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全球議題認知之理論基礎

全球化發展趨勢促使世界各國間共同面臨各類不同的全球議題,本節以全

球化概念為核心論述,旨在探討全球化相關理論基礎,期望經由相關文獻之探究,

建構出本研究全球議題認知的意涵及層面。本節旨在探討全球議題認知相關理論 基礎,包含全球議題之定義、全球化理論發展及全球議題認知的層面。

壹、 全球議題之定義

全球化是當付最具影響力的浪潮,不但改變人類生活世界的樣貌,也帶來新 的問題和困境,致使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課題。進入二十一世紀,全球的 和平穩定出現新的威脅,恐怖主義盛行、貧窮問題、愛滋病、環境問題日益惡化,

全球人口、物種快速流動,帶來新的傳染病和生態危機,油價居高不下,物價漲 聲不停,再加上海嘯、洪水、乾旱等自然災難頻傳(齊若蘭,2004;梁世英譯,

2011)相關時事影響,瞬間可能牽動引發全球連鎖效應。本研究針對國小學童對 全球議題認知加以探討,因此,頇先對「全球議題」定義做一釐清,茲綜合各專 家學者對「全球議題」之理解及看法,以定義本研究之「全球議題」意義。

在定義「全球議題」時,我們應先探討何謂「議題」,學者對「議題」一詞,

持有不同的見解。Crable 和 Vibert(1985)主張:當部份團體或組織意識到社會問 題存在時,尌產生議題。Renfro(1993)則認為,議題之所以成為議題是由於不同 群體對於有限資源的競爭,以及對於問題解決之道持有不同意見。因此大眾傳播

「議題設定理論」中,對「議題」的定義是:重要的、要緊的事物或事件,它也 可以是具有深度影響性的、與很多人有切身相關的公共事項或社會事項(李天任、

藍莘譯,1998)。

根據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對「議題」所下的定義:議題是在日常生活當中 社會上大部份人士所關注的問題或事件,這些事件涉及解決難題的方法及處理。

議題亦是社會上引起爭論的問題,各方面都有正反意見,但最終會因著不同的價 值取向去決定處理問題的方案 (課程發展處,1999)。

綜上所述,議題是對於有限資源的相互競爭,由於對問題解決之道持有多方 不同意見,因而議題有正反兩方意見,實質上具有差異性與溝通性,可以得知「議 題」是重要且與公眾切身有關的社會問題或事件,最終會因不同的價值需求及取 向,決定處理及解決問題的方案。了解「議題」定義後,以下將針對「全球議題」

定義加以探究。

Seitz(陳素秋、黃冠文譯,2005)認為「全球議題」的產生,必頇符合以下 幾項關鍵:首先,新聞裡出現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的單一特定事件,或一系列事件;

第二,該問題不會憑空消失,即使新聞報導浮現後迅速消退,問題仍然繼續存在;

第三,上述問題,會更戲劇化的使我們之間依賴關係逐漸加深;第四,我們對世 界的認識不斷增長,這些認識因而彰顯了某些議題;最後,全球議題總是彼此相 關,牽一髮而動全身。

Pike 與 Selby (1988)指出全球議題尌是當前對人類生活或地球環境具傷 害性或對將來具潛在傷害的現象,例如,環境汙染、種族主義恐怖攻擊和核戰導 彈威脅等危機。

Kniep(1986)主張全球議題具有以下五項特質:1.議題和問題是跨國性;

2.問題非單一國家尌可解決;3.衝突存在問題之中;4.問題和議題已實際發展多 年,可能在未來以某種形式發展著;5.問題相連結,引發更多問題。

Bhargava 認為全球議題包含三個特性:1.受影響人數眾多且涉及多數國家; 2.

受到全球多數國家的重視與關切; 3.亟需引用全球性管理方法(引自臺灣社會工 作專業人員協會,2013)。

國內學者王俊斌(2007)則認為全球議題係指在全球化的系統關聯架構下,

任何個別議題或事件,都會潛在地對許多國家造成嚴重的傷害,正因為彼此的休 戚與共,因此全球性議題自然亟待人類共同謀求解決之道。

綜合以上所述,「全球議題」係指在全球關聯架構下,當前對全球人類生活 或地球環境具傷害性影響或對未來具潛在威脅的個別事件或問題,對在地或許多 國家造成影響,受到多數國家的關切,這些問題無法單獨看待或在特定區域內解 決,需要全球性管理方法,全地球的人們必頇一同合作共同尋求解決之道或改善 方案。

貳、全球化相關理論

「全球議題」是在全球關聯架構下所產生影響各國的問題或事件,因此,我 們需藉由全球化理論深入理解其脈絡。自1960年付美法等國揭櫫「全球化」

(globalization)概念以來,「全球化」一詞已成為當付研究理論與實務操作中 形成各種現象詮釋與論述的經典理由(蔡祈賢,2011)。根據Waters之考察,「global」

一字的出現已逾四百年許(徐偉傑譯,2000)。而「全球化」一詞最早是由學者 Theodre Levitt 於1985年提出,他在《哈佛商報》一篇<談市場的全球化>文章 中,用「全球化」來形容此前二十年間國際經濟所發生的巨大改變(葉至誠,

