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兩岸電視劇合拍台灣影視工作者的勞動狀態

第五章、 兩岸電視劇合作對台灣影視工作者的影響

第二節、 兩岸電視劇合拍台灣影視工作者的勞動狀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兩岸電視劇合拍台灣影視工作者的勞動狀態

台灣與中國交流可以追溯自解嚴兩岸開放時期至今,本研究將分成三個時期 來做探討,分別是兩岸開放交流1989 年至 1999 年,以 1999 年作為此階段時間 的終點,主要原因是中國在1999 年下半,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合拍電視劇管 理的通知」和「關於加強對聘請港、澳、台從業人員參與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管理 的通知」,無論是對內與對外(特別針對港、澳、台)緊縮其合拍電視劇之政策。

在此之前,台灣的引進劇和合拍戲尚可在黃金時段播出,在黃金時段播出則電視 劇之文化商品賣片價格較高,且中國官方對台灣與中國合拍片人員管制較少。不 過,至1990 年代末期,台灣進入多頻道競爭時期,各家電視台廣告收益下滑,

電視台以節省成本為重要的決策考量,台灣電視台未必願意出高價購買赴中國拍 攝之電視劇產品,使台灣電視劇業者開始思考其他出路,所以本研究以1999 年 做為第一時期的結束。

到了 2000 年至 2004 年,田易蓮(2001)的研究指出,此時台灣電視產業 頻道增多廣告收益漸減,加上1999 年中國政策緊縮的影響下,電視劇製作業遂 以台灣本土市場為經營重心,低成本鄉土劇的成功,亦加鞏固電視劇業者炒短線 賺取收益的心態,而此時偶像劇正處於萌芽階段。而台灣電視劇產業的衰微跡 象,使擅長其他劇種的台灣影視工作者,興起赴大陸發展的念頭。

此時為了因應加入WTO,中國電視產業朝廣電集團化方向發展,實行製播 分離政策,使中國出現越來越多的民間電視製作業者,導致從上一時期即留在中 國發展的台灣影視工作者其競爭加劇,並且常出現中國和台灣彼此間詐欺的投機 行為。由於此階段市場變動幅度較大且不確定性提高,本研究將此階段定為一摸 索時期。

至2005 年後,根據中國官方同意發行之合拍電視劇劇目,僅在第一季度出 現楊佩佩古裝武俠劇《如來神掌》,兩年後直至2007 年第二季度開始,兩岸合拍 逐漸走向以偶像劇為大宗。且2008 年開始實行兩岸合拍劇視同國產劇可上黃金 檔的優惠政策,使台灣與中國合拍電視劇比起前兩時期,可在法規基礎上有較透 明的合作方式。

而這些時期產業的變化對台灣影視工作者的影響,本研究在每一個時間將分 成工作機會、酬勞以及工作自主性作為書寫架構,除了本研究之研究訪談資料 外,另輔以當時的影劇新聞報導,希望更能清楚地將三個時期,台灣影視工作者 勞動狀態的變化描述出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8 

第一時期:台灣主導、中國協拍期

在兩岸開放交流初期,中國電視產業為朝市場開放初期,從過去由國家全額 補助到電視台自負盈虧,且1983 年中國實行「四級辦電視」政策,使中國各地 電視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各地電視台尚處於起步階段。相較之下,台灣電視產 業從1962 年第一家電視台台視開始,雖然在官控商營的經營模式底下,但至兩 岸開放的1989 年已發展了 27 個年頭,整體電視製作業的發展較中國為佳。

因此,對於中國而言,台灣劇組團隊所擁有的製作技術和經驗是值得其效法 和學習的,受訪者汪威江就表示,中國一開始接觸到台灣電視劇主要是透過引進 劇的方式,當時中國並未對引進劇有黃金時段限播的政策,所以台灣電視劇《星 星知我心》、《昨夜星辰》的引進,引起中國廣大觀眾的震撼和喜歡,使得中國興 起向台灣學習電視劇製作的風潮(受訪者3,2011.04.20)。而在當時 1989 年,

