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全球資本流動對文化產品的影響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全球資本流動對文化產品的影響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全球資本流動對文化產品的影響

壹、文化帝國主義的概念

文化帝國主義的論述始於1960 年代,承襲著 Frank 與 Wallerstein 將世界分 成「中心─邊陲」的看法,文化帝國主義者認為「核心」與「邊陲」作為一種關 係,涉及了不平等的交換關係,甚至是剝削宰制的關係。而這樣的宰制關係往往 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所形成的霸權文化,透過非武力的形式,以著娛樂消費、媒 體影像等文化產品,向世界其他地區擴張,使得其他地區的在地文化有被消解的 危機,世界文化逐漸趨向同質(李金銓,2003)。

Tomlinson 認為關於帝國主義的概念,並沒有一個精確的定義。此概念存在 著兩種對比強調的說法,一種說法是文化權利是虛,但最終是希望獲取經濟之支 配,如 Martin Barker 的觀點,認為文化帝國主義的概念似乎是說帝國主義國家 掌控他國的過程,是文化先行,由帝國主義向他國輸出支持帝國主義關係的文化 形式,然後完成帝國的支配;另一種則是強調文化意識形態的支配才是帝國主義 擴張的重點,即強勢國家運用政治與經濟的權力,宣揚並普及外來文化的種種價 值和習慣,本土文化在此過中被犧牲了(Tomlinson,1991/1994:8~9)。

貳、文化全球化的概念

與文化帝國主義論者相對的全球化論著,認為全球化這個概念指涉的是全球 各地域的相互連結與互相依賴,全球化的行進的路線是一種間接而非刻意有目標 性(Tomlinson, 1991)。Tomlinson 將全球化定義為一種快速發展、日趨緊密的連 結網絡,以及當代最重要的依存關係(Tomlinson,1999/2005:2)。Robertson 則 將全球化的概念視為一個全球壓縮以及越加深意識到世界一體的過程,關注在 20 世紀加速成形的相互依賴的全球體系以及全球一體意識的深化(Robertson, 1992: 8)。 Robertson 所說的全球一體並非一個僵化且趨向同質化概念,而是意 味著人類的生活越來越相互依賴,且須互相體諒與尊重,絕非是忽略所有相異之 處強行整合。而全球一體的意識是指雖然可以體認自身所存在的文化與定位,也 具有某些反抗的能量,但仍意識到處於全球的架構與脈絡之下無法跳脫。

從文化面向來談全球化,意指全球化左右了如何表達「文化」的概念在全球 化興起之前,文化常常被指為特定區域的生活方式與意義特質,但全球化後,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化以一種去疆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的方式呈現,本土文化因外在的影響與 刺激下,逐漸消解被視為「指標」的本土文化意義。而去疆域的文化體驗則存在 於每日經驗的各個層面之中,包含:視聽娛樂、飲食、服裝等面向。Tomlinson 認為雖然去疆域化擁有許多不同的層面,但其重要的特色在於:每日生活的文化 經驗和地理位置之間的關係減弱與消失。然而,這種景況並非在地文化的消失或 變質,而是一種混合的關係,既熟悉又具有差異特質(Tomlinson,1999/2005:

120-143)。

Robertson 更在日後提出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概念,結合全球與在 地,去強調兩者之間在很多方面互相指涉且時常交錯,絕非是被極化的對立起 來。此全球與在地的混雜概念源於日本,用於描述農業技術順應於在地的自然條 件,日後漸成為說明全球在地文化現象交融的流行語(轉引自Tony Mitchell, 2004:11)。全球在地化,一開始用於日本跨國企業在全球擴張時所採取的在地 化調整策略(Tomlinson, 1999/2005 )。也就是說,跨國企業為了符合適應輸出 國的在地文化,而生產具有在地特色元素的產品。

將全球在地化策略用於文化工業的發展來看,就是指跨國文化媒體集團透過 直接設定分公司的方式,或是併購在地的文化產業,進一步收編或吸納在地的文 化勞動者,形成在地化的行銷、服務與勞資關係等等,得以大量占有在地的文化 消費市場,並可能排擠了在地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蔡慶同,2008:123)。

参、全球化論者對文化帝國主義論述的質疑

Tomlinson(1991)曾分析文化帝國主義的四種論述:將文化帝國主義等同 於媒介帝國主義的論述;作為一種國族的論述;作為一種對全球資本主義批判的 論述;以及一種對現代性批判的論述。Tomlinson(1991)對文化帝國主義的批 判觀點採取較為懷疑的看法,認為文化帝國主義等同於媒介帝國主義的論述是將 媒介當成是文化的核心,西方強勢文化透過媒體的中介,強加於其他國家之上,

此論述忽略了閱聽人本身的解讀與詮釋;同時,他也認為文化帝國主義擔心西方 文化霸權侵蝕在地文化,事實上忽略了民族國家本身即是想像出來的共同體,其 內部充滿了文化的歧異性,懷疑僵化的文化普同性的說法;另外,在論及文化帝 國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論述時,Tomlinson(1991)認為即便跨國資本可能形 成全球消費文化趨同的現象,但仍不應忽略文化自主以及在地文化反抗的力道。

