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上一段分析中,鋪陳出社群媒體對於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來說扮演 的功能,甚至留學生能夠透過社群媒體的使用來獲得歸屬感。藉著留學生 使用社群媒體過程中的共同經驗分享與討論,進一步形塑了母國認同。

延續第二節所討論的社群(community)的概念,因為社群媒體的發 展,社群媒體上情感跨越地理限制的緊密流動,也造就了社群媒體上情感 社群(affective communities)的出現,產生了成員間共同的文化認同、歸 屬感和國族主義。而透過數位媒體,在組織情感社區的各層面上展現了更 高的效率,包含成員間意識形態和情感,使得國族主義是基於情感社區的

72

基礎上得以發展(Mori,2019)。藉此得以進一步了解創造國族主義的方 式,是包含透過網路、社群媒體。Fran Martin(2016)於其有關中國留學 生於澳洲求學時的日常媒體使用研究中,發現日常媒體的使用會影響中國 留學生對於「中國」和「中國人」等意識的協商。由此可見在留學生使用 媒體的研究中,留學生對於母國的國族與認同實為值得一窺究竟的部分。

因此,借鑑前人研究與文獻,以下將分析本研究中的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 是如何透過社群媒體的使用,精煉出自己「馬來西亞」的國族主義,以及 對身為「馬來西亞人」的認同。

一、 日常生活中的國族主義

日常中的展演,成為強化國族主義的一個契機。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 於日常生活中社群媒體上母國分享,一點一滴的累積出了屬於馬來西亞人 的國族主義。「會因為我覺得我是馬來西亞的一份子,我去在社群媒體上分 享馬來西亞耶,就是對這個國土很有感覺,還在乎她和記得她(受訪者 C)」。對母國的「在乎」和「記得」讓受訪者 C 擁有了在社群媒體上展演 母國的原因。這樣的態度也並非只是出自於受訪者C,本研究受訪者中,

幾乎於訪談過程中都向研究者道出他們在臉書上分享家鄉,原因無非前述 的「母國連結」、「懷舊創造」,也是因為對母國的「在乎」和「記得」。而 這樣的「在乎」和「記得」形塑的是對母國的國族主義與認同,這個過程 以怎樣的方式在社群媒體上展示出來,是本研究想要探究的。

Fox 與 Miller-Idriss(2008)指出國族在日常活中會透過「談論國家

(talking the nation)」等等的途徑被生產及再生產,而這個概念是鑲嵌於日 常生活脈絡的邏輯中。莊佳穎(2006)也在其研究中敘述國族主義建構的 過程,有很大的契機是崛起於日常生活中的每日實踐。因此,本段落要做 的便是討論並指認出留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召喚出國族的日常狀態為何,

如何使他們在社群媒體上的互動中激發出國族的感受。而透過訪談發現,

他們主要日常使用的展演方式包括「宣稱」、「向他人展示」、「回憶特色」

以及「特定事件的關注」,這四種日常社群媒體使用的脈絡,成為留學生在

73

社群媒體上激發出國族認同的樣貌。以下將分述之。

(一)、宣稱我是誰

離散者本身對他們在流動性的過程中,會進行自我表述,且媒體或網 路的使用創造一個空間,邀請人們能夠以各種方式建構屬於自我的認同,

包含區辨「我們」、「他們」(Kim,2010),離散的身分使人們更加擁有宣 稱自己身分的企圖,不論是透過媒體的使用或是社群媒體上的主動「宣 稱」。臉書的功能和版面設計也為了讓使用者更容易分享自己與觀看他人,

讓展演和互動更趨簡易,更進一步使得個人生活的展示意義被彰顯出來

(黃馨慧,2014)。「展演」在臉書上蔚為主流目的,甚至成為臉書上的特 色之一,標示出臉書作為一個能夠執行自我宣稱空間的意義。然而,這樣 的「自我宣稱」對留學生來說,也成為彰顯國族認同一個重要管道:

我分享一些我們馬來西亞日常的事情也會讓我覺得很開心,

就有一種感覺想跟大家講「這是我家阿!」,會有一種開心跟驕傲 的感覺,我就是來自那邊,曾經share 一些(正面消息)文章的時 候,會加上個I’m a Malaysian 或 I’m proud to be Malaysian 之類 的,想要藉此去強調我是個馬來西亞人。(受訪者F)

留學生能夠透過臉書的管道,將他成為馬來西亞一份子這個意義展現 出來,「宣稱我是誰」正是在社群媒體上展現對母國馬來西亞國族感一個常 見的直接且強而有力的方式,「我有時候會特別寫說『我是馬來西亞人』,

在我分享馬來西亞的時候(受訪者B)」,「在分享馬來西亞有些時候我就會 選擇在caption 寫說『我是馬來西亞人』(受訪者 D)」由受訪者談話內容可 見,通常,留學生會在社群媒體上分享母國訊息時附帶寫下展示對於自我 馬來西亞人的身分認同和國族主義等等認同的語句,以突顯對母國情懷。

