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連結母國的政治自我表達

承上一章所論及之社群媒體擁有連結母國之效果,在馬來西亞大選 中,對身處異地的馬來西亞留學生來說,社群媒體亦為重要角色,可以鞏 固他們對母國的連結,並藉著臉書提供的展示空間,去達成自我對母國政

95

治的表述、書寫期待甚至深化國族感。

「整個(大選)過程中我們在海外,就用facebook 來參與整個過程

(受訪者F)」。馬來西亞留學生之所以選擇社群媒體(如臉書)作為母國 大選時期重要吸收相關知識和散布大選訊息的平台,從最根本來說,社群 媒體提供的母國連結性無疑是最重要的。「或許因為我在異國沒辦法親身參 與這些(大選過程),但我想說用這些社群媒體平台力量,我也能去擁有一 些參與感(受訪者I)」,從受訪者言談中得知,留學生也能藉此得到重要的 參與感,使他們仍能感受到屬於為母國盡一份力的國人。甚至受訪者G 指 出,臉書給予他們連結母國大選的能力,同時讓他們感受到與在國內的國 人們擁有同樣的團結態度,「透過facebook 看一下朋友分享消息或一些直 播,一起感受氣氛,也會覺得很激動,甚至雞皮疙瘩會起來」,受訪者G 形容「雞皮疙瘩會起來」的感受,表明了儘管他們離家在海外,但仍藉由 臉書,對於母國這次大選有著精神上的支持,更進一步有臉書此網路上的 政治表述,甚至是行動。

在Mori(2019)研究中提到社群媒體帶來一種新的享受和融入奧運會 的方式,那些原本沒有機會對奧運會出聲的人,透過社群媒體的互動性也 可以為所支持的母國的運動員發聲。同樣地,因為社群媒體,本研究中的 留學生們就算不在馬來西亞國內,依然能透過臉書來書寫他們對此次大選 的聲音或期待。「我有寫蠻多的,像因為我們一黨獨大60 年,這次也迫切 希望國家變得更好,就會在我社交媒體圈子裡寫一些期待阿(受訪者 A)」,或是像受訪者 B 會將「國家 60 年來都被同一個政黨執政」這類有關 政治大選議題的看法寫下,並認為是時候政黨輪替了,「因為我們是個民主 國家,會有一些這樣的期待(受訪者B)」。而社群媒體之所以在此過程中 扮演重要的自我母國的政治表達等角色,正也是因為社群媒體使這些原先 可能無法說話的第三人們在現實社會中可以被看見或被聽見,透過社群媒 體去達成傳遞。

除了以上對於母國政治或大選的自我表述外,臉書上有關於母國大選 相關行動的實踐,也是一種政治自我表述的延伸。「我會想用臉書來分享或

96

做一些大選的資料,來做為一個(我無法親自回家參與大選的)替代,這 些行動表示說我立場依然是支持我國家這次的選舉,是想要跟這個國家的 人們團結一起的(受訪者G)」。臉書上一些大選訊息的發布或分享,恰好 可以成為他們無法回到母國親自履行投票的一種彌補,臉書上的行動正是 他們實踐參與大選的辦法。

二、網絡公眾(networked publics)實踐網路動員

延續上一段關於留學生透過社群媒體上關於大選的自我表達與行動的 討論,同時達成了互動的理念,在台的馬來西亞留學生無不選擇透過臉書 的使用,來參與在母國的大選的各個階段。danah boyd(2010)將社群網 站上的互動實踐理解為「網路公眾(networked publics)」,是透過網路科 技建構出空間,而組成的群體,人與科技交叉作用,提供了互動與資訊的 流動。社群媒體作為網路公眾,提供了同一歸屬感指向的人們能夠藉由社 群媒體來打造一個擁有集體想像的共同體。就如同本研究中的在台馬來西 亞留學生們在臉書上對於母國大選議題的討論,他們儘管並非身處母國,

但因為他們對母國大選有同樣的歸屬感指向,認為自己是母國一份子,也 渴望藉由臉書網路上的方式去展現自我對母國大選的看法或為母國的大選 有好的結果這個目標盡一份心力,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們在大選狀態下,

更顯現出他們彼此擁有相同的集體想像,網路公眾因此形成。

首先討論「網路公眾(networked publics)」,社群媒體上的使用者和 觀眾們,透過網路達成交往或分享訊息,交織出了這些網路化的群眾,他 們透過網路在社群媒體上有著討論和互動。簡言之,社群媒體之所以成就 了一種「公眾」,不僅是因為他們以各種方式連結人們,還因為他們為信 息的交流提供了空間。「我們都會在臉書上做討論阿,像是我有寫一個首 投族的報導,寫說對於新政府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有什麼(受訪者

D)」,針對選舉的議題,形成一個網路公眾,並集結了可觀的群眾,

「會分享給其他人知道說其實我們應該關注一些選舉的事情,大家共同關 注,共同來達成目標來努力(受訪者 E)」,當馬來西亞留學生都不在家

97

鄉時,臉書成了他們凝聚力量的依靠。再者,這些群眾是對於大選議題訊 息的傳遞是強而有力且朝向同一目標努力的,透過群眾的形成,有了更大 的資訊交流能量,甚至達到網路動員的可能,「我都會 po 一些馬來西亞的 選舉情況,跟他人討論一下我們選區劃分不公阿,或是我們海外遊子如何 投票的消息,呼籲大家去投票,履行這個公民責任(受訪者 H)」,或是 像受訪者 A 也說到「曾在臉書上呼籲大家說 21 歲就可以投票了!」,以 上兩位受訪者指出的「呼籲」,帶有影響別人朝共同目標邁進可能,在引 導出在這個網路群眾的形成的同時,甚至是有能力去實現「網路動員

