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文化生產者的認同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伍、小結

由以上整理可知,全球化下對文化影響,不僅是傳統文化帝國主義者所認定 的邊陲國家將僅能接受核心國家的優勢文化,在地文化仍有其自主與抗拒的能 量。但是不能忽視的是這些跨國資本的流動,其間可能涉及在地的歷史文化脈 絡、政治以及國內統治階級與資本間的關係。因此,給予本文的啟發是在探討中 國的崛起與台灣電視劇產業的蕭條,亦應從現象背後的上述脈絡討論起。而Hardt

& Negri 的說法,亦提供了為什麼要合製的動機?對於各地文化的吸納與差異的 認可,事實上不一定是對各地文化的尊重,而是一種在資本運作下,為了達到整 體運作秩序的管理手段。

另外,引用Paul du Gay 等人提出文化迴圈(circuit of culture)的概念,透 過全觀的視角來看文化產品的流動以及意義的產製,Paul du Gay 等人將文化產 製過程,分成生產、再現、認同、消費、規範五個階段,認為這五個階段是相互 影響的。但Paul du Gay 等人在講文化產製循環的過程中,較著重在文化產品透 過廣告所再現出來的形象與意義,如何被消費者解讀與認同,較少論及本文所關 注的焦點,影視產業工作者的理解與認同,缺乏從生產者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創 意的源頭,其生產者內在的認同,如何彰顯在文化產品的生產過程中,例如:為 什麼在宣傳與行銷的過程中,選擇這樣的符號意義與商品構連?為什麼選擇這些 人共同參與文化商品的生產?以及文本類型與題材的選擇,是透過什麼樣的機制 或生產者的認同而決定的?以下將先簡介文化迴圈的概念,然後談生產者的認 同。

第四節、文化生產者的認同

壹、 文化迴圈的概念

本論文希望集中探討兩岸電視劇的合製對影視從業人員的影響,為了清楚的 將文化產製過程如何影響產製者的勞動狀態,以及產製者的文本內容如何再現出 跨國合製文本的特殊性。本文援引Paul du Gay 等人於 1997 年提出的文化迴圈

(circuit of culture)的解釋模式,此模式是源於「向文化轉」(turn to culture)的 概念,認為現在文化已經被視為是社會世界構成的經濟或政治的過程;以及所有 的社會實踐都是意義的實踐,因此,文化是所有的基礎(Paul du Gay, 1997 :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Paul du Gay 等人將整個文化產品的生命歷程分成五個部分,分別是生產

(production)、再現(representation)、消費(consumption)、認同(identity)與 規範(regulation)。在此模式之中,文化的意義是被製造與鑲嵌在各個迴圈的層 面中,任一個階段都可以是此迴圈的起點,且這五個過程是彼此交織重疊相互影 響,循環發展成一種迴圈的狀態。Paul du Gay 等人以 SONY 的 Walkman 為研究 案例,說明Walkman 是具有「文化性」的,因為透過廣告將之建構成一個有意 義的實體;它與一套社會實踐有關(例如:在旅行的途中喜歡聽音樂);與某一 類型的人群(如:年輕人或喜好音樂者)和區域(如:城市、露天、以及行走於 博物館)有關,並且被賦予和一些社會形象與認同;最後,Walkman 經常被再現 在我們的視覺與媒體傳播之中。確實,Sony Walkman 的形象是光滑的、高科技、

功能設計以及獨特的,逐漸形成一套隱喻代表著獨特的晚期現代、科技文化或生 活方式。上述這些意義、實踐、形象與認同給予我們去界定、描述與研究,將 Walkman 當成是一種文化商品(Pual du Gay, 1997 : 11)。

意義的產製是透過再現與Walkman 使用者的認同連結起來,鑲嵌在產製與 再現過程的意義,可能會或可能不會被帶到下一個消費階段,新的意義在消費的 過程中再次被製造出來。所以意義的生產在產製階段可以同樣在消費階段進行。

此觀點給予本文的意義在於,當研究一個文化產品時,不能僅看商品的本 身,而是須將其如何被再現、消費、認同、產製以及規範連起來觀看,才可以理 解其義。所以,若欲了解兩岸合製文本所可能形成的意義,需將合製文本放置在 其生產、再現、規範、消費與認同的脈絡之中,全觀其義。

貳、 文化生產者的認同

本文在談論文化生產者的認同,較希望可以著重在文化生產者自身的認同,

對文化產品在產製過程中所造成的影響。本文使用Bourdieu 對生存心態(habitus)

的描述,探討文化生產者在其場域之中,因其位置的不同,而形成的對自我的定 義與認同。

所謂的生存心態(habitus)係指一套稟性系統,促使行動主體以某種方式行 動和反應,也就是人們知覺和鑑賞的基模,一切的行動均由此而衍生。這種生存 心態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個人無意識內化社會結構影響的結果(邱天助,

1998:111)。Bourdieu 以遊戲來比擬,認為這樣的生存心態給予行動者一種「遊 戲的感覺」,提供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動作與反應的感覺,雖然並非嚴格的決 定其行動,卻是具有導向的作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構成生存心態的稟性系統是教化的、結構的、持久的、衍生的以及可轉換的。

