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中市正典國民小學(化名,以下簡稱為正典國小)兒童讀 經教育的發展歷程及實施成效,並作為其他學校的參考。本章共分為四節,分別 從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名詞釋義、研究範圍與限制加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歷來多次的改朝換代,甚至外族入主,但文 化的傳承仍是依賴古聖先賢的經典,熟讀經典也是延續中華文化的不二法門。近 代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讀經教育受到了衝擊,1912 年(民國元年),教育部廢止中 小學及師範學校的讀經科,讀經教育正式於體制內廢止;1917 年,胡適先生發起 白話文運動;1919 年發生「五四運動」,翌年教育部將國小國文課本改用白話文,

讀經的風氣從此逐漸式微(王財貴,2003)。讀經風氣的沒落,表面上似乎只是文 言文與白話文的差別,但影響所及是整個文化的傳承及品德的涵養,因為經典是 珍貴的文化資產,是古聖先賢的智慧,有永恆的意義與價值。優質的經典教育陶 冶出美好的品格,優質的文化薰陶才能孕育出優雅的君子(黃崇偉,2010)。

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轉型,道德觀念卻愈低落,校園霸凌事件屢見不 鮮,傳統的價值觀逐漸消失,積非成是,令人憂心(雷新俊,2009)。法王路易十 四的財政大臣 J. B. Colbert 說:「一個國家的強盛不在它疆域的大小,在它人民的 品質。」,因此國家當務之急應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品德教養上(引自洪蘭,2008)。 而教育學家都知道,品德是不能只用一般的教學方式來教的,必須靠「陶冶」、「薰

年的「兒童讀經」教育的實驗,發現兒童並不排斥誦讀古文,只要方法得宜,還 能樂在其中,因此他開始宣導「兒童讀經教育」理念;1994 年,他在華山講堂成 立了「讀經推廣中心」,讀經風氣重新開啟,讀經教育也漸漸風行(王財貴、馬行 誼、周碧香、施枝芳、李芝瑩、陳珧華,2010)。

1994 年,正典國小的一位老師參加「兒童讀經教育」宣導研習,對於兒童讀 經的理念相當認同,起心動念在學校播下一顆善的種子,雖然一開始在自己班上 推動,因為該班學生已是六年級,所以成效並不如預期,可是他並不氣餒,秉持

「讀經教育可以啓發學生效學古聖先賢的智慧,作爲一生行善去惡的準則,更是 提升語文程度增強記憶的好方法」的理念,在取得該校行政的認同與支持後,積 極邀請王財貴先生到學校演講,讓該校老師對讀經教育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有興 趣的老師陸續加入推動,讀經教育開始在該校萌芽。

正典國小以樂觀其成的態度推動兒童讀經教育,鼓勵有興趣的老師〝試試 看〞,後來發現如果缺乏相關配套措施,久而久之,在沒有共同的目標之下,學生 可能不知為何而讀;老師可能也會因為級務繁忙,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下,

最後就不了了之,因此有計畫的實施,才是持續推動兒童讀經教育的長遠之計。

而有些老師對兒童讀經只背不解說的教法仍然存疑,在課都上不完的壓力下,要 如何利用時間實施讀經教育,學生能否有餘力讀經等,這些都是影響老師推動讀 經意願的因素;另外在家長方面,除了擔心影響學生的課業,也曾有人以「四書 五經讀透透,不識三字龜鱉竈」(台語),質疑讀經的成效。如何取得老師對兒童 讀經教育理念的認同,至少不排斥,是該校實施讀經教育的首要課題;如何與家 長溝通也考驗著該校的智慧。為了讓老師的疑問能獲得解答,該校積極辦理讀經 相關研習,王財貴先生也曾多次親臨該校講解,讓老師對於兒童讀經的理論能有 更深入的了解,唯有老師能認同理解,才能進一步說服家長接受;同時學校行政

也開始針對讀經教育的實施作整體的規劃,包括教材、進度及時間的安排,獎勵 制度的建立等,讓學生按部就班朝著目標努力,讓老師在班級實施更簡單可行,

歷經十幾年持續推動,現在該校兒童讀經教育的實施漸趨完善。由上可知,該校 在推動兒童讀經教育並非一切順利,過程中曾遭遇計畫不夠周延,校內老師及校 外家長的質疑;老師的疑問如何解惑?家長的質疑如何釋疑?如何能持續的推 動?本研究想深入探討並瞭解該校實施兒童讀經教育所遭遇的困難及因應策略,

