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為什麼在一個離散群體的認同議題研究中要提到全球化的概念?在整 理認同相關議題的研究中,離散群體是一個很重要的研究對象,而離散群 體形成的背景,正是跟全球化有不可抹滅的關係。

本研究中的主角─在台灣的馬來西亞人作為離散群體的一種;所關注 的使用社群媒體也正是對全球化有著不可分割關係的新通訊科技的新媒 體。

一、全球化、全球化下的移動與新媒體

全球化造成了訊息快速的流通,同樣人的移動也更加頻繁。本節首先 論述全球化的定義,接著討論本研究主要對象─離散群體的形成與全球化 的關聯,同時探討在數位媒體盛行之下對全球化造成的影響,進而理解到 新媒體是如何劇烈的影響現代全球化社會下的每一個人。

我們可從 Steger(2003)的著作中一窺全球化的脈絡,他將 1750~

1970 年歸類並命名為全球化的一個近代時期(The modern period),從 18 世紀後期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島嶼開始納入歐洲主導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 流之中開始,可察覺出全球化的事態,書中也指出 1850 年至 1914 年之間 全球貿易量有極為顯著的成長。另外,還有重要指標包括全球性品牌的出 現(例如:可口可樂)、電報的發明(1866 年出現橫渡太平洋電報)、20 世紀大量流通的大眾傳播媒體(報紙、雜誌、電影、電視等)。在 1970 年 代以後達到全球化的另一次大躍進,Steger 於書中歸類為全球化的當代時

28

期(The contemporary period),全球相互交流有大幅度的擴展和加速,憑 藉著數位通訊科技的進步也幫助了全球化的發展(Steger,2003)。

從定義上來看全球化,台灣學者張家銘指稱全球化:「是一種過程,

在相當程度地去除時空的囿限下,將無形的全球意識或有形的政經事務予 以重整排序,指向世界趨向於一體的互賴脈絡。該脈絡所起之作用,同時 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等範疇,使全球性事務的起因、過程相互影 響。」(張家銘,2002:91)。

國外學者紀登斯(Giddens)界定「全球化」指的是一個時空延展的過 程,簡單來說,就是全球社會關係的集約化,其形成現象是遠處的事件會 影響在地的事件形成,反之亦然(Giddens,1990)。Robertson 在他的著 作中論述全球化為「同時具有世界的壓縮(compression of the world)和整 個世界作為一體的意識強化(intensification of consciousness of the world as a whole)兩個層面的意義」,並且接著提到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對全球化觀點的貢獻,說明了全球化這個概念受 Marshall McLuhan 最早在其著作《Explorations in Communication》 (1960)中提及

「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影響很大,並強調了其對全球「壓縮

(compression)」、「縮小(shrinking)」的特性描述(Robertson,

1992)。

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是提出地球村(Global Village)概念最 重要的人。電子時代的新相互依存為世界重塑了「地球村」的形象

(McLuhan,1962);電子媒介將取代印刷、時鐘和貨幣等工業媒介,而速 度是其主要特徵,我們可以憑藉著電流進行全球性的擴張,立即地與其他 人類的經驗產生關聯(McLuhan,1964)。現代盛行的新興傳播媒體(如網 際網路以及其延伸的產物如社群媒體等)的出現,可以說是應證並實現了 麥克魯漢在1960 年代即提出具有前瞻性意義的「地球村」概念。這些新科 技以及新媒體的出現對我們現在生活中常見的通訊和傳播媒體帶來顯著性 的影響,使任何資訊能夠突破地理界線,克服距離限制,廣泛地在全球流 通,成就了真正的地球村。

29

另外,阿帕杜萊(Arjun Appadurai)(1996)對全球化討論所提出的

「五大景觀」即能成為支持以上論述的證明,同時也是討論全球化中最重 要的準則。這五大景觀是「族群」、「財經」、「媒體」、「科技」、「意識形 態」(鄭義愷譯,2009),其中第一個景觀及提到「族群」的移動,可見人 的流動確實可被視為全球化下顯著的結果之一。本文中主角─在台灣念書 的馬來西亞華人留學生,也是全球化下人口流動的族群。

在全球化下的世界中形成地球村,社會上人物的流動更多,資訊與人 們互動也更加頻繁,因此出現越來越多離鄉而居的離散群體。離散者是在 全球化社會中越來越多的群體,這些離散群體以高科技產品與家鄉聯繫,

更快地獲知家鄉的消息(陳銳嬪,2007)。這些在異鄉的群體會利用新媒體 與科技產品如網路及行動裝置與家鄉聯繫,能夠及時的獲得家鄉及家人的 消息。網際網路的出現無疑讓這樣的舉動更加的便利,社群媒體更是增進 了訊息的流動,創造了更多離散群體能與家鄉緊密連結的機會。這樣的現 象成為一個離散者的習慣,他們進一步將在社群媒體上與家鄉連結,因此 會有一些在社群媒體上生產母國景物的舉動,期待著能與同鄉(不論是同 為離散群體或在家鄉的人們)或所居住地的人們進行互動。這也成為本研 究關注焦點的背景,全球化下人們和訊息的流動,讓利用網際網路而盛行 的社群媒體,成為離散者連結家鄉的一個重要平台。

二、全球化下人的遷移與認同形構

當在全球化的潮流下,人們移動變得更容易,訊息傳遞也因新興通訊 科技而完成於頃刻之間。人和訊息的移動能力都因此提高,在此情境下,

對離散群體意識上產生了影響,進而有了「認同」議題的討論。

台灣的學者林信華主張因為在社會電腦化(the computerization of society)的影響下,民族國家邊界發生軟化的現象,時空上距離被大量資 訊以新通訊科技方式填補,進而造成了後現代社會認同的變化─從自我單

30

一穩固的認同到多元認同(黃瑞祺主編,2003)。

比方說在周維萱(2010)在一個移工紀錄片的研究中即指出:在全球 化時代中,哪裡才是我們「自我認同」的地方?呈現了在台灣的移工在原 鄉和台灣社會中的徘徊遷徙過程中,產生了認同上的流動。陳宜亨

(2010)在對台商與台商子女認同梳理的文中,討論了台商與其子女在全 球化(政治)疆界逐漸模糊的情形下,如何從生活中抽離自我,重新詮釋 理解與適應協商「認同」問題。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全球化下人的流動以及資訊非比尋常速度的移動 帶來文化交流和族群的多元性,在此之中新興媒體通訊科技無疑扮演著重 要角色,但同時,人在全球流動下產生的離散群體,他們能運用這些科技 與在不同時空的家鄉產生連結,而其認同的議題也隨之出現,等待我們發 覺並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