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壹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背景

一、研究動機

在每個人的大學生活中,班上有幾個境外學生是稀鬆平常的事情,而 研究者本身也不例外,在大學時期一直到現在都很幸運的能夠擁有一群來 自馬來西亞的朋友,一起為學業奮鬥同時也一同創造多采多姿的大學生 活。不過,在這過程中,也體認到台灣學生對於這群來自馬來西亞的留學 生是有許多不瞭解,也讓我開始思考能夠做點什麼,讓台灣人能夠更認識 他們。

因應政府政策及台灣少子化趨勢,許多大專院校紛紛向外國學生招 手。在台灣有為數眾多來自馬來西亞的學生在台念大學或以上的學位。根 據教育部最新統計:中華民國106 年大專院校境外學生人數總計 11 萬 7970 人,來自中國大陸人數最多,共 3 萬 5304 人,佔 3 成,以短期研修 之非學位生為主;其次馬來西亞1 萬 7079 人,佔 14.5%,學生類型以僑生

(46.7%)、正式修讀學位外國學生(31.9%)及海青班(13.5%)為主;香 港8761 人居第三(教育部統計簡訊,2018)。

其實馬來西亞學生早在中華民國政府2016 年(民國 105 年)開始新南 向政策以前,就一直是台灣高等教育境外學生的主要來源,綜觀近十年教 育部大專院校境外學生在臺留學人數(99 學年度以前名稱為大專院校外國

/國際學生人數)統計資料,在2011 年(民國 100 年)開放大陸學生來台 念書之前,馬來西亞學生始終位居外國學生人數第一位。開放大陸生來台 讀大學之後,馬來西亞學生人數一直僅次於中國大陸學生,佔據第二名的 位置,且從96 學年度(2007 年~2008 年)的 3954 人以平均每年超過

2

3

管只是個案不可一概全台灣媒體而論,但同樣可見台灣環境中對於馬來西 亞誤解時有所聞,甚至連大眾媒體都落入這樣的偏差當中。

在這些事件裡,或許是少部分人缺乏國際視野,或礙於時間或篇幅而 有不完整的資訊傳遞,但在研究者日常生活中也發生類似案例,如目睹台 灣學生向來自馬來西亞的學生詢問他們是不是住樹上?是不是牽牛出門逛 街?甚至向對方提出你是不是嫁過來的疑惑等許多類似的荒謬經驗;或是 在分組時出現一位落單的馬來西亞同學,大家紛紛說組別人數已滿,但出 現一位金髮碧眼的外國人時卻熱烈展現想要邀請他加入小組。這樣的言論 和疑問更是造成了部分馬來西亞留學生在與台灣人相處上某部分的困擾甚 至形成隔閡。此外,對於馬來西亞這個「國家」的誤會,也才只是馬來西 亞在台留學生被錯誤理解的冰山一角,其他的誤解包含分不清「馬來西亞 人」跟「馬來人」的差別,以及不理解為什麼來台念書的馬來西亞華人學 生能夠流利地說出中文等。而這些議題也將在下一段落研究背景爬梳時做 釐清。

曾經就有來自馬來西亞的大學生在Dcard 學生社群平台上發文表示:

「我是一名僑生,來自馬來西亞。我國家的人民近十年來不停地在為民主 與社會安定而奮鬥。所以當我小時候知道台灣這個地方後,我就立志要來 看看他人口中這民主且和諧的國家。從先修班到我現在剛畢業(外加技術 性延畢),我在台灣已經快6 年了。可是我最近越來越迷惘覺得台灣的民主 是否太過頭、言論是否太自由、這社會是否太偽善。……因為言論自由的 方便已習慣似乎造成了大家的口無遮攔的惡習。……台灣社會很善良沒 錯,但那只限於對待特定種族吧。我一直相信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也一 直希望如此,而這也是我最愛台灣的原因。但是其實上台灣是我見過歧視 最嚴重的國家啊,台灣愛老外,卻歧視外勞。同樣的外國人,因為膚色國 家不一樣而被歧視不覺得很奇怪嗎…?」(Dcard 時事版,2015 年 7 月 22 日)。此文後來也被許多主流大眾媒體做報導,包含自由時報、聯合新聞 網、三立新聞網、華視新聞網及壹週刊等。此事件充分表現了本研究主角

繼續給予三立新聞鞭策與指教。」(見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78869)。

4

在台灣所遇到的困境,也與上述時事案例和研究者平時生活中的觀察和經 驗相互呼應。

各種誤解言論深刻在我心中,也成為思考這個研究的開端,想要做一 個有關他們的研究,希望藉由這樣與馬來西亞人相關的研究能讓更多人了 解他們。另外再加上研究者與這些馬來西亞朋友的相處過程的交流,觀察 到他們會時常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家鄉景物或事件,或是發布有關馬來西亞 的訊息。於此節錄數個標誌性的社群媒體貼文匿名呈現,初步觀察結果如 下:在內容呈現上一方面可能會介紹馬來西亞或藉此達到一些澄清誤會或 就受到的誤會做自我調侃的效果。比如說,有個朋友分享了一個有關於檳 城的電影的預告片,並且寫下了「檳城和淡水有個相似的地方,就是曾被 殖民。檳城的福建話和台灣閩南話相似又有點差別,雖然祖先都是來自中 國大陸福建省」(圖一); 或是另一個住在東馬的友人分享了一個「東馬人 是在山洞讀書的?」的貼文,並且逗趣地寫下「住山洞的東馬人路過,沒 錯,我們都不用cash(現金)交易,還是用 system barter(以物易物)的 喔哈哈」並加上了無奈的符號(圖二)。