(online mobilization)」。

社群媒體上的網路動員能夠透過不涉及正式組織的情況下,進行大規 模的動員來發揮關鍵作用,人們也可以藉此非正式的方式來獲得活動相關 訊息,對其進行解釋並通過自己表達來傳遞信息(Anduiza, Cristancho &

Sabucedo,2014)。網路動員在這次馬來西亞大選事件中,也透過所謂

「非正式」的方式來發揮作用,例如一些軟性的情感喊話呈現,以傳遞對 母國未來努力的共同使命感的信息。總的來說,在社群媒體作為一個網路 公眾的情境下,使用者紛紛透過網路科技特別是社群媒體上的轉傳、分 享、甚至自製訊息內容的策略,試圖在馬來西亞大選此事件中去達到網路 動員的效果。如受訪者 A 以及 F 兩位皆提到他們在臉書上轉傳出了一個私 人製作鼓勵大家要回國投票的影片(如圖七),鼓勵在外工作的人應回家 投票,不應放棄選票的力量。該影片在社群媒體上被大量轉傳,喚起應該 回家投票,用自己手中選票的力量改變馬來西亞的大選與政治的意識。受 訪者 A 分享的同時寫下「大家一定要投票,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等文字突 顯心境,而受訪者 F 則是在受訪過程中述說分享的原因,「因為投票日在 禮拜三,可能很多人也在猶豫要不要回家投票,因為在外地像新加坡(工 作的人)就要請假,我也用 facebook 來轉傳了,跟大家達到一種互相鼓勵 回家投票」。觀察其他受訪者臉書大選時期的貼文狀態,也與上述受訪者 觀點有所呼應,受訪者 H 寫下「請不要認為你的投票不會有影響而不去投 票,5 月 9 日,大家一起投下神聖的一票吧!」呼籲在臉書上被納入在這 個社會關係中的馬來西亞人們不論是不是在國外,都積極參與選舉,不久 後也再次於 po 文中提到「每一票都很重要」,重申了對自己身為馬來西亞

98

人的積極態度,也期望能夠將此積極態度動員更多人注重此次大選的關鍵 性。人們藉此更加了解他們的所屬,同時試圖創造更大的群眾(Baym &

danah boyd,2012)。就如同受訪者 B 的說法,「選舉時期我會一直想在 臉書上 po(大選相關)動態,除了想要隨時隨地 follow,也因為我自己像 其他人一樣想要改變,所以一起 po」。

圖(七)

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於臉書分享鼓勵回國投票的影片 圖片來源:取自受訪者臉書

三、公共傳播工具角色與網路公眾

接續前兩段提到「人」和「科技」皆為網路公眾形成要素,進一步能 夠實現「網路動員」前,應不可忽視科技的角色,而此段討論之公共傳播 工具,正是在社群媒體中以科技功能為基底的角色,網路公眾與網路動 員,甚至也會因為公共傳播工具的運作得宜而更加彰顯出來。同時,為了 要鞏固網路動員效果,甚至催化 Baym(2010)所稱之「同質整體」,形

99

容網路上如社群媒體的使用,經常會被視為對用戶具有趨向統一的影響,

而公共傳播工具的特性使社群媒體用戶更有能力轉化成更具有統一目標的 網路公眾,就好像本研究中的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一般,他們具有相同的 目標─想要實現贏得大選政黨輪替,因此大家透過臉書為母國的大選與該 目標盡力。

公共傳播工具代表著社交媒體本身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工具,去支持用 戶達成網路公眾及其互動,讓用戶聚在一起並朝向同個目標,互相分享此 議題(danah boyd,2010)。由於社群媒體能以各種方式連繫人們,也提 供訊息交互共享的空間,更重要是網路科技塑造,danah boyd(2010)也 進一步指出臉書中的網路科技包含了最常見的「評論」功能,可以在用戶 本身的「動態牆」上顯示並呈現出好友間的對話。「臉書的功能對我來說 蠻有用的,這樣就有一個互動,是可以雙方面的(受訪者 H)」,因為社 群媒體上的評論等功能,本研究中的馬來西亞留台學生則在母國大選期間

公共傳播工具代表著社交媒體本身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工具,去支持用 戶達成網路公眾及其互動,讓用戶聚在一起並朝向同個目標,互相分享此 議題(danah boyd,2010)。由於社群媒體能以各種方式連繫人們,也提 供訊息交互共享的空間,更重要是網路科技塑造,danah boyd(2010)也 進一步指出臉書中的網路科技包含了最常見的「評論」功能,可以在用戶 本身的「動態牆」上顯示並呈現出好友間的對話。「臉書的功能對我來說 蠻有用的,這樣就有一個互動,是可以雙方面的(受訪者 H)」,因為社 群媒體上的評論等功能,本研究中的馬來西亞留台學生則在母國大選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