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兩岸電視劇合作對台灣影視工作者的影響

第三節、 政策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灣人與中國人共同擁有的歷史文化記憶為主,於是偶像劇和民初年代劇成為現階 段兩岸最常合作的電視劇題材。因此,上述兩種之戲劇類型,較無觸及1949 年 後兩岸文化交會時可能形成衝突之劇種。所以,並未出現如Tarr(2007)對非洲 與法國合製電影的研究發現,西非導演喜歡在合製電影中彰顯西非在法國間的跨 國認同,於文本中探討族群和人權議題。

不過,兩岸在電視劇合拍的過程中仍然有其認同與歸屬感的差異,有受訪者 表示在劇組成員的挑選上,會選擇台灣影視工作者將國產劇五個外國人名額的配 額填滿,同時在時裝題材上,傾向認同的是都會時尚流行感,但是為了應付中國 資方,選擇拍出兩個不同版本,一個忠於創作,另一應付審查;相對的,中國惠 台政策,仍然有其政治意圖,如:傾向在兩岸合拍劇中呈現一家團圓的情節。

綜合上述,可知兩岸在文化生產分工體系下的關係,台灣影視產業已漸失去 其半邊陲國家之地位,更甚有產業空洞化的危機。反觀,中國影視產業逐年成長,

如同磁鐵般將鄰近國家之相關產業人才吸納進該生產體系之中。然而,台灣影視 工作者在工作機會有或無的兩極選擇下,僅能自願選擇離鄉背井打工去。

第三節、政策建議

從兩岸影視交流的政策法規中可知,中國從1990 年開始即對境外引進劇、

黃金時段播放自製影片有相關之規定,中國每年至其他國家引進電視劇以2000 小時為限,同時在黃金時段播放外片的規定上從引進劇控制在15%以內到完全無 法播放。這些政策,根據本文研究發現中國對外政策的改變,將影響外來(如台 灣影視工作者)在中國的工作機會,在2000 年以後,由於中國電視劇政策的緊 縮,促使台灣影視工作團隊開始檢討其與中國的合作模式,更傳出台灣製作團隊 評估是否回台灣發展的消息。顯見,政府對電視與文化產業的介入管制,事實上 對於該國影視產業的保障是有意義的。如南韓僅消極實行電影「螢幕配額」政策,

維持其國片生產數量成效極佳。馮建三(2002:3)即說:「阿里郎通過螢幕配額,

確保了韓片的消費市場,吸引了資本的投入,從中使南韓電影製片業的工作機會 及能力,取得存續、培養與茁壯的空間」。

反觀台灣對影視產業的保障是逐年棄守,台灣雖然規定無線廣播電視台自製 比例需達70%,有線電視自製比例為 20%,但並無黃金時段播放自製電視劇之 規定,使台灣電視在黃金時段多播放外片,且由少數台灣影視工作者赴中國打工

(priority program),要求多頻道擁有者旗下的電視台業者在黃金時段(晚間七 點至十一點)應播出優先性節目,每週累計不得少於八小時(馮建三、翁秀琪、 報,2006.01.17)、更有立法院委員認為這是矯枉過正,與國際化和全球化的趨勢 背道而馳(TVBS,2006.01.10)。

然而,本文卻以為「黃金時段限播外片」政策,應是建立在台灣電視劇產業 現況基礎下來探討其實行性,根據本文訪談,有受訪者表示台灣電視劇產業缺乏 的不是資金,而是沒有人願意投資的問題(受訪者3,2011.04.20)。亦即文化產

繳交廣告收入6%以內的特別稅給韓國傳播通訊委員會(Korean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簡稱 KCC),有線電視業者則需繳交營業收入 6%以內的額度給 KCC。此外,播出廣告的頻道業者需繳交盈餘 15%以內的特別稅。根據 2004 年

(Canadian Television Fund,簡稱 CTF),專職負責輔導支助有線與無線電視節目 之製作。其資金來源有二:一為加拿大的廣電訊號轉播業者(Broadcast Distribution Undertaking,簡稱 BDU)(如有線電視系統、衛星與微波多點轉播系統)提撥其 毛利5%的 80%用於此基金;另外則是由加拿大遺緒部的預算撥付。根據 2006-7 事處(Canadian Audio-Visual Certification Office, CAVCO),隸屬於遺緒部。負責 認證廣電節目的「本國程度」,以10 分量表評定,分數高低的根據為加拿大國民 在節目製作的各個工作環節中所占的比例,經由CAVCO 認證的節目,始得申請 獎勵輔導單位CTF、Telefilm 的補助。加拿大政府透過 CAVCO 的免稅辦法24,        

24:一是加拿大影視製作稅額減免(the Canadian Film or Video Production Tax Credit,CPTC),二 是影視製作服務稅額減免(the Film or Video Production Services Tax Credit,PSTC)。前者目的在 於鼓勵加拿大節目製作並活化加拿大本國的製播環境,製作業者最高可用1/4 的人事支出抵稅;

後者則在於加強加拿大成為國內外製作電影和錄影帶的場所,最高可以16%的人事支出抵稅。

源:羅世宏、尤柔淳、戴莉盈(2011)。《NCCWatch Report NO.1:新聞業與影視發展基金 》。上 網日期2011 年 6 月 22 日,取自:http://nccwatch.org.tw/story/20110411/86152)

26  《犀利人妻》是台灣三立電視台與台視共同聯合製作之偶像劇,故事描述「小三」婚外情議 題,引發台灣社會討論,最高收視率曾擊敗民視高收視率之軍教題材電視劇《新兵日記》,最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綜合上述,本研究建議我國應先從引進劇與播映政策管制開始,規定黃金時 段禁播外片比例,促使台灣電視產業開始尋找出路,增加製作不同劇種的可能 性。然後,台灣需有良好的人才培育機制,維持台灣在華人影視圈的優勢地位。