亦有多則新聞報導台灣電視劇在中國受歡迎的現象,如:「湖南觀眾知我心 台視 連續劇 大陸電視黃金檔 」(聯合晚報,1989.01.29)、「台灣連續劇大陸最愛 熱 情影迷表達心意 隔海捎信」(聯合晚報,1989.04.13)等。此「台灣熱」的現象,

使北京中央電視台副台長陳漢元在中國電視產業仍屬落後,且電視台資金困窘的 情況下,曾說:「我希望台灣能投資來做節目,把廣告帶進來。」(民生報,

1989.05.01)。

兩岸解嚴初期即至中國工作的導演受訪者9 亦表示,當初受中國之邀,希望 台灣影視從業人員能提供相關的指導:

那時候純粹是大陸那邊要吸收台灣這邊的人才阿。那時候憑良心講大 陸早期那邊的拍攝阿,比較樣板的電影、樣板的戲劇阿,甚至人才比較沒 有那麼的思想。他們比較沒有像台灣那麼前衛,素材那麼多。創作者來講,

他們吸收一些台灣工作人員阿,甚至包括導演一起帶著過去(受訪者9,

2011.03.05)。

趁著中國在兩岸開放交流之初的台灣熱潮,台灣亦樂見其成,並鼓勵台灣影 視製作經驗的輸出,企圖透過文化交流達到兩岸統一之目的,從當時新聞報導的 記載可知:「執政黨大陸工作指導小組,昨天聽取行政院大陸工作會報執行祕書 馬英九,有關目前處理歌手文章、凌峰報告後,希望今後能多鼓勵民間優秀藝人 赴大陸演出,並把國內良好廣電節目帶、錄音帶送至大陸播放,以推廣『台灣經 驗』。」(民生報,1990.03.08)。可知,早期中國電視尚未發展出穩定的商業模式 之前,亟需外來資金挹注,鼓勵台灣影視工作者前往。台灣方面,對政府而言有 其政治利益的考量,採單向(即不多限制台人赴中國拍片)開放態度;對民間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者而言,中國的台灣熱等於是擴充了另一個新興的海外市場,利益權衡下認為值 得投資。

隨著1990 年代中國的台灣熱,以及中國相對落後的電視製作技術,使台灣 影視從業人員無論是創意或再製階段於中國都有良好的工作機會(受訪者11,

2011.03.09)。受訪者 10 表示,當時台灣赴中國拍攝電視劇,皆為整個劇組團隊 赴大陸,包含製作人、統籌、導演組、攝影組、燈光組和梳化組,由台灣師字輩 的影視工作者,如攝影師、燈光師、化妝師等負責組織領導該組之運作。而攝影 師、燈光師、梳化妝師等可能會找自己的學徒進入該製作班底。因此,雇用中國 當地之工作人員,多屬未涉及專業技術層面的助理為主,或是沒有台詞對白的臨 時演員。

此時1990 年代初期,兩岸電視劇的合作方式,主要為中國支援協助台灣完 成電視劇製作的協拍模式,據賴以瑄(2007)的研究指出,中國當時被台灣電視 生產者視為提升生產條件的工具,其豐富的自然、文化資源皆對台灣電視生產者 具有極佳的吸力,且中國低廉的人力資源和物價水平可減輕台灣電視製作業之成 本。回憶當時中國拍攝電視劇的情況,統籌受訪者10 轉述了其他同事在此階段 赴中國的工作經驗,提及促成電視劇大場面成功營造的條件,來自於中國低廉的 勞動:

他說整個部隊下來支援,他們發那種古代士兵的長槍,是一卡車一卡 車,整捆整捆丟。他們號召一千多人來拍那種戰爭場面,那種場面你不在 大陸拍,很難在台灣可以拍成這樣。大陸那時候的薪水,那時候好像一個 人一個月才十塊人民幣左右(受訪者10,2011.03.11)。

