交技巧方案設計檢核結果

評量向度 T1 T2 T3 T4 向度平均 教學活動設計 5 4.8 5 4.2 4.75 教學步驟 5 4.8 5 4.3 4.78 教材軟體設計 5 5 4.8 4.8 4.9 評量系統設計 5 5 4.8 4.5 4.83 小計 5 4.9 4.9 4.4 4.8

總平均 4.8

三、結果社會效度

訪談對象包括研究對象的班級導師、家長和普通班同儕,皆為研究對象的重要他 人。藉由訪談來蒐集教師、家長和同儕對教學成效之意見質性資料,以瞭解研究對象 於實驗處理前後的改變。

參、資料結果分析

研究者依據研究過程中所蒐集而來的資料進行資料分析,包含視覺分析、統計分析及 訪談資料分析。

一、視覺分析

建立每位研究對象的學習成效曲線圖,由曲線圖中資料點大小及方向的改變進行 視覺分析(Visual Analysis)。根據研究對象的學習成效曲線圖整理出基線期、處理

期和維持階段的階段內分析摘要表,及階段間變化分析摘要表(杜正治,2006),以 回答待答問題一與待答問題二,資料分析方式詳述如下:

(一)階段內變化分析:

1. 階段長度:計算單一階段內資料點的數目,以表示該階段發生作用的時間量。

2. 趨向預估:為資料路徑的斜度,使用中分法得出階段內各資料的趨向線,以(+)

表示趨向上升,以(-)表示趨向下降,以(=)表示趨向水平。

3. 趨向穩定性:由趨向線再算出趨向穩定,趨向穩定係依階段內沿著趨向線有多 少資料點落在預定的範圍內,一般而言,若有75%的資料點落在趨向線10%的 範圍內,則該趨向可視為具穩定性。

4. 水準穩定性:計算出該階段資料的算術平均值,以此算術平均值為水平線,水 準穩定係指階段中各個資料點在水平線上、下變動的情形,一般而言,若有75

%的資料點落在平均值10%的範圍內,則可視為具穩定性。

5. 水準範圍:指階段內最大值與最小值的範圍。

6. 水準變化:階段內水準變化係指同一階段中最後一次資料與第一次資料相減,

水準變化愈小,代表愈穩定。

7. 階段平均值:將資料點總和除以資料點個數即平均數,用以表示該階段的平均 狀況。

(二)階段間變化分析:

1. 階段間比較:比較相鄰階段的資料點數目。

2. 趨向路徑與效果變化:指相鄰階段間的趨向走勢與效果變化,以(+)表示正 向,以(-)表示負向,以(=)表示無變化,可看出介入處理的結果。

3. 趨向穩定變化:記錄兩階段間其趨向穩定百分比的變化,以「穩定」、「變動」

表示。變化情形包括穩定到穩定、穩定到變動、變動到變動及變動到穩定。

4. 水準變化:記錄兩階段間平均水準變化,即是前一階段的最後資料後一階段的

第一個資料點之間的落差,以(+)表示正向,以(-)表示負向,以(=)

表示無變化,變化愈大表示介入效果愈好。

5. 重疊百分比:在比較相鄰兩個實驗階段的介入效果,即計算後一階段的資料點 中,落在前一階段範圍內所佔的百分比。通常重疊的比率愈低,其介入對目標 行為的作用愈大。所以若處理期與基線期的重疊比率愈低,表示介入愈有效果;

若維持期與處理期的重疊比率愈高,表示愈有維持效果。

二、C 統計分析

C統計又稱為簡化時間序列分析,目的是分析時間系列是否有任何趨勢存在,是

C統計又稱為簡化時間序列分析,目的是分析時間系列是否有任何趨勢存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