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虛擬社群:跨國公共領域及懷舊空間的實現

在過去十年中,社群媒體深入地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中,影響了人們 的非正式互動,並且改變了社交互動的條件和規則(van Dijck & Poell,

2013)。透過第一節的分析,應可了解特別是對處於異國的人來說,社群媒 體的出現改變了他們與母國互動的方式,並多了更多連結母國的機會。也 因為網路更容易接近,移民者轉向虛擬社區以獲取信息、情感支持和陪伴

(Chan,2010)。

一、虛擬社群

臉書可以是日常生活的虛擬擴展,一個可以發生事情的地方、或是一 個虛擬的空間(Miller,2011)。社群媒體不僅僅使這些在台灣的馬來西亞 留學生能夠打破地理限制,持續地跟母國保有連結,甚至成為他們在異國 的依靠。更重要的是,再保持連結的過程中,社群媒體上與母國相關的討 論,反而形成一個虛擬的社群,在這個社群中留學生們能夠緊密地互動,

達到聯繫的目的。Miller(2011)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 Facebook 創造的一 個重要概念─「社群(Community)」。書中指出 Facebook 上所形成的社群

(Community)互動,就像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情感流動緊密的社區,就 如同在現實生活中這個社區中有結婚典禮這種重要的事情,所有社區中的 人們便會知曉。「臉書是一個平台可以跟大家討論一些(馬來西亞)議題,

尤其跟朋友、家人(受訪者H)」,留學生可以輕易透過網路進行「母國議 題討論」,是在社群媒體這「虛擬社群」中的重要功能,也是產生「虛擬社 群」重要的環節。

加上網路具有瞬時的特性,透過網路運行的社群媒體,其中虛擬社群 的產生及資訊的交流似乎更加便捷,受訪者描述他對於社群媒體形成「虛 擬社群」這樣說道:

65

Facebook 上的東西就傳遞很快,像是有時候我們會在上面 提到一些對馬來西亞的議題看法,講完之後就發現到,欸!都已 經散出去了,然後大家就會在Facebook 上有更廣泛的討論,也因 為這個(社群媒體)沒有地理的限制啦,所以很像想要分享東西 的時候,你當下做分享,大家就可以馬上有做回應,大家都可以 知道,也會開始對某些事情聊起來。(受訪者F)

臉書作為一個社群(Community),使留學生們即使在異國,也能夠在 這個社群中進行母國特定事件討論,這樣的議題討論是如同Miller

(2011)所言之如同關係緊密社區一般的廣傳,也提供討論的虛擬空間。

又或者是,在異國生活中對於接近母國元素策略的交流,如家鄉美食的尋 找,受訪者D 的言談中,「在臉書上就好像一個聚落,有時候看到一些馬 來西亞人去哪邊吃到馬來西亞餐的分享,那我也會……『其實哪家也還不 錯,大家可以考慮去試試一下』這樣去寫。其實都還是會想說用臉書的方 式跟別人分享,也是一種對馬來西亞的資訊交流」,不僅再體現上述虛擬社 群功能中「議題討論」的功能,對留學生來說的意義更在於社群媒體提供 了他們在異鄉時一個更大效率接近家鄉的可能,藉此,臉書作為虛擬社群 上所討論的議題核心不僅位於母國,更可能位於現居住國。而受訪者對於 臉書像是「聚落」的形容,也再次證明社群媒體扮演著「虛擬社區」的角 色,使他們能夠對於「在台灣何處有好吃道地的家鄉菜」此一話題有更緊 密且頻繁的資訊交流。

二、離散跨國公共領域

延續上述如同虛擬社區般的資訊交流,社群網站不論對青少年或是成 人來說都是一個熱門的在線聚會的公共空間,人們能在此與他們的朋友和 熟人交往或分享訊息,以及看到和被看到(danah boyd,2010)。值得注意 的是,Facebook 上的社群(Community)運作,多是以公共空間的樣貌出 現。

66

在第一章時,討論了對留學生而言,社群媒體與母國的高度連結性,

包括做為突破疆域限制的依靠、或是歸屬感與矛盾的共構。而在這一部分 中,將進一步論證,在連結性的基礎上,社群媒體如何突破私人領域,被 賦予了跨國公共領域的實現契機。如Martin(2016)研究指出中國留學生 在澳洲透過微博與中國的聯繫不僅僅是基於個人人際關係和個人娛樂需 求,他們會進一步參與具批判性的社會評論,這表明了微博上的使用是一 種跨國公共領域的形式。進一步借用阿帕杜萊(Arjun Appadurai)的概 念,將離散轉化為一種公共領域的呈現,留學生作為離散群體,面對移居 至現居住國的種種不同,加上與母國距離的推波助瀾,離散群體更有能力 去對於母國的種種如社會文化、經濟等公共議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將離散 狀態結合媒體使用開拓成為具有公共議題與批判的公共領域(李有成、張 錦忠,2010),以至於形成離散跨國的公共領域。