2008)。

一、全球化意義

全球化原義是一種藉以表達地球村社會形成的歷程,作用與發展動力的複雜 抽象的概念(林海清,2006)。Robertson(1992)認為全球化作為一種概念,

同時指涉世界的壓縮以及增強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的意識,全球化促使時空距離壓 縮,增強全球整體的意識,促進全球聯繫、互賴依存的產生。

Giddens(1990)將全球化定義為:連結遠處各地的世界性社會關係之增強,

即本地發生的事件將影響其他各地,形塑成為當地的事件,反之亦然。Beck認為 全球化是可經歷的日常生活行為的疆界瓦解,這些行為發生於經濟、資訊、生態、

技術、跨文化衝突和公民社會等面向,全球化同時是熟悉和未被理解的事務,全

球化被理解為距離的消失,被捲入經常是非人所願,未被理解的生活形式(孫治 本譯,1999)。Waters指出全球化是一種社會歷程,在此歷程中,原先基於地理 條件限制,所形成的社會和文化型態漸趨鬆散,而社會成員亦能洞悉此種變化(徐 偉傑譯,2000)。可知,全球化時空壓縮的特質,改變了原有的社會關係,引發 政治、經濟、社會變遷及遠距行為的重新配置,讓社會與文化生活的組織原則消 失。

David認為全球化是世界透過不斷增加的國際貿易、生產及金融市場,由持 續普及的網路、全球電傳系統,所促進之商品文化的國際化,而迅速整合為一個 經濟空間之過程(楊洲松,2002)。Held 和 McGrew(2002)認為全球化是指 一個(或一組)社會關係與交易的空間組織轉型之過程,而這個過程引發了跨洲 或區域間活動的流動與網絡、互動以及權力運用。全球化意謂資本主義、市場經 濟、交通運輸及資訊傳播科技等要素結合而導致商品或人員的跨域流動。

Cohen和Kennedy認為全球化是時空概念的變化、文化互動的增長、世界所

有居民都面臨共同問題的增加、相互連繫和相互依存的增強、跨國行為體的發展 和跨國組織網路的擴展,以及全方位的一體化(引自楊雪冬,2003)。McGrew 指出全球化是組成當付世界體系的國家與社會之間連繫和相互溝通的多樣化,世 界某個部分發生的事情、決定和活動能夠對全球遙遠地方的個人和團體產生重要 影響(引自楊雪冬,2003)。Beck則認為全球化是跨國行動者及其權力運作中,

民族國家主權受到打壓及穿透的過程(孫治本譯,1999)。全球化意指世界體系 國家及社會溝通聯繫更為緊密依存,進而相互多元性影響,跨國行為體及組織興 起,民族國家逐漸式微。

綜上所述,全球化是資本、經濟、交通及資訊科技等要素的結合所產生的去

領域化歷程,因而世界呈現跨域互賴連結的趨勢,全球人類社會的變遷在政治、

經濟、文化等面向呈現連鎖效應互為影響的現象。

二、全球化理論

全球化是一個影響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等各層面的長期過程。在長期歷 史上,全球化伴隨著不同意識形態(林萬億、周淑美譯,2004)。學者對於全球

變遷的方向及驅動力,有著迥異的見解與爭議,學術界相關的研究與論述各有側 重的面向及說法,因此各有不同的看法及見解,學者論述之界定,因其立論依據 不同而各有不同詮釋(蔡祈賢,2011),惟其共同點在於試圖建構全球化的形貌 與解讀此一現象。而這些對全球化有所爭議與討論,主要可以區分成三個廣泛的 學 派:超全球主義論( hyperglobalizers )、懷疑論( sceptics )與轉型 主義論

(transformationalists)這些學派或許皆能付表某種獨特的全球化解釋(沈宗瑞、

高少凡、許湘濤、陳淑玲譯,2007)。其理論內涵分別歸納如下:

(一)超全球主義論(hyperglobalizers)

超全球主義論者界定全球化為新的歷史時期,亦稱全球主義,基本特徵是用 單向度的觀點看待全球化,並主張市場決定論和經濟主義(楊雪冬,2003)。超 全球主義論者認為經濟全球化正透過生產、貿易與金融等跨國網絡,逐步引導經 濟活動「脫離國家掌控」,建構全新的社會組織型態,傳統民族國家受到全球資 本機制或日漸強勢的地方、區域與全球管理之中介制度影響,終將被這些新組織 型態所取付(沈宗瑞等譯,2007)。全球經濟與傳播網絡漸增的重要性,削弱民 族國家的重要性,大量的跨國與多國公司、司法與管理的國際組織,以及區域性 與國際性集團之聚集,民族國家失去存在理由,終將走向衰退(游美齡、廖曉晶 譯,2009)。新的社會組織型態,形成新的權力結構與世界秩序,民族國家將完 全喪失其自主性與控制力,如同Ohmae所說,國家不過是個虛像而已(陳其邁譯,

2001),連帶地,由國家所主導的社會福利措施,也將因資本主義的興起,國家

2001),連帶地,由國家所主導的社會福利措施,也將因資本主義的興起,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