使用者在臉書這個展示空間中,會斟酌自身的展演而表現出一張經過 修飾的臉譜,希望給觀眾一種形象(蔣昕,2010)。「我是馬來西亞人」正

74

是本研究中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於社群媒體上為表達他們作為馬來西亞一 分子的認同感和國族主義而彩繪出的「臉譜」,希望透過臉書來鞏固他的身 分認同,因為在跨國的經驗,使他們更有自我宣稱的企圖。

(二)、向他人推廣母國

不同於第一項的自我宣稱,向他人展示母國則打破的向同鄉友人共享 一致的身分認同的框架,同樣利用臉書「展示」的特性,加上「互動」的 功能,延伸到藉由透過台灣(外國)友人彰顯自己的國族認同建構。

「如果我po 馬來西亞的東西,我覺得兩個點(原因):第一個是我有 這個身分認同,第二是我想讓馬來西亞被外國朋友看到(受訪者A)」。除 了對自己馬來西亞的認同之外,這裡可以透過受訪者A 的說法看出「讓外 國朋友知道」是成為他們建立對母國國族主義的方式。有鑑於過往提到的 社群媒體作為跨國公共領域的性質,「公共」是臉書不可抹滅的特性,也成 為能夠做到「展示」的一個絕佳條件。研究發現留學生們會利用這個「公 共」的特質,進而相信在臉書上也同樣具有推廣母國風光與景物,甚至達 到推廣母國觀光的成效。「我的心態主要會是推廣啦,好像我住在沙巴,那 沙巴有很美麗的風景、島嶼,我就想要分享出來,讓大家可能會想要去那 邊玩,跟大家說馬來西亞有這麼一個地方!(受訪者G)」。像受訪者 C 提 出更加直接的感受「有時家鄉、國家發生了什麼事情,或多或少都有一種 表現欲,想讓台灣人知道說我們國家怎麼了」。「表現欲」的形容,正表達 強化出了他對母國馬來西亞的國族情感。「想要讓台灣朋友知道馬來西亞,

慫恿他們來認識來玩這樣(受訪者F)」,透過「慫恿」的用詞,也感受出 這位受訪者對於自己家鄉的認同,才會想要鼓勵外國人前來一探究竟。當 研究者繼續追問受訪者E 和受訪者 F 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欲」和「慫 恿」的想法時,兩位受訪者不約而同地說道「因為我是馬來西亞人啊」,國 族認同展露無疑。他們也進一步說到,也是因為跟台灣還是「很不一樣」, 至於何謂「不一樣」?或是這個「不一樣」有什麼樣的意義?將在之後

「自我/他者的指認」段落加以分析討論。

75

(三)、母國特色的反思與再認同

這部分的分析首先單就在社群媒體上「反思母國特色」的實踐來做闡 述。因為集體意識,身分認同,不僅是透過實際經驗,也透過媒體經驗而 產生(Mori,2019)。我們得以相信,「反思母國特色」為找出集體意識的 一種方式。以本研究為例來說,同為來自馬來西亞的留學生具有對馬來西 亞同樣的回憶,當他們都在臉書上實踐「反思母國特色」時,相同的意識 與認同隨之浮現。甚至有可能因為身處異鄉,有了更加喚醒自己再認同母 國特色的契機,「有時我分享的東西,如果我沒有來到台灣,我不一定會分 享出來,來到了異鄉才有更加去關注到去思考到(受訪者E)」。讓留學生 有機會藉此過程形成對原先並未特別留意或視為理所當然之特色事實的情 感再投入,形成更深厚的認同感以及國族感。或是透過臉書上的母國節慶 分享,想念、回憶的過程中,表現出對馬來西亞國族的認同,「如果我原本 在Malaysia 阿,我會覺得(開齋節)習以為常,可是今天來到這邊(台 灣)的話就會感受很不一樣,可能會特別想要吃開齋節的食物了(受訪者 A)」。「習以為常」的表述顯示了他原本並未加以留意,但現在出國後反而 對此節慶具有認同感受,反思其意義,認定是屬於馬來西亞的特色。

透過「反思母國特色」的過程,加上社群媒體能夠有著「公共展示」

的功能,臉書成為留學生可以進行母國回憶及反思的場域以激發對母國國 族上認同。研究者試圖透過受訪者的實例分享,以彰顯前述研究結果。首 先承如本研究第一章解釋,來台的馬來西亞留學生絕大多數是華人,本研 究受訪者也皆為華人,從訪談中發現他們對「馬來西亞國語─馬來文」和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兩個議題有一些進一步的看法和反思,並在此過程 中重新發現對馬來西亞的認同。受訪者E 提出了來到台灣後他們馬來西亞 的留學生有對於馬來文態度的反思,他曾於臉書上分享一篇有關捍衛馬來 文的文章,且在受訪時說到:

因為我以前的觀念是偏向馬來文不要學也罷,雖然我馬來文 學得很用力,但也是為了要應付考試,對這個語言的態度也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