另,赴中國工作多年的製作人受訪者8 亦表示,物價水平的差距亦導致早期 台灣赴中國工作的影視工作者有極佳的優越感:

開放初期的時候,台灣人過去工作都是大爺,我們拿著台灣的錢去大 陸,領著台灣的薪資標準,再加上加給去了大陸工作,卻只有五分之一的 物質消費。所以你是大爺,你去那工作的時候,一塊錢的東西,你花十塊 錢,因為無所謂嘛(受訪者8,2011.03.25)。

而這樣的優越感亦反應在兩岸影視工作者的酬勞差異上,1990 年代初中國 物價水準明顯低於台灣,其影視產業商業化程度並不高,因此其影視工作者普遍 酬勞偏低。以演員為例,根據新聞報導,中國演員每月僅領取數十元的人民幣,

相較之下,台灣演員酬勞一集至少有八千元台幣,而台灣演員每一集的費用大約 等於大陸演員一至兩年的薪資,雙方差距懸殊 (民生報,1996.01.20)。然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0 

中國有名的一線演員其演員費用和香港、台灣相比仍偏低,如:「大陸演員片酬 低是眾所周知的事,但隨著與港台合作增多,張豐毅的片酬也相對的增加。雖然 片酬仍比同片合作的港台演員少得多,但他從未因此而為自己力爭過。」(民生 報,1993.02.11)

由於中國演員酬勞普遍低,且素質不差,使得台灣電視劇生產業者傾向採用 中國演員。以1990 年電視製作人周遊製作的電視劇《雪山飛狐》為例,該劇採 用有多年演出經驗的中國演員王璐瑤,其演出實力受到周遊之青睞,更說:「這 種要打能打,又可以談情說愛的人才在國內的行情至少要多出10 倍,要不是新 聞局規定限制,我可能會多用幾個。」(民生報,1990.10.20)

台灣電視劇生產者有鑑於中國低廉的勞動力而移師至中國拍攝,符合國際合 製的說法,透過至物價水平較低的國家拍攝以降低成本減少投資風險。但與其他 國家盡量保護該國影視工作者擔任主要角色的國際合製經驗相異,台灣電視劇生 產者除了將中國低廉的勞動力(如:技術人員、助理、臨時演員)納入生產體系 之中,中國電視劇的主創人員(演員)亦在台灣電視劇中擔任要角。也就是說兩 岸資訊與資本的交流開放,造就了台灣電視劇生產者增加了海外電視劇核心勞動 力的選擇,遂使台灣本地核心影視工作者的工作權益受到威脅。所以,當時就曾 傳出,演員工會抗議瓊瑤電視劇《梅花三弄》製作人平鑫濤要求新聞局進一步開 放大陸演員參與國內電視劇演出一事,認為此舉是「節省私人拍片經費,不惜犧

台灣電視劇生產者有鑑於中國低廉的勞動力而移師至中國拍攝,符合國際合 製的說法,透過至物價水平較低的國家拍攝以降低成本減少投資風險。但與其他 國家盡量保護該國影視工作者擔任主要角色的國際合製經驗相異,台灣電視劇生 產者除了將中國低廉的勞動力(如:技術人員、助理、臨時演員)納入生產體系 之中,中國電視劇的主創人員(演員)亦在台灣電視劇中擔任要角。也就是說兩 岸資訊與資本的交流開放,造就了台灣電視劇生產者增加了海外電視劇核心勞動 力的選擇,遂使台灣本地核心影視工作者的工作權益受到威脅。所以,當時就曾 傳出,演員工會抗議瓊瑤電視劇《梅花三弄》製作人平鑫濤要求新聞局進一步開 放大陸演員參與國內電視劇演出一事,認為此舉是「節省私人拍片經費,不惜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