最後,將上述三者的說法回歸到現代性的論述上,因為Tomlinson(1991)

認為文化帝國主義是「現代性本身的文化擴散」,他認為與其批判現代性,不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認識到現代性的文化擴散,是一種「傳統」文化流失的過程,而非一種文化強制 性的狀態,因此應以較中立性的「全球化」字眼來取代「文化帝國主義」的說法。

陳光興認為Tomlinson 在《文化帝國主義》一書中的論證,全球化的過程似乎不 再牽涉結構性的資源、權力分配的不均以及壓迫與宰制的問題,是一種立場上的 盲點(陳光興,1994)。

肆、 文化帝國主義的辯駁

Dan Schiller 亦回應了上述質疑文化帝國主義的論述,認為透過閱聽人詮釋 的研究當作駁斥「文化帝國主義批判」的論述,實際上是錯誤陳述了「文化帝國 主義批判」的前提。Dan Schiller 認為文化帝國主義批判關注的不是所謂詮釋上 同質性的問題,也不是意義由中心出口至邊陲;而是關懷國際的文化生產與發行 結構的不平等,透過何種機制,致使一種新型態的超國家範疇的支配現象得以具 體展現、流行於世並得以強化(Schiller,1996/2010:143)。

此外,文化帝國主義所說的文化支配的現象,未考慮到民族國家內部的文化 差異性的說法也受到修正,修正過後文化帝國主義論者對其的定義是:「一個社 會被導進於現代世界體系的所有過程之總和,主流階層在此過程被其吸引、承受 壓力、被迫,有時候則形同受賄,主流階層塑造本國的社會典章制度,此其對應 或甚至提升世界體系核心主流國家的價值與結構。」(Schiller,1996/2010:

153),也就是說外國文化流入的過程中,亦包含了統治階級在其中所占有的位 置,與國家內部主控階級從中接應,或是在這過程中做出選擇有相關。

且在探討民族自決以及傳播媒體的問題時,文化帝國主義者認為文化生產必 然有其政治經濟學,不再是單純個人的藝術靈感、啟發、品味與道德倫理標準的 問題,如今的問題出在傳播工具的產權與控制權它影響越來越大範圍的當代文化 之實作,進入了跨國運作的範疇(Schiller,1996/2010:160)。

除了上述對全球資本流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不平等的論述外,晚近,學者 Hardt 與 Negri 提出「帝國」的概念,如前所述。帝國概念反應在文化商品上,

不是傳統帝國主義所擔憂的美國或西方文化的入侵,造成本地文化逐漸被同質化 與走向單一化的局面。而是,就現實資本主義發展的當下,作者寫作的2000 年 所看到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形式來談。Hardt 與 Negri 認為當代資本主義並未走向 死胡同的原因,來自於其資本的流動不再依賴固定的疆界或壁壘,他們以帝國稱 之,所謂的帝國是一個去中心化與去地域化的統治工具,且逐漸將全球領域併入 其開放與擴張的整體中。帝國管理著混雜的認同、靈活的層級與多元的交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Hardt & Negri,2000/2002:45)。因此,具有各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事實上 是被認可的。因為他們認為唯有當權力是基於個體的自願而擁有不可分割與維生 的功能時,權力才能夠對群眾的整體生活做出有效的控制Hardt & Negri,2000

/2002:80)。

另外,帝國控制所使用的工具,是由三個不同的要素構成,分別是包含

(inclusive)、差別(differential)與管理(managerial)的。第一個要素係指帝國 是寬大的、自由主義的面貌,所有人在帝國的邊界內部都是受歡迎的,帝國對差 異視若無睹。於是,帝國並沒有強化其邊界將其他人驅離,而是吸引他們進入太 平世界之中,由於界線與差異被抑制或被忽略,所以帝國是平坦的空間,主體在 其中滑動而沒有實質的抵抗或衝突。另一個帝國控制的要素是差別,雖然從法律 的觀點差異必須被忽略,但在文化上,差異卻是被讚揚認可的,例如:各別地區 的風土民情、語言、藝術等的差別都是被讚揚的。

因為就Hardt 與 Negri 的分析而言,這些差異是文化的和偶然的,並非生物 的本質,同時也不會侵犯帝國包含機制的特徵;此外,這些差異不被視為衝突,

而是一種有助於穩定和平的力量。在上述這兩個包含與認可差別的基礎要素上,

帝國必須針對這些差異加以管理,此時帝國面對的不是帝國主義所宣揚的單一的 認同與規訓,而是一種混雜的,隨時在變化的移動情境,帝國在包含接納差異的 過程中彈性、靈活地加以控制,以維持帝國體系的穩定和平(Hardt & Negri,2000

/2002)。

綜合上述,Dan Schiller 對文化全球化論述的回應,立基於對民族國家的關 懷,在實質的面向上,討論全球資本不平等流動背後所形成的原因,即便在地仍

綜合上述,Dan Schiller 對文化全球化論述的回應,立基於對民族國家的關 懷,在實質的面向上,討論全球資本不平等流動背後所形成的原因,即便在地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