將此經驗作為日後各校推動兒童讀經教育之參考。

正典國小在推動兒童讀經教育兩三年後,讀經的成效漸漸顯現。當時的校長 首先感受到讀經效果,他發現以前花園裡美麗的花常被亂摘的情形得到改善;在 訓導處方面,發現學生犯規的次數,犯規的嚴重性,慢慢減輕一些,行為常規明 顯進步;特別是以往像畢業典禮這種重要的場合,訓導處總是戰戰兢兢,深怕學 生秩序太差,在長官來賓面前出紕漏,因此總是費盡心力在管秩序,推動讀經教 育之後,學生的表現漸入佳境,維持秩序不再是件苦差事。王怡方(1999)針對 該校讀經成效的研究結果也發現,讀經有助於改變該校學生的氣質,學生讀經後 變得乖巧懂事有禮貌,背書速度變快,識字能力增加了,國語科也明顯進步了。

研究者任教於正典國小已二十幾年,於九十七、九十八學年度擔任訓導處生教組 長一職,有感於學生行為表現與研究者初至該校時相較,似有潛移默化之改變,

加上常有代課老師誇獎該校的學生比其他學校要來得乖,對此除了歸功於老師認 真教學,循循善誘之外,個案學校推動讀經教育多年,也被視為可能原因之一。

吳玉雲(2009)研究顯示,有接受讀經教育的學童品德表現顯著優於沒有接受讀 經教育的學童。因此讀經教育對於品德是否有潛移默化的效果?值得深入研究探 討。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後,語文科節數由十節縮減為五至六節,教學時數明顯 不足,「道德」科目也消失了,然而語文不論是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學術研究裡,

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德、智、體、群、美,德育為五育之首,向來為教育 基礎工程。義大利詩人但丁名言「道德可以彌補知識的不足,但知識無法彌補道 德的空白」,更說明落實品德的重要性(引自洪蘭,2008)。若將「讀經教育」列 為學校本位課程,是有利於語文能力與品格修養的提升(潘昭蓉,2007)。因此為 了陶冶學生德性,提升學生語文程度,該校特別將兒童讀經教育列為學校本位課 程,以彌補兩者之不足。

正典國小為了展現兒童讀經課程的特色,每位新生一入學即獲贈《弟子規》

及《三字經》合刊一本,二年級再贈《論語》,教材都是免費,學生每人一張讀經 紀錄卡,紀錄著個人的讀經進度,每完成一定級數就會在朝會時公開頒獎表揚,

以玆鼓勵;期末也會舉辦全校讀經闖關評量,只要班上達到一定的成績,就可得 到家長會的獎金鼓勵,分數越高獎金越多。這兩年該校更別出心裁,在新生入學 時加入傳統隆重的行拜師禮儀式,以營造尊師重道的氛圍;畢業典禮時,全體畢 業生在所有來賓及家長面前背誦《論語》展現讀經的成果,在在都看得出個案學 校的用心。基於個案學校實施兒童讀經教育多年之豐富經驗,因此擬針對該校推 動兒童讀經十六年之歷程,做一個深入的研究,以供各校推動讀經教育之參考。

綜上所述,萬事起頭難,持續也不容易,兒童讀經教育因不同的教育理念,

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褒貶不一;加上其成效不是立竿見影,一蹴可幾,在一 切講求速成的時代,正典國小持續實施讀經教育十六年的原因為何?值得深究。

學校政策的實施,除了行政方面要有完善的計畫,家長及老師的支持也是不可或 缺的因素,尤其站在第一線的級任老師對於兒童讀經的態度,更是成敗的關鍵。

在漸趨多元民主的教學環境中,教師講求專業自主,在越來越多課業的壓力之下,

讀經教育的實施是否真的不會增加教學負擔?老師持續推動讀經的動力為何?是 來自讀經的成效,或者只是消極配合學校政策?少了學校行政的支援,級任老師

是否仍會繼續推動?均值得深入研究探討。綜觀國內有關讀經教育相關研究大多 針對一個班級或年級,鮮少以一個學校為對象,針對學校整體計畫全校實施做全 盤的瞭解,個案學校全校性實施讀經教育時間久,研究對象數量資源豐富,是難 得之個案,值得深入研究探討。

貳、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以臺中市正典國小為研究對象,透過個案研究 的方式,瞭解正典國小兒童讀經教育發展情形,具體研究目為:

一、瞭解正典國小實施兒童讀經教育之歷程。

二、探討影響正典國小兒童讀經教育實施成效之因素。

三、探討正典國小實施兒童讀經教育所遭遇的困難和因應策略。

四、瞭解正典國小兒童讀經教育實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