同時,在與中國合作的過程中,業者也許可以開始思考其他戲劇類型的可能,不 一定要將眼光侷限在合拍劇上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8 

參考資料

中文文獻

王小涵(1966)。〈漫談電視劇─兼及台視電視戲劇的演播〉。《廣播與電視》,4:

85~102。

方志民(2006)。《國際企業管理:建構全球營運優勢》。台北:前程文化出版。

文建會(2009.10)。《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行動計畫 98-102 年》。臺 北:文建會、經濟部、新聞局。

王鑫(2008)。《文化經濟一體化環境下,電視劇產業化發展策略研究》。東北師 範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論文。

尹鴻(2001)。〈意義、生產與消費─當代中國電視劇的政治經濟學分析〉。《現代 傳播》,4:1-7

尹鴻、于恒(2010)。〈回顧與展望:節點上的中國電視〉。《廣電時空》,2:34-36。

田易蓮(2001)。《兩岸電視劇由抗爭到交流的歷史社會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 播研究所。

田濤(2010)。〈電視劇限播令 是危機,還是契機?〉,《廣告人》,5:44。

行政院新聞局(2005)。《兩岸大眾傳播交流現況與發展》。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2007)。《96 年電視事業(含無線、衛星及有線)產業調查研究

(總論)》。台北:鄭自隆等人。

行政院新聞局(2008a,未出版)。《兩岸電影片、電視劇合拍或合資之現況、展 望及我之因應策略研究案》。台北:陳清河等。

行政院新聞局(2008b,未出版)。《台灣影音產品開拓大陸市場研究》。台北:陳 清河等。

肖凭、張文藝(2010)。〈電視產業生態環境的創新機制研究─以「電視湘軍」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例〉。《湖南宮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十卷2 期,頁 32-33。

吳秀瑾(2007)。〈身體在世:傅柯與布爾迪厄身體觀與和施為者之對比〉。《台灣 社會研究季刊》,68:75-117。

咼娜(2008)。《我國電視劇產業鏈結構及整合研究》。湖南大學應用經濟系碩士 論文。

李勇(2006)。《初探台灣電視戲劇製作團隊西進之策略與組織運作》。世新大學 傳管所在職班碩士論文。

李春梅(2008)。《中國電視劇產業競爭力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 學院碩士論文。

李金銓(2003)。《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高世威(2001)。《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之品質管制探討》。政治大學廣電研究 所碩士論文。

邱天助(1998)。《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圖書。

單琳琳(2008)。《中國電視劇播出市場探析》。同濟大學傳播學碩士論文。

張時健(2005)。《台灣節目製作業商品化歷程分析:一個批判傳播政治經濟學的 考察》。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07.11.08)。《兩岸合拍電視劇將享受大陸產電視劇同 等待遇》。上網日期:2010 年 06 月 10 日,取自:

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07/11/08/20080222194524360233.html

黃暖雲(2006)。《台灣偶像劇之優勢資源與產製策略分析》。中正電訊傳播研究 所碩士論文。

黃建翰(2006)。〈中國大陸電視產業政策之發展趨向與外資進入模式〉,《資訊社 會研究》,10:265-303。

馮建三(2007)。〈台灣傳媒及其政策變遷20 年:以中國為背景與想像〉,《思想》, 7:119-13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0 

馮建三、翁秀琪、羅世宏、魏玓、程宗明(2008)。〈數位匯流後之傳播內容監理 政策研析〉。《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上網日期2011 年 6 月 22 日,

取自

http://www.ncc.gov.tw/chinese/files/08120/633_8571_081209_1.pdf

傳學鬥(2009,未出版)。《「傳學鬥暑期訪調:編劇不能寫的故事」訪調逐字稿 記錄》。

趙雅麗(1998)。〈政治主導下兩岸電視文化互動的迷思〉,《新聞學研究》,57:

51-75。

趙怡、劉立行(2009)。《兩岸影視產業整合與互惠合作:目標與方法》,臺北:

國家政策基金會。上網日期:2010 年 03 月 17 日,取自:

http://www.npf.org.tw/post/12/6239

葉至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高鼎文化出版社。

劉幼琍(2005)。〈兩岸廣電媒體交流〉載於《兩岸大眾傳播交流現況與發展》。

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劉現成(2001)。《華人傳媒產業分析》。臺北:亞太圖書。

劉現成(2004)。《跨越疆界─華語媒體的區域競爭》。臺北:亞太圖書。

陳光興(1994)。〈帝國之眼:「次」帝國與國族─國家的文化想像〉。《台灣社會 研究季刊》,17:149-222。

陳曉洲、王昀(2010.07)。〈城鄉觀眾電收視特徵比較〉。《收視中國》,頁04-12。

北京市: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

賴以瑄(2007)。《彈性的生產與認同:鑲嵌在冷戰東亞與文化位階中的「合拍 劇」》。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非易(2003)。〈歐盟之影視政策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第三十八屆補 助科學與技術人員國外短期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收錄於「電影資料庫」網站:

http://cinema.nccu.edu.tw。7-121。台北:台灣社會研究。

蔡秀玲(1999)。《無線電視台八點檔連續劇行銷研究--以「台灣廖添丁」「還珠 格格二」「土地公傳奇」「狀元親家」為研究對象》。政治大學廣電研究所碩士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文。

魏玓(2006)。〈合製文化:反思全球化的合製〉,《新聞學研究》,89:127-164。

蔡慶同(2008)。〈文化工業與全球化:一個研究架構的反省與重建〉。《國家與社

蔡慶同(2008)。〈文化工業與全球化:一個研究架構的反省與重建〉。《國家與社