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過去的研究有提到對於海外留學生大量在網路上實踐與母國有關的媒 體使用,提出了一些焦慮和危機,包含Komito 和 Bates(2009)指出社群 媒體頻繁地連結至母國會創造一個「與當地分離的生活(separate lives)」,

甚至會阻礙進入或與融合於現居住地中,這些學生像是生活在一個「平行 的社會」,與當地社會文化脫節。然而,本研究發現其實在社群媒體上有關 於一些母國的分享,其實也與這群馬來西亞留學生在台灣的生活息息相 關,甚至引起與其他台灣新認識友人的情誼交流。延續上一節已經討論會 想要在臉書上向台灣人「展示母國」作為一種國族主義的實踐,本節深入 討論馬來西亞在台留學生在台灣生活時於社群媒體上的母國分享,是如何 進一步與在台灣的經驗相互呼應:「主要是想要分享給台灣朋友認識(馬來 西亞),或是解釋一些誤會,主要這兩種功能啦(受訪者G)」。

一、 展示母國過程中的跨國友誼

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在臉書上的母國分享,不僅帶給自身與母國的交 流的契機。社群媒體更提供了平台促進了人與人的互動性,可使使用者感 受到互動無所不在(Mori,2019),因此也使他們能夠在台灣與台灣友人有 更多的交流。

除了先前提到的社群媒體讓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能隨時連結母國、聯

87

繫老朋友等等。媒體的使用能夠使留學生建立人際網路,建立新的友誼,

也是成功融入到大學新生活中的重要部分(DeAndrea, Ellison, LaRose, Steinfield & Fiiore,2012),利用網路成功與當地學生建立新關係(Kim, K., Yun,H. and Yoon, Y.,2009)。透過本研究訪談,受訪者們多有在社群媒體 上展示、分享馬來西亞相關貼文後引起台灣友人回應的經驗,藉由一來一 回的雙方留言互動的同時,也提升了台灣友人對馬來西亞的認識。受訪者 A 舉例:「我有一次分享一個柔佛很漂亮很多島嶼的貼文,有一個我大三拍 紀錄片時的受訪者,一個魔術師,我跟他很好啊,然後他會留言說想要來 玩之類的(受訪者A)」,當我追問他覺得跟台灣人的一些有關母國資訊上 的互動,對他來說有什麼重要性,他進一步說到除了想要讓美麗的馬來西 亞被了解以外,有著「說不定會對我們的刻板印象有所改變」的期待。

其他受訪者也提到馬來西亞的「食物」也常常成為他們跟台灣人互動 的焦點,也是他們覺得最容易開啟話題的方式,「吃的東西比較容易引起到 台灣朋友的興趣,像是我們的ROTI,我就會介紹說像是你們的蔥抓餅之類 的,我們就會在臉書上有一些這樣的互動(受訪者E)」;或是向受訪者在 臉書上分享過一些馬來西亞肯德基獨有的食物,是台灣肯德基吃不到的,

也是他所想念的,分享之後就會有人來他貼文留言,他會去回覆說「你們 來馬來西亞的話帶你們去嚐嚐」,達到互動的效果。社群媒體上的留言功 能,提供了「互動性」。對留學生來說,互動性創造了他們把自己母國馬來 西亞介紹給台灣人更進一步且直接的方式。

二、 誤會的排解

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在社群媒體上分享母國,進而造就與台灣友人的 互動,達到了推廣母國的效果,基於「互動」和「推廣」,社群媒體也成為 留學生一個自我排解誤會與自我澄清在台遭遇的空間。

88

(一)、受到的誤會?

如同本研究論文第一章研究動機所論述,馬來西亞留學生在台灣會經 歷許多不了解或誤會,有些時候這些誤會也會貽笑大方,但在台的馬來西 亞留學生也承擔著許多的無奈,也成為前述Kim(2011)所指「社會排 除」的樣貌之一,以致於可能加深對台灣生活之陌生感。經由訪談過程發 現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有遭遇負面誤會的經驗,包括認為馬來西亞是個依 然落後的地方,受訪者幾乎都帶著既激動但又習以為常的無奈態度向研究 者敘述他們認為最荒謬的誤會經驗:「像我身邊的人就有被問過啊,你是不 是住樹上?(受訪者F)」;或是說,「騎牛騎兩三天才到機場,然後他還給 我(相)信……對阿,就是說很多人對沙巴還不了解(受訪者G)」。

至於特定事件上的認知錯誤,最常見的屬「為什麼中文講這麼好」以 及「誤用馬來人稱呼他們」,呼應了本研究第一章中的研究者觀察。經過第 一章的對於馬來西亞華人的背景闡釋,應可了解馬來西亞多元種族現象以 及馬來西亞華人能夠掌握中文的原委。透過本研究受訪者的分享,可以看 出他們對於以上兩件事情的誤認,是非常頻繁發生的,「我來台灣這麼久 了,還是有很多人叫我馬來人,這件事情我說了好幾次,好困擾(受訪者 D)」,其他受訪者也會指出,有時甚至會直接強調自己「是華人」這個概 念,不希望大家對他們母國有錯誤的認識,認為馬來西亞人全部都是馬來 人。至於「中文流利」的誤會,受訪者E 常常被問到為什麼中文可以說得 這麼好,再認真解釋在馬來西亞的華人是能夠受到完整的華文教育之於,