換言之,稟性是經由逐步的教化而學習來的,同時也是結構性的,與其所處的社 會條件有關,比如一個來自勞動階級背景的個體,習得的稟性系統在某種層面上 將會與在中產階級長大的個體有差異。雖然,生存生態具有其歷史與持久性,但 Bourdieu 認為其有再轉化的能力。

生存心態強調個人對其位置的感覺(a sense of one’s place),也隱含著個人 對他人位置的感覺(a sense of the place of others),例如:我們看到一件衣服、一 套傢俱、或一本書,往往會直接加以評註:太華美、太高貴或太知性等。這些心 理的想法正是Boudieu 想要探究的,他想了解是什麼樣的社會條件造成這種判斷 的可能性,且認為個體會藉由自己的分類方法將自己分類,如:穿什麼牌子的衣 服、閱讀那些類型的書籍、參觀何種美術館、從事什麼休閒活動等,實際上都是 客觀生成社會條件的結果(吳秀瑾,2007);然而,生存心態不是一成不變的強 壓在主體上,生存心態是一種中介,個體仍需回應場域中的實際狀態,承襲著過 往的稟性系統,主體透過各項資本的轉換,從而面對新的場域情境。

沿著這樣的思考脈絡,Negus(2002)以 Bourdieu 的概念分析英國流行音樂 品味的養成,指出位於生產與消費者中間的文化中介者,在評斷文化產品的時 候,考量的往往不僅有經濟因素,透過納入與排除的策略,實際上仍與這群文化 中介者(音樂工業中的主管)的階級背景與習癖(habitus)有關。

Negus(2002)深入分析 1960 年至 1970 年代初期的英國音樂產業,發現大 多數的資深主管皆具有共同的特質,例如:多是中產階級男性,受過良好教育,

並擁有大學學歷。而這群文化中介者所處的時代氛圍是搖滾樂的文化價值日增,

且隨著擴增的大學與文化生產組織,促使了這群具有波西米亞風格,標舉著反文 化的年經人進入了唱片工業。Negus 認為英國搖滾樂的「類型文化」(genre culture)

提供一系列特定的取向(orientation)、假設(assumption)、習性(disposition)

與價值,且被帶進音樂生產的體系裡,進而主導了當時日漸擴張的唱片工業。也 就是說,當時所產製出來的音樂並非是社會多元聲音的價值,而反映的僅是一小 群、相對受菁英教育、中產階級白人男性的喜好與認同。

藉由Bourdieu 對生存心態的分析,以及 Negus 對英國音樂產業的分析,可 以知道在文化生產的產製階段,不僅是只有經濟力對文化生產的影響,而是如 Negus(2002)在另一篇文章所言:「文化如何創造產業?(how culture produces industry?)」,生產並非僅限於企業環境或是依照資本產製的要求、組織公式、職 業類群與國家規範而形成的產製系統,而是與更廣的文化組成與實踐有關。所 以,在文化產製的活動中,組織應被視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文化產製的工作與 行動應是一種有意義實踐,被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同時,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 

予不同的意義。

以Tarr(2007)對非洲與法國合製電影所做的研究為例,指出 2000 年之後 西非與歐洲人合製的電影中,這些電影皆在利用錯置的論述以喚起西非人在法國 的跨國經驗,探討故事主人翁的跨國認同,進而評論起更大的全球化(關於種族、

人權等)敘事。Tarr(2007:66)指出在法國的非洲電影工作者自獨立之前即開始,

將故事的焦點放在非洲流亡者在法國,特別是巴黎的生活,例如:電影concerto pour un exil(1968)展現非洲流亡者(在巴黎的學生),如何在渴望回家與留在 法國發展中做決擇與掙扎。如今,有越來越多與非洲祖國保持聯繫的西非電影工 作者,為了更接近基金會補助與該網絡體系,選擇在歐洲居住與工作,使得製作 非洲電影成為可能。這群居住在歐洲西非的電影工作者,探索非-法之間的認同,

而法國是一個可以找到較大多數非洲化的跨國區域。

即便如此,這些非洲導演在電影中所展現的是非洲人的身分在法國往往是受 否認與貶低的,無論是任何表現手法與風格,皆是在促使觀眾意識到,巴黎是一 個對西非裔移民與少數族群,充滿斷裂、不穩定認同的區域。另外, Tarr 亦比 較了白人與非洲裔作者的電影作品與風格,認為後者較積極的邀請觀眾與事件相 連結,並在文本之中保留著對人類的同情心和信心。

另外,Higbee(2007)的研究分析了四位在法國從事電影工作的阿爾及利亞 籍的電影導演,指出即便這幾位導演皆有在法國生活的經驗背景,但仍都在電影 文本之中,表達對非洲移民與在地非洲文的關懷,以電影導演Allouache 為例,

另外,Higbee(2007)的研究分析了四位在法國從事電影工作的阿爾及利亞 籍的電影導演,指出即便這幾位導演皆有在法國生活的經驗背景,但仍都在電影 文本之中,表達對非洲移民與在地非洲文的關懷,以電影導演Allouache 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