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兒童讀經教育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兒童讀經教育的基本概念

壹、經的意義

依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經」的本義是「織從絲也。」,清朝段玉裁《說文 解字注》:「織縱絲謂之經。必先有經,而後有緯。是故三綱、五常、六藝,謂之 天地之常經。」;由此可知,「經」原指「織布時的直線」,織布時要先固定好「經 線」,再以梭帶動「緯線」穿過其間織成布,因此「經」有恆常不變的意思,可引 申為天地永恆之道理(王財貴,2003;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1996)。「經」

存在君臣、父子、夫婦三綱的人倫道德從屬關係裡,存在於仁、義、禮、智、信 之五常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裡,也存在《詩》、《書》、《禮》、《樂》、《易》、《春秋》

六藝學問中,這些都是天經地義,人所應該尊崇的常理常道(黃千芳,2010)。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宗經篇》言:「三極彝訓,其書曰經。經也者,恆久 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參物序,制人紀,洞性靈之奧區,

極文章之骨髓者也。」。熊十力《讀經示要》首章揭示「經為常道,不可不讀」。 何為常道?「夫常道者,包天地,通古今,無時而不然也,無地而可易也,以其 恆常,不可變改,故曰常道。夫此之所宗,而彼無是理,則非常道,經之道不如

由上可知「經」指的是不朽的常道,是指天地間從古至今永恆不變的道理。每個 民族都有其歷史上共認的「經書」,這些書自古流傳,如中國的四書五經、印度的 佛經、西方的聖經等,都可稱之為經;「經」具有永恆不可磨滅的價值,是安身立 命的典冊(王財貴,2003)。能成為經典,必定是經過時空的淬煉考驗,具有高度 的價值(張雅曛,2008)。

「經」字出現在戰國時代《墨子》一書有〈經〉上下篇,也有〈經說〉上下 篇,而在《莊子》〈天下篇〉中也詳細記載墨翟後學都讀《墨經》,可見墨家在戰 國時代已用經字稱其著作了,從戰國時代起,人們就習慣稱權威著作為「經」,各 學派也都紛紛以「經」稱其代表著作;漢代以後,因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經學便是指研究儒家經典,解釋其字面意義、闡明其蘊含義理的學問(葉國良、

夏長樸、李隆獻,1996)。

王財貴先生認為「經」是「最有價值的書」,舉凡經、史、子、集皆可,只要 值得一讀再讀的書,都可選取為讀經的教材;他建議可從四書讀起,四書又以《論 語》為先(王財貴,2003)。因為儒釋道是中華文化的代表,儒家居首,而《論語》

紀錄孔子的思想,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是世人遵循的重要行事準則。

綜上所述,經是天地間恆常不變的道理,是聖人常訓,世人行事所依據的規 範準則,也是為人處世的根本及基礎,因為永恆流傳所以具有崇高的價值。

貳、兒童讀經教育的意義

依《說文解字》「讀」字的本義是「誦書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讀」

是「籀書也」,「抽繹其義,薀至於無窮,是之謂讀」;因此「讀」有「抽繹文辭」

「深究文義」的意思;而要了解文章的文義前,必須先「諷誦」文章,「諷」是背 誦法,「誦」是吟詠法,所以「讀」的使用就有兩種意思,一是「反覆諷詠背誦吟 哦」為主;一是以「抽繹其義,至於無窮」為主;王財貴先生推廣的「讀經」教

育,「讀」是著重「只是讀」的一種學習方法,也就是古人的「諷誦」法,是強調

「讀本文」而非「解文義」的讀書法;即讀文章的本文,反覆地讀到滾瓜爛熟終 身不忘(王財貴、馬行誼、周碧香、施枝芳、李芝瑩、陳珧華,2010)。

兒童讀經簡單的說就是「教兒童誦讀經典」,選擇「最有價值的書」當教材;

配合兒童發展來施教,「先求熟讀,不急求懂」,教法簡單有效;教學對象則以兒 童為主,把握六至十三歲記憶力發展的黃金時期,讓他們先熟記有價值的永恆事 物,等到理解力成熟之後,自然就能夠理解應用(王財貴,2003)。

翟本瑞(2000)認為狹義的讀經是對於特定經典朗讀、背誦;廣義的讀經則 是一組觀念,涉及一種教育的態度,學習方式與現行正式課程的不同,它瞭解並 把握兒童記憶力、理解力各具潛能的發展的時機,適時的進行最恰當的活動,在 兒童階段理解力尚未充分發揮時,讓兒童在自然沒有壓力下,將未來理解所需的 知識和資訊記憶在心靈的深層,以備未來理解及反芻之需。

從上所述,兒童讀經教育是把握兒童十三歲以前記憶力發展的黃金時期,以 反覆誦讀為教學方法,老師讀,學生跟著讀;只求熟讀,不強求理解;只要是有 價值的書都可當作教材;讓兒童誦讀古今中外經典,如電腦儲存資料一樣,先將 有深度的文化素材存在腦中,等到長大再去理解反芻。

