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透過本研究,發現到在社群媒體上分享或轉傳母國景 觀的實踐,是偏向身為離散群體時才會有的行動。標誌著社群媒體的使用 上的特性,對於使用者是否成為一個離散者來說有著相當的關聯性。

如同本研究中的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他們在馬來西亞時就少有分享 母國的企圖,但當他們成為了留學生,一個在異國生活的離散群體,他們 因此在社群媒體使用上產生了一種「想要分享母國」的意識,這樣的意識 使社群媒體對留學生來說,使用上更容易產生與母國共同的意識及歸屬 感,甚至進一步的有對家,對母國的再認同,甚至生成國族主義。而本研 究指的認同討論偏向Kim(2011、2016)等研究中因使用民族媒體所創造 出的母國情境,而持續形塑的母國認同,是屬於清楚明瞭自己外國人的身 分,並且回過頭去對自己母國有所反思與認可。

本研究中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們,大部分會在社群媒體上分享母國的 比例多過於有關台灣風貌或在台灣生活的分享。或許因為他們是華人身分 的緣故,在馬來西亞的母國生活情境中是少數,而且並未受到最主要的重 視,甚至是傾向於受到壓抑的一方,使他們在馬來西亞時,儘管認知自我 為馬來西亞一份子,但會對其華人身分有更強烈的關注。然而來到台灣求 學生活的跨國流動經驗,成為離散者的一員,「馬來西亞人」的身分在台 灣,對他們來說就好像在母國時身為「華人」的身分,同樣是在日常生活

113

情境中的少數,也遇到相當於在母國時的壓抑狀態。像是在台灣時刻遇見 的對東南亞偏見或誤解,如此情境下他們對於體認自己做為馬來西亞人更 為深刻,相反地,原在馬來西亞時未必加以深刻反思母國情壞。在台灣跨 國經驗,與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給予了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對於母國再 認同的契機,將原在母國無法完全感受與彰顯的國族主義,加以成功地顯 現與強化。

而有關馬來西亞華人認同的議題,透過本研究也想要同步強調的是,

目前馬來西亞海外學生這個世代的青年,透過與馬來西亞在台留學生們的 對話,他們不會否定自己身為華人的種族認同,不過對於原鄉國族的認同 無疑是「馬來西亞」,而非早期世代的「中國」。對他們來說,中國的意識 僅僅存在於他們是華人的身分,以及有著想要保存華人的傳統與觀念,但 絕不是把自身的對自己原鄉的國族認同定位在中國。

「一個是國籍的認同,一個是種族的認同,這兩個是完全不一樣的事 情。我們去到外國的時候人家問你where are you come from?人家問的是你 的國籍,不是你是什麼種族的人,所以絕對會說是馬來西亞人,I’m Malaysian,這很正常的事情,不可能會說我是華人,所以我是中國人(受 訪者F)」,不論是這次訪談的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受訪者,或是研究者本 身與馬來西亞留學生朋友們的相處,無不應證此世代馬來西亞青年,對國 內,有著自己屬於華人的種族認同,是用來指出一個明確的種族歸屬,是 生來就屬於的分類,因此履行著屬於華人的習慣與觀念。但對外,他們無 疑地聲稱自己是馬來西亞人,因為在馬來西亞這個多元種族的國家中,不 論什麼種族的人,都是馬來西亞人,他們的聲稱,則是用來定位一個鮮明 的國族認同,「馬來人是種族的概念種族、族裔認同;然後馬來西亞人是國 族的認同,那是對國家的,我們全部種族的人都可以說我們是馬來西亞人

(受訪者D)」。

以上關於馬來西亞留學生這世代的青年,將母國認同定位在「馬來西 亞」,也可以從黃奕瀅(2017)的文章中得到呼應與映證,其文中提及馬來 西亞華人青年,在以僑生身分來台灣念書之後,啟動了國族追尋思考,意

114

識到自己真正的國家,並會強調自己有著「馬來西亞的國籍」,且在討論到 華僑等定義時重申自己對中國「沒有」國家的認同,擁有的只是「華人的 血緣」。同時在本研究完成之際,馬來西亞知名歌手黃明志也在其臉書上提 到:「一百年前我祖先來自海南島……我本身是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人,用 的是馬來西亞護照+馬來西亞身分證,〝祖國〞是馬來西亞」以及說到在回 答外國朋友時「我會說I’m Malaysian」。黃明志是馬來西亞華人,曾到台 灣大學讀書,他的說法也充分提供本研究所欲表達的觀點一個迴響。

因此,呼應以上本研究受訪者,以及其他相關文獻或知名人士等說 法,本研究在英文中也以「Malaysian Student」來稱呼他們,而非

「Malaysian Chinese Student」,正也是想要定位他們年輕世代馬來西亞留學 生的母國意識所在。儘管他們本身的種族,生來而定地是屬於華人,但對 馬來西亞新世代華人青年來說,有了一個更顯著地變成(becoming)馬來 西亞人的過程,從華人種族為出發點的思考框架,漸漸轉以馬來西亞國族 立足。

對台灣社會來說,也期待這篇論文的討論能夠帶給台灣人在未來看待 馬來西亞華人的關鍵突破,得以進一步淡化華人母國即中國,或是等於是 華僑的態度,且與他們一同經歷一個由華人變成(becoming)馬來西亞人 的過程,起到一個正名的作用。如同前述研究分析中,他們在社群媒體上 的宣稱與動態,甚至是母國大選時期的投票推動,都是以一個「馬來西亞 人」的身分進行,而不是「馬來西亞華人」,這絕對是一個關鍵的線索。

最後,馬來西亞在台灣的留學生在我們大專院校的求學期間常能遇 到,但在研究者的求學生活中,多與馬來西亞朋友為伍,卻是發現他們在 台灣生活的無奈與困境。作為一個身邊有著許多馬來西亞朋友的台灣人,

看著他們在台灣的努力以及生活遇到的困境與無奈,總是想著能做些什 麼,因此透過這次有關馬來西亞在台留學生主題的研究,也希望能因為這 篇論文讓更多人對他們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也為我自己留下一個生命中 認識他們以後,所帶給我自己成長的紀錄。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