他也開玩笑地向研究者說到「我之前有一陣子解釋完後也會在心裡吐槽說 難道我現在再跟你講火星文嗎?」;受訪者G 也指出:「最常見的問題就 是,欸!你們怎麼這麼會講中文?或是說,你們原來也有過年喔?我想 說,我們過年還比你們熱鬧好不好!(大笑)」

雖然會感受到一些無奈,甚至有時有不愉快,不過這些馬來西亞留學 生也能理解有時候對於一個不熟悉的國家會有誤會在所難免,對於沒去過 的地方本來資訊可能就不多,「所以其實一般外國人對我們有誤會也是可以 理解的(受訪者A)」。然而,受訪者 C 指出他可以理解不了解的原因,

89

「就像你今天問我巴拿馬長怎樣,南非長怎樣,我也不知道」但他進一步 提出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誤會澄清後也可以介紹一下馬來西亞」。因此在 台馬來西亞留學生在臉書上的母國資訊分享不只是要澄清所受到之誤會,

他們更能進一步將這樣的誤會視為一個介紹一些他們國家資訊的機會,不 將台灣受誤解的經驗僅僅是停留在心情上的不舒暢,而是成為一個可以推 廣與介紹馬來西亞的契機,讓台灣人認識到正面的馬來西亞:

然後除了分享一些文章或圖片,我可能上面就會寫點附點敘 述,比如說馬來西亞從小就會已經講中文阿,順便介紹一下。這 其實也讓我理解到,原來外國人會對我們有這一類的誤解,那我 就變成說會讓我去想說,那我們可以做點什麼來宣傳。我覺得 啦,我的主要目的當然是為了先澄清阿,再提供外國朋友一些資 訊。(受訪者H)

(二)、更多的應對方法

研究訪談過程中,最為大部分受訪者津津樂道的是他們如何用臉書上 用一些詼諧分享,去應對他們所遭受的誤會。Kim(2011)旅居在國外的 人會使用他們的民族媒體不僅僅是應對在外的孤獨,也為了要擺脫主流社 會上的排斥(social exclusion)。社會排斥在 Kim 的研究中被指出會是離散 群體使用民族媒體的一大原因。旅居在外的在台的馬來西亞留學生,透過 社群媒體的使用的呈現,也可以進一步發現一些對於在台灣社會中生活困 境的因應策略。本研究發現馬來西亞在台的留學生面對在台灣遭遇的誤 會,會利用社群媒體上幽默詼諧、甚至自我調侃的方式達到澄清誤會效 果,在硬性知識性資訊傳遞以外,也用軟性幽默搞笑方式,進一步中介母 國馬來西亞的資訊,給更多人知曉。

來自於東馬的受訪者I,為了想要用搞笑的方式反應出受他在台灣的誤 會和很少人了解東馬環境的無奈,曾經在臉書上分享了一個搞笑說東馬人 住樹上的圖(如圖六):「我覺得那張圖設計太好笑了,剛好我也遇過這樣

90

的問題,想說要share 出來給大家笑一下」,甚至自己也加入幽默的行列,

寫下了「少畫電梯」並加上無奈的符號,反諷出他們其實也是與台灣一樣 先進有電梯,無奈大家都以為他們住樹上。

同樣是「坐電梯上樹」的詼諧反諷手法,受訪者G 說到了自己偏向用 調侃自己和輕鬆的方式來讓大家知道事實,「我就會調侃自己說,對阿我就 住山洞,還坐電梯上樹,因為不可能坐電梯上樹阿,大家就會知道這個不 是事實,不要太認真去說:『我們就沒有咯!我們已經很先進了咯!』,用 比較搞笑的方式去講,輕鬆一點」。另外,也有人針對誤認馬來西亞人全部 是馬來人這個議題上,也有類似用幽默方式的應對方法。受訪者H 分享過 一連串搞笑的漫畫圖片,畫出如何惹怒馬來西亞華人,包含問他們你是馬 來人嗎?怎麼會說成語等等這類的不了解,「我會選擇用一點小搞笑的形式 來分享,用搞笑來讓大家知道事實是什麼」。

圖(六)

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於臉書以幽默詼諧方式呼應在台所受之誤會 圖片來源:取自受訪者臉書

註:中譯為在沙巴和砂勞越(兩者皆為東馬城市)沒有馬路,大家都住樹上

91

透過「搞笑」、「調侃」這類輕鬆的方式,有更大達成傳遞資訊目的在 效率上的優勢,與此同時,社群媒體也成為一個受社會中介的公共空間,

留學生在異國社會中所受到的誤會,中介了他們在社群媒體上資訊分享的 選擇,而社群媒體上的分享,也中介了對於母國知識的傳遞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