另一方面,內容也包括馬來西亞的文化情境、風景、或是娛樂美食。

比如說有個朋友分享了一個馬來西亞經典漫畫的圖文,風趣詼諧地加註了

「還記得中學老師在前面上課,我在後面看平旦漫畫!」(圖三);或是分 享了一個柔佛州(Johor,馬來西亞最南端的州屬)漂亮島嶼的介紹,不好 意思地說道「我一個都沒去過」並加入了哭臉的符號(圖四);又或者張貼 了一個馬來西亞特有飲料的圖文,並且寫道「這是小時候在餐室的回憶,

豆漿冰+涼粉!就是這麼喊的。」(圖五)等等。

5

圖(四)在台馬來西亞留學 生於臉書分享母國案例 圖片來源:取自受訪者臉書 圖(三)在台馬來西亞留學

生於臉書分享母國案例 圖片來源:取自受訪者臉書 圖(一)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

於臉書分享母國案例 圖片來源:取自受訪者臉書

圖(二)在台馬來西亞留學 生於臉書分享母國案例 圖片來源:取自受訪者臉書

6

另外,剛好在本研究進行前期的2018 年 5 月 9 日,馬來西亞舉行了第 14 屆的大選,並且歷史性的完成了馬來西亞自從 1957 年獨立以來的第一 次政黨輪替,推翻了貪污腐敗的前朝政府。在大選前後的期間,根據作者 觀察,這些在台灣的馬來西亞留學生在社群媒體上也對於家鄉的訊息有了 更熱烈的內容產出,紛紛在社群媒體上重申「大家一定要投票」、「自己的 國家自己救」,甚至在社群媒體上指導在海外遊子們如何進行郵寄選票回 國。而當確定當時之執政聯盟敗選後,也紛紛表示出自己的雀躍,留下了

「這次選舉太多事情令人感動了!」、「我的國家迎來了61 年曾經被認為不 可能發生的政黨輪替,今天終於實現了」等感動的言論,可見社群媒體對 他們在異鄉抒發情緒來說有著重要的地位。

從這些在社群媒體上的貼文總結,這些在台灣的馬來西亞人似乎會時 常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家鄉景物或事件來達到向台灣人解釋或是推廣馬來西

圖(五)在台馬來西亞留學 生於臉書分享母國案例 圖片來源:取自受訪者臉書

7

亞,但同時,也與同為來自馬來西亞在台灣的友人,或是與在馬來西亞的 親友互動,在異鄉尋找家鄉的共同話題以及熟悉感。

因為研究的議題發想,可以從身邊日常生活中的觀察開始

(Valentine,2001)。因此藉著以上的發現,我開始好奇是否在社群媒體上 發出或分享家鄉景物事件對他們來說在異鄉是一個重要的儀式,進而想要 了解此種實踐對他們來說所產生的意義,延伸探索他們成為一個在台灣念 書的馬來西亞留學生,在異鄉使用社群媒體時去建構自我的國族認同和對 母國的國族主義,或是如何將在社群媒體上分享母國景觀融入他們成為離 散群體的經驗。

二、研究背景

在以上說明動機之後,在台灣念大學的馬來西亞華人留學生成為此研 究的主要對象。陳向明(2002)指出在質化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點為研究者 和被研究者的相互了解。研究者的文化如果與被研究者的文化十分不同,

而研究者對這種差異程度又沒有足夠意識的話,雙方的關係也有可能出現 障礙。由此可見了解研究主體背景脈絡實為在進行研究時重要課題之一。

以下將對本研究所需之背景做一整理。

根據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2017 年 12 月統計有關 2015 年全國 華文獨中畢業生升學概況調查報告中指出,在全馬來西亞60 所獨立中學

(為未接受政府改制而致力維護華文教育發展之中學)8655 名畢業生中有 76.1%的學生選擇升學,而選擇升學的人當中有 40.41%的人在國外升學。

選擇國外升學學生中主要管道即為台灣,占了國外升學人數超過60%,遠 高於第二名升學國家新加坡的13.89%。總結 2015 年獨中畢業生升學方 向,主要以國內私立大學及學院為主,其次為國外的台灣,前往馬來西亞 國內國立大學占比最低只有0.11%(董總學生事務局,2017)。

由以上數據,可見台灣對於馬來西亞華人學生來說是海外升學最熱門

8

選擇,同時,也與了上一段落研究動機中所論述之馬來西亞長期是台灣高 等教育最大的外國學生來源相互應證。

選擇,同時,也與了上一段落研究動機中所論述之馬來西亞長期是台灣高 等教育最大的外國學生來源相互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