公共領域是一個人們可以進行對社會生活領域中進行理性討論的對話 空間,所有人都可以使用,在這個領域中可以形成一些接觸公眾輿論的可 能(Habermas,1974)。面對社群媒體上公共領域的形成,離散者多以自身 關注或接近的母國議題開始。如本研究中留學生受訪者C 表示,他留學台 灣期間,時常會選擇在社群媒體上關注和分享他長期關注的議題:「比如說 是LGBT 議題,我有次看到登嘉樓16的一個新聞說用回教法鞭刑了兩個女 同性戀,我就加強關注,也在社群媒體分享出來討論。」又或者受訪者B 因為家鄉上的接近性,常常會在臉書上分享一些自己所來自的城市的議題 作為討論的開端。「我分享過一個巴生17的水災事件,因為那是在我家那一 區。可能身為一個巴生人,我就會更想分享,也寫了『縱使在一個沒有天 災的國家,我的家鄉還是遇上水災』」。「身為一個巴生人」的地緣關係,提 供了他在社群媒體上討論巴生議題的正當性,也因此想要在此公共議題討 論的空間中,藉由發起討論,引起同為馬來西亞的國人對自然環境的一個 警惕。

16 登嘉樓,馬來文:Terengganu。是馬來西亞的一個州屬,位於西馬東部。

17 巴生,馬來文:Klang,是馬來西亞雪蘭莪(Selangor)州的一個城市,位於西馬。

67

然而,有著離散群體的樣貌的留學生們,對於公共議題的討論不只停 留在議題被發出的開端,而會有兩個層面上進一步的延伸,成為公共領域 形成的助力。第一個層面是激起現實面的討論,「創造一個平台來讓大家討 論一些議題(受訪者H)」,受訪者 H 口中的「大家」包含了同為離散群體 的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他們藉由批判討論,實現離散跨國公共領域的議 論空間。受訪者H 本身是一位對馬來西亞一些社會議題,如生態保護、教 育等議題有特別關注的人,他會選擇把這些議題的討論放在臉書上,認為 透過臉書上的議題分享與討論,能夠成功傳遞他所欲傳遞的資訊,讓臉書 起到一個討論平台的功用。甚至賦予臉書「能夠提升身邊的人對社會議題 的關注(受訪者H)」的功能。

而從第二個層面來看,則是會從在臉書做為離散跨國公共領域中的討 論,得到對母國更進一步的理解與期待,「你會因為期待她(馬來西亞)變 成自己想要的那樣,或是朝向你想要的道路邁進,所以才會想要發言、討 論(受訪者F)」。延續上述對「性別平權議題」關注的受訪者 C,他隨後 向研究者表示:「當在臉書上有了這些議題討論後,開始會期待這個城市或 這個社會,還有我們那邊的人,對於這種性別的議題更寬容的態度」。或是 像受訪者H 作為一個關心馬來西亞教育和環境等議題的國人,經常在臉書 上分享出馬來西亞教育或環境資訊,藉此空間與國人做意見交流,也「因 為主要我對馬來西亞是有期待的,希望我的這些討論可以有小小的影響力 改變國人看法,甚至帶動很大的改變」,藉此希望以讓更多人了解社會議題 的方式,對國家未來發展表示出期待。社群媒體的公共領域特性,使每個 留學生都可以透過如臉書的使用,成為跨國公共領域中議題討論的積極參 與者。

以上受訪者在向研究者敘述他們如何將社群媒體作為一個公共討論的 場域時,不僅僅是想要滿足自己思鄉或是連結家鄉的慾望,而是加入了公 共議題討論如上述「性別平權議題」或是「自然環境議題」等等的公共議 題色彩,甚至進一步對國家未來的發展期望或批判。社群媒體體現了媒介 化議題互動和參與形式的多元,在台馬來西亞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不同視 野與批判在社群媒體上,建構了跨國離散公共領域。

68

三、嘿!老朋友:懷舊空間的運作與認同的協商

社群媒體作為上述「虛擬社群」,除了擁有對「公共議題討論」的空間 外,「個人回憶」也是產生「虛擬社群」的構成要素之一。臉書擔任虛擬社 群的角色外,甚至可以作為喚起旅台留學生與母國關係,如社交關係的平 台。社群媒體這樣的空間造就與老朋友聯繫和懷舊契機,以至於留學生儘 管位居異國,但仍透過社群媒體的使用,來獲得與母國關係聯繫的可能,

實現Christiansen(2017)所述之 Facebook 創造跨國社交空間也能同時使 成員保有原生之文化或習慣。透過對原生文化的懷舊,能使留學生鞏固對 母國記憶的聯繫。

(一)、專屬我們的共同回憶

本研究發現,社群媒體對留學生來說可以實現與老朋友的聯繫,「當你 要聯絡他們(馬來西亞的朋友),想知道他們在幹嘛,通常是透過社群媒體

(受訪者G)」,進一步懷念在馬來西亞的過去「常分享了一些我們小時候

(受訪者G)」,進一步懷念在馬來西亞的過去「常分享了一些我們小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