參、兒童讀經教育理念之延伸應用

隨著時代之發展,兒童讀經的理念已不侷限經典的誦讀,王財貴先生在小學

「讀經教學」實驗(推廣施行)計畫中,試著將讀經拓展至與其相近之領域,其 相關教學項目如下(王財貴、馬行誼、周碧香、施枝芳、李芝瑩、陳珧華,2010)。

一、藝術與人文領域

(一)音樂讀經:讓兒童多聽古今中外的古典音樂,豐富的樂音,可以刺激 兒童腦部細胞突觸的生長;和諧的旋律,有助於陶冶兒童心靈。

(二)美術讀經:讓兒童多看古今中外經典性的藝術作品,以培養美的鑑賞 能力。

二、語文教學領域

(一)外語讀經、外文讀經:多聽多讀外語或外文的經典著作,反覆背誦至 於熟記;以英語為例,英語科已納入國小課程,從小讓兒童熟讀英語句型,熟背 英文經典短文,是學習英語的方便之路。

(二)母語讀經:臺灣之母語包含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等,當前母語 教學偏重「講語」忽略「讀文」。如採用「母語文音」以「讀經」的方式教學,可 提升母語的文化程度。

(三)識字讀經:以幼稚園及小學低年級效果最好,讀經可提供兒童大量接 觸文字的機會,識字量多了,就可提早閱讀,讓兒童養成自學的能力。

(四)閱讀讀經:世界已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各先進國家都已積極的推動 兒童閱讀運動,臺灣的教育單位也不能置身事外。以讀經的觀念鼓勵兒童多閱讀,

讀多了自然會懂。

從上所述,讀經不再侷限於誦讀經典,「讀」好的經書、「看」好的名畫、「聽」

好的名曲……等,都符合讀經的理念,即從小耳濡目染接觸有價值經典之作,潛 移默化品格及氣質。

肆、兒童讀經教育之價值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社會也跟著在變,唯一不變的是經典;經書蘊含著文 化精粹與人文思想,對心性具有莫大的教化與啟迪功能;從古人所述的天理人事 之中,可汲取先人所積累的智慧,作為為人處事的依據(楊鴻泉,2008)。以下就 經典本身的價值及端正德行的價值兩方面說明之。

一、從經典的價值看兒童讀經

經典有其豐富性和恆久性,它能碰觸到人類各種恆久且終極的問題,讓人一 讀再讀,不會只讀一次就釋手(Italo Calvino,1995/2005)。中華文化經過數千年歷 史的淬鍊,能流傳至今的經典,其價值性不言而喻(張雅曛,2008)。

(一)承先啟後,文化傳承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經五千多年,所累積的經典不勝枚舉;經書是有文字 以來所傳最早的書籍,經書的基本價值在於它是文化的淵源,而文化的形成,是 人類在生活經驗中智慧的累積;經書記載著先民智慧的成就,先民知識的累積,

是中華文化承先啟後的關鍵;我們要了解自己的文化,至少要讀懂幾部經書(王 靜芝,1982)。經典是文化的源頭,不管是感情的溝通或是生活的應用,都可以從 經典中找到依歸(林登順,1998)。要深刻的體認中華文化之美,讀經是一個好方 法,透過經書的背誦,不僅可以瞭解中華文化,更可以保存中華傳統文化,培養 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王怡方,1999)。

「經書」自古本是必讀的書,但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自五四運動後,反 對文言文,改用白話文,讀經風氣式微,國文程度也普遍低落,經書文字深奧難 懂,一般人對「經書」已少有接觸;即使有人想一探經典之奧,也因無法了解文 字而失去了閱讀典籍的興趣(王靜芝,1982)。長期下來,文化日漸沒落,民族自 信心完全喪失,文化的傳承岌岌可危,讀經之推廣是從根本處著手,以延續中華 文化之傳承(王財貴,2003)。兒童讀經運動的興起,可將其視為一種民族文化的 尋根,在為後代的子孫找尋和平及幸福的今日,「經書」的價值就更顯得耀眼(楊 鴻泉,2008)。

由上述可知,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文化的傳承依賴古聖先賢的經 典,經典是珍貴的文化資產,古聖先賢的智慧,有永恆的意義與價值;熟讀經典 也是延續中華文化的不二法門。

(二)見賢思齊,開展智慧

求知識之理想,向內滲透此等理想之真實本源,以使理想真成其為理想,此為生 命的學問之全體大用(牟宗三,1978)。經典蘊藏著恆常的價值觀與生命的學問,

讀經可以使個人的心靈與古人的智慧相接,在潛移默化中啟迪個人的理性及智 慧,建立正確恆常的價值觀(李美昭,2003)。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經書有其歷史價值,記載著許多史事,從經書中可以看到前人生活的型態,了解 當時社會及政治情況(王靜芝,1982)。因此兒童透過讀經,不僅可以熟記經典 的內容,認識經典中的人事物,透過經典的薰陶,可讓這些富有智慧及生命力的 語言,從小就存在兒童的大腦之中,經過理解內化後加以應用(楊欽助,2005)。

綜上所述,經書內容記載先民對生命的體驗,是先民智慧的結晶,提供後人 衡量事物的標準。熟讀經典讓我們面對人生中的逆境,能打開胸襟及視野,不會 因挫折而沮喪,有助於智慧的開啟及生命品質提升。

二、從端正德行的價值看兒童讀經

品格的培養是一種內隱的學習,是長期模仿、觀察、內化的結果,是潛移默 化的歷程,無法立竿見影,我們常說「三歲定終身」,應該是指孩子品格的培養;

教育孩子的重點應該是生活習慣的養成、敬業的態度和待人接物的禮儀,讓孩子

教育孩子的重點應該是生活習慣的養成、敬業的態度和待人接物